首页经典语录

轨道精调项目部口号合集50条

日期:2022年12月23日 分类:经典语录

中国铁建技术创新工作简报

中国铁建技术创新工作简报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正成为企业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日前,在获得第14个鲁班奖的喜悦中,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隆重召开技术创新大会,全面总结技术创新工作和取得的成果,表彰先进,交流经验,制订措施,全力开创科技兴企、人才强企新局面。

从大会上获悉,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海底隧道、穿黄工程、深水高桥、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磁悬浮、高层房建等施工领域,技术创新取得了重大的新成就,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开发水平明显提高,拔尖科技人才队伍明显壮大,企业依靠科技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综合机械化施工水平从十年前的80%提高到93%,科技进步对该集团发展的贡献率已从十年前的55%提高到65%。

在生产经营实际中,十六局集团各级科技工作者结合重难点突破和工期、进度、安全、质量、效益等方面的需要,有针对性实施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全面落实科技发展规划,各项目标均圆满实现,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方面,十年共开发6大类、169项新技术,推广四新技术成果220项,总结推广工法184项;共70余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或评审,有226项成果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级7项(2022年开发的《复杂地质艰险山区修建大能力南昆铁路干线成套技术》、《城市松散含水地层复杂洞群浅埋暗挖施工技术研究》分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2022年开发的《复杂地质条件下特长双线隧道综合施工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22年开发的《青藏铁路工程》、《高海拔地区大型公路隧道建设与运营关键技术及应用》分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二等奖。2022年参与研究的《西气东输工程技术及应用》和《高速铁路900吨简支箱梁建造成套技术与装备》分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省部级24项,总公司级53项;有32个QC小组获得国家级优秀QC小组称号,44个获得省部级优秀QC小组称号;有195项工法获得局级以上优秀工法称号,其中国家级13项,省部级26项。

科技进步推动了质量创优,有效地支持了企业创品牌、树信誉,各类工程评优评奖捷报频传,获得省部级以上优质工程110项,其中国家级7项,共获得鲁班奖14项,詹天佑大奖12项,全国十大建设科技成就奖、全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十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各1项。共获得45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1项,并先后获得“全国建设工程优秀项目管理成果一等奖”、12项“中国企业新纪录”、“科技创新先进企业”等荣誉。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笑傲市场的法宝,而技术创新能力又是支撑企业发展、决定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十六局集团依靠技术创新强身健体,攻难克坚,打造相对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引领企业发展的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企业实现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依靠企业的技术实力、现有创新成果和持续发展能力,十六局集团不仅取得了2个特级资质和门类齐全的总承包、专业承包资质,获得了对外承包经营权和和对外劳务合作经营权,在同行中首屈一指,而且于2022年通过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历年都顺利通过贯标三个体系认证,集团公司及所属法人企业均被评为当地AAA级信用企业和“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地铁施工技术继续保持和发展了相对优势,特别是不同直径、不同地质的盾构施工成套技术日趋成熟,深基坑连续墙、盖挖逆作、桩基托换、穿越建筑物、地面沉降控制等技术,越江穿河技术,多层车站超深基坑开挖技术,重叠隧道盾构施工技术,PCCP顶管和综合防水技术等,已开发总结出大批科技成果和先进工法,创出多项“全国第一”,有的技术达到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天津地下直径线开展了刀盘直径、刀盘开口率、刀具配置、检测刀具布置点位置及对刀盘外圈保护研究,控制开挖面泥水压力、推进姿态、抗浮及开挖量等方面研究,开发了3项国家专利;地铁公司研发的“隧道开挖诱发工程灾害预防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地铁施工对桥基、建筑和管线的影响及控制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通过超前研究和施工中的创新实践,十六局集团已成功掌握磁悬浮施工关键技术和综合施工方法,使该集团成为少数拥有此项技术和业绩的企业之一。

隧道施工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综合应用TSP203、地质雷达、红外线探水仪等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准确预报前方的地质情况,为优化后续开挖方案提供依据;研究开发了一整套复杂地质地区隧道施工技术、长大隧道快速施工配套技术;创新性改造了传统CRD施工作业法,解决了大面积湿陷性黄土隧道开挖问题。攻克了高压、富水、充填岩溶等地质难题,修建完成了宜万铁路八大高风险隧道中的两座——野三关和大支坪隧道;攻克了青岛海底隧道超浅埋渐变特大断面、透水通道发育、通风困难、突泥、突水风险大等技术难题;国内最长的32.6公里新关角隧道,克服了高原高寒、涌水量大、排水困难及粉细砂浅埋段等困难,采用先进的排水设备、新型注浆材料及超前地质预报等技术,攻克了多项难题,工程进展顺利。参与研究的“软岩隧道关键施工技术”获2022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乌鞘岭隧道修建技术”获2022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

桥梁施工技术取得重大进步。无论是已完工的葫芦河特大桥、阳和特大桥、瀑布沟交通桥还是在建的邕江特大桥、巴河特大桥、庙背特大桥、肖家特大桥、沱江特大桥、翁墩立交桥,都是深水、大跨、高墩、跨线施工桥梁的代表作,开发和综合运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和工艺。纳潮河大桥、甸头立交桥、茅岭江特大桥则开创了海域桥梁施工先例,顺利攻克了潮汐影响、吹沙填海、软基施工等难题。粤海铁路、烟大轮渡积累了大型铁路栈桥施工经验。一些市政中小桥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水平也开了历史先河,如国内首次采用“斜靠式系杆拱桥”桥型的义乌丹溪大桥,国内第一座带副拱菱形变截面中承式系杆拱桥——芜湖市袁泽桥等,在国内第一座无推力斜靠式系杆拱桥——昆山玉峰大桥施工中,研发形成了“无推力斜靠式系杆拱桥综合施工技术”,该工程2022年度获中国市政工程最高奖——国家市政金杯奖。该技术成果荣获2022年度中国铁道建筑科学技术二等奖,自主创新的“无推力斜靠式系杆拱桥拱圈、拱肋吊装施工工法”荣获2022年度浙江省省级工法。此外在高桥塔、长拉索、高挂篮、高桁梁、高悬索、超长距离桥梁施工技术上也实现了突破。

在水利水电施工和民用机场建设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保持了较高的市场美誉度。轨道公司施工的南水北调穿黄项目攻克了复杂地质条件下76.6米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高水压高透水性砂层中大型泥水盾构始发、大型泥水盾构管片改造等技术难关,引水隧洞顺利贯通,依托项目研发的《南水北调中线穿黄隧洞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股份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施工企业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北京工程公司施工的首都机场滑行道下顶涵项目,采用润滑浆套减阻、大管棚支护、信息化监控等技术,在不影响首都机场正常运营的情况下,一次顶进128米箱涵,创当时国内新纪录;依托该项目开发的《机场滑行道下顶进长大箱涵技术》,获2022年度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铁施工技术逐步成熟。自“十一五”期间开始承担高铁施工以来,十六局集团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不等不靠,迎难而上,积极学习,加强研究,吃透设计图纸,细心钻研,大胆实践,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攻克了路基沉降、过渡段施工、900吨箱梁制运架、移动模架原位现浇技术、无砟轨道施工、轨道精调等一系统技术难题,掌握了高速铁路成套施工技术,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施工任务,并取得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和发明专利,研发的“DSZ32m/900t型上行式双导梁移动模架现浇双线铁路箱梁综合技术”获2022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大型专用设备的选型配套和维护保养方面也探索了不少技术经验。

房建施工技术进步明显。“十一五”期间承担的.房建施工任务大大增加,而且承建了不少高层建筑、高级装修、高科技含量的高端产品,通过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加强自主创新,全集团目前在房建方面的技术实力、施工能力和质量水平已基本赶上专业的大型房建施工企业,房建板块已成为企业创效板块。此外,公路路面、水利水电、机场码头、市政管网、国防洞库、测量实验、钢结构和机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管理创新迈出了可喜步伐。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施工生产和管理工作中,隧道施工已普遍推行远程监控系统、围岩量测地质预报系统、应急逃生预警系统、作业人员自动登录警报系统,地铁施工普遍推行门禁系统、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系统等。集团公司视频会议系统几乎覆盖所有下属单位和项目部,以OA平台、门户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和人力资源系统为主的网络化办公体系越来越完善,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财务、设备物资、施工调度、经济管理、社保等业务工作均实现了网络化管理。为迎接特级资质就位而开展的一系列信息化工作,系统地改善和提升了企业管理手段,朝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化迈出了重大一步。进一步理顺了责任成本管理流程,出台了新办法,并开发了管理软件,统一强制推行,有效推动了责任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近几年大力实施的施工标准化和队伍建设专业化工作,也是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技术创新关键在人,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必须抓住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只有建立一支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企业的科技发展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才有保证,才能为企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十六局集团牢牢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开创企业新的发展大业中,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行业领先的一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他们有计划地从院校接收大学毕业生和从社会上引进人才,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比以前大大提升。通过不断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吸收等方面的机制体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修订有关办法规定,注重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特别是待遇留人,全方位加强人才建设,截止目前,全集团共有各类专业技术干部11190人,占职工总数的58%,其中教授级54人,高级1053人,中级2214人,初级7869人,35岁以下的8016人,占72%,35—50岁的2803人,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总体良好。通过加强专家库建设和拔尖人才、复合型人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一大批技术专家脱颖而出。目前全集团有集团公司级专家98名,股份公司技术专家55名,铁道部专家24名,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专家54名,北京市科技专家15名,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工程师奖获得者1人,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建造师奖获得者3人,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3人,詹天佑铁道建筑专项奖获得者6人,铁道部青年科技人才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中组部直接掌握专家2人。各工程专业领域取得全国注册执业资格证书的达542人次,其中一级注册建造师398人,一级注册建筑工程师4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3人,注册土木工程师4人,注册岩土工程师4人,注册电气工程师4人,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3人,注册造价工程师35人,注册质量工程师17人,注册安全工程师46人,注册试验检测工程师6人,注册会计师8人,注册税务师1人,注册企业法律顾问9人。全集团专业技术干部队伍总体稳定,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企业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永无止境。十六局集团正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企人才强企之路,团结一心,开拓进取,用智慧和勤劳,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技术创新工作简报

技术创新工作简报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16字核心要义中“创新引领”首当其冲,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全市科技创新大会都对科技创新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可见科技创新的重要性。3月15日,我市召开全市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暨科技工作会。记者发现,无论是2022年取得的成绩,还是2022年的工作部署,全市科技创新工作都十分有料。

去年:在全省率先出台科技纲领性文件授权专利3524件,增幅全省第二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2家,为历年之最

去年8月份,市政府印发了吉安市《关于贯彻落实江西省创新驱动“5511”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4511”目标任务,即重点新建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新增5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和团队,实施100项省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新增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这是全省各设区市中第一个出台的科技纲领性文件。

2022年,我市平台载体取得重大突破,全年获批省级以上平台载体16个,实现了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和星创天地,以及省级农高区和众创空间零的突破,“5511”工程任务全面完成。永丰县工业园区内的江西中兴工业城有限公司升级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并被省科技厅认定为首批省级众创空间。井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井冈农业和井冈山茶厂的电商超市获批为第一批国家级星创天地。此外,还获批2个省级创新战略联盟,5个省级众创空间,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我市历年来最多。

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吉安高新区获批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全市授权专利3524件,增幅全省第二。合力泰公司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2家,为历年来之最,现有133家,约占全省高企总量的十分之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31.2%和33.5%,稳居全省第三名。去年我市积极落实2022年度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减免所得税9.97亿元。

去年,我市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快,技术合同交易额达30亿元,增长27.7%,创历史新高。科技扶贫取得重大突破,按照科技部确立的部、省、市、县科技部门四级联动精准扶贫思路,完善科技扶贫机制,在市科技局及井冈山市、永新县的积极争取下,科技部安排的2022万元项目资金已到位,创扶贫历史新高。

今年:推进创新驱动“5511”工程提质增效加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供给加快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22年,全市科技工作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科技进步综合水平稳步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显著提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1%左右;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25%以上;新增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和载体10个左右;每个县(市、区)建立1个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每个工业园区建成1个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10%以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市将以创新驱动“5511”工程为主线,突出发挥好科技创新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动能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其中,推进创新驱动“5511”工程提质增效,主要从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壮大科技企业规模、重大科技专项申报实施等几个方面着手。抓紧推动省级井冈山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即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争创国家级农高区;吉安国家高新区申报国家级科技和文化产业融合基地;井冈山市申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按照“前段聚焦、中间协同、后端应用”的思路,加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技术创新,增强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聚焦首位度产业,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尤其围绕壮大LED、移动通讯终端两大重点产业集群,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功能。同时,加快组建电子信息软件产业园和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提升传统特色产业,着力加大全市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传统产业二次成长。服务大健康产业,推动重点科技专项向医学领域倾斜,加快生物医药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促进形成具有吉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生物医药现代产业体系。科技成果只有转化、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益。我市将从打通转化通道、注重利益激励、注重成果应用几个方面,解决“科技满天飞,就是不落地”问题,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技术创新工作简报二

2022年1月9日,来自国家电网江苏电力公司的高级技师朱洪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登上了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自2022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先后4次获得这一奖项。

这是国家电网公司重视职工技术创新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国家电网公司职工技术创新工作立足岗位、注重实际,围绕该公司特高压、智能电网、大电网安全等重点工作,针对生产实际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十二五”期间,公司共6万余项成果实现转化应用。

在支持职工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该公司共建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1500余个,其中以全国劳模命名或领衔的工作室近百个。“十三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数量要在“十二五”基础上增加500个,实现省公司(直属单位)和地市公司“两个全覆盖”。

质量高是国家电网劳模创新工作室一大特点。2022年,全国总工会首次命名97个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该公司17个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得命名,占18%。2022年,该公司在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评选中共196项获得表彰,占获奖项目的近40%,其中28项获一等奖,占44%。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在支持职工技术创新方面,已形成完善的体系,建立了“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运行机制和总部部署推进、省公司(直属单位)策划协调、地市公司实施操作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党政重视、工会牵头、专业指导、职工参与”的强大合力。

“十二五”期间,大约20多万职工积极参加国家电网公司基层创新活动,劳模创新工作室有核心成员1.6万余人,获国家专利2万余项,论文1.9万余篇。

在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国家电网公司也有所突破。2022年,该公司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交流展示平台正式投入运行,该平台借助互联网,实现了职工技术创新立体化展示、互动化交流、规范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初步解决了职工创新单打独斗、重复低效、成果转化困难等问题。

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工作简报

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工作简报一

浙江永康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自2022年启动以来,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组织实施了一批现代农业装备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联合攻关等重大项目,在关键技术研究、产品高端化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首批实施试点的三家重点企业研究院均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莱恩农机研究院2022年启动了3个重大攻关项目,其中智能型多功能高速插秧机已完成样机试制,预计2022年底前可实现产业化生产,另2个项目预计2022年底能完成样机开发。年内共申报受理专利41项(国际发明专利6项,国内发明专利15项),其中CPT国际专利检索已通过6项,现正在办理日本、韩国注册手续;授权专利45项(发明专利5项)。四方现代农机装备研究院2022年度立项的技术开发、改进、攻关项目共16项,其中“多功能保护性智能水田作业机”项目被列入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现已完成4台产品样机,正在田间试验和样机验证中。已获得专利授权5项,其中实用新型4项,外观1项,申请专利14项已受理。威力小型收获装备研究院开展智能型自动茶叶采摘机的研发攻关,着力解决茶叶人工采摘难、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该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已申请3项发明专利并受理,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专利5项,并参与了2项国家标准的制定。

通过对三家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的实施,带动了一批农业装备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如得伟公司的智能喷灌植保系统,三锋公司的精准智能种植装备,挺能胜公司的水旱两用农业装备及中坚公司的农林机械等研发蓬勃展开,掀起了一轮农业装备企业的创新热潮,为永康市农业装备产业走向智能化、专业化、成套化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工作简报二

3月27日-28日,省科技厅农村处处长叶翠萍、调研员朱德其、计划财务处副处长叶杭玲一行走访了我市部分农业科技企业,重点调研了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市科技局副局长施晓华,永康市、婺城区、义乌市科技局负责人等参加考察。调研组先后走访了永康市威力园林机械有限公司、浙江四方集团公司、莱恩(中国)动力有限公司、金华市绿野农业高新园区有限公司、浙江义乌华统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农业科技企业,调研组认真听取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企业研究院建设、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汇报,并实地参观了研发实验室和示范基地。调研组充分肯定了我市在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取得的成效,并将把这次调研所听所看所想进行整理与提炼,结合企业发展思路和现代农业装备第二批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针对实际难题,制订科技惠农帮扶计划,落实措施,切实提高对科技型农业企业支持与服务的'力度。

我市现代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自2022年启动以来,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组织实施了一批现代农业装备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联合攻关等重大项目,在关键技术研究、产品高端化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莱恩农机研究院作为首批实施试点的3家重点企业研究院之一,启动了3个重大攻关项目,其中智能型多功能高速插秧机已完成样机试制,预计年底前可实现产业化生产,年内授权专利45项(发明专利5项)。四方现代农机装备研究院“多功能保护性智能水田作业机”项目被列入省重大科技专项,现已完成4台产品样机,正在田间试验和样机验证中,授权专利5项。威力小型收获装备研究院开展智能型自动茶叶采摘机的研发攻关,申请发明专利3项,并参与了2项国家标准的制定。试点也带动了一批农业装备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如三锋公司的精准智能种植装备、得伟公司的智能喷灌植保系统等研发蓬勃展开,在我市掀起了一轮现代农业装备创新热潮。

信息技术创新工作简报

信息技术创新工作简报一

信息技术中心把抢占同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制高点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目标,通过四轮驱动,使科技创新工作成为了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发展的新引擎。

聚焦难题开展技术攻关。该中心紧紧围绕煤矿和煤制油化工两大核心产业,瞄准信息化技术前沿,大力开展煤矿智能视频、无人值守等关键课题和技术攻关研究,有效解决了企业生产建设中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2022年,该中心在红柳煤矿试点研究的智能视频自动变速控制改造项目,经国家质量认证审核节能效率达43.79%。采用智能视频分析和电子射频技术(RFID),开发的煤矿运销磅房及煤场装运智能管控系统,实现了车辆唯一识别、异常计量报警等,有效杜绝了压磅、偷换车牌、煤种混装等舞弊行为,为集团公司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

夯实基础精细科技管理。该中心在科技创新精细化管理上作文章,制定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办法,年初给各基层单位下达科技创新任务,提出时限、倒排工期。年中强化过程管控与考核,年末对对创新项目验收评审奖励。中心还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项目申报质量,加强产、学、研、用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专利产品等有效转化。2022年,该中心完成33项科技研发成果,注册成立20个QC活动小组,上报2022年集团公司科技立项9项。申报的煤化工厂区巡检机器人项目进入‘央企熠星创新创意大赛’的复选阶段;《工业视频智能监控闭锁关键技术研究》和《神华宁煤集团国家矿山救援宁煤基地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分别荣获集团公司首届科技进步成果奖。

汇集众智引领全员创新。该中心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开展科技创新、劳动创新工作室、合理化建议、青年创新创效创优、QC攻关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创效活动。2022年,有4项成果获集团第五届职工经济创新百项成果。王森劳模创新工作室获评自治区级劳模创新工作室。《信息化机房短信无人值守》项目获评集团公司青年“三创”一等奖。“职工经济技术网上展厅研发”等7个项目荣获神华集团第二届职工创新成果奖,“人力资源自主查询”等6项创新成果荣获集团公司第四届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奖。

自主研发助推升级。该中心紧密围绕集团生产经营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利用自身技术力量,开展系统研发全流程工作。自主研发的.“集团董事长信箱系统”和“集团移动端微网站”两个系统都已具备上线运行条件。在OA系统中完成了“集团物资采购方案及招标文件审批流程”,实现了物资采购方案及招标文件的网上流转及审签;利用异构系统数据库完成“煤炭计量系统”的开发部署,实现了集团公司煤炭生产数据的实时上传和业务联动。利用虚拟桌面技术,实现了煤炭异地联网销售,提升了销售安全管控。自主研发的“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网络化升级改造项目”攻克了监测系统C/S架构向B/S架构转换的难题,实现了异地机房电源的实时集中监测,极大地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运维成本和工作量。

信息技术创新工作简报二

日前,湖南省民政厅在省直部门先行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述责述廉述党建形式,各处室(局)、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利用PPT(课件)对2022年的工作成绩进行集中“晾晒”和工作不足进行自身“透视”,对2022年的工作思路进行“预览”,用信息化手段有力地提升了述责述廉述党建质量。这既是一次用信息化手段助力阳光监督的有益尝试,又是一次机关干部信息化能力水平的综合检验。本次“三述”对干部的触动很大,在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营造了“比学赶帮”的浓厚氛围,达到了述责述廉述党建的预期效果。

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唐白玉指出,要坚持与时俱进,从“以关键少数引领最大多数”的高度来认识“述责述廉述党建”的重要性,要层层传导压力,防止压力衰减,强化责任担当,确保把责任传导到机关“神经末端”,压实每个“细胞”责任,确保党委政府对民政民生工作的决策部署在民政部门落地有声。

聚焦主题“不散光”。围绕“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党风廉洁建设责任制和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情况三个方面,各处室(局)、直属单位负责人对一年来取得的成绩总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敢于正视工作不足,自我剖析动真格,对民政深化改革中出现的矛盾不回避,对工作“短板”不掩盖,明确的努力方向具有针对性和可操性。2022年工作谋划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具有前瞻性。

内容全面信息多。各处室(局)、直属单位动员全处人员收集业务工作开展资料,党风廉洁建设佐证材料、标准化基层党组织创建材料和取得的工作荣誉,涵盖了文字、图片、视频、动漫等新媒体资料和新闻报道作品,很好地用“图片”反映了民政工作取得的成效,用“数据”反映了民政工作创新成果,用影像记录了民政人前行的步伐。

生动形象有活力。各处室(局)、直属单位集中全处智慧精心撰写“三述”PPT“脚本”,用心制作图文并茂的“三述”PPT。有的处室长还在述职前,进行了集中排练,确保按“规定动作”在“标准时间”接受机关干部的“检阅”。一幅幅内容丰富,表现力强、视觉感强、时代感强的“三述”PPT作品在会场演示,将“三述”从“说、听”延伸到 “说、听、看”,方便机关干部全面了解各处室的工作,主动对标好的工作做法,提振工作精气神,增强履职尽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