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典语录

描写鄱阳湖大的句子汇聚50条

日期:2023年03月18日 分类:经典语录

鄱阳湖,大自然的一张名片散文

这是我第二次来看鄱阳湖。

余秋雨老师说过:在这喧嚣的凡世,我们都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地方,用来安放灵魂。我也想寻觅一个宁静的地方,真巧,遇见了鄱阳湖。

早在六年前,为了“感受天人合一,聆听天籁之音”,我曾和四十余名驴友来看烟波浩瀚的鄱阳湖,参加鄱阳湖湿地帐篷观鸟季、鄱阳湖国际湿地旅游文化节。

那一次,来到“山有林麓之利,泽有蒲渔之饶”美誉的鄱阳县,这个濒临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人口有一百六十余万人的县城,让我感受到“湖光山色、地肥水美”的奇妙。

时隔六年,嗅着金色的稻香,再一次抵达这座“鸟语下的乡村,浪花上的城市”,发现此地的广告语变了:“水境界,鸟天堂”,清爽的六个字,突出了水的浩渺,鸟的任性。

那一次,我们抵达的第一站是白沙洲。“千里鄱阳湖,一片白沙洲”,凑着星光和灯光,我们在沙洲上搭起了帐篷。“浩浩鄱阳湖,美在白沙洲。一瓢浮绿水,群鸟舞蹁跹。”美丽的白沙洲成为候鸟保护区。

第二天一大早,天上繁星闪闪,湖面凉风习习,近千顶五颜六色的帐篷,就像开在白沙洲上绚丽的花朵。我沿着木栈桥,一点点地亲近着鄱阳湖,感受着“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在清冷的晨风中,我独自一个人,面向东方,我在等,等“鸟啼啾啾水如烟,波光粼粼日如盘”的一瞬间。

设想中,那一轮即将出场的红日,应该是湖面上最热烈的歌者,那宁静的湖面,应该是最奢华的舞台。

天微亮,东方渐红,我的眼睛紧盯湖面,盼着太阳跳出来,又不想让它马上呈现,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犹如初恋。

一眨眼功夫,太阳像个红球,毫不费力地出现了。栈桥上已经聚集了很多游客,大家兴致高亢,感受着大自然的瑰奇变化,感受着天人合一的神秘壮观。

每一次,与自然和谐的景象相遇,就是一种缘分。

也许是人多声噪,再加上千顶帐篷的喧嚣,成群的鸟儿故意和我们躲起了谜藏,没有朝着太阳的方向飞翔。虽然丝毫感受到“万鸟翔集,千鸟争鸣”的盛况,但从导游的介绍中,知道了大天鹅、小天鹅、白鹤、灰鹤、黑鹤、豆雁、灰雁、朱缳、驼鹅、鸬鹚、灵鸟、河鸥等候鸟,一直是白沙洲上的老熟客。

六年前的境况,历历在目。第二天上午十一点,组织方用绿色的乡村客车,把我们送到一个小渔村旁边等渡船,前往下一个旅游点香油洲。香油洲,也叫江南大草原。如此近距离地亲近小渔村,于我,还是第一次。

阳光下,岸边晾晒着经年的鱼网,错综交间的小木船停在岸边,就像“长”在沙滩上的水墨画。渔民翻晒着一竹筐一竹筐的鱼干,大姑娘小媳妇分挑鱼类的娴熟动作,孩儿们好奇的眼神,那画面,就是生动的画面。

这次再来看鄱阳湖,依然兴致不减。早晨还“拧”起来的黑云,一点点散开,最后,天气晴朗得稳稳当当。昨天还担心下雨,怕大草原泥泞难行,还说要准备高筒胶鞋和雨伞。这下,全不需要了,真是天随人心愿。这一次,我们是坐着“高大上”的机动船,从一个叫“乌金汊”的地方游鄱阳湖,看大草原的。

那个穿着皮夹克的导游讲,鄱阳湖的水质好,鱼也好。原来,渔民辛苦一天,卖鱼的收入可以换得一锭乌金,这也是“乌金汊”的来历。

船行在湖面上,风,翻动着浪花千片。我隔着船窗放眼望,想寻见“雁点青天字一行”的景象。还好,快到目的地时,一群鸟儿忽高忽低,像轻柔的“五线谱”,掠过天空,我的内心,在湖面瞬间活泛起来。

邻座的小媳妇身着红衣黑裤,她站起来,指给我看瓢岛。她手搭凉伞,目光向远方伸展,这头是瓢把,那头是瓢肚,她说得头头是道。因了瓢岛,因了湖水,因了渔民的生活,我们聊得格外投缘。她家住在三十公里开外的湖边小山村,这次,是带亲戚看鄱阳湖大草原的。她一再替我们遗憾,说来晚了,应该在端午节举行国际龙舟赛的时候来。那几天,好多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也来了呢。

说起鄱阳湖的鱼,她掩饰不住的自豪:“我们这里的水好,鱼自然也好,从湖里捞上来的鱼,就是白水煮都好吃的。”她的话,在餐桌上得到有力的印证。在虎山生态鱼庄,白鱼、青鱼、鳜鱼、黄丫头,还有一种叫“鰟鮍”的小鱼,哪一样都味道鲜美。

虎山农家乐临湖而居,在餐桌上吃饭,可以瞧见远处的湖水。近处的全鱼宴,远处盈盈的湖水,如鄱阳湖两道盛宴,款待我们这群远方的客人。

步行到了鄱阳湖国家级科学馆后,见到了在这里疗伤的丹顶鹤和鸿雁。一个扎着粉红蝴蝶结的小女孩,指着其中的一只颜值很高的丹顶鹤,告诉我这只鹤会跳舞。话音刚落,这只通人性的丹顶鹤真的手舞足蹈起来。

又经过一条长长的栈道,我们换成机动筏去外湖看草原。

岸边,成群的牛在吃草,有三五船工在岸边等候来往的船只。

此时,我的脑海里,在尽力寻找六年前的那个画面,那位老人。

那一年,在码头,我看到一位吹口哨的老人,在认真提醒乘客注意安全。在等船的片刻功夫,他佐着灿烂的阳光,细心地捧着书本阅读,凑近一看,原来他在看一本卷了边、过了期的初中课本。一打听才知道,老人叫王显正,也才五十几岁,是一九七三年小渔村里唯一的高中生。

他每天在这里吹着口哨,辅助指挥着航船的安全,乐此不疲。

他的春夏秋冬,都飘落在浩淼的鄱阳湖上,虔诚而自豪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从他单纯而执著的眼神里,我感受到了鄱阳湖的庄重和威严,湖边渔民的质朴情怀。

其实,这一次,在船快要抵达草原的那一刻,我就想打听这个老人。只是,我们这一次是从另一个方向而来,不可能看到老人,也不可能看到那些渔民忙碌晒渔网、晒鱼干的画面。转念一想,时过境迁,即使是在同一个渡口,也不可能见到他的,定格在脑海里的画面,老人那孤寂的眼神,进而清晰起来。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凿井耕田逍遥垂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溯祖先,下到后代,人们都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把每一个故事,种在灵魂深处。不管草青草黄,鄱阳湖都是人们的信仰,大家乐意在此尽职尽责。

听一个船工说,每年的元宵节,鄱阳县民间都会举行渔灯表演,蚌壳灯、鳌鱼灯、虾米灯、螃蟹灯、螺蛳灯等,一个个彩灯。这一切,都和鄱阳湖有关,都和这里的水有关。

据说,还有乡韵悠悠的“饶河曲”,一招一式中,既是对浪漫情怀的出彩展示,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诗意吟唱。他也遗憾我们来早了,要是元宵节来,那才有看头呢!

这一次来,洲上的草长得有半尺高。同来的雷姓女子,还在草原上摆起了茶道。禅意悠悠间,草,安静了,风,隐秘了,心,净化了。

湖畔发出腥湿的气味,蘸着浓郁的青草味道,如阴柔至极的母亲。我们任性地匍匐在草地上,或托腮、或伸脖、或两手枕头,尽情地拍照。“自在翠草轻似梦,无边艳阳细如纱”,此时,望不到边际的草原,让安静的心灵,井然有序。此时,耳边,没有喧嚣,眼睛,充盈着绿色;此时,让人有一种“今夕是何夕”的错觉;此时,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此时,“天水秋云薄,草长遥无隔”,视野再一次被拉长。我想将百里草原一眼望穿,“贪婪”地从它的“全世界”走过。

在远处,看到一弯明如镜的水,像草原上跳动的音符,再远方,是一片淡淡的绯红,如烟似雾。正迟疑,牵着褐黄色大马的马夫告诉我说,那是草原上的蓼子花。

蓼子花小如苔米,一朵朵孤傲地盛开着,它的那种小,让人不忍心踩疼它。非常奇怪的是,近处看,星星点点,不成气候,远处看,又是一片薄薄的粉红,“花色遥看近却无”。此时,出现在裸露的湖底,有绿色、有红色、有水色,叫醒着属于鄱阳湖的秋韵。

此刻,我想为这奇妙的场景鼓掌。此刻,“淡雅”和“葱茏”两个词语,一并飞奔而来。

有那一抹绯红的“海”引路,我向着草原的外围走。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大姐躺在蓼子花海里自拍,我也学着她的样子,让本真的性格复原。

此刻,我的心次第打开,我把蓼子花一瓣一瓣的美都收纳;此刻,在这个充满母性的湖底,我和时光一起深呼吸;此刻,我似乎听到了“花开草碧”的吱呀声,又似乎闻到古琴流出来的香气。心,一瞬间没有了魂。

我甚至想让鄱阳湖为我预定这样一幅画面:绯红的蓼子花海上,一行丹顶鹤飞起来,我用镜头捕捉的画面里,有动有静,有起有落,有虚有实,那才好哩。

收起视线,我暗自猜测,这浓密的大草原,这绯红的`蓼子花,它们衬托出的美景,其实是以鄱阳湖水位下降、生态失衡为代价的,湖底上长出的花草,有着看不见的疼痛。

深秋,青草和小花的香气,是否会从湖面绵延到湖底呢?那散落在淤泥里的贝壳,是哪个朝代遗留的呢?我想侧耳细听大湖的秘密。

在这里,天高、湖阔、草碧、花红,我的脑海里,不停地遐想。

躺在草毯子上,借助一把黄黄的油纸伞,我尽情地摆着各种姿势,定格一个个瞬间,鼻尖碰着草尖,如触电一般。那些碧绿的语言,都汇成湖底安静优美的诗篇。那绿色的韵律,在秋光中蠢蠢欲动的样子,让人怜悯而喜爱。

邂逅鄱阳湖,邂逅一片草原,只需要片刻功夫,大自然最慷慨。

我的脚下,一缕缕的青草,它们任性地在风中舞动着,把整个秋天染绿了。

一半在泥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一半洒落诗意,一半沐浴阳光,说的是这里的草吗?说的是这里的花吗?梦一样的草原,可以梦见梦一样的渔舟唱晚吗?可以梦见梦一样的天心月圆吗?

不由得又想起六年前的那个午后。在温暖的阳光下,我快速地支好帐篷,躺在如茵的绿毯子上小寐,阳光照在脸上,青草的香味缕缕飘来,此刻,远离喧嚣的红尘,我闭上双眼,把能放下的,不能放下的,全都一古脑儿地放下了,给自己彻底放了个假。

“放眼众草翠,风动蓼花香”,舟车的劳顿,只为看百年一遇的风景,看万顷湖面,看一望无际的江南大草原,来了,就值得。

一程山水,一个路人,一段故事,离去之时,总想向懂的人提起。这一次,我的神情更加从容笃定。在短短的两天里,关于“香油洲”的来历,我打听到两种版本:一个在此地划船的老哥用当地的土话,饶有兴致地做了我的“临时导游”:原来,这个洲上有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因洲上土壤肥沃,村子的四周种了很多芝麻,家家都有磨香油的油坊,叫香油洲,多好记呀!后来,这里发大水了,村子里的人就迁移到洲的外围。

还有一种版本,是听一位年轻后生讲的,他是鄱阳县城人。他说,丰水期,这里的草被肥沃的淤泥淹没了,枯水期,草慢慢发芽生长,有的草可达一米高。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上面就像浮了一层油,并伴有浓郁的清香味,因此,这个洲就叫香油洲。

我一遍遍念叨着“香油洲”的名字,感到唇齿留香。感叹着这江南大草原的辽阔,这一方神奇土地的神秘。

其实,这一次,我们没有抵达香油州。据说去香油州,坐船还要五十分钟。不过,这有什么呢,我们看到了草原,看到了蓼子花,心清气爽,心满意足,这就够了。

“藜蒿炒腊肉”是有名的赣菜,有俗话说,“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藜蒿,补中益气,瘦身防衰,也是美食家的宝贝。在鄱阳,我们还吃到了春不老、米饺、菊花糊、粑包、藕丸等别具一格的美食。

听当地人介绍,这种有点牛气的“春不老”青菜,距县城十公里之内,叫“春不老”,十公里外,就叫芥菜了。有些东西,一较真,就敢这么神奇。

鄱阳湖是一个巨大的碗,任由天和地大胆烹饪,让这里成为游客钟情的“美味佳肴”。在鄱阳,城在湖里,湖在城中,请允许我用点赞的方式,回味看到的美好。

再一次来看鄱阳湖,有新鲜,有好奇。安静的湖水下,那沉默的城堡,那金戈铁马的呼啸声,那随处可见的贝壳,都是谜。

翠鸟、轻舟、碧草、红花、渔民是鄱阳湖最忠诚的守望者。“迷宫寻鹤千百度,白沙落雁三五踪”,不知是谁人写的诗句,慰帖着我的内心。在离开鄱阳湖时,我双手合十,变得虔诚起来,生怕湖水喊着我的名字再一次挽留。我不想摇醒一湖碧水,只想让自然更自然,让生态更生态,让鄱阳湖成为大自然的一张名片。

乡愁是一张名片散文

真正离开故乡,是从去省城的大学念书开始的,每年只有寒暑假我才能回到故乡。身居都市,浓浓的乡愁时刻萦绕在我的心间,乡愁是一张名片,写满乡音乡情。

“吾心安处即故乡”。远离故乡,只有在新闻里、网络世界里看到一点关于故乡的信息,听到一两句熟悉的声音,或者在路边的小摊吃一碗故乡的风味小吃,才能让我的乡愁有所缓解。远离故乡,故乡就成了一个空间符号,一个地域概念,在我们稀薄的乡音里被渐渐地淡忘抛弃,我们变得面目全非,而故乡一直保持最初的泥墙、青苔、灰瓦、木屋、旧巷、老井,我们在记忆里保留着故乡最初的美。

一首《乡愁》道出了所有游人的忧郁、孤寂、无奈,余光中细腻地描绘出了无数游子漂泊异乡的凄苦和心声,但余光中又带有那么点幽默,把愁绪一一化解,沿着思念的方向回到故乡。余光中先生前半生在颠沛流离中辗转四方,后来定居静谧的小岛台湾。生活安定了,但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隔绝了他回乡的路。面对着波涛大海,一首《乡愁》让他蜚声海内外,他说这是故乡给予的灵感和馈赠。

我们身上的所有胎记都来自故乡,我们的乡音、味蕾、嗅觉都深深地打上了故乡的印记,这是我们一辈子的名片。古诗中写到“乡音未改鬓毛衰”,每次回到故乡,我都用有些拗口生疏的方言,给路上遇到的每一个熟悉的长者发烟,用曾经熟悉的方言向婶婶、大娘们满脸笑意地问好,以示我没有忘本。

前几天在公交车上,不经意间听到前排座位上的两个中年女人用熟稔的乡音对话。刹那间,我的心撒进了阳光,主动和她们交流起来。虽然我们远离了故乡,但我们把乡音的行囊背到了远方。方言,跟着我们辗转南北,一路相随。在异乡,我很少说方言,也没有人能听懂我的方言。寂寞的`时候,我会拨通故乡亲人们的电话,这乡音就是一根电话线,连通了我和故乡之间的心电感应。

黄永玉说: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故乡是一个人灵魂的轴和坐标,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那个原点延伸、转动,这个原点就像一眼甘泉,这是我们生命里程和命脉走向的力量所在。每逢佳节,我们手中紧握着一张窄窄的车、船票,掌心里的纹路就是回家的路,它把最遥远的距离变成永远的牵挂。

王勃与鄱阳湖及滕王阁散文

如果说,要追根溯源地探究鄱阳湖是从何时起,开始名扬天下的,那我们不妨可以这样想,这应该是从初唐时的那“一人一阁一文”之后,才开始闻名天下的。那么,就不免会有人要这样问我,你说的那“一人一阁一文”到底是哪一个人?哪一座阁?哪一篇文呢?在这里,我很欣慰地告诉大家,那个人,就是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王子安;那座高阁,就是耸立在鄱阳湖上南昌城头赣水边的,由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的滕王高阁;那篇文章,就是王勃在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落成之时写的一篇序文:《滕王阁序》。

王勃,字子安。生于公元650,殁于公元676年。古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人。王勃是我国唐代初期著名的诗人,他与当时文坛上较有影响力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三人齐名,被后世称之为“初唐四杰”。在他们四个人中,由王勃居于首位。在王勃的一生,短短的二十七个年头当中,他先后写下了享誉海内外的经典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见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诗作)以及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骈体散文《滕王阁序》。

王勃少年时便才华横溢,名动朝野。公元664年,王勃上书右丞相刘祥道曰:“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刘祥道称其为神童,将未及成年的王勃向朝廷表荐,勃因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据《旧唐书》载:“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杨炯《王勃集序》上也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唐麟德元年,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而亡,时年27岁。

关于王勃的生卒纪年,史料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所述。勃于唐高宗上元三年,即公元676年卒,时年二十八岁。一种说法是根据王勃自己写的《春思赋》:“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咸亨二年即公元671年。据此,勃当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也就是公元650年。卒于上元三年,公元的676年,时年27岁。乾封元年,公元的666年,王勃被安排在沛王李贤征的府中做了王府的侍读。两年后,因戏作《檄英王鸡》一文,使得沛王和英王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被唐高宗知道后,怒将王勃赶出了王府,随后,王勃便开始出游在巴蜀等地。到了唐咸亨三年,即公元的672年,王勃又通过关系补了一个虢州参军的官职在身上。再后来,因为有个叫做曹达的官奴犯了罪,不意跑到王勃的家里藏了起来,年少的王勃缺乏涉世的经验,就好心地将曹达收留了下来。过了些日子之后,他知道事有不妥,便怕事情败露出去,自己会受到牵连,于是,王勃在情急之下,就下手杀了曹达。王勃杀曹达之事,最终被别人告发了,这在当时来说可是个天大的死罪。于是,王勃就被官府被判了死刑。幸好在行刑的前几天,遇上了朝廷的大赦,王勃这才被免去了死罪,废为了庶民。

本来,他的父亲王福畤是官居雍州司功参军的,因为受到王勃的牵连而被贬了官职,被朝廷贬谪到远远的交趾县去做了县令。交趾,又名交阯,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即今天的越南河内那一带地方,后世称其为交州。因父亲受自己所累,才到了那远的地方去做一个小官,王勃当然于心不忍了,所以,王勃随后便去探望父亲,只是令他没想到的是,他这一次去看望父亲,竟然断送了自己的性命。王勃在乘船渡海的时候,突然遇上了海上的风暴,他掉进水里淹死了,当时只有二十七岁。

《滕王阁序》,就是王勃在去交趾看望父亲的途中,泛舟路过鄱阳湖,在南昌作短暂逗留的那几天里,于重阳之日参加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摆的落成宴会上,即席即兴而作的序文。

王勃在被免去死罪之后,一路上乘舟出川,沿长江而下,经彭蠡湖口,泛舟在鄱阳湖上,优哉游哉地来到了当时的洪州府——南昌。一向自恃才高的王勃,便去拜会当时的洪州都督闫伯屿,正好赶上了闫都督在滕王阁上大摆宴席,庆祝新修的滕王阁落成。阎都督早就耳闻王勃的文名,便请他也参加宴会。于是,王勃就应邀参加了那次盛宴。

原本,阎都督摆出此次宴会,是为了向大家炫耀一下自己的女婿吴子章的才学。他事先让女婿准备好一篇写给滕王阁的序文,让吴子章当作是在席间即兴所作的来写给与会的大家看看的。在宴会上,阎都督先是让书童拿出纸笔后,假意地请参加宴会的人来为这次的盛会作个序。其实,大家都知道闫都督的真实用意,所以都推辞着不写,而王勃年少气盛,竟不推辞,毫不客气,接过纸笔之后,便当众挥笔疾书而就。当时,阎都督的心里很是不高兴,竟不过面子地拂衣而起,生气地转入到了帐后,进去之后又不甘心,便又叫人去看王勃是写了些什么句子。当他听说王勃开首写的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一句时,闫都督摇头说道:也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可当他后来听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之时,便沉吟着不再言语了。再等他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处时,闫都督不得不从心底里叹服和称王勃道:“勃真天才也,当垂不朽矣!”。

王勃为什么能够在宴会上即席写出那么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出来呢?为什么能够对滕王阁周遭的无边风景作出那么详实的美好描述呢?为什么能够对鄱阳湖上的风光作如此醉人的表达呢?这一切的一切,均来自于王勃泛舟鄱阳湖时,他凭着一个文学家敏锐的,善于发现的眼光,将眼前看到的风物深深地记在了心底,才使得他在临场作文时有材料可选,有材料可用,才能将滕王阁以及周边的风物有机地融汇到一起,融景于情,寓情于景,再加上作者将自己的思想与认识统合到文章中去,这才成全了王勃他的这篇千古名篇了。

王勃在深秋时节,由长江入彭蠡湖口之后,便一路逆流而上,由北部的入江水道进入到鄱阳湖的北湖区,转而进入南湖区,最后由吴城进入赣江的主航道,沿赣江上溯直达洪州城头。这一路之上,王勃不仅是饱览了鄱阳湖上山环水合,岸迴水抱,翔鱼浅底,鸥飞鹭泅,州平水阔,帆影幢幢,雁叫惊寒,影像斑斓,多姿多彩的绝世风光与美丽画卷之外,还听到了沿湖渔船上的渔人们,那高吭嘹亮而又悠扬的渔歌互答之声。当他到达洪州的码头时,火红的夕阳已经映红了天际,在他的眼里,鄱阳湖便如一位待字闺中的芊芊玉女让人沉醉与痴迷,又一如小家碧玉般地沉静与柔婉令人依恋不舍,使人不愿离去。所以,当他站在滕王阁上尽情书写序文的时候,赣江两岸以及鄱阳湖上的美丽风光便一起向他聚拢过来,排着队任他选择安排和使用。

因此,在王勃的笔下:这才有了对南昌“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的由衷称道;才有了“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对鄱阳湖及其赣江两岸的风光的尽情描述与美;才有了“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喟叹,同时,这也是王勃他对自己过往不羁行为的一种检视与深刻检讨;“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深深的人生感慨。

正是因为鄱阳湖以及鄱阳湖上的迷人风光给了王勃以人生的启迪,让他从大自然的馈赠中汲取了养分,这才使得他在一时之间,便很快地写出了《滕王阁序》这么一篇寓情于景,寓情与理,真情实感充裕,情怀饱满激烈的文章出来。这才使得文以阁名,阁以文传,鄱阳湖从此名动天下,名震天下,达到了一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境地。

每当我们吟诵起“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首诗时,特别是朗诵到诗的最后“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那一句时,一种由然的情愫便自心头升起,将我带到那种物我两相忘的美妙感觉中去。

尽管王勃在序文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化用了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这一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是化用了《后汉书》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以及“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等等的句子,都是有出处有来历的,但是,一点也不影响到人们对王勃做出的一代奇才、天才、伟才的评价。

也正是因为有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才让沉寂了数百年之后的鄱阳湖文学,才开始步入了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当然,这只是后话,鄙人将在以后的,就有关鄱阳湖文化以及鄱阳湖文学的发展与变迁的专门阐述中,给大家做进一步的解读。

故此,我在这里要说的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并不仅仅是给鄱阳湖文学树立了一座丰碑,他也是站在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制高点上,给我们的中国文化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一座永恒的丰碑!

当真是:王勃缘来过鄱湖,滕王阁上倾肺腑。锦章妙句动天下,文学王国伟丈夫。

自然的流露散文

编辑荐:时间给了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去运用,那我们就应该去做值得的事,潜心地思考,认真地做事,乐观的生活,一切艰难险阻又算得了什么?

很喜欢自然,喜欢自然里的一切,有时觉得似乎把它们看得透了。仔细想想,其实不是看透了,只是一种从心底发出的情感的散发。于是,我就用简简单单的一些词句,夹杂着一些想法,去勾勒自然,描绘景象。

就这样,我落下了许多文字,也许恰好击中了人们内心的某根神经,似乎得到了什么,或是期待已久的,或是全新的感受,亦或是一种豁达,一种释放,甚至是一时快意地绽放!

你看啊,这个世界虽然纷繁复杂,万事万物姿态万千,但是,各种各样的植物也好,动物也罢,它们的生长,衰老,病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树木需要成长,成长就得需要水和阳光等等;人们需要有良好的收成,就得翻地,播种,施肥等;黑漆漆的密不透风的房间需要有光和气,就得开出一扇窗来迎接光亮和新鲜的空气;每一个人都不能无所事事,必须要做事,就去劳作,去创造。这一切的一切,就会顺其自然,顺理成章,世界就此缤纷多彩起来。

对于你我而言,恸哭必起自内心,得有人劝慰;歌声也出自于心,才有人聆听,听出别样的味道;四处漂泊的人,总免不了忧愁、孤独与思念,总会"借酒消愁愁更愁";孤独的人也喜欢唱歌,那样的歌声,所描绘的是朴素的幸福,也就是他们最基本的愿望。

喜欢文字的人儿,尤其喜欢静默的'植物,喜欢雀跃的动物,喜欢变化着的四季……因为他们的喜欢是来自自然的一种纯粹无邪,一种广阔无边。透过与一草一木的交流,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发自肺腑倾泻而下的文字,看似简简单单,平淡如水。这些朴素的词句,却充满了自然的灵动和流畅的美,时时刻刻都在转述着生命本真的语言,让更多的人去体味自然,热爱生命。

文字,是作者的暗示、揭露和述说,呈现自然的巧妙。万物皆有生命和灵气,生死轮回,自然而然。万物在阳光雨露,泥土养分,空气水流中,默默地生长,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我想,每一棵植物,最应该有的道德,就是顺应季节,长出翠绿欲滴的叶子,开出灿烂芬芳的花儿。

人和动物也如此,立于天地间,同呼吸,共生长,我想,这也许就是生命的道理。“数罟不入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强调因时而动。是啊!春暖花儿自然开,风雨飘摇,变幻无常,会来也会去。

人也一样,要安守自己,稳稳扎根,做好自己应做的、能够做的,就足够了。写诗也好,作文也好,只要你用心良苦,体味深刻,我相信总会有读者,总会产生共鸣。

时间给了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去运用,那我们就应该去做值得的事,潜心地思考,认真地做事,乐观的生活,一切艰难险阻又算得了什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