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典语录

国族认同的诗句锦集60条

日期:2023年03月26日 分类:经典语录

余光中的诗歌分析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余光中的诗歌分析,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余光中的诗歌分析一

一、《春天,遂想起》中的“江南”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江南,作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堂,是美丽浪漫的代名词。1962年4月29日,33岁的诗人余光中写下了思念“江南”的诗《春天,遂想起》,表达了自称“江南人”的他对江南最痴心最虔诚的怀念和向往。从这首史无前例地先后21次使用了“江南”一词的诗歌的表层意蕴来看,“江南”的内涵从四个层面得以表达。

于回忆中重绘江南图景之余,诗作于每一情感段落都穿插描写彼时诗人和江南之间不可逾越的空间距离,在表达对江南的不可遏抑的思念的同时,增强了由于空间距离的存在所造成的情感上的张力,并以括号加注表达出独特的话语内涵:(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江南、(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江南、(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江南,意在反复强调台湾和江南故乡之间可以计数但却难以逾越的空间和政治距离,从而也将以上四层关于“江南”的意蕴进行了有效地区分和提升,形成了诗作无论是文字、情感,还是哲理上,无论是空间、时间,还是文化上的多层立体结构框架。首先,跨越地理空间的情感意蕴。这是一个立足于台北的江南人对一弯海峡之隔的魂牵梦萦的江南故土的呼唤和告白;其次,跨越历史时间的文化意蕴。这首诗里不仅包含着古与今的时间关联,也叙写着一个个体从少年到暮年、从此岸到彼岸的生命历程;再次,跨越生死的哲理意蕴。清明虽然隔开了生者与死者,造成生者和死者无法穿越的距离,但清明的存在既寄托了生者对死者无尽的眷恋,也传递了一切生者对于死亡的无限悲悯情怀。

二、地理“江南”

那么,余光中诗歌中的“江南”到底在哪里呢?《春天,遂想起》中提到的令诗人魂牵梦萦的那些“江南”,有的在四川成都,有的在湖南长沙,有的在浙江杭州,也有的无处可考。其实,令人无比向往的“江南”,从来就不是指某一个固定的地方。那么,可以采桑,能捉蜻蜓,有多莲的湖、多菱的湖、多螃蟹的江南,多湖的江南,吴王和越王的江南,西施和范蠡泛舟的江南,乾隆皇帝的江南究竟在哪里呢?显然,余光中心目中的“江南”是指长江以南、太湖之滨的广大地方。历史上,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润、流水多情、生活惬意。一提起“江南”二字,生于斯长于斯的诗人,心就会变得柔软以至于情不自禁泪流满面,思绪也自然飘向过去和远方。诗人在诗歌中除了反复吟咏“江南”这个名称之外,还在“江南”这个大意象之下,写到了更多具体的兼具中国古典诗词意蕴和文化象征意义的小意象,如蜻蜓、莲、菱、螃蟹、垂柳、风筝、燕子、寺庙等等。

三、情感“江南”

如上所述,余光中诗歌中的“江南”还是一个情感象征意象。庞德说过:“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那么,“江南”这个意象蕴藉着什么思想和情感呢?江南山水秀丽,山环水抱带来了气候适宜、远离战争的安逸。湖泊星罗棋布,河汊纵横交错,多水的江南恰如母体的子宫,生命在这里得以休养,心灵在这里得以休憩,人再次获得了在母亲腹中原初时刻的感受。诗人余光中于重阳节降生于南京,而常州又给了他完整的童年,余光中对江南母亲的给予和关爱,时刻心怀感念和眷恋。在他的诗歌中,江南的性格是温柔和乐于奉献的,是一个淳厚的母亲形象。诗人对于江南的种种爱恋,也是他恋母情结的显现。诗人曾将自己的生命划为三个时期:旧大陆(祖国),新大陆(异国)和一个岛屿(台湾),他说旧大陆是他的母亲,而“断奶的母亲依旧是母亲”,母亲江南不仅给了他生命,同时也给予了他生命原初的感动和吸吮不尽的艺术乳汁。对于江南的情感显现充盈在他诗篇中的独特江南意象之中,也渗透在他的以江南为背景的爱情、亲情诗歌书写当中。

四、文化“江南”

余光中1928年出生,在江南长大,21岁迁居香港,22岁赴台。江南对于余光中来说,是家园,是国族,还是最深沉的文化记忆。然而少年离家,暂居台湾,旋即羁旅世界各地,最终又回到台湾。走得越远越久,对江南故土的文化怀恋也就越加浓重。但是,记忆中的江南已经遥不可及,不仅在空间上不可触摸,在时间上无法还原,在文化上也成了不可复制的记忆。从大陆到台湾的人普遍的痛苦是无家无国之感,一线海峡又在心理上造成了与母体文化的隔绝之感。江南,经过久久的压抑和沉淀,终于凝固成一颗珠贝的眼泪———浓得化不开的中国文化情结。于是,余光中在《春天,遂想起》中集中表现了台湾人无药可医的乡愁,寻根问祖的疯狂的自我意识和现代人的.情感迷失状态。这无药可医的乡愁已不仅是怀乡思亲的基础上所表现出一种朴素的乡土意识和个人情怀,它还蕴藉着更深的历史内容即个人情感、历史命运、文化际遇与精神出路等。

所以,乡愁既是个人情怀的抒发,又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祖国历史命运的焦虑,更是一个知识分子在精神迷津中对文化家园和精神原乡的怀恋、向往和主观建构。同时,孤独、绝望是这首诗的另一个明确的知性内涵。诗人一方面通过怀恋和向往建构了一个慰藉孤苦心灵的主观世界,这个主观世界温暖潮湿如母亲的子宫,多姿多彩如童年的梦幻,多情多意如爱情的伊甸园;另一方面,诗人在最后又无情地解构了这个主观世界,揭示这个主观世界的想象性、虚妄性。孤独与绝望的情绪在现实和想象之间喷涌而出。这个主观世界之所以脆弱、虚妄,是余光中从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特别是从余光中自己的个人心灵中生长出来的,是建立在非理性的生命情结之上的主观世界。此诗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表现了绝望,表达了所有渴望和努力的枉然,透露出浓重的悲剧意识,家国不再,母体文化似乎也无法触及,挣扎在现代化困境里的诗人,只能凭借追忆和想象,重建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

由此看来,“江南”是一个内涵无比丰富的能指。它既是静态的地理概念,也是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既指称时空意义上的现实区域,也代表着精神层面的文化归属。其丰厚的内蕴覆盖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诸多人文领域,涉及多重的语义空间。最为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充满了诗意和想象的文学资源。因此,江南在哪里已不再重要,它是地理的,也是情感的,更是文化和哲学的,它是精神家园的代名词。这里的家园,不再是某种形而下的地理概念,乃是生命终极意义上的永恒归宿。故此,“江南”终将作为中国文人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意结贯穿其一生,并将因其书写而铭刻于汉语文学史中。

余光中的诗歌分析二

这首诗题为“民歌”,但显然它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民歌。在这里,它指的是中华民族那种传统的文化精神,那种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

余光中先生自称是“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在他的诗作中,传统与现代并存,中国和外国并举,多姿多彩。既有传统的元素,现代的元素;也有中国的元素,西方的元素,不一而足。仿佛向你开启一个五彩纷呈的世界。

首先,这首诗在思想内容上,所抒写的那种像黄河长江一样奔腾不息的文化精神,完全是中国式的。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们哺育着滋润着中国文化的灵魂。我们勤劳勇敢,我们自强不息。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在神州大地上繁衍着,传承着这种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即令黄河长江“冻成了冰河”,“我的血也结冰”,还我们广大的同胞,我们的子子孙孙,为之拚搏为之创造。同时,又层层递进。由黄河长江到“我你他”,从自然环境到中国社会。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在艺术形式上,既中国又西方。该诗题为《民歌》,其形式上韵律上都体现了民歌的特点。同时,又体现了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主张。那种结构上所表现出来的匀称和谐的建筑美,和诗歌格律上的音乐美,十分突出。这些特点其实也是我们的诗歌传统的体现。同时,欧化的句式和二元对立的理念,又贯穿其中。比如“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等句子,是欧式化的。而风与沙,鱼与龙,醒与梦,哭与笑,又体现着二元对立的理念。但作深入观,其实,西方人的所谓二元对立与咱们中国易经中的阴阳理念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还是相通的。于是乎,在余诗中往往构成了一种既中既西的奇观。

从美学观点来审视余光中的诗歌,他的诗歌中既有豪放壮美的一面,又有婉约优美的一面;有骏马秋风冀北,也有杏花春雨江南。当然,这首诗还是以其壮美为主。如“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等句子,无不充满了质感,力度和豪迈之气。

余光中的诗歌分析三

这首诗,是于光中在六十年代初所写的众多与莲相关的爱情诗中最出名的一首。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明白,是描写一个青春少年在等待他古典型的“小情人”,地点在莲池边,时间是夏日的某个傍晚,但诗中仍然有象雾般的朦胧处,以致在当时台湾《文星》杂志上,曾引起激烈的争论。首先是本诗歌的题目,有人认为有语法毛病,应改为“在雨中等你”才对,可这样一改,诗的味道就荡然无存了。诗歌是“酒”而不是“饭”,使有用倒装句,会使诗歌更富于诗意和音乐的美感。

此诗共分8个自然段。除第八自然段外,每段三行,长短不一,中间一行缩进一个字符。诗人这样安排,是为了使整首诗歌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活泼,更加符合年青人跳跃的心态;同时,也使整首诗更加富有节奏的美感。在诗歌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诗人以一行诗来结束整首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现在,让我们从诗歌的第一段开始“吟咏”吧。

在第一自然段里,诗人用了短短34(连同标点符号)个字,就将诗歌中所描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清晰的向读者做了交代。人物--年青的恋人;地点--莲池边;时间--黄昏:蝉声沉落,蛙声升起;环境--“东边下雨西边晴”:“在造虹的雨中”,这样描写给诗歌营造了一个浪漫的氛围,并且不失古典。

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就比较难以理解。一个正在等自己恋人的青年,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这是诗人细准确微描写恋人心理活动的佳句,是写等待中青年人的错觉:“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所以,年青人会有这样不可思议的错觉,尤其在黄昏在这样的细雨中。

诗歌的第三自然段仍然是在写翩翩少年梦幻般的错觉,只是更加进了一步。“永恒,刹那,刹那,永恒”意思是:我们的爱情是永恒的,但我们的爱情在时间的长河里,只是短暂的刹那。

在这一段里,有全段也是全诗里最难懂的句子:“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什么意思呢?原来这还是描写少年的错觉:描写少年在等待他的恋人时,对时间的错觉。“等你,在时间之外”意思是少年等待了如此长的时间,都没有见到自己的恋人,所以感觉时间过得很慢,仿佛身处在时间之外一般;“在时间之内”,意思是时间仍然一秒一秒的流逝,可自己等了半天的女友,还没有出现。这一“内”一“外”,细致的刻画除小伙子在等恋人时矛盾和患得患失的心态,栩栩如生。

第四、第五自然段是描写小伙子在等待过程中对自己恋人的幻想。第四自然段是小伙子幻想自己的恋人此刻在自己的怀抱中,尤其最后一句:“我会说,小情人”使得整段显得情意绵绵。第五自然段则幻想自己和情人在有莲的湖中泛舟的情景。诗人在这一段里,用了一些典,如:采莲、吴宫、桂桨和木兰舟,来说明自己恋人的古典。文学功底弱的人读到这里,可能会不明所以。

第六自然段将诗歌的描写对象,从小伙子的幻想拉回到现实中。“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一方面讲随着时间的流逝,天快黑了或者已经黑了,并且指明天已放晴;另一方面是诗人将小伙子身处的环境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个句子,诗人用了十足现代的手法来描写现在,和前面一段用典描写情人的诗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耳坠子般的悬着”,诗人将悬在科学馆飞檐下的一颗星比喻成少女的耳坠,不仅浪漫,而且符合恋爱中年青人的心态。这段诗里的最后一句,诗人不写“七点已到”,而是通过没有生命的瑞士表来发言,这种手法是“睹影知杆”的写法:连手表都埋怨女孩不守约,更何况小伙子呢?“忽然你走来”请大家注意在此句前的句号。意思是小伙子已经不抱希望了,这时,女孩突然出现了。大家试想,此刻焦急等等小伙子的心里,该有怎样一番的狂喜?

第七第八两个自然段写得十分的优美,将女孩翩翩走来的姿态,用电影镜头般一段一段拉近到读者面前。姜白石:姜夔,字白石。

这首诗,使用了吴宫、木兰舟、桂桨、小令、姜白石等词,使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古典风格(这也和诗人后来提倡诗歌应该是“纵的传承,非横的移植”有很大的关系,也对诗人今后诗歌的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科学馆和瑞士表,又让我们领略了现代风格。

此诗作者立足于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同时大胆吸收西方诗歌的长处又不恶意西化,使得这首诗的风格汇通东西,实为爱情诗的佳作。

分析余光中诗歌中的土地书写

余光中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散文家,他善于应用细腻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一、引言

余光中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它表达了作者对故土大陆的热爱,也突出了我国地域文化的差异,作者借着美妙的语言和细腻的感情,并且运用了精纯的技巧,最终打造出了一些列的旷世之作。余光中借着手中的比,表达出了自己对故土的眷恋之情,这浓浓的乡愁也是他成功的基础。余光中的诗歌风格也浓缩了半个世纪台湾的诗坛风格,他的一些经典作品也被选入了大陆的语文课本当中。乡愁诗歌成为中国人通向世界的心灵邮票,余光中对土地的记忆和地图的`书写也秉承了中国传统依恋故土诗歌的艺术表现。

每一位优秀的诗人都会通过手中的笔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感物,余光中同样在诗歌中以土地的记忆为内核,用地理意象的乡愁式咏叹来实现了自己对祖国故土的怀念,从而对抗现有地理秩序与空间的区域矛盾,这也是诗人追求历史和文化认同的主要通道。

二、余光中诗歌中内化的土地意识

土地的核心内容就是,一个群体的人长期在一起生活的地方。由于人长期在一个地方生活以后,对其周围环境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从而激发出土地意识,使得土地和人都产生现代性意义。按照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理论,我们知道“现代性”由“时空分离”、“抽离化机制”、“反思性”三个因素组成,时间和空间的纽带就是地点。这里“地点”的含义内容比较丰富,既可以表达实际意义上的土地,也有虚指土地意识的含义,但是“place”的含义多一点。

人们对故土的眷恋是一个人民族身份认同的核心价值。在余光中的《白玉苦瓜自序》这一作品中,就表达出了他在异土生活的失落心理,体现出了时空差异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地域差异对于诗人来说更是诉不尽的乡愁,故土是治疗诗人心灵创伤的良药。比如现代城市的人,虽然住在高楼大厦上,但是依然喜欢在阳台上种一些花花草草,这都是人们对土地和祖先种植的残存记忆与表征。

人们对于土地的这种记忆就是人本意义的体现,这种意义不是体现在个人身上,而是体现在族群这一群体当中。余光中也曾经说过,他也是突然意识到了他的中国情结。意识是早存在于人的大脑当中,只是由于某件事或某个场景突然触发了人的这种意识。诗人在异地生活,他的思乡之情就会触发他对土地的记忆。这就是时间与空间、人的形体与心理双方面的体现。当故土的环境已经不存在的时候,意识就成为个人意识和民族一时的纽带,也是个体身份认同的起点。余光中就把自己身体里的血管比喻成黄河的支流,这就充分展现了他的对故土的眷恋。

三、意向书写与“土地符码”

余光中在它的作品中,选择了用中国的土地影像为书写的凭借,这是独出心裁的写作手法。历史把中国的大陆和台湾分隔开太久的时间,大陆故乡在台湾游子心中很长时间只能存在于记忆当中。余光中通过中国的地图抒发出自己怀念故土之情,他怀念着大陆,怀念着过去的中国。

这样中国地图在余光中的心中就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成为作者心灵在土地上遨游、俯瞰祖国大地的象征。所以焦桐评论余光中的作品说,地图在余光中这里就是一种图腾,这种图腾表达出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含义,表现出了余光中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也表达出了他对过去的时光的怀念之情。

我从余光中的作品中感觉到,他做出这一作品之时是保持着一种平和、娴静的心态,所以他的作品也表现出了一种淡然、自由,作品中对地域的各种风情的描述,对故土的描述,更加突出了他生于斯、长与斯的赤子情怀。在很多时候,作者喜欢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流浪者,这样就更能强烈地表达出他对故土的怀念。

同样我国的田园诗人也经常在作品中体现了故土在他们心目中的重要位置。虽然说诗人对杏花春雨的故土印象比较单薄,但是他们是想在这里面追求一份熟悉的感觉,它能容纳诗人以熟悉的感觉,这种平淡与安宁往往带给作者以思想的惆怅情绪。自古诗人对故土都有着一种近乡情更怯的感觉,但是他们又不得不时刻做好离开故乡的准备。这种地域和空间上的折磨都给诗人了巨大的折磨,他们只能用文字来表达他们的悲伤。

四、结束语

余光中诗歌中的土地大概分成了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是人内心生来具有的地理感。二是诗人游历与异域空间上的地理感,三是拨开历史的沉淀,通过诗歌追求追寻失落的故土。总之,余光中在诗歌中以地名书写代表着他对土地的记忆,也是抵抗外域文化和构建自己文化的重要依据。

分析余光中的“乡愁”

乡愁是一种情感,蕴涵着对祖国、家乡的深沉挚爱、关心的情怀,从而体现一种崇高的精神品格。

乡愁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因而,古往今来,人们基于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情就成为普遍而恒久的主题。余光中《乡愁》所抒发的不仅是个体的内在情感,更蕴涵着亿万中华儿女渴盼两岸统一,和谐团结的民族精神和历史责任感。因而具有典型而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乡愁是一种文化传统

自古以来,中华儿女有着一种深沉的精神意识,这种精神意识历经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沉积,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统——乡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诗经》里,像这些描写乡愁的内容极为丰富,因而可以说《诗经》是乡愁的文化传统之源。这也说明悠久的乡愁文化传统不仅源起于《诗经》,而且在那远古时代里已醞酿成熟。及至屈原《离骚》所表现的去国怀乡的乡愁情怀,则使这种传统由民间百姓的自由抒发而发展到以文人为主导的高雅境界。从此,乡愁成为历代文人赋咏不尽的永恒主题和深蕴内涵的文化传统。

二、乡愁是一种对故土眷恋的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乡愁蕴寓着人们对家乡的情感回忆。俗语云“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家乡人。”“故人亲情暧,家乡井水甜。”(周巍峙《跪拜大地》)家乡的风土人情,山山水水,甚至人生中孩提时所嬉戏、玩耍的种种情形经历,在人们的大脑里潜意识地存储着丰富的相关信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这些信息将会被激活而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情绪反映。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情感思念或渲泻。“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当困惑苦闷厕身于北魏阵营的陈伯之将军展阅声情并茂的家乡故友来信。家乡那无限熟悉的万千风物历历在目。终于,陈伯之弃暗投明,回归到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梁朝。“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跪拜大地,跪拜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情,是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挚爱、一份纯净温馨的眷恋、一份永不褪色的回忆。”(周巍峙《跪拜大地》)因此,乡愁的产生在于人们对故土眷恋的内在情感。

三、乡愁是一种爱国的崇高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家国共构的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对家乡故土的眷恋情感,始终建立在独立、自由的民族、地区以至国家上。就是说,人们对家乡的热爱是建立在对祖国的热爱忠诚前提下进行的。这不仅符合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团结统一的精神品格,而且在儒家思想里,修身、治家平天下是人生的发展路径和奋斗目标。建立和谐、团结的家庭,进而建立和谐统一的民族、国家。屈原闻知郢都失陷后所产生的对故都强烈思念情感并留芳万代,“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鼋吾以行——”(屈原《哀郢》)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个无限忠耿于祖国的伟大爱国者。杜甫陷安史叛军中的乡愁《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直接反映的就是爱国爱家的思想感情。“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作者抒发了守边将士对家乡浓浓的思念情怀,更体现了为捍卫祖国边境安宁而有家归不得的爱国崇高精神。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斗士式的爱国主义诗人,留美期间,他的浓浓乡愁就是一股股激情澎湃的爱国主义热流:“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又加他十二个时辰底九曲回肠!”这种爱国的崇高情怀在他《致吴景超》信里得到证明:“我想你读完这两首诗,当不致误会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因而,乡愁体现的是一种爱国的崇高情怀。

四、乡愁是一种追求和谐亲情的精神诉求

家乡的美丽可爱在于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美,更在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伦之美。这种社会人伦关系就是家人、亲戚、朋友的亲情、友情。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中通过想象描写家乡月夜时妻子正在独自忆念长安的情形,表达了作者被叛军所俘身陷长安时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正因为战乱而致令长别家园,杜甫对家乡亲人的忆念也逾益日深。“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杜甫《恨别》)。这些,都充分表明,乡愁是一种追求和谐亲情的精神诉求。

五、乡愁是一种幸福的希望与无奈的痛苦交织的情感体验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顾名思义,“乡愁”的产生是在远离祖国、家乡的异国他乡背景下精神上的情绪反映。因而,悠悠乡愁,在于人们的情感依归是国家、民族与家乡。从这方面上说,乡愁是幸福的希望,它反映了人们虽身处异域,却时刻关心着祖国、家乡的命运与发展。他们通过想象祖国家乡的美好变化来寄寓丰富的内心情感。“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闻一多《太阳吟》)但是,乡愁又是无奈的痛苦,人在他乡,关河相隔,迢迢万里,要想目睹祖国、家乡的尊容,或是投怀于母亲的怀抱,感受家庭亲情的温馨,却是可望而遥不可及。“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呵,漂泊之年月,/带去我们之嬉笑,痛苦,/独余剩这伤痕。”(李金发《故乡》)这是多么深刻的漂泊异乡的痛苦情感体验!

六、乡愁是一种对海峡统一的热切希望与祝愿的民族精神的情感升华

余光中《乡愁》的实质就是游子与母亲,即台湾与祖国大陆“海峡盈盈一水间”所产生的彼此无法割舍的骨肉关系的缕缕思念情怀——“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生于江苏南京,1948年随父母离开大陆家乡居香港,次年赴台,至写作《乡愁》时已足有三十个年头。此际,他必然清楚地记得,十五年前,就在这宝岛台湾上,曾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为思念故乡而哀切痛哭:“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于右任《遗愿篇》)其时,痛别祖国母亲多年的他,也时时听到母亲痛楚的呼唤:“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余光中《春天,遂想起》)而现在,罹受三十年的故乡梦牵魂绕痛苦的余光中,在抒发内心的思乡情感时自然表现得强烈而深沉。诗中选取了人生最具有代表性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过去)、老年(现在),同时,选取生活中的四种普通物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构筑痛苦无奈的深沉绵渺意境。从而使诗人在最后喷薄而出的呼喊中把思乡的情感升华为对海峡统一的热切希望与祝愿的民族精神:——“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总之,《乡愁》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它给人以时序的连贯性,也给人以意象内涵的丰富层递感,更给人以民族的历史重任。通过《乡愁》,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诗歌思想“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余光中《白玉苦瓜》序)同时,《乡愁》在形式上体现了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三美”(建筑美、音乐美、色彩美)之结构美、音乐美的和谐统一,使得全诗读来回旋往复,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有效地助成了诗歌内在的哀婉情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