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动迁时的心情句子锦集60条
日期:2023年04月01日 分类:经典语录
初中语文诗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背诵理解诗词,体会诗歌意境。
2、过程与方法: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第一首《回乡偶书》
1、作者简介及导入课题:贺知章,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揭示题目: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2、据题质疑:
⑴这里的“偶书”是什么意思?诗人并非着意作诗,只是把回乡后感受最深的事和想法记下来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3、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4、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思考:
(1)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当儿童笑问客人的时候。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主题:《回乡偶书》通过写诗人年老回乡的感慨和见闻,表达了他深感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夜雨寄北》
1、学生齐读诗歌。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作者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党争的牵连,屡遭排斥,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有所发展和丰富。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3、品味感悟。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
是妻子在问丈夫。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并非一处,是彼此相隔一方;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亦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2)“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4、主题:《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课堂小结。
《回乡偶书》抒写久客伤老之情。这首诗不事雕琢,言辞亲切平和,却深情表达了回乡的喜悦和对岁月流失的感伤。《夜雨寄北》(又称《夜雨寄内》),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思念妻子的感情。诗人把秋雨夜景与思念家人的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淡淡的四句小诗,产生了不凡的艺术感染力。
三、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上节课学习的两首古诗。
二、《淮上与友人别》
1、诗人简介,见课文。
2、齐读全诗。
3、品析诗句:
(1)诗中第①②句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
(2)诗中的“风笛”、“离亭”有什么意蕴?
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
4、主题:《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5、主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6、有感情地背诵。
四、《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4、名句赏析: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远的。
(2)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讲授时不必强求理解的一致性)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5、主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附: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默写背诵诗歌
古诗五首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三、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五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明确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指导阅读、理解《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南春》三首唐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唐诗都是七绝,即每诗四句,每句七言。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词语:
浥客舍尽故人
(2)试析诗题的意思。
(3)“朝雨”与“柳色”除了写春色以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4)“劝”和“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yì)湿润。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一作“进”。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第3题:诗人以景衬情,为送别创造了抒情的氛围,富于柔情之美,好像朝雨有意为客洒扫拂尘似的,显得朝雨那么多情,但是,景色愈有情,愈加深不忍相别的感情。“柳”既是写景补足朝雨,点明季节,又暗寓“留”之意。“柳”与“留”谐音双关。(唐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这是当时习俗。)
第4题:“劝”和“更”衬托了主人(即诗人)的'殷勤劝酒之意和留恋难舍之情。
3教师总结: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濛濛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4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5试背这首诗。
(二)自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自读诗歌并完成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黑体字:
之广陵(之,往,动词)
西辞黄鹤楼(辞,告别)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完,即看不见)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只。天际,际,边缘,水天交界处,天边。)
(2)“西辞”和“烟花”在诗里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3)这且一首送别诗,说说谁送别谁?在哪儿送别?到哪儿去?
(4)诗的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为什么?
2讨论自读作业。
明确:
第1题:题后括号里的内容为参考答案。
第2题:“西辞”的“西”是指故人(即孟浩然)辞别所往的方向。孟是由西向东行,故说“西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指故人辞别的时间。
第3题:这是一首送别诗,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第4题: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最能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随着老朋友所乘的那只孤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诗人却依然翘首远眺,目送老朋友,足以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
3教师总结: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译文:
我和老朋友辞别在黄鹤楼
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到扬州。
船越走越远,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只看见浩荡的江水向天边流。
5熟读成诵。
(三)自读《江南春》
1自读诗歌,完成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指千里江南,绿,此处指树叶;红,指春花)
水村B酒旗风(山郭,这里泛指山城,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再加筑一道城墙;风,随风招展,名词活用如动词。)
南朝四百八十寺(这里是虚指,形容寺院之多。)
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指寺院的建筑)
(2)诗题是“江南春”,从诗的哪些语句中感觉到这是春天,而且是江南的春天?试作解释。
(3)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见题后括号内。
第2题:诗人紧扣诗题“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处,展现了一幅江南春的鸟瞰图。“千里”拓展出开阔的视野,为描写无边春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莺啼”,传达出春天娇莺的歌声,给人以听觉的美感。“绿映红”,描摹出芳草萋萋,桃红柳绿的葱笼的色彩之美;“映”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此句,写尽江南无边春色,让人置身于画境之中。下句,以社会风俗画描绘了江南春色;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使江南春色更显生机。这两句已将江南春色勾勒殆尽。
第3题:最后两句景中寓情。“南朝四百八十寺”,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隐含对“南朝”统治佞佛的讽刺。当时南朝君主,迷信佛教,大建寺院,幻想自己的统治日久天长,可到头到,江南景物依旧,他们的政权却早已覆灭,
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些隐现于烟雨之中的楼台罢了,这是作者的怀古之情。如今唐朝君主也崇拜佛教,大建寺院,将来会不会落得如同南朝君主一样的下场呢?这是作者的讽今之意。
3教者总结:
这是诗人杜牧游览江南时写的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色彩明丽,它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地区特有的艳丽春光。
诗人咏古讽今,意味深长,可见这首诗不只是写景,而有其更深刻的意义。
译文:
千里江南,黄莺啼鸣,
翠绿映衬着鲜红,
水边村庄,山边城郭,
酒旗招展迎着春风。
南朝兴建的四百八十个寺院啊,
多少楼台笼罩在迷濛细雨之中!
三、布置作业:
预习《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两首诗,完成自读作业。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
(1)简介作者与诗题: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京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文学家。父洵,弟辙,人称“三苏”。
《春江晚景》是两幅山水画,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题画诗也是两首,本课选录的是“鸭戏图”一首。
此诗是苏轼为题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它给人以强烈的季节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自读测试:(出示小黑板)
1解释黑体字的意思:
竹外桃花三两枝(竹外,指翠竹林之外)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指春天到来后的江。)
蒌蒿满地芦芽短(蒌蒿,野菜名,花淡黄色,茎可食,生长于春天;芦芽,芦苇的初芽,又叫芦笋,可食。)
正是河豚欲上时(正是,恰好是。欲,将要。)
2试指出诗中哪些词句是描述画的,哪些是诗人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
4从哪处可看出写的是“晚景”?
(三)讨论并明确自读测试题:
第1题:题后括号内的内容是参考答案。
第2题:诗的一、三两句是描绘画意的。即:春寒未退的时候,露出竹林外的桃花才开放了两三枝,花虽不多,但春光已泄;第三句从江中写到岸上,蒌蒿已满地,芦苇才抽出嫩芽。概括画中的景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第二句,诗人巧妙地运用想象,说明春回大地,江水已暖,只有浮在水面上的鸭子才能最先知道。
第四句,是画面上所没有的,是诗人的想像。春暖的江边,美味的河豚正要上来了。
第3题:“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不仅写出了诗情画意的新春景象,而且包含了发人深省的哲理,从理性上给人以启迪。
第4题:“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是诗人的假想。河豚出水,一般都在天晚,由此点出了晚景。
(四)教者总结: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的意境突破了画家创造的意境,在画中,我们只能看到静态的景物:桃、竹、鸭、蒿、芦,而在诗中,我们又感受到了水的温暖,知道了水下的河豚。而且从鸭子与水温的感知关系中我们可以想像鸭子戏水时的情态和生趣;在河豚与蒌蒿、芦芽的配食关系上,我们又可以领略到早春季节的风物时鲜之美。诗写画景,又补充了画面的意境和事物,把春日江边写得生机盎然,画景如现目前,真是诗中有画。
译文:
竹林外桃花有两三枝
春江水暖,只有鸭子最先感知。
蒌蒿满地,
芦苇也抽出短短的芽,
正是河豚浮上水面之时!
二、自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简介作者与作品
陆游(公元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大诗人。
作品选自《陆游集》。
十一月四日,即宋光宗绍熙三年。大作:即大起。
全诗通过对冬夜村居、卧听风雨以及梦中还想为国戍守边疆、征战沙场的描述,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自读测试:
1解释句中加黑的字:
僵卧孤村不自哀(孤,单独;自哀,自己感到悲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尚,依然,还,副词;戍,守卫。)
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夜深,阑,残尽)
铁马冰河入梦来(冰河,冰封的河流,这里用来泛指北方的战场;梦,梦境。)
2既然“僵卧孤村”为什么“不自哀”?说明了什么?
3划出诗中写梦境的语言,并试作分析。
(三)讨论并明确:
第1题:见题后括号内的内容。
第2题:“僵卧”两字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衰老多病的情态,加之“孤村”,更映衬出诗人处境的寂寞凄凉,然而,作者爱国忘私,胸襟坦荡,一心为报效国家,所以“不自哀”。
第3题:诗中写梦境的语言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忧虑国事,深夜未眼,将大自然凄凉的风雨声化作他梦境中雄壮激越的行军曲,此为托梦喻志,以展示诗人慷慨激壮、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读后令人顿生敬意。
(四)译文:
困居孤村,却不为衰老而悲哀,
依然想着为国家守卫轮台。
夜深了,躺着听这冬夜的风雨,
又见到铁甲的战马和冰封的疆场闯入梦来。
三、集体朗读五首诗。
四、指导背诵。
五、作业: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浥()辞()莺()崇()
戍()阑()豚()蒌蒿()
2分别归纳五首诗的主要意思。
3背诵并翻译五首诗。
课文《诗五首》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2、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具:
录音机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适当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学的五首诗都是唐宋的名家名作,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宋诗歌的艺术健力吧!
三、学习三首古诗。(目标1、目标2)(37分钟)
(一)学习《使至塞上》。
1.听配乐朗诵。(有条件的播放现成的古诗配乐朗诵带,如没有,由教师范读。[现在录音带还没到])
2.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要字词,如属国、征蓬、汉塞、萧关、单车和候骑等词。)
4.叫一个学生给刚才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重要字词注音和解释,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做。做完后师生共同订正。
5.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
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6.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7.师生齐读全诗。
8.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9.在教师的引导下配乐朗诵全诗。
(备学生)提醒学生注意节奏,朗诵时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于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10.全班齐诵全诗。
(二)学习第二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请学生谈谈李白,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4.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抽查二人检验。
5.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翻译全诗。
6.师生齐读原诗及译诗。
7.在教师的点拨下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师点拨要点:
首句写景。
后两句抒情。
8.引导学生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练习朗读。
9.请一个学生朗诵。
10.全班齐诵全诗。
(三)学习第三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要字词,如溅、搔、浑、胜和簪等词。)
4.叫一个学生给板书在黑板上的重要字词注音和解释,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做。完成后师生共同订正。
5.由学生简介杜甫,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杜甫唐现实主义诗人,
诗圣,
诗史。
6.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7.师生齐读全诗及翻译。
8.朗读几遍,试着背诵全诗。
四、全班齐读三首诗。(3分钟)
五、布置思考题:(1分钟)
1、①诗中哪几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与本诗的体裁有什么关系?
②你最喜欢其中哪句诗?为什么?(A)
2、背诵三首诗。
3、完成练习二。(C)
六、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注意指导学生多读。
七、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春望》、《登飞来峰》、《论诗》三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适当点拨。
二、全班齐诵上节课所学的三首诗,并导人新课。(3分钟)
三、学习古诗。(33分钟)
(一)学习第四首诗《登飞来峰》。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先学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教师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3.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4.全体学生齐读。
5.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诗意。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5.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第五首诗《论诗》。
1.请一个学生范读,其他学生纠正可能读得不好的节奏。
2.全班齐读。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教师点拨。
点拨要点:
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具有普遍的意义。
5.自由朗读并背诵。
6.抽背井齐背。
四、总结(5分钟)
1.请学生针对《登飞来峰》《论诗》中蕴含的哲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2.比较本课五首诗的异同。(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下面的提示仅供参考。)
明确:
①从创作的时间来说,前三首是唐诗,后两首是宋诗。
②从体裁来说,五首诗都是近体诗,其中《使至塞上》和《春望》是五言律诗,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和《论诗》都是七言绝句。
③从主旨来看,前三首唐诗情景交融,重在抒情,而后两首宋诗以理入诗,重在说理。(这也是许多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并默写本课所学的五首诗。(A)
2、完成课后练习二。(B)
3、课后练习四。比较阅读。(C)
六、说课精要:重视点拨,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七、教学后记:
《诗五首》的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2、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目标1和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具:录音机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适当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学的五首诗都是唐宋的名家名作,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宋诗歌的艺术健力吧!
三、学习三首古诗。(目标1、目标2)(37分钟)
(一)学习《使至塞上》。
1.听配乐朗诵。(有条件的播放现成的古诗配乐朗诵带,如没有,由教师范读。[现在录音带还没到])
2.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要字词,如属国、征蓬、汉塞、萧关、单车和候骑等词。)
4.叫一个学生给刚才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重要字词注音和解释,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做。做完后师生共同订正。
5.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
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6.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7.师生齐读全诗。
8.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9.在教师的引导下配乐朗诵全诗。
(备学生)提醒学生注意节奏,朗诵时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于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10.全班齐诵全诗。
(二)学习第二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请学生谈谈李白,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4.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抽查二人检验。
5.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翻译全诗。
6.师生齐读原诗及译诗。
7.在教师的点拨下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师点拨要点:
首句写景。
后两句抒情。
8.引导学生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练习朗读。
9.请一个学生朗诵。
10.全班齐诵全诗。
(三)学习第三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要字词,如溅、搔、浑、胜和簪等词。)
4.叫一个学生给板书在黑板上的重要字词注音和解释,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做。完成后师生共同订正。
5.由学生简介杜甫,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杜甫唐现实主义诗人,诗圣,诗史。
6.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7.师生齐读全诗及翻译。
8.朗读几遍,试着背诵全诗。
四、全班齐读三首诗。(3分钟)
五、布置思考题:(1分钟)
1、①诗中哪几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这与本诗的体裁有什么关系?
②你最喜欢其中哪句诗?为什么?(A)
2、背诵三首诗。
3、完成练习二。(C)
六、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注意指导学生多读。
七、教学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五首》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春望》、《登飞来峰》、《论诗》三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目标1和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适当点拨。
二、全班齐诵上节课所学的三首诗,并导人新课。(3分钟)
三、学习古诗。(33分钟)
(一)学习第四首诗《登飞来峰》。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先学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教师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3.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4.全体学生齐读。
5.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诗意。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5.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二)学习第五首诗《论诗》。
1.请一个学生范读,其他学生纠正可能读得不好的节奏。
2.全班齐读。
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教师点拨。
点拨要点:
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具有普遍的意义。
5.自由朗读并背诵。
6.抽背井齐背。
四、总结(5分钟)
1.请学生针对《登飞来峰》《论诗》中蕴含的哲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2.比较本课五首诗的异同。(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下面的提示仅供参考。)
明确:
①从创作的时间来说,前三首是唐诗,后两首是宋诗。
②从体裁来说,五首诗都是近体诗,其中《使至塞上》和《春望》是五言律诗,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和《论诗》都是七言绝句。
③从主旨来看,前三首唐诗情景交融,重在抒情,而后两首宋诗以理入诗,重在说理。(这也是许多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背诵并默写本课所学的五首诗。(A)
2、完成课后练习二。(B)
3、课后练习四。比较阅读。(C)
六、说课精要:重视点拨,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七、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