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典语录

关于油尽灯枯的诗句集锦5篇

日期:2023年04月11日 分类:经典语录

当油尽灯枯时散文

当油尽灯枯时散文

终于可以喘口气歇歇了,我吃力的直起腰,背对着黄昏,用手敲打着酸疼的瘠背。

远远地望去,一行深深的脚印在我的脚下延伸,曲曲折折。草原,在我的脚印下改变了模样,大漠,在我的脚印下仍然流淌着风沙,大山,悄悄地在我的脚印下蛰伏着,只有那条河还在无情的流淌着时光。

在我来时的路上。

我依稀的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在垃圾堆中捡拾着破烂。目光呆滞,没有童年的欢乐和梦想,那是我吗?

我依稀的看到,一个十四岁孩子,在空旷的原野上吃力地挖着鼠洞与老鼠争食吃。他挑水,拾柴,捡煤渣和大人们一起干着体力活,用他稚嫩的`肩膀,帮助妈妈支撑起一个八口之家,那是我吗?

我依稀的看到,一个青年远离家乡,他一个人,在草原上的一条河边上,一住就是半年多,青发过额,胡须过嘴。他迎着朝阳去,踏着落日归,大家和小家的使命重重地压在他的肩上,他像草原上的老黄牛,拉着一辆破旧的勒勒车,上面载着孤独和快要绝望的灵魂。是草原上的那位老阿妈的奶茶和叮嘱拯救了他的希望,是那位善良的草原姑娘,安慰了他那个快要破败的灵魂,那是我吗?

我依稀的看到,他挑灯夜读,奋笔疾书,试图找回他失去的智慧和力量,夜来不见月,天明不知晓。而与他同年龄的人,已经是在满腹知识的驱动下,在捷径上飞奔了。他失去的太多,太多了,现在的努力太晚了!于是,他在失望中承认了落没,那是我吗?

我还清楚的看到,在那串弯弯曲曲的脚印里,浸满了汗水,艰辛,孤独,寂寞,泪水甚至还有鲜红的血,在生活的大地上却印的很深,很深。回过头来,捡点一下自己,当我打开行囊的时候,只有一缕清风和几丝白发,还有一首秋天里的歌,旋律孤单而又苍凉,其它的已经一无所有了,那串漫长而又曲折的脚印,就是我唯一的收获了。

黄昏走了,夜幕降临了,我这盏生命之灯,已经油尽灯枯了。我真的不知道,我还能不能走过这浓厚的夜幕了。我审视着夜色,揣摩着我所剩无几的情感和勇气,目光浑浊而苍桑。

就在我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她,来了,似春天里的轻风,又如冬天里的炭火,温柔的为我这盏老灯,注满了新鲜的燃油,并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和鼓励,那豆点儿大的灯光,重新燃了起来,又爆出了美丽的灯花。那岂是一盏油啊!而是一盏新鲜的血液,注进了我的血管,使我又有了活力,焕发了青春,这是上帝的安排吗?

从此,我有了新的希望,新的企盼和美好的梦想。不要多了,时光要是会倒流,我只要重新再活十年。定会与她手牵着手,走进夕阳。

当我整理好行装,再次踏上征程的时候,我深深地知道,前面的路还有泥泞,坎坷和荆棘,可我会以新的姿态继续走下去。

路上,不会是一行孤单的脚印了,而是两行脚印并行,因为她的精神在陪伴着我。

灯尽油干成语

【成语】:灯尽油干

【拼音】:dēng  jìn  yóu  gān

【简拼】:djyg

【解释】:灯光尽灭,灯油耗干。比喻人的'精力或财力消耗一空。

【出处】:明·天然智叟《石头点·王本立天涯求父》:“总是有田产的人,少不得直弄得灯尽油干。”

【示例】:兼之日夜焦愁,胸中郁闷,一经睡去,精神涣散,就如~,要想气聚神全,如何能够?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七回

【语法】:作定语、状语;指彻底完毕

【顺接】:干云蔽日 干井先竭 干净利索 干净利落 干劲冲天 干卿何事 干卿底事 干名犯义

【顺接】:蝉喘雷干 聪明能干 唇焦舌干 灯尽油干 短小精干 非意相干 敢想敢干 共枝别干

【逆接】:暗室逢灯 古寺青灯 黑漆皮灯 黄卷青灯 绿酒红灯 石火风灯 匣剑帷灯 雪案萤灯

【逆接】:灯尽油干 灯火万家 灯火辉煌 灯火阑珊 灯炧酒阑 灯烛辉煌 灯烬酒阑 灯红绿酒

关于五九尽时春已立的散文

关于五九尽时春已立的散文

农谚云:春打六九头,而今年的立春日,正好是五九的第九天,这又应了瑟瑟寒风中乡村传递立春的另一句农谚春打五九尾。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现代人,早已没有了对时令的温馨与敏感。记忆中,经过了能把铁锤都砸不碎的石头冻破的三九四九冰上走的冷酷,农家人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扳着指头掐算哪日打春。打春就是打破了冻,打碎了冷,打得寒九化温情。古人曰: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正如《九九歌》中所说,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四季又开始了新的轮回。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中国传统文化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立春一般是在春节前后,不论是在春节前还是春节后,年味正浓着,走亲访友相互应酬,大红的灯笼火红的春联,还有时不时响起的鞭炮声,映衬得你的心情相当好。

儿时对立春的印象,是从本家大奶奶对立春的俗语切入的。大奶奶立春常说的一句话是:春打五九尾,家家拽猪腿,春打六九头,家家卖老牛。大奶奶解释说,打春在五九尾,这一年会风调雨顺,过年就会吃上大鱼大肉;打春在六九头,这一年就是饥荒年,只能卖掉老牛度饥荒。记忆中的大奶奶虽说目不识丁,可她对时节的学问相当博学,逢年过节邻居那些大娘婶子有不明白的礼节忌讳,都喜欢问一问大奶奶。儿时对大奶奶这话深信不疑。大奶奶不仅博学,还非常善良热心。立春时都会缝很多大公鸡,除了给自己的孙子戴,还送给邻居的孩子。我小时就戴过大奶奶缝的大公鸡。大奶奶说,缝公鸡要在打春的头一天,这一天叫迎春。我问过大奶奶为什么给小孩儿戴公鸡。大奶奶说,公鸡喜欢吃豆豆,公鸡避邪,瘟神痘痘就不会附在小孩儿身上;公鸡还吃蜈蚣、蝎子等毒虫,有了公鸡,这些毒物就不敢靠近小孩儿,这叫邪不压正!我又问:端午节为什么给小孩儿穿五毒兜兜,大奶奶说那叫以毒攻毒。我还问大奶奶,村里人为什么管立春叫打春,大奶奶却说,立春打春一回事,小孩儿别瞎问。现在想来大奶奶肯定也不懂。

十几岁的孩子,奇思幻想正如地里的野草般疯狂蔓长,任何事情都想弄个明白。在大奶奶这里没弄明白,我又盯上了本家最有学问的二爷爷。打春这天,二爷爷和三爷爷到田地里试犁。我们这里有这样一个风俗,立春这天都要把牛套上犁耙,在最肥沃的田里象征性的犁上三圈。我找到二爷爷时,二爷爷正念念有词,把一张不知写了什么字的黄表纸烧掉,然后和三爷爷恭恭敬敬对着东方叩了三个头。起身后二爷爷用长竹竿挑起一串鞭炮,噼噼啪啪放了起来。鞭炮响起的同时,三爷爷抡起长长的赶牛鞭,连甩三个响鞭,扯起喉咙,打起了嘹亮高亢的喝咙(耕地时牛把式给牛鼓劲的歌)。在三爷爷的喝咙声中,那头戴一朵红绸子挽结的大花、闲了一冬膘肥体壮的黑犍牛,弓背奋蹄,在这块田里连转了三圈后,二爷爷手里竹竿上的鞭炮刚好炸完最后一响。

此刻,我问起了大奶奶没能回答的问题。读过私塾的'二爷爷说,立春为什么叫打春?就是因为打春牛。考究起来,立春是颇为古老的一个节气,几千年前就有,那时对立春可是相当看重的,节前三日天子就得斋戒,是日亲率王公贵族到东郊迎接主管农业的句芒神。宋代,不仅要举行仪式,大臣入朝还要相互拜贺。民间则有土牛儿载将春到也的说法,当天会有人峨冠博带,扮成春官、春吏,敲锣打鼓,沿街高喊:春来了!春来了!千家万户闻声倾巢而出,迎接这支报春的队伍。到了指定地点,人们还要对着一头土制的春牛三跪九叩,由官员率先用五彩牛鞭鞭打春牛,大家一哄而上,将春牛打烂。最后还要抢回一把碎土,涂一点在自家的牛角上,谓之可驱牛瘟;撒一些在自家地里,谓之神土佑丰收。在男耕女织的农业时代,对农时、对庄稼、对牲畜的虔诚真是让人感动。二爷爷接着说,古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我们这儿就演化成鞭打真牛,犁三圈地。立春也就叫打春了。古话说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土地是个聚宝盆,看你手脚勤不勤。打春就是鞭打快牛,打掉人身上的懒。回家后二爷爷还送了我了一幅老一辈传下来的专为立春制作的剪纸:一只可爱的小狐狸赶着一头老牛,画面相当亲切。剪纸的右上角,二爷爷用他那一笔秀丽的唐人小楷笔意写下古人谚语: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至今每到立春日,我还会复制几张送朋友。

当代学者左河水的《立春》诗写得好: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社会的变革,让我们与农耕社会渐行渐远,但优秀的农耕文化还深深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在这个寒冬里,农耕文化中的立春,不管那冬隐去的有多慢,那一抹懵懂绿色,在隆冬九天中早已显现出新农家的叶叶绿意。

五九尽时春已立-生活散文

农谚云:“春打六九头”,而今年的立春日,正好是“五九”的第九天,这又应了瑟瑟寒风中乡村传递立春的另一句农谚“春打五九尾”。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现代人,早已没有了对时令的温馨与敏感。记忆中,经过了能把铁锤都砸不碎的石头冻破的“三九四九冰上走”的冷酷,农家人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扳着指头掐算哪日“打春”。打春就是“打破了冻,打碎了冷,打得寒九化温情”。古人曰: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正如《九九歌》中所说,“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四季又开始了新的轮回。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中国传统文化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立春一般是在春节前后,不论是在春节前还是春节后,年味正浓着,走亲访友相互应酬,大红的灯笼火红的春联,还有时不时响起的鞭炮声,映衬得你的心情相当好。

儿时对“立春”的印象,是从本家大奶奶对“立春”的俗语切入的。大奶奶立春常说的一句话是:“春打五九尾,家家拽猪腿,春打六九头,家家卖老牛”。大奶奶解释说,打春在五九尾,这一年会风调雨顺,过年就会吃上大鱼大肉;打春在六九头,这一年就是“饥荒年”,只能卖掉老牛度饥荒。记忆中的大奶奶虽说目不识丁,可她对时节的学问相当“博学”,逢年过节邻居那些大娘婶子有不明白的礼节忌讳,都喜欢问一问大奶奶。儿时对大奶奶这话深信不疑。大奶奶不仅“博学”,还非常善良热心。立春时都会缝很多大公鸡,除了给自己的孙子戴,还送给邻居的孩子。我小时就戴过大奶奶缝的大公鸡。大奶奶说,缝公鸡要在打春的头一天,这一天叫“迎春”。我问过大奶奶为什么给小孩儿戴公鸡。大奶奶说,公鸡喜欢吃豆豆,公鸡避邪,瘟神“痘痘”就不会附在小孩儿身上;公鸡还吃蜈蚣、蝎子等毒虫,有了公鸡,这些毒物就不敢靠近小孩儿,这叫“邪不压正”!我又问:端午节为什么给小孩儿穿“五毒兜兜”,大奶奶说那叫“以毒攻毒”。我还问大奶奶,村里人为什么管“立春”叫“打春”,大奶奶却说,“立春”“打春”一回事,小孩儿别瞎问。现在想来大奶奶肯定也不懂。

十几岁的孩子,奇思幻想正如地里的野草般疯狂蔓长,任何事情都想弄个明白。在大奶奶这里没弄明白,我又盯上了本家最有学问的二爷爷。“打春”这天,二爷爷和三爷爷到田地里“试犁”。我们这里有这样一个风俗,立春这天都要把牛套上犁耙,在最肥沃的田里象征性的犁上三圈。我找到二爷爷时,二爷爷正念念有词,把一张不知写了什么字的黄表纸烧掉,然后和三爷爷恭恭敬敬对着东方叩了三个头。起身后二爷爷用长竹竿挑起一串鞭炮,噼噼啪啪放了起来。鞭炮响起的同时,三爷爷抡起长长的赶牛鞭,连甩三个响鞭,扯起喉咙,打起了嘹亮高亢的“喝咙”(耕地时“牛把式”给牛鼓劲的“歌”)。在三爷爷的“喝咙”声中,那头戴一朵红绸子挽结的大花、闲了一冬膘肥体壮的黑犍牛,弓背奋蹄,在这块田里连转了三圈后,二爷爷手里竹竿上的`鞭炮刚好炸完最后一响。

此刻,我问起了大奶奶没能回答的问题。读过私塾的二爷爷说,“立春”为什么叫“打春”?就是因为“打春牛”。考究起来,立春是颇为古老的一个节气,几千年前就有,那时对立春可是相当看重的,节前三日天子就得斋戒,是日亲率王公贵族到东郊迎接主管农业的句芒神。宋代,不仅要举行仪式,大臣入朝还要相互拜贺。民间则有“土牛儿载将春到也”的说法,当天会有人峨冠博带,扮成春官、春吏,敲锣打鼓,沿街高喊:“春来了!春来了!”千家万户闻声倾巢而出,迎接这支报春的队伍。到了指定地点,人们还要对着一头土制的春牛三跪九叩,由官员率先用五彩牛鞭鞭打春牛,大家一哄而上,将春牛打烂。最后还要抢回一把碎土,涂一点在自家的牛角上,谓之可驱牛瘟;撒一些在自家地里,谓之神土佑丰收。在男耕女织的农业时代,对农时、对庄稼、对牲畜的虔诚真是让人感动。二爷爷接着说,古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我们这儿就演化成鞭打真牛,犁三圈地。“立春”也就叫“打春”了。古话说“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土地是个聚宝盆,看你手脚勤不勤”。“打春”就是鞭打快牛,打掉人身上的“懒”。回家后二爷爷还送了我了一幅老一辈传下来的专为“立春”制作的剪纸:一只可爱的小狐狸赶着一头老牛,画面相当亲切。剪纸的右上角,二爷爷用他那一笔秀丽的唐人小楷笔意写下古人谚语:“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至今每到立春日,我还会复制几张送朋友。

当代学者左河水的《立春》诗写得好:“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社会的变革,让我们与农耕社会渐行渐远,但优秀的农耕文化还深深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在这个寒冬里,农耕文化中的“立春”,不管那冬隐去的有多慢,那一抹懵懂绿色,在隆冬“九天”中早已显现出新农家的叶叶绿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