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典语录

助力马拉松横幅标语聚集50条

日期:2023年04月17日 分类:经典语录

赞助马拉松横幅标语

马拉松原为希腊个地名。在雅典东北30公里。其名源出腓尼基语marathus,意即“多茴香”,因古代此地生长众多茴香树而得名。体育运动中马拉松赛跑得名于此。下面是赞助马拉松横幅标语,欢迎参考阅读!

1、“郑”能量,“开”心跑。

2、爱奔跑,心接力。

3、奥运年,我们起跑起来。

4、百年青岛扬奥帆,万众携手马拉松。

5、伴衡湖赛跑,与世界同步。

6、奔跑兰州。

7、城墙见证秦皇汉武豪情,古城欢迎马拉松赛运动。

8、城载爱心,跑动激情。

9、城载梦,爱同行——郑开马拉松。

10、穿越两座城,传承份爱。

11、动感马拉松,跟谐青岛城。

12、国际马拉松,中华展豪情。

13、海相连,路相通,心相印。

14、湖·承快乐,跑·赢未来。

15、荟萃精彩文化,感受体育魅力。

16、激情马拉松,古显雄风。

17、激情马拉松,跟谐新古城。

18、激情马拉松,活力西安城。

19、激情马拉松,活力新兰州。

20、激情马拉松,锦绣太原城。

21、鉴真誉名城,扬马亮金标。

22、金标马拉松,宜赛绿扬城。

23、金标扬马,幸福名城。

24、竞郑开,品中原。

25、跨越千年历史,西安领跑世界。

26、留下足迹,跑出奇迹。

27、马拉松历史,展新西安风姿。

28、马拉松赛事,架起世界友谊桥梁。

29、马拉松演绎精彩,新太原畅想未来。

30、满墙凝聚汉唐请,雄风尽展马拉松。

31、魅力西安城,激情马拉松。

32、魅力新青岛,激情马拉松。

33、沐浴汾水美丽,跑出自己奇迹。

34、你加入,我更精彩。

35、跑起来,生命更精彩。

36、千年古,奔向未来。

37、千年古情,万众马拉松。

38、千年古扬州,万众马拉松。

39、千年西安城墙,万人跑出梦想。

40、千年西安要复兴,马拉松赛显出雄风。

41、牵手金标赛,相约扬州城。

42、牵手世界,领跑未来。

43、青岛马拉松,传播奥运情。

44、青岛马拉松,快乐每分钟。

45、情系马拉松,共享奥运风。

46、生命在奔跑,西安在微笑。

47、十三朝古笑迎各国体育健儿。

48、世界为衡水加油。

49、释放“郑”能量,“开”启新征途/程。

50、手拉手办好马拉松,心连心建设新西安。

51、双城双风景,步精彩。

52、思接千载古城墙,视通万里马拉松。

53、唐风晋韵古龙城,群雄逐鹿马拉松。

54、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

55、文化穿越古今,爱心连接你我。

56、我们马拉松,我们母亲河。

57、西安城墙汉唐风,快乐国际马拉松。

58、西安城墙手拉手,马拉松赛心连心。

59、西安城墙西安情,激情拥抱马拉松。

60、西安马拉松,有你更精彩。

61、相聚黄河畔,相约马拉松。

62、相聚双城,激情郑开。

63、相聚太原马拉松,共享快乐每分钟。

64、相约千年古帝,共享国际马拉松。

65、相约西安古城墙,情醉精彩马拉松。

66、心有径·爱无界·跑无疆。

67、心与梦扬州城,你跟我马拉松。

68、新太原魅力无限,马拉松激情有约。

69、扬西安古城风采,展马拉松健儿风流。

70、湖画卷,步精彩。

71、友情中日韩,牵手马拉松。

72、展现西安活力,增世界友谊。

《马拉松》课件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通讯”的一篇主体课文《马拉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马拉松的意义,即歌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知道马拉松吗?谁能说说马拉松是什么?”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马拉松’,好吗?”

3、板书课题:《马拉松》(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正确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这篇课文,做到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请同学接读这篇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不是读正确了。

3.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我们再自己读一读,争取做到读正确。

4.我们轻声把这篇课文一起读一读,好吗?

三、理解朗读课文,体会“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1、同学们,“马拉松”一开始是什么?那里有一段怎样的故事,想知道吗?

⑴、指名接读课文1——4自然段。

⑵、讨论,并指名说说。

⑶、说说:菲利比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⑷、指导朗读课文1——4自然段。

⑸、齐读1——4自然段。

2、在小组合作中学习:

⑴、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

⑵、讨论:马拉松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

⑶、指名汇报。

⑷、喜欢马拉松的.同学起立读第5自然段。

3、指名一个小组读课文第6自然段。

⑴指名说说:马拉松的长度。

⑵让学生换算,感受长度。

4、齐读这篇课文。

5、教师小结:

同学们,“马拉松”这项体育运动,有着关于传递信息的动人故事,有着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四、拓展阅读

1、说说:你了解到的,在马拉松比赛中表现突出的运动员的故事。

2、说说:历史上其他传递信息的故事。

3、书里还有好多好多关于传递信息的故事,同学们赶快去阅读吧。

《马拉松》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根据我校的书吧式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了四个环节。首先是静读(存疑),让学生在静读课文时,自行从书本上获取信息,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接着是创读(探真),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入课文,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的答案,通过理解“决战”等词语体会马拉松之战的意义以及菲利比斯去传递信息的重要性,在读中体会希腊人民的英勇顽强;第三是深读(培思),主要是让学生在写话练习中,深入体会马拉松的精神,并让学生将体会读出来;最后是广读(厚学),通过教师讲述故事,让学生再次感受马拉松的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去搜集资料的兴趣,由此感受现代通讯的技术的发达,并拓展课外阅读。

这堂课总得来说还可以,自我感觉跟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孩子们今天的'表现也很好,在写小练笔的时候,许多孩子都能发挥想象,写出菲利比斯从马拉松到雅典这一路的艰辛。只是由于时间关系,一些孩子没能写完,也没有更多时间给他们交流。我觉得,一堂课里有写话的环节时,可以把第一环节(静读)放到第一课时教学,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就提出问题,这样课堂时间会更充裕些。

对于我校的书吧式课堂教学模式,我从一开始的糊涂,到慢慢地思路清晰,现在更觉得这种模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及长远发展来说是很有用的。但是 却对 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更深入的钻研教材,并且有驾驭课堂的能力。由于我以前有些习惯按着自己的教案上课,习惯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很少把问题抛给学生,所以在驾驭课堂、随机应变上还做得不够好。本来我预先设想的问题是“为什么菲利比斯能不顾生命去报信”,但我怕板书太长时间不够,于是改成在“为什么是他”后面多打一个问号,表示为什么会不顾生命去报信。但由于临场紧张,忘了多打一个问号,将另一个问题引出,以至于造成这个问题效果不大。

这次教研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上好一堂课真的很不容易。虽然之前我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很多,但要真正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课堂上,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之前设想的很好,也预设了很多种情况,但在临场应对时却总不能尽如人意。但正因为这堂课,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在驾驭课堂和及时评价学生上,我做得还比较差。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出来的,只有针对自己这些不足,不断地学习相关知识,多看看别人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然后再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尝试、实践,不断反思、学习,才会有真正的进步。

人生马拉松美文

我33岁那年秋天决定以写小说为生。为了保持健康,我开始跑步,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公里。

我是那种容易发胖的体质,我妻子却无论怎么吃也胖不起来,这让我时常陷入沉思:“人生真是不公平啊!一些人无需认真就能得到的东西,另一些人却需要付出很多才能换来。”

不过转念一想,那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保持苗条的人,不会像我这样重视饮食和运动,也许老化得更快。什么才是公平,还得从长计议。

几年之后,我终于步入小说家的行列,还成功减掉了多余的体重并戒掉了烟瘾。说起坚持跑步,总有人向我表示钦佩:“你真是意志超人啊!”说老实话,我觉得跑步这东西和意志没多大关联。能坚持跑步,恐怕还是因为这项运动合乎我的要求:不需要伙伴或对手,也不需要特别的'器械和场所。人生本来如此,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

在这期间,我坚持每年都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不过100公里长的“超级马拉松”只跑过一次。那次经历真是终身难忘。

那天清晨5点,我踌躇满志地站在了起跑线上。比赛的前半段是从起点到55公里休息站间的路程。没什么好说的,我只是安静地向前跑、跑、跑,感觉和每周例行的锻炼一样。到达55公里休息站后,我换了身干净衣服,吃了些妻子准备的点心。这时我发现双脚有些肿胀,于是赶紧换上一双大半号的跑鞋,又继续上路了。

从55公里到75公里的路程变得极其痛苦。此时的我心里念叨着向前冲,但身子却不听使唤。我拼命摆动手臂,觉得自己像块在绞肉机里艰难移动的牛肉,累得几乎要瘫倒在地。一会儿工夫,就有选手接二连三超过了我。最让人心焦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超过我时大喊:“坚持下去!”

“怎么办?还有一半路,如何挺过去?”这时,我想起一本书上介绍的窍门。于是我开始默念:“我不是人!我是一架机器,我没有感觉,我只会前进!”这句咒语反复在脑子里转圈。我不再看远方,只把目标放在前面3米远处。天空、风、草地、观众、喝彩声、现实、过去——所有这些都被我排除在外。

神奇的是,不知从哪一秒开始,我浑身的痛楚突然消失,整个人仿佛进入自动运行状态。我开始不断超越他人。接近最后一段赛程时,已经将两百多人甩在身后。

下午4点42分,我终于到达终点,成绩是11小时42分。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终点线只是一个记号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人生也是如此。

当时我只有30多岁,也不能称为“小伙子”了。在这个年纪,我正式站在文学的起跑线上——虽然已不再年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