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典语录

克拉姆斯柯依经典语录汇集三篇

日期:2023年07月17日 分类:经典语录

春江花月夜中为什么说月是全诗的灵魂

我国古代诗歌中,明月的意蕴极为丰富,但归根结底:以月寄情而已。在不同诗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月亮,就寄托着不同的情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江花月夜中为什么说月是全诗的灵魂,欢迎阅读。

诗人以月光统摄群象,将江流、波光、沙滩、花林等一系列景物全部置于月光的沐浴之下,如同铺展开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水墨长轴,画画清丽,意趣恬静。一面以明月初升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一面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所以说“月”为全诗之魂。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描绘了一幅惊人美丽的图画。

这幅画从远至近,从昔至今,天上地下无所不有,以碧海、雪潮、清波、湍流、绿汀、白沙、浦、沉潭、潇湘、碣石作为背景,以青天、碧空、轻霰、淡霜、浮云、高楼、珠帘、木砧、游鱼、归雁、海雾为主要描摹对象,这些意象无不美而朦胧,让人想起莫奈和毕沙罗的印象画,恍恍惚惚,飘渺如烟,让人萌生出一点美的意识,但连这意识都是无名的,飘忽的,无法尽言其善其美,因为真正好的诗歌,其精妙之处总是难以用言语表达。

这幅画面好比单反照出来的图画,光与影有着无比和谐的旋律,月色仿佛在湖面上舒展地弹着琴,大地辽阔,是它的琴身,湖水波荡,是它的琴弦,这情景柔和得如同梦境里的呓语,整个基调都是神秘而温柔的,而这诗歌上艺术的加工,又远比一个照相机的记录来得亲切,来得自然,来得引人遐思。

这首诗的思想如同整个画面,流动不尽,绵绵不绝。波德莱尔曾提出:“想象是真实的王后。”在这首诗里,尽管诗人用的许多意象都是真实可触的,但仍让人感受到虚无的美感,那天色,那明月,那花林,那水波,都如诗中的相思,尽管事物是具体的,其发端倒来自于想象。

英国诗人彭斯写:“苍白的月光在苍白的浪花后边沉落,时光同我一起消逝,啊……”布莱克写:“月亮吮吸着露水,鱼儿在浪尖上欢跃。”两人均对月亮极尽赞美,无论是苍白的月光,还是轻快的月色,在他们的笔下,都是一个至美的意象,值得当作自身的寄托或细致描摹的对象。在他们的诗歌里,月不仅仅是月,而是一种人文情怀的表达,一种自我意识的认同,一种天与人之间的无声的对话。

在《春江花月夜》里,张若虚同样地触及了这种意识。

闻一多认为,《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更妇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也正基于张若虚对这种意识的表达,张若虚对生命和宇宙之间关系的把握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在此之前,人们对宇宙和自我关系的解读常常是二元对立的,他们认为,在永恒的宇宙面前,任何生命都是瞬生瞬灭的,渺小得如一粒微尘,而唯有天地日月,亘古永恒地存在着,高绝寂绝。

人们对时间仓促短迫的感触由来已久,《仁王经》里道:“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就是说生命之刹那,而在古人的思想中,天意从来高难问,决定众生的,唯有不可解释的命运。他们唯一的抗争,就是提出人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宇宙无知无识,能够体会到它的高远的',反而是在宇宙面前弱小卑微的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人必然有死生寂灭,但生命能够折射出来的大光辉,却足以令宇宙歆羡不已。

张若虚的感触恰好在人的这种自我感知上更进一步,提升到一个人与宇宙同在的层次,从他而始,生命不再与宇宙对立,而成为融化入宇宙的一份子,从此与永恒一同“永恒”下去。他将宇宙化为具象的春江花月夜,宇宙由此而诗意化,他对月的描绘,深刻地折射出他这种人与宇宙、与美同在的思想。

“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时的月还是宇宙中的月,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日出则隐,日落则升,当它从弥漫的春潮之中升起来的时候,清光流泻,精华难掩,此刻的月之美,还全然是一种天造地设的自然之美,其伟大之处仅在于造物者的神奇,此刻它只是一个审美意识中的奇迹,而非美的本身。

但诗人赋予月亮极丰富的意蕴,以至于让这光芒在整个文学史上都粲然生辉。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他将月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月亮仿佛成为了时空的代言者,诗人的目光从整个春夜之月的画面延伸到漫无穷尽的时空。他写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表达像极了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一扫刘希夷悲怆哀戚的气象,而将整个基调上升到一种壮阔之美,在诗中,月亮如此坦然地与世人万物照胆明心,它万古长明,但仍是蔼然的,亲切的,并不以自己的长明不灭而沾沾自喜。

当然我们都知道月是无意识的存在,但在这首诗里,月显然被赋予了一种意识性的蕴意,显露出了难得的温情,诗中的月播撒下漫天的清辉,万物无不沉浸在它的触抚之中,如此地高洁而亲近,月不再是高悬苍穹,无悲无喜的死物,而摇身一变成为了美的亲历人和见证者。

俄国画家克拉姆斯柯依曾画过一幅名为《月夜》的名画,画的基调是银灰色的,表现出月光笼罩下的夏夜独特的静谧恬静。画上有参天的菩提树,盛放的蔷薇花,睡莲洁如白雪,菖蒲绿如沉碧,整个画面寂静无声,一张寂寂长椅上,独倚着白衣少女,神色柔和,正沉浸在沉思之中,如水月光拂过她,体现出无比的温柔和宁静。

这《月夜》的静,可与《春江花月夜》的静相类比,却又有着境界上的不同。两者同是月夜,但前者止步于人类自我的意识沉醉,后者则一洗狭隘的人类意识,将整个基调上升到茫茫无尽的宇宙,将宇宙的恢弘和人的渺小相对比,从而建构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世界。

前者美而局促狭窄,后者美而清丽壮阔。

《春江花月夜》里,将画面从一个温情的月夜放大到漫无边际的永恒,人处其中,渺小如沧海一粟,不免油然而生寂寞无依之感。所以哲人们常常感慨说,人生天地间,就如那远行客一般,一切事物都不过是梦幻空花,镜花水月,何劳捕捉?那些过往今昔,在时空中飘舞着,交错着,宇宙恢弘壮阔,那种无穷无尽的苍茫,是美丽的,也是死寂的。人生而有识,却存活于无知无识的宇宙之中,有意识的生命和无意识的时空相互碰撞,于这一瞬间的交汇之中绽放出大光辉。

而那些曾在这种交汇中绽放光辉的人、事、物,融入了宇宙这一本体,终将不朽。而《春江花月夜》的不朽之处,就是将这种光辉宣之笔下,阐发得淋漓尽致,遂成绝唱。

说来可叹,有人感叹现代的科学毁了人类的想象力,此言未免夸张,但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我们的确越来越丧失了浪漫的精神,自《西游记》到达中国式浪漫情怀的巅峰之后,人们的想象力几乎是一个大倒退,到达了贫乏苍白的地步,这不能不让人叹惋。

科学告诉我们,月亮上是荒芜苍凉的,唯有漫漫飞沙,毫无美感可言,而古时的月,于那时的人,是望舒,是广寒宫,也是碧海青天夜夜心。

当古人遥望明月的时候,神思飞扬,有着无穷的遐想,而在现代,连幼童也知道月亮上没有嫦娥,没有桂树,更没有年复一年伐着月桂的吴刚。

科学一度想要毁灭神话,但人非机器,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精确然而苍白的人生,人有时候非常需要梦境。

所以人们推崇古人笔下的月亮,那是神话里的月亮,温情、美丽、纯真,还带着淡淡的忧郁和不成体系的哲思,它照着过去,也照着今时;它照着落花,也照着相思;它领着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逢,在生命叩问宇宙的对话中始终保持着渊默神秘的微笑。

诗人有幸,在澄澈的月夜与永恒邂逅,长空、明月、天与地融为一体的轮廓……一切时间和空间都在他眼前交错,“无限”第一次近在眼前,让他完全忘却自我的意识,他不再是张若虚,而化为了这一刻的春江花月夜。那时春潮澎湃,江心波荡,明月升了起来,鱼龙嬉戏起来,天上地下一片晶明,不知天耶水耶,月耶星耶,唯有满船清梦,浮漾星河。这样一幅幽美的画面,一定存在于宇宙的某个角落,永不磨灭。

《春江花月夜中》为什么说月是全诗的灵魂

导语:有人说月是《春江花月夜》全诗中的灵魂,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原文对照翻译以及分句赏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为什么说“月”是《春江花月夜》的灵魂?

答: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 都是在月光下展现出来的.全诗以月升起,以月落结.开篇八句点题:将春、江、花、月、夜逐字吐出;最后八句收题:将春、江、花、月、夜逐字抹倒收回.中间由景生情,转情换意,蝉联而下,若断若续,缠绵悱恻,章法灵活而不紊乱.诗情围绕着明月的初升、高悬、西斜、下落的过程而展开.

在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以及长夜不眠的思妇和漂泊天涯的游子间的相思之情等,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月夜图.而在这种神话般迷离优美的艺术气氛中,诗人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赞美,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探索,以及对人间纯真爱情的歌颂都十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收到十分完美的艺术效果.

《春江花月夜》对照翻译

作者:张若虚 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

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日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月夜》分句赏析

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论唐诗诸家源流》)的张若虚,千百年来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若隐若现的在唐诗的星河中闪烁着别具一格的光芒,他仅存的两首诗歌之一《春江花月夜》以真挚的离情、睿智的哲理、优美的语言、幽雅的韵律、神韵的境界使读者折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技压群芳,丰富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流传千古。《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诗篇题目的春、江、花、月、夜五个诗歌意象,它们之间的唇齿相依的.关系有机地构成了一个魅力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歌以月为线索,以春、江、花、月、夜为明珠的链式结构,是很明显的。更何况清代的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早已阐述:“起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归消法,又将春、江、花、月逐字收拾。……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由此可见,月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月在一夜之间:升起--高悬--西斜--落下。这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不言自明的。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了九韵。庚韵--霰韵--真韵--纸韵--尤韵--灰韵--文韵--麻韵--遇韵。前呼后应地切合诗情的起伏让五种诗歌的意象丝丝入扣,和谐地构建诗歌的意境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实就是一首回环往复的《爱情小夜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美丽的画卷一打开: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意象阔朗明丽、清新出尘、神秘朦胧、气势宏伟。一轮明月从春江上冉冉升起,不禁让人遐想联翩,一个“生”字赋予明月与潮水生命的活力。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的丹青妙手轻轻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巧妙地接引出“春江花月夜”的题面。月光精致地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辉色,巧妙地创造了一个神话般幽美恬静境界。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清明的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永恒--短暂,时空无限,生命有限,诗人的心灵与自然有了一种神性的交流。充分体现了中国诗人所特有的“宇宙意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别开生面的翻陈出新,轻巧的把诗歌的基调定在“哀而不伤”的境界。宇宙永恒,江月常在,人代代相传。自然地由景到人,蕴含深意。又巧引出下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白云、青枫浦等托物寓情,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哀伤,可谓是一种相思两地离愁,回环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诗人以飘泊无定的愁心来想象“扁舟子”而思家念妻,意蕴探广,情韵悠扬。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几句诗很巧,诗人没写自己的思念而写想象中的爱之人如何思念自己,对思妇的怜爱和歉疚溢于言表,这种深情是多么感人,多么投入,多么执着,既肯定了生存价值也体现了生命意志。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家,是最令人情思摇曳的向往与归宿,以春、江、花、月、夜点染烘托,想象中的实境中蕴含着梦境,这样的时空叠合、虚实相间、婉转悱恻的写法真的是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人羡慕月夜回家的游子,想象中温暖的家园,诗歌以写景结束,景中含情。“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作结笔,可以说既是写月落亦是说同情。让诗情、画意、哲理三者共同塑造出一个空灵邈远的魅力意境。

春江花月夜为什么说月是全诗的灵魂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谈谈春江花月夜为什么说月是全诗的灵魂,欢迎大家浏览。

春江花月夜为什么说月是全诗的灵魂

1、全文不仅从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体现了时间的线索,而且以观月——问月——望月——叹月怀人来体现情感线索.开头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又两现“海”,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

2、然后,面对孤月,作者由景生情,发出咏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之后作者借此展开联想,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见长江送流水.由此景又想到离别之情.何处相思明月楼,恋人在外地,如何才解相思之苦,万般思念只能寄托明月.诗人由仰望明月,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就像消逝着的光阴.

3、慢慢月亮渐落,“落月摇情满江树”,连绵不断的摇情—思念之情,挂满了江树.给人以无限的心醉,哀伤之情.显然,全文是围绕月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所以,说《春江花月夜》中的“月”是一篇之魂。

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春江花月夜的赏析:

读完这首诗,这时只觉得馀韵袅袅,美不胜收。诗的一开场,就壮丽的描绘出整个天地间,春江月夜的场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连海,一望无际,分不清是冮还是海,皎洁的明月,也随着汹涌拍打的潮水从海面升起,此时真是气象万千。光是这个“生”字,就让整个“春江月夜”的画面鲜活起来了。“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月光在水面闪动的样子。江水映着月色,波光点点,流过了万里的江山,天下有哪一处的春江,没有明月的照耀呢?“江流宛转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水曲曲折折地流过了遍地花草的汀洲,月色洒在花树上,就像是缀满了雪珠一样,一片晶莹剔透。这时天地间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了,连汀上的白沙,和空中的流霜都看不清楚了,月光洗净了世间万物的颜色,将整个大千世界,浸染成像梦一样的空灵幽静。“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整个江天浑然一色,干净得没有丝毫的杂质,这时只看到空中皎洁的一轮明月。在这样澄净的天地中,让人神思飞驰,不知以前在江畔,是何人第一次见到月亮,而江月也不知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照到人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叹人生苦短如朝露,代代相继,转世轮回没有穷尽,但比起来,江月却是永恒的。一轮明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好像永远都不能如愿,只留下了滚滚的东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所思念的人儿哪,像白云一样的离开了,只剩下住在江边的姑娘,愁思万端。今夜在那江中小船上的,是谁家的儿郎呢?而相隔天涯,被同一明月照耀的小楼上,有个思念他的姑娘啊!“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好像也在怜悯着姑娘一样,在楼上徘徊着不忍离去。但这勾人愁思的月光啊!它照映在妆镜台上,也遍洒在簾子和洗衣石上,愁怅得想抹也抹不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耀着远方的那个人吗?两人虽然望着共同的月儿,却听不见彼此的呼唤。真想随着月光把相思遥寄给他呀!可是远飞的鸿雁,却不能把月光也带去,而低头看看水中的鱼龙,他们却潜入了水底,只留下一江的`波纹。向来以传信为务的鱼雁,如今也无法捎去音讯了!“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姑娘昨夜梦到,春花噎凋落到潭水中去了,春光将老,而思念的人儿还在天涯。江水带着暮春流走了,月儿也西斜了,即将落入江潭,这一切更衬托出凄苦的落寞之情。“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迷茫的海雾升起,遮住了月亮了,可是世问离别的人儿啊!有的还远在碣石,有的阻在潇湘,天各一方,他们之间的路途是多么的遥远哪!在这美好的夜里,不知有几个人能乘着月色回家的,只有那江畔的树丛,还挂着落月的馀辉,勾动着人们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欣赏完了这首诗,到此真是荡气回肠,馀韵嫋嫋,令人低回不己。一千多年前,唐朝春天的空气,月下的花景,江潮的拍打,对宇宙时空的感概,彷佛又回到了眼前。张若虚用人生中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抒发了他最深沉的探问。整首诗中最精彩的部份,就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悟,境界辽濶,悲情高远,把全诗从纯粹赞美大自然的景色,感怀人世间的情爱,升华到对人生归宿的深刻探索。唐朝的月,唐朝的江水,如今仍在,却叹人生苦短,如朝露一般,转世轮回没有穷尽。然而轮回的目地何在呢?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来经历这红尘中的生老病死吗?张若虚在千年以前,悲悯人生的不能超越,而发出了这样的探问,然而在千年之后,我们真的找到答案了吗?

为什么春江花月夜的灵魂是月?

导语:有人说月是《春江花月夜》全诗中的灵魂,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原文对照翻译以及分句赏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为什么说“月”是《春江花月夜》的灵魂?

答: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 都是在月光下展现出来的.全诗以月升起,以月落结.开篇八句点题:将春、江、花、月、夜逐字吐出;最后八句收题:将春、江、花、月、夜逐字抹倒收回.中间由景生情,转情换意,蝉联而下,若断若续,缠绵悱恻,章法灵活而不紊乱.诗情围绕着明月的初升、高悬、西斜、下落的过程而展开.

在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以及长夜不眠的思妇和漂泊天涯的游子间的相思之情等,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月夜图.而在这种神话般迷离优美的艺术气氛中,诗人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赞美,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探索,以及对人间纯真爱情的歌颂都十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收到十分完美的艺术效果.

《春江花月夜》对照翻译

作者:张若虚 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

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日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月夜》分句赏析

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论唐诗诸家源流》)的张若虚,千百年来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若隐若现的在唐诗的星河中闪烁着别具一格的光芒,他仅存的两首诗歌之一《春江花月夜》以真挚的离情、睿智的哲理、优美的语言、幽雅的韵律、神韵的境界使读者折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技压群芳,丰富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流传千古。《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诗篇题目的春、江、花、月、夜五个诗歌意象,它们之间的唇齿相依的关系有机地构成了一个魅力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歌以月为线索,以春、江、花、月、夜为明珠的链式结构,是很明显的。更何况清代的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早已阐述:“起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归消法,又将春、江、花、月逐字收拾。……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由此可见,月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月在一夜之间:升起--高悬--西斜--落下。这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不言自明的。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了九韵。庚韵--霰韵--真韵--纸韵--尤韵--灰韵--文韵--麻韵--遇韵。前呼后应地切合诗情的起伏让五种诗歌的意象丝丝入扣,和谐地构建诗歌的意境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实就是一首回环往复的《爱情小夜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美丽的画卷一打开: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意象阔朗明丽、清新出尘、神秘朦胧、气势宏伟。一轮明月从春江上冉冉升起,不禁让人遐想联翩,一个“生”字赋予明月与潮水生命的活力。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的丹青妙手轻轻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巧妙地接引出“春江花月夜”的题面。月光精致地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辉色,巧妙地创造了一个神话般幽美恬静境界。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清明的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永恒--短暂,时空无限,生命有限,诗人的心灵与自然有了一种神性的交流。充分体现了中国诗人所特有的“宇宙意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别开生面的翻陈出新,轻巧的把诗歌的基调定在“哀而不伤”的境界。宇宙永恒,江月常在,人代代相传。自然地由景到人,蕴含深意。又巧引出下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白云、青枫浦等托物寓情,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哀伤,可谓是一种相思两地离愁,回环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诗人以飘泊无定的愁心来想象“扁舟子”而思家念妻,意蕴探广,情韵悠扬。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几句诗很巧,诗人没写自己的思念而写想象中的爱之人如何思念自己,对思妇的怜爱和歉疚溢于言表,这种深情是多么感人,多么投入,多么执着,既肯定了生存价值也体现了生命意志。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家,是最令人情思摇曳的向往与归宿,以春、江、花、月、夜点染烘托,想象中的实境中蕴含着梦境,这样的时空叠合、虚实相间、婉转悱恻的写法真的是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人羡慕月夜回家的游子,想象中温暖的家园,诗歌以写景结束,景中含情。“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作结笔,可以说既是写月落亦是说同情。让诗情、画意、哲理三者共同塑造出一个空灵邈远的魅力意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