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典语录

以音结尾的诗句锦集50条

日期:2023年07月22日 分类:经典语录

晏几道《蝶恋花》一古诗词

梦入江南烟水路,

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

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作品赏析

【注释】:

起首三句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是说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知 。“烟水路”三字写出江南景物特征,使梦境显得优美。上下句“江南”叠用,加深感情力量。接着两句:“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这两句写得最精采 ,它表示梦中找不到“ 心上人”的“消魂 ”情绪无处可说 ,已经够难受;醒来寻思,加倍“惆怅 ”,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 ;但在重叠中又用反跌机势 ,递进一层,比“江南”一词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倍增绵邈 。这种以反跌为递进的句法,词中也不多见。

词之上片,写梦中无法寻觅到离人。下片转写寄信事。起三句:“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说的是写了信要寄无从寄出,寄了也得不到回音。相思之情,真到了无可弥补、无可表达的地步了 ,那只好借音乐来排遣。结尾两句:“欲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用的`乐器是秦筝。古筝弦、柱十三,每根弦有柱支撑 ,“柱”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弦急则高,弦缓则低。他借低音缓弦抒发伤别的情怀,移遍筝柱不免是“断肠”之声。

以“缓弦”、“移柱”来表达其“幽怀难写 ”,可见以行动写心理,自有其妙处。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小晏亦是“古之伤心人”,所以写出来的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这首词就有这种淡而有味,浅而有致的独特风格。

晏几道《蝶恋花》欣赏

【原文】

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

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

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作品赏析】

晏几道由于“不受世之轻重”,“遂陆沉下位,无效国之机缘,只好流连歌酒而自遣,成为古之伤心人。”

他的词作,大多工于言情,颇得后人称颂。其词惆怅感伤的基调、超乎寻常的艺术技巧,具有永不消退的艺术魅力,即以此词而论,就颇能打动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昔日欢情易逝,今日幽怀难抒,来日重逢无期,往复低徊,沉郁悲凉,都在这首抒写离情别绪的怀旧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开篇忆昔 ,写往日醉别西楼,醒后却浑然不记。这似乎是追忆往日某一幕具体的醉别,又象是泛指所有的前欢旧梦 ,实虚莫辨 ,笔意殊妙。晏几道自作《小山词序》中说他自己的`词 ,“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 ”。沈祖棻《宋词赏析》借此评这句词“极言当日情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不可复得”,“抚今追昔,浑如一梦,所以一概付之‘不记’”,是善体言外之意的。不过,这并不妨碍词人在构思时头脑中有过具体的“醉别西楼”的回忆。

二、三句袭用其父晏殊《木兰花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词意。两句用春梦、秋云作比喻,抒发聚散离合不常之感。春梦旖旎温馨而虚幻短暂,秋云高洁明净而缥缈易逝,用它们来象征美好而不久长的情事,最为真切形象而动人遐想。“聚散”偏义于“散 ”,与上句“醉别”相应,再缀以“真容易”三字,好景轻易便散的感慨便显得非常强烈。这里的聚散之感,似主要指爱情方面,但与此相关的生活情事,以至整个往昔繁华生活 ,也自然包括在内。

上片最后两句 ,转写眼前实境 。斜月已低至半窗,夜已经深了,由于追忆前尘,感叹聚散,却仍然不能入睡,而床前的画屏却在烛光照映下悠闲平静的展示着吴山的青翠之色。这一句似闲实质,正是传达心境的妙笔。在心情不静、辗转难寐的人看来,那画屏上的景色似乎显得特别平静悠闲,这“闲”字正从反面透露了他的郁闷伤感。

过片三句承上“醉别 ”、“衣上酒痕”,是西楼欢宴时留下的印迹 ;“诗里字”,是筵席上题写的词章。

它们原是欢游生活的表征,只是如今旧侣已风流云散,回视旧欢陈迹,翻引起无限凄凉意绪。前面讲到“醒不记 ”,这“衣上酒痕诗里字”却触发他对旧日欢乐生活的记忆。至此,可知词人的聚散离合之感和中宵辗转不寐之情由何而生了。

结拍两句,化用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意,直承“凄凉意”而加以渲染。

人的凄凉,似乎感染了红烛。它虽然同情词人,却又自伤无计消除其凄凉,只好在寒寂的永夜里空自替人长洒同情之泪了。小杜诗里的“蜡烛 ”,是人与物一体的,实际上就是多情女子的化身;小晏词中的“蜡烛 ”,却只是拟人化的物,有感情、有灵性的物,两者各具其妙。

此词为离别感忆之作,全词充满无可排遣的惆怅和悲凉心绪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 ,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境,结构新颖,词情感人,很能代表小山词的风格。

晏几道《蝶恋花》赏析

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第七子。曾任太常寺太祝。熙宁七年(1074),以郑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事,受株连下狱。元丰五年(1082),为颍昌府许田镇监官,“年未至乞身,退居京师赐第”(《碧鸡漫志》卷二)。晚年家境贫寒。有《小山词》一卷。文学与其父晏殊齐名,世称“二晏”。

蝶恋花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词作鉴赏:

晏几道由于“不受世之轻重”,“遂陆沉下位,无效国之机缘,只好流连歌酒而自遣,成为古之伤心人。”他的词作,大多工于言情,颇得后人称颂。其词惆怅感伤的基调、超乎寻常的艺术技巧,具有永不消退的艺术魅力,即以此词而论,就颇能打动读者,给人以美的享受。昔日欢情易逝,今日幽怀难抒,来日重逢无期,往复低徊,沉郁悲凉,都这首抒写离情别绪的怀旧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开篇忆昔,写往日醉别西楼,醒后却浑然不记。这似乎是追忆往日某一幕具体的醉别,又象是泛指所有的前欢旧梦,实虚莫辨,笔意殊妙。晏几道自作《小山词序》中说他自己的词,“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沈祖棻《宋词赏析》借此评这句词“极言当日情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不可复得”,“抚今追昔,浑如一梦,所以一概付之‘不记’”,是善体言外之意的.。不过,这并不妨碍词人构思时头脑中有过具体的“醉别西楼”的回忆。

二、三句袭用其父晏殊《木兰花》“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词意。两句用春梦、秋云作比喻,抒发聚散离合不常之感。春梦旖旎温馨而虚幻短暂,秋云高洁明净而缥缈易逝,用它们来象征美好而不久长的情事,最为真切形象而动人遐想。“聚散”偏义于“散”,与上句“醉别”相应,再缀以“真容易”三字,好景轻易便散的感慨便显得非常强烈。这里的聚散之感,似主要指爱情方面,但与此相关的生活情事,以至整个往昔繁华生活,也自然包括内。

上片最后两句,转写眼前实境。斜月已低至半窗,夜已经深了,由于追忆前尘,感叹聚散,却仍然不能入睡,而床前的画屏却烛光照映下悠闲平静的展示着吴山的青翠之色。这一句似闲实质,正是传达心境的妙笔。心情不静、辗转难寐的人看来,那画屏上的景色似乎显得特别平静悠闲,这“闲”字正从反面透露了他的郁闷伤感。

过片三句承上“醉别”、“衣上酒痕”,是西楼欢宴时留下的印迹:“诗里字”,是筵席上题写的词章。它们原是欢游生活的表征,只是如今旧侣已风流云散,回视旧欢陈迹,翻引起无限凄凉意绪。前面讲到“醒不记”,这“衣上酒痕诗里字”却触发他对旧日欢乐生活的记忆。至此,可知词人的聚散离合之感和中宵辗转不寐之情由何而生了。

结拍两句,化用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意,直承“凄凉意”而加以渲染。人的凄凉,似乎感染了红烛。它虽然同情词人,却又自伤无计消除其凄凉,只好寒寂的永夜里空自替人长洒同情之泪了。小杜诗里的“蜡烛”,是人与物一体的,实际上就是多情女子的化身;小晏词中的“蜡烛”,却只是拟人化的物,有感情、有灵性的物,两者各具其妙。

此词为离别感忆之作,全词充满无可排遣的惆怅和悲凉心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境,结构新颖,词情感人,很能代表小山词的风格。

晏几道《蝶恋花》全词翻译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是宋代词人晏几道的作品。此词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全词语言朴实,清新温婉,意境含蓄优美,情景交融,通篇不见一个“愁”字,却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主人公的愁怨,将主人公的一片痴情表达得酣畅淋漓。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晏几道《蝶恋花》全词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

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注释

①尺素:书简。素:娟,古人写信,多书于绢,故称书信为尺素。

②终了:纵了,即使写成。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译文

梦境里进入了烟水微茫的江南路,走遍江南也未与离别的情侣相遇.睡梦里离情消魂无处诉,梦醒来更觉惆怅,消魂离情将人误.为要诉尽消魂离情写封书信,高浮的雁儿深藏的鱼,借它们传书终无凭据.却和着舒缓的琴弦唱出离别绪,为奏断肠悲曲,将秦筝的弦柱遍移.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译文二

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和离别的心上人相遇。梦境里黯然销魂无法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销魂误。

想诉说我的相思提笔给你写信,但是雁去鱼沉,到头来这封信也没能寄出。无奈何缓缓弹筝抒发离情别绪,移破了筝柱也难把怨情抒。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评点

这是一首闺怨词,抒写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

上片写的是无法和心上人在梦中相逢的惆怅和幽怨之情,表现思念之深和失落之沉。前三句实际上是想象中的景象。“烟水路”其实是江南景物的真实特征,给梦境增添了几分朦胧的.美感。“行尽”二字,表达了梦境的不真实和欲求美梦却不能的痛苦心情,这种失落感又烘托出心中的思念之深。上下句虽然用了两个“江南”,但丝毫没有重复累赘的感觉,反而加强了主人公的情感力度。最后两句,是本词画龙点睛之笔,是说主人公连在梦里都渴望和心上人相聚,却不能如愿,以至于心生无限的惆怅和郁闷,深感“销魂”误人。

下片写心上人音讯全无,主人公寄书不成只能弹筝抒怨以至移破筝柱。既然不能和心上人在梦中相聚,那就把自己的思念之情写下来吧。可是,信又该寄往何处呢?无处可寄,所以焦灼。结尾两句,尤其将主人公的幽思表现得淋漓尽致。梦里难觅心上人,书信也不通,本想弹琴来排解积郁的愁闷,谁知弹奏的都是令人“肝肠寸断”之音,不仅没有得到解脱,反倒又增加了几分苦闷。由此可见,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相当深。至此,主人公的焦灼、烦乱和因失望而起的哀伤,都被推到了情感的最高点。

全词语言朴实,清新温婉,意境含蓄优美,情景交融,通篇不见一个“愁”字,却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主人公的愁怨,将主人公的一片痴情表达得酣畅淋漓。此外,本词以白描手法写情态动作,生动传神,真挚感人。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赏析

这首词通过梦境写缠绵恋情,表达对恋人的无尽思念。开始就以伊人在梦中远觅征人行踪,表现入骨的相思。思妇已“行尽江南”,可见其决心。然而仍不能与离人相遇,醒后反更添惆怅,埋怨自己梦中“消魂”,因而“误”了与亲人的碰面机会。既已误,仍不甘休,欲写信寄情,然而雁在天空,鱼沉水底,即使写好信也无法寄去。只得寄情于秦筝、歌喉,谁知还未开口,弦紧柱裂,令人心碎肠断!如此顿挫曲折,诉尽怨妇念远思夫的衷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