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典语录

文言文描写法的句子精选100句

日期:2022年01月04日 分类:经典语录

古代关于法律的名言(精选100句)

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这是关于法律的名言,除以以外,大家还了解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古代关于法律的名言(精选100句),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1、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鞅《商君书定分》

2、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3、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砥石赋》

4、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练》

5、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6、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7、公私不可不明,法制不可不审。——韩非《韩非子》

8、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右相书》

9、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王安石

10、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11、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12、立法普法执法司法依法治国,公正公开公平公道秉公为民。——卢志勤

13、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

14、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15、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16、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17、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陈亮

18、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张居正

19、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20、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清·郑观应

21、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韩非子》

22、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23、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苏轼《策别第六》

24、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经·卿大夫章》

25、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王符《潜夫论·考绩》

26、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27、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欧阳询《艺文类聚》

28、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苏轼《策别第八》

29、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30、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31、可行必守,有弊必除。——刘禹锡

32、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33、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34、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

35、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张斐

36、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清)

37、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38、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39、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汉书·王尊传》

40、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三国志·诸葛亮传》

41、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

42、执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43、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44、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致君》

45、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6、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47、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管子·心术上》

48、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49、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50、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51、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韩非子有度》

52、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韩非子有度》

53、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桓范《政要论·为君难》

54、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上不行法则民不从彼。——《管子·法法》

55、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56、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汉书》

57、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58、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59、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韩非子·解老》

60、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史记·循吏列传》

61、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商君书·算地》

62、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63、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64、法者,天下之仪也。——《管子·禁藏》

65、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汉书》

66、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苏辙

6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68、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69、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野叟曝言》

70、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71、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无。——《三国志》

72、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刘禹锡《天论》

7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74、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黄帝经·经法·君正》

75、法出于仪,威于义。——苏轼《王振大理少卿》

76、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苏辙《上皇帝书》

77、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刘恒

78、诛禁不当,反受其央。——《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79、法者,公天下持平之器。——完颜雍(金世宗)

80、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81、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82、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文子·自然》

83、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

84、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85、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86、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87、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史襄哉《中华谚海》

88、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王安石《周公》

89、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韩非子·奸劫弑臣》

90、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91、不以私害法,则治。——商鞅《商君书修权》

92、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

9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孟子离娄上》

94、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95、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鬼谷子·符言》

96、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欧阳修《纵恶论》

97、法平则吏无奸。——《商君书·勒令》

98、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商君书》

99、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100、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关于古代友情的名言

1、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出处】诸葛亮《论交》: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

【解读】为权势,私利而交结的朋友,不会成为永久,更不会成为真正的知己。

所以说,建立在权势和私利基础上交的友情,难以持久。朋友也不可以利益感情为基础的,过分注重功利、讲究得失,彼此间以利益出发,把利益作为衡量情感的唯一标准,这也是不妥的,这种朋友也是不长久的。朋友是经得住挫折的考验,患难见真情,朋友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不会离开你。

2、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

【出处】白居易《伤唐衢二首》: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常排伤心事,不为长叹息。忽闻唐衢死,不觉动颜色。悲端从东来,触我心恻恻。伊昔未相知,偶游滑台侧。同宿李翱家,一言如旧识。酒酣出送我,风雪黄河北。日西并马头,语别至昏黑。君归向东郑,我来游上国。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怜君儒家子,不得诗书力。五十著青衫,试官无禄食。遗文仅千首,六义无差忒。散在京洛间,何人为收得。

【解读】这句话是个人生道理,知人不足应知心才对。唐代诗人白居易元和六年(811),或稍后间,写了《伤唐衢二首》,悼念他的亡友。第二首中,谈到了他自己所作组诗《秦中吟》的创作缘起。“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出自《伤唐衢二首》。意思是:自己只是为了人民的疾苦、贫困而伤心,不知道还有什么禁忌回避的。他在《伤唐衢二首》中所写的“贵人皆怪怒,闲人亦非訾”,就是他这些讽谕诗全面得罪的结果,也是他为文做诗,一定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必然要遭遇的厄难了。

3、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出处】杜甫《徒步归行》:明公壮年值时危,经济实藉英雄姿。国之社稷今若是,武定祸乱非公谁。凤翔千官且饱饭,衣马不复能轻肥。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

【解读】人与人的交往,何必在乎年龄的老与少;只要彼比心灵契合,何必一定要先求同调呢?

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凤翔赴鹿州,途经分州,写了《徒步归行》一诗送给友人李特进,这是其中的两句。人生相交,贵在知心。不去计较年龄的差异,便可得忘年之交;不求同调,便可得忘形之友。只要彼此情投意合,任何年龄、身份、行业的差异,都不会构成朋友之间的阻碍的。

4、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出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解读】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此诗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

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出处】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解读】同样都是沦落世间的人,既然相逢,无论先前是否认识,都会同病相怜,同声相应,那又何必在意是否曾相识呢?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十分愁苦,江边送客偶遇琵琶女,听罢婉转忧伤的琵琶曲后,才知道琵琶女也曾经是京城名倡,当年貌美技精,风光无限,而现今却流落天涯,嫁作商人妇,独守空船,亦是无限愁怨,诗人白居易陶醉于琵琶曲,又深感于琵琶女的身世,再想到自己由京官左拾遗被贬九江,其凄苦又何曾不是如此,作者感触于怀,便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名句。 其意彼此命运如此相似,虽不曾相识,但却像朋友一样有相知,感慨无限。

6、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出处】李白《赠友人三首》其二: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玉匣闭霜雪,经燕复历秦。其事竟不捷,沦落归沙尘。持此愿投赠,与君同急难。荆卿一去后,壮士多摧残。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廉夫唯重义,骏马不劳鞭。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解读】人与人之间贵在彼此知心友好,相互理解,不必重在金钱交往,不以贫贱富贵作为择友的标准。

《赠友人三首》乃一组五言古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春,李白游越中时。这两句写的.是李白对交朋友的态度——人与人之间贵在彼此知心友好,相互理解,不必重在金钱交往,不以贫贱富贵作为择友的标准。语含哲理,近于格言。

7、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出处】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解读】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其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8、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出处】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解读】游子的行踪似天上浮云,落日难留。

这首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佳作。“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想象友人旅途中飘零之感,下句抒写别后故人相思之情。这一联对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渲染出浓郁的离别氛围,却点到即止,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李白这首送别诗写得情深意切,却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而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关于古代学习的名言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不错哦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古代的名言

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2.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3.百闻不如一见。

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7.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8.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9.不可同日而语。

10.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1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2.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书》》

1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14.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包拯》

15.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1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17.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18.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

1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20.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21.貂不足,狗尾续。《《晋书》》

2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23.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2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5.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2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2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29.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3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31.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3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杜牧》

3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34.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3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36.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37.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资治通鉴》》

38.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39.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

4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41.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4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4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4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6.举大事者,不忌小怨。

4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48.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4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50.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51.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荫。《陆机》

5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53.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5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5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56.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57.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5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59.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60.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61.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刘义庆》

62.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运命论》》

63.—年之计在于春。—日之计在于晨。《《南阳萧绎》》

6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65.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66.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67.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资治通鉴》》

6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69.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路史》》

70.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

71.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72.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

7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7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75.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7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7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78.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79.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

8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8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8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8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8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上》

85.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8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8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88.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

89.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9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9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9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93.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

94.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

95.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96.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97.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98.士别三日,须刮日相看。

9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100.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魏书》》

10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102.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汉韩婴》

103.水可载舟,亦可以覆舟。《魏征》

10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0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0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10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0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10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110.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11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1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13.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114.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115.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

116.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11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118.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1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2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121.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12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12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24.疑则勿用,用则不疑。《陈亮》

12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世民》

126.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12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2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12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13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

131.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132.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 伊训》

13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13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13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136.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13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13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139.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140.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41.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142.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