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典语录

悲天闵人的诗句精选200条

日期:2022年01月11日 分类:经典语录

杜甫的悲悯心肠散文

杜甫是唐朝的三个大儒之一,其他两个是韩愈和颜真卿。韩愈任过监察御史,颜真卿是个将领。他们虽然身份地位不同,却共同实践着儒家的思想。

那么儒家思想又是一种什么思想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悲天悯人的思想。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他在任鲁国司寇的时候,一次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后,听管理员汇报此事,先问伤人没有,接着就问伤马没有,爱人及物,不假思索,体现出对生命的关怀和敬畏。孟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的一生都在实践悲天悯人的思想,他每到一个国家,就劝国君要实行仁道,要减免赋税,要让百姓有安居之所。这种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就是悲天悯人的思想。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史上有很崇高的地位,同时又是一位忠直之臣,每当国家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的时候,他总是仗义执言,奋不顾身出来说话。他的最著名的一次活动就是谏迎佛骨。那年的唐宪宗听说凤翔的法门寺中有一节释迦牟尼佛留下的指骨,就派人到法门寺把佛骨隆重地迎接到长安。沿途修路盖庙,人山人海,乌烟瘴气,劳民伤财,许多人甚至因此而倾家荡产。这时,韩愈站了出来,写了一篇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告诉皇上要以民为重,不要被一节来历不明的指骨搞得全国上下人心惶惶。为了百姓而不顾扫皇帝的兴,其勇气令人敬佩。

颜真卿虽然是大书法家,是颜体字的创造者,但拥有重兵,“安史之乱”时他在山东领兵抵抗,后来又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的叛乱割据,竟被军阀李希烈杀害,他是忠臣烈士,他用另一种方式实践着儒家思想,从另一个角度悲天悯人。

只有杜甫,无职无权,他当过的最像样的官,就是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个官职名称很长,但其实就是一名管理军械仓库的仓管员,整天手上拎着一串钥匙,叮叮当当的,地位卑微得很。后来虽然当过唐肃宗的谏官,但没几天就因为替宰相房琯讲了几句话就差点把命给弄丢了。面对如此尴尬的境地,他只能把悲悯的目光投向遍野疮痍的大地,投向饱受饥寒的人民,然后把他的仁爱之心、悲悯之情凝聚在诗行中,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所以他登岳阳楼,便写“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别人登上岳阳楼都欢天喜地,为洞庭美景所陶醉,就连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也是有悲有喜。而杜甫却不是这样,他登上岳阳楼就大哭一场。为什么哭呢?因为洞庭湖水是如此浩瀚无边,天地宇宙必定更是广袤无垠,而我杜甫却四处漂泊,无处安身,再加上孤身老病,亲朋无音,怎不悲从中来?尤其是想起国破山河碎,边关战事急,诗人更是忧心忡忡,不觉悲从中来。千年之后,我们依稀还能看到一个垂暮老人站在岳阳楼上号陶大哭。

他登上白帝城,便写“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李白也写白帝,但他看到的是彩云,因此写道:“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刘禹锡也写白帝城,他看到的.不仅是彩云,还有锦浪,因此写道:“彩云朝望青城起,锦浪秋经白帝来。”唯有杜甫,登上白帝城,看到的不是彩云,也不是锦浪,而是遍地疮痍,满目凋敝,是十室九空的荒村,是饿殍遍野的荒原。于是,又悲从中来,痛哭一场。

他写“三吏”,便叹老妇从军,哀“中男”守城,嘱边将谨慎。走到哪里,便把忧心带到哪里;看到什么,便把泪眼注视着什么。

他写“三别”,便怨“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悲“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问“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新婚的夫妇令他伤感,垂暮的老人使他揪心,无家可归的人让他忧虑。

春天他写《春望》,“国碎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让生机勃勃的草木也披上一层悲凉的色彩。

秋天他写《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使鲜红艳丽的枫林也蒙上一种萧杀的气氛。

看到雪,他写“愁吟独老翁”。天地之间,雪舞风回。失意落魄的柳宗元尚且“独钓寒江雪”,何杜甫如此自伤,孤老野叟却要悲吟雪中?

看到花,他写“感时花溅泪”。花本无情,何来泪水?命途多舛的苏东坡尚且“只恐夜深花睡去”,何杜甫如此自苦,春花华发竟还老泪纵横?

那么我们就要问,为什么杜甫要整日悲悲戚戚、愁眉苦脸?唐朝究竟是一个什么朝代,怎么让一位姓杜的人整天忧心忡忡、愁肠百转?

当然杜甫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他写过一首诗,叫《百忧集行》,期间有这样的句子:“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你看,杜甫十五岁的时候还像一个小孩那样天真活泼,童心未泯。他像小牛犊子一样的健壮,在院子里奔来跳去。庭前梨树、枣树的果子熟了,他一天到晚不厌其烦地爬上爬下,有时就直接坐在树枝上,蹦着双脚,啃着果实。这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形象,活泼得让人无法不怜爱。如果此时你正好站在树下,对着树上大喊一声:“喂!杜甫,你怎么又爬到树上偷吃果子了?”,那杜甫肯定会对你扮个鬼脸,然后扔给你一个李子或枣子,让你也尝尝鲜。如果这时有一个雕塑家,塑一尊杜甫在树上采果子的雕塑,然后对你说:“这是杜甫。”你肯定不相信,你会说:“不对,那不是杜甫,那是孙悟空。”

可是杜甫为什么就不能是天真活泼的,为什么就一定要愁眉苦脸的呢?要知道,杜甫也是出生名门,自十三世祖杜预以下,几乎每一代都有人出任不同的官职。他的祖父杜审言先后任过膳部员外郎和修文馆直学士,还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外祖崔家更是曾和皇室通婚的大士族。杜甫非但家学渊源,而且聪明早慧。七岁就会作诗,十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壮游》),与文士们交游酬唱。因为从小天分就高,再加上勤学,书画音乐、骑马试剑便无不通晓。这时,他的家境还不算坏,人又自负才华,因此胸怀大志。武崇远祖杜预,文慕祖父审言,年才十九,便有“四方之志”,北渡黄河,始涉郇瑕(山西猗氏),次岁南游,遍于吴越。这初期三四年的漫游,使他见识到了许多事物,觉着自己学问更高,眼界日广,取功名如拾草芥,如何能不轻狂?

二十岁以后十余年中,杜甫过着漫游的生活,遍历祖国名山大川。虽然这期间他落过第,结过婚,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游历生活,何况在他33岁时,忽然在洛阳遇见李白,后又在梁、宋一带为豪侠之游。李白,这位青莲居士,这位名震天下的大诗人,他的特殊风采和出众才华,深深吸引了杜甫。杜甫除了与李白在一起樽酒论文,同榻论诗而外,还同到梁(开封)、宋(河南商丘)去寻采瑶草,还深入到道家圣地王屋山上的清虚洞,意欲寻仙修道,采取灵药。可是他们想参拜的有道之士华盖君并未成仙,却像凡人一样死了。李白于是对杜甫说:“完了完了,连华盖君都成不了仙,我们肯定也成不了,还是回去吧。”于是他们才不得不走回头路。他们虽然求仙未成,但他们的才华意气依旧飞扬,依旧上下古今不可一世。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生活,这样的际遇,为什么就不能天真活泼呢?可以说杜甫35岁以前,都还是一个裘马轻狂的青年。

可35岁以后为什么忽然就变得忧郁起来呢?情况大概是这样的:35左右,杜甫到长安求取官职,因为35岁的人毕竟不是小孩了,不能整天到处逛荡。那时杜甫还是踌躇满志,信心百倍,所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就是他当年的内心写照,凭借自己的才干,他试图“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实现自己的宏愿。可是,事与愿违,当时朝廷权柄由奸相李林甫等人把持,有识之志根本难以入仕。而大概是在这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生活因此突然变得很艰难起来。而在这之前不久,他最敬爱的姑母也去逝了(杜甫幼年失母,主要是姑母带大的),这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创伤。而此时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他又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此外,他还多次向玄宗皇帝献赋,如《雕赋》、《三大礼赋》等,玄宗极赏识他的文才,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种种努力都化为泡影,直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伙同杨国忠以及杨氏弟兄姊妹,西奔四川。不久长安即被攻破。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几近处死。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公元759年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在他的好友、成都尹严武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暂且安身。那处草堂,虽然今日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占地24公顷,富丽堂皇,宏伟壮阔。但当年那处草堂,却实实在在只是一座草屋,还时常被大风卷走屋上的茅草。读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人,应该不会忘记杜甫“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的处境。但就是这样一座草屋,杜甫也不能长住下去,因为不久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只好举家离开成都。后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杜甫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四处飘泊,寄身于一艘破船上,来往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770年冬,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

至此,我们大致弄清了杜甫的生平,也大致可以推测出杜甫的忧国忧民,由“安史之乱”始。

但是,在唐朝,亲历“安史之乱”的不只杜甫一人。李白也经历过,但他照样“花间一壶酒”,照样“举杯邀明月”;还有皇帝老儿,还有众多的王公大臣,还有近两千万的黎民百姓也都经历过。为什么就只有杜甫特别忧虑深重,特别愁怨满腔呢?

这得从杜甫的思想说起。

大家知道,咱们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本思想。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儒家和道家,表面上好像纷争不断,庄子甚至常常编故事来讥讽孔子,但这两派的思想核心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人的重视,只不过道家比较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儒家更重视的是群体的利益。但是后来儒家思想还是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因为根据当时的地域特征,再为了顺应历史的发展,群体的利益肯定要大于个体的利益。比如抵御外族的侵略,对付黄河的泛滥,发展农业生产等等,靠得都是群体的力量,个人肯定是无能为力的。所以重视群体利益的儒家思想就占了上风。

杜甫就特别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前面说过,杜甫出生名门,有良好的家教氛围,儒家思想深深地扎进杜甫幼小的心灵,使得杜甫小小年纪便有了悲悯之心。只不过杜甫的青少年时期生活无所忧虑,国家又强盛太平,所以悲悯之情没有突显而已。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杜甫的悲悯之心一下就被激活了。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把他视为“集大成”者、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就突出了其道德含义突出了他的思想内涵,这就等于在告诉人们,杜甫不但会写诗,他还具有圣洁的心,悲悯的情。

孤独与悲悯散文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牵系着整体的生命,做为单独的个体,他消失了,就是永久的消失。但做为生命整体的一部分,他将进入永劫回归,以所有生命个体的形式不断出现。一个辞世者所体验的一切,将由另一个来到者重新阅历,然后,再做为一种生命的基因,一种人类群体的记忆,传递给后来者。

爱是整体的牵系,是只与灵魂有关的东西。在爱出现的地方,必然牵系着灵魂,在灵魂出现的地方,必然关联着整体。那么肉体是什么哪?肉体只是“我”暂时的寄居。所以佛祖在临终时告诫弟子:这个即将毁坏的肉身不是我,你们不必为此哀伤,真正的我是觉悟,是我给予你们的教导,是对众生悲苦不息的怜惜。

能够不计代价,不记利益,不计回报的帮助别人的人,始终是人群中的少数,但恰恰是这少数人善举,滋润和温暖着这个近于枯竭的世界,使它不至于失衡,变得更糟。

善良是一剂润滑的油脂,哪怕是仅仅一滴,也会使众多枯涩的心灵温润起来。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不缺少善良,缺少的只是那一个能让他们瞬间泪下的时刻。

生命原属一体,你就是那只蚁雀,那只蚁雀就是路旁的那株小草,那株小草就是你的'至亲——————当你从一块顽石上看到了某种与花朵相同的品性,你就是看到了造物本身。

也许某一个人并不值得你爱,有时不仅不值得爱,反而有些可恨,这是不言而喻的。做为一个人,他的身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弱点,但做为一个“普遍”的生命,他的一切都是可以谅解和宽容的,因为他和你一样,都是生命整体的一部分,你们密不可分,甚至他就是你,你就是他。

无论那一种爱,总是与幸福有关。爱的能力就是幸福的能力。一个有博大爱心的人,他的心中也必然洋溢着无上的幸福。

当你透过那些幸运儿浮华光鲜的外表,深入到他们的内部,你会看到一部同样的“苦难史”。看到他们的呼号和泪水,软弱和无助,哀痛和忧伤。

我们都是生在无情世界的有情众生,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做最悲壮的穿越。

泪水永远只是流给自己的,只有自己才真正在乎自己的眼泪。只有自己才是自己不幸和忧伤的最忠实的观众。

在你生存的每时每刻,在你利欲着,挣扎着,渴望着的每时每刻,都有不幸在各个角落发生,你感觉不到他们的痛苦和煎熬,绝望和忧伤。当你欢笑的时候,就觉得整个世界都在欢笑,当你志得意满的时候,就觉得整个世界都在为你举杯。但在这个时候,有泪水在某个角落肆溢,有哀恸在某个心魄里呼号!

你要更深的,更深的进入自己的孤独,重新面对荒漠,让人类的聒噪息止在你的身后。你要独自离开人类,走向更内在的自己,去探求那只属于你的宝藏。真的,你只有更决绝的离开,你才能以更加纯粹的自己回到你的同类之中。

有时候人群会让你感到残缺,只有最纯粹的自己才能让你感觉到生命的丰满。在万物敛声之时,一个人的寂静漫漫展开,世界走向它最本然的纯净,并且开始完满自己。

孤独有时会是一种拯救,它让你从世界的表面疏离,而重新进入自我的内心。

灵魂就是你与神相通的那一部分,就是上帝注入你体内的神的本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灵魂走向至高的仰望,在至高的仰望中超越有限的自身。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牵系着一个与我们同样的生命,每一张陌生的面孔后面都关联着一个完整的人生。

冷漠来源于陌生,来源于你把所有不认识,不熟悉的人,当做“非人”。当你把一个人当做“非人”时,你也就对等的把自己归入了非人的行列。所以,耶稣说,要爱人如己。只有当你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也怀有悲悯的情怀时,你才配称一个真正的人。

爱不是你对世界发出的空洞的叫喊,爱就在你的内心。如果你不能好好的用“心”爱自己,你也不会用“心”去爱别人。你只有体谙自身的苦难,才能以己度人,深刻领会他人内心真正的悲苦。在同命相连的悲悯中,去怜惜和慈爱他人。

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一张张陌生仿佛的脸,疲惫而匆忙,但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不同的心路,不同的喜怒和悲欢。

橙子的悲悯散文

我一家人都很喜欢吃桔子,难得买橙子吃。昨晚女儿晚自习回家后,从学校带回一个黄色的橙子,我以为是个桔子,并没有多想,橙子被搁置在她的写字台上。

第二天是周末,吃过午饭后,我与妻子坐在阳台上喝茶,她从女儿房间拿来了那个橙子,向我道出了橙子的原委。

原来上高中的女儿与她的同桌李梦颖关系很融洽,橙子是她给的。她的同桌是一名农村考取县城高级中学读书的学生,学习很刻苦,在班级成绩一直很优秀。她家经济状况非常窘迫,年迈的母亲体弱多病,父亲曾发生过一次车祸,被摩托车撞断过一条胳膊,病逾后拖着残疾的身体,在南方一残疾人塑料厂打工,有三个读书的孩子需要抚养。前天下午,父亲打工回来后,带了一包自家做的炒米糖与两个橙子来县城看望女儿。李梦颖长这么大,还从没有吃过橙子,她视橙子为稀罕物,将仅有的两个橙子分一个给了我的女儿。

听着妻子对橙子的讲述,我非常吃惊,端茶杯的手有些发抖,茶杯差点滑落地面,泪水在眼睛里直打转,心灵被久久地震撼着,不敢相信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事情。

看着眼前的橙子,让我想起了一则关于长工与财主的故事。

财主家雇佣了一名干苦力的'长工,长工春节准备回家过年,心狠歹毒的财主却克扣长工一年辛辛苦苦的工钱,仅给了他一壶油算作工钱。无可奈何的长工只好提着油回家,在回家途中路过一座深山的寺庙时,天下起了鹅毛大雪,积雪没过了膝盖,长工只好在寺庙借宿。长工看到佛像前灯油快燃尽了,听说和尚们连夜晚点灯的灯油都快用完了。天寒地冻的天气,大雪封住了和尚们下山的道路。长工心生悲悯,将自己仅有的一壶油捐献给了寺庙,添作灯油,帮寺庙渡过了难关。雪霁天晴后,空着两只手回家了。

长工的善举深深感动了佛祖,长工一家来世被佛祖均转世为大富大贵之人。财主听说此事后,也想做一些善事,拖了一车金银财宝捐献给寺庙,并问佛祖道:

“我来世能否像长工一样转世为大富大贵之人?”

“你来世只能做牛马一样的动物。”佛祖坦诚相告。

“这太不公平了吧,长工仅捐献一壶油就转世为大富大贵之人,而我捐献那么多金银财宝,为何来世不能享荣华富贵呢?”财主气愤地责问佛祖。

“你与长工不同呀,长工捐献的虽是一壶油,但是他的全部财产,是一年辛苦的劳动所得。你捐献的金银财宝虽不算少,但却是剥削来的财产,一车金银财宝仅是你所有财产的九牛一毛。”听到佛祖的回答,财主似乎有所醒悟,显得哑口无言。

我的家境若与李梦颖的家境相比,肯定优越于她。我每月有固定的工资收入,虽然不高,却足够养家糊口了。李梦颖的弟妹正处于花钱读书的年龄,家中却无固定的经济收入,她的父亲还要拖着残疾的身体打工挣钱养家,不难想象一家人清苦的生活。

大街上到处都能买到橙子,橙子并不是什么稀罕的水果。而在农村贫穷打工父亲与一位住校生的眼中,橙子却是稀罕物,成了父亲看望女儿最美好最珍贵的物品,二个橙子是李梦颖的全部。将自己心中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送人,这是人世间多么难得的一份真情,这种真情与物质和金钱没有任何联系。

让我感动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我读书求学的经历与李梦颖极为相似,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穷苦农民,我从初中起就开始住校,住校生的生活非常清苦,那时我经常营养不良,有皮肤病,每年冬天手脚都会生出馒头一样的冻疮。记得高三那年,班级有一位无锡籍同学李文远,曾经送给我一个鸡蛋大的桔子,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吃到桔子,让我终生不能忘怀。

女儿房间的那只橙子,被我摆放在床头柜上,每晚读着散文,我总要看上几眼,思索着橙子的内涵。其实这只是街上一个极普通的橙子,但眼前这个小小的橙子,却融进了一位慈父对女儿深情的关爱,承载着同学间纯洁无瑕的情谊,倾注了我与妻子一颗悲悯的爱心,激发我创作一篇散文的感动与灵感。

女儿晚自习回来后,我特地把她喊到我的面前,询问送橙子的具体细节,女儿接收橙子的原因。

“其实我并不稀罕同桌的橙子,可我若不收下这个橙子,肯定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她定会认为我是故意看不起她。”懂事的女儿向我说出了实话,她的回答合情合理,让我陷入了沉思。

……

“不如明天你去买几斤橙子,让女儿送给同桌,你看如何?”我向妻子提议。

“不行的,现在的孩子自尊心特强,这样做她不但不会接受,反而会认为你是在同情她,施舍她,她的自尊心一定会受到伤害,只能适得其反。”妻子的话很有道理。

“不如这样吧,同桌常夸我做饭好吃,我每次给女儿送饭时,有意悄悄地多加一份量,让女儿与同桌一起吃,你看这个办法如何?”妻子想出了一个妙招,我连忙点头称赞。

看来人是需要有一颗同情与悲悯之心的,但仅有一颗同情与悲悯之心却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要将这份同情与悲悯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献出爱心其实并不难,还要看方式方法,看同情对象的心理接受程度,否则就会造成一种无形的心理伤害。

关于同情与悲悯的散文

同情与悲悯

这世界本来就是这么悲悯。如果没有悲悯,同情没有它存在的必要价值。上帝既然决定了让悲悯处于这个宇宙,那么同情的存在无疑就是对悲悯的最好的同情。

从小,我一直会对街头乞讨的人感到莫名的伤感,当初不知道这种情感叫同情,更不知道原来感情也可以用文字来定义。但是无论怎样,我总会掏出身边可以掏出的钱给他们。后来,我才知道,那时是一种愚蠢的天真。你就算每次给他们施舍,就算你每次给他们同情,可是你竟然不知道,他们是否对得起你的同情你的善良。他们利用了你的同情魔抓的夺过你的善良。瞬的,长大之后,我发现,其实我干净的钱变得居然那么脏!为什么连孩子的同情,都是一种谋生的利用工具?生活,我从来驾驭不了别人,可是为什么,我的同情,最认真的感情却被你们欺骗。也许,在哪里黑暗的地方,你们开始享受…。。生存就一定意味着不择手段吗,甚至伤害人的纯真感情。

之后,现在,就算我再次走在熟悉的大街,就算我又遇见一张张渴望的脸,就算我有很多用不完的零钱。我已不会再是当初的小羔羊,拼命往一个叫悲悯的坑里跳了。我可以做的很善良,我一样可以很你们一样充满对纯洁悲悯的向往,可是,我,已经开始思考了,可能,这里不是诠释悲悯与同情的最好的地方。

不想再被伤害,有时候,我在想,也许,我的被那些人欺骗的同情才是最为值得同情与悲悯的。

一天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个场景。一个外地的中年妇女在卖糖葫芦,城管不让她卖。她死活要卖,城管欲要抢过她手中的葫芦竿。中年妇女一直碎碎念,说自己怎么也没犯着什么。城管说,你卖了就卖了。可你站在不该卖的地方卖,就是你的不对。开始,我一直在想,这个城管为什么要为难一个黝黑色皮肤枯黄头发的外地妇女。大家都是生存。” 你卖了就卖了。可你站在不该卖的地方卖,就是你的不对”这句话一击即中,同情,你就同情,可是不能为一个犯了错的同情。更何况她还对城管的教管不以为然。她的生计不好又怎样,外地妇女又怎样,黝黑色皮肤又如何。只是假象而已,他们为了生存会比我们更触犯警戒线。

空气,倒影我纯真的脸庞。我相信,这世界是美好的。悲悯,我开始理解,这不只是单单一种生活的情感而已,那是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同情,是对生活的态度。

同情与悲悯

又到年关,今年的冬风如往年般的冷。我走到以前常去买书的报刊亭,走得极快,风吹得我不想再站在大街上。体会着被寒风穿骨的滋味,买了书,直奔车站而去,本来离家就不远可是我还是选择了这种方式。在等车的时候,看见了一位拉二胡的老人,这种情况我早就司空见惯,已不是那个看见别人过得不好满是担忧的小朋友,于是别过头去不在看那幅画面,心想,快过年了,这样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还没有等我想得太多,就听到清脆的钢板碰撞的声音再次刺激了我,不禁回头,找寻着声音的发源地,原来就是那个老人有了新收入,没有多想再次的转回头,风突然间又再次向我袭来,为了躲过风的来袭,只好完全被过身去,这次我才仔细的看清楚了那位老人,脸上布满了皱纹,只能从胡子上的花白判断是个老人,衣衫褴褛,拿着二胡,脚下踩着竹柱知道这样的像这样老人的无非家遇一些“天灾人祸”,而身边连一个可以依靠的人都没有;而类似乞讨的骗子也是屡见不鲜,正当我脑子犹豫的时候,看见又有人捐钱给他,那是一张皱皱巴巴的纸币,是一个小学生。而有一些人则投去的异样的眼光,似乎在说“好傻呀”。我此刻觉的好纳闷,分明像小时候的自己,会给别人捐钱,原因是有同情心。小时候的自己遇到这种情况,爸爸会给我一些零钱让我捐献,我知道捐的不在多少,而在于教育我有颗体谅别人的心,再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学会了体谅,却在成长的时间中麻木了,是不是那个名叫同情心的家伙早已离我而去,或许我早已不负责的丢弃了它。或许真的捐出几块钱,对于一个年迈的老人来说,可以解决一顿饱饭,那今后呢?假如在下一站有遇上了,我给还是不给?到站的汽车尖锐的刹车声音,将我的思绪拉了回来。

坐在车上不由得想起,以前学过的一篇文章,讲述着许多的小鱼被浪冲到了岸上,遗留在了岸上,鱼儿紧存生活下去的条件就是,随他们涌到岸上的小水洼之中的水,我们都知道这样的生活鱼还是会死。以前我佩服那个人,会拼尽自己所有的力气让尽可能多的鱼回到他们赖以生存的海洋,后来学的多了,明白了许多,知道这样的事情不是我所能帮助的,就算能我又能帮助多少了,这样的事不是不是我一个学生所能根治的,能改善都是不可能的,这是种社会风气,有富就有穷,于是我学会了漠视,我已经不能了解,哪些感情是我所有的,是我学会隐藏还是已经没有类似的悲悯这种感情有存在的必要。在这些年长大的.时间里,知道每个人对于同情和悲悯的定义都不一样,有少部分人是需要同情,但是不接受同情,因为同情是一种降低自尊的心理负担,感觉与人相处就会莫名的比人差,但是有大多数人是需要悲悯,但是我们却无能为力,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不知道因该说是是做人应该有的品格,还是与生俱来的人性。

想想在寒风中还有多少这样的事,也许这些类似的事就随着风一起远去。车载电视上的公益广告一遍一遍的出现在视野中,我再次想到那个明白已久了一个道理,不是所有的善良都会得到回报。行善是不以大小而论的,关键是有一颗善良的心。不是所有的同情都可以在这个社会中显现,行善的举动是可以带给一个人的帮助还是拖累,是让那些可以依靠自己站起来的人失去了自己站起来的力量。现在都不知道这样的写法是对自己的一种变相开脱,还是一种同情心的另样解释。

车很快到站了,我感到我自己的善良还在。身上也不在觉得那样的寒冷了。我站在同情的角度看悲悯,是我这年纪所无法逾越的责任;站在悲悯的角度看同情,是我这个年纪就学会的吝啬。我与同情,悲悯就像是永远都不可能三力平衡的脚架。想要改变这样的想法或许只有再次的成长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