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典语录

诗经中带柯云的诗句集锦50条

日期:2022年01月17日 分类:经典语录

描写月亮古诗《瑞鹤仙·乡城见月》赏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一年的中秋在逼近,相信有很多的人想起了月亮,没错,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佳作中,有很多都是关于月亮的,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描写月亮古诗《瑞鹤仙·乡城见月》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瑞鹤仙·乡城见月

作者:蒋捷

绀烟迷雁迹,渐碎鼓零钟,街喧初息。风檠背寒壁,放冰蟾,飞到蛛丝帘隙。琼瑰暗泣,念乡关、霜华似织。漫将身化鹤归来,忘却旧游端的。

欢极蓬壶蕖浸,花院梨溶,醉连春夕。柯云罢弈,樱桃在,梦难觅。劝清光、乍可幽窗相照,休照红楼夜笛。怕人间换谱《伊》《凉》,素娥未识。

注释

⑴绀:天青色,一种深青带红的颜色。

⑵檠:灯架,也指灯,风檠,灯光在风中遥曳不定,故称。

⑶冰蟾:传说月中有蟾蜍,故以蟾代指月,明月皎洁晶莹,因称冰蟾。

⑷琼瑰:指美玉。《诗·秦风·渭阳》:“琼瑰玉佩。”《左传·成公十七年》:“声伯梦涉洹,或与己琼瑰食之,泣而为琼瑰,盈其怀。”此处形容泪珠晶莹如玉。

⑸化鹤归来:见王安石《千秋岁引》注。

⑹蕖:芙蕖,荷花,《诗·郑风·山有扶苏》:“隰有何华。” 郑玄笺:“未开曰菡萏,已发曰芙蕖。”此处指何花灯。宋代元宵多点红莲灯,见姜夔《鹧鸪天》注。

⑺花院梨溶:晏殊《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

⑻柯云罢弈:用烂柯曲故。《述异记》:“信安郡石室中,晋时樵者王质,逢二童子弈棋,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铠,置斧子坐而观。童子曰:‘汝斧柯烂矣。’质归乡间,无复时人。”此处指时移世改。

⑼樱桃二句:段成式《西阳杂徂》:“姑婿裴元裕言群从中有悦邻女者,梦女遗二樱桃,食之,及觉,核堕枕边。”此处指往事如梦,空留记忆。

⑽《伊》《凉》:唐曲调名,即伊州、凉州二曲。王灼《碧允漫志》卷三:“唐史及传载称‘天宝乐曲,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均为少数民族乐曲,此处借指元人的北方曲调。

译文

青红色的烟雾凄迷,遮断了飞雁的踪迹。渐渐听到零碎的鼓声钟鸣余音断续,街市里的喧哗刚刚静息。风灯背靠着寒冷的墙壁不住摇曵。冰晶般的明月放射着清光,一丝丝飞入细密的帘帷缝隙。像声伯暗暗哭泣,泪珠儿凝成了琼玉。料想我的家乡也定然是月光如织,霜华铺地。像丁令威随意将自身化为白鹤归来,却已忘却故乡旧游之地究竟在哪里。

往日的旧游欢乐至极。恍若蓬壶仙境朵朵红莲倒映水面,梨花盛开的庭院,花月溶溶皎艳,一连几个春宵醉酒狂欢。像王质梦里观棋直到罢局,醒来斧柄已烂,像裴元裕随从有人梦见邻女吃樱桃,醒来樱桃坠在枕畔,那奇妙的梦境再难寻见。我劝那清晶的月光,只可与我幽窗相照为伴,不要去夜晚吹笛的红楼映照流连。只怕人间的笛谱换成了《伊州》《凉州》凄厉的北方旧曲,嫦娥不懂得人事沧桑的相思情怨。

描写月亮的古诗宋词名句

宝鼎现·春月

作者:刘辰翁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

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还转盼沙河多丽。滉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动、散红光成绮。月浸葡萄十里。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

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注释

①穿市:在街道上穿行。

②彩鸾:指出游的美人。

③金吾:执金吾,古代在京城执行治安任务的军人。

④“甚辇路”二句:为什么街上的喧闹静止下来了呢?原来是听到了女子美妙的歌声。念奴,本是唐天宝中名娼,此借用。

⑤月浸葡萄十里:月光泻在十里西湖上,现出葡萄般的深绿色。

⑥鲛珠;指眼泪。

译文

红妆盛艳的佳丽骑马游春,踏着婆娑的月影,高竿上彩旗如林,在闹市华街穿游追寻。迤逦的楼台歌舞一眼望不尽,随着丽人们秀足莲步带起了脂香弥漫的微尘。幽婉欲断的箫音,呼唤着彩鸢期约归去,今夜不用怕执金吾的呵禁。皇帝车辇证从大路驶过,闹市的喧哗暂时静息,只听歌女们欢歌四起。

宣和年间的繁华旧事父老们还有记忆,北宋沦亡了,抱着金铜仙人,如流水般洒落清冷的泪滴。南宋承平,又能环顾临安城沙河塘的繁华美丽。河面上灯烛倒映,明光闪烁是连绵不断的宅邸。帘影忽儿凝定,又忽儿散开化成一片彩锦,灯光灿灿的涟漪。月色浸润着西湖的十里深碧。看那些往来游春的神仙般的美女和才子,谁肯将菱花镜儿打碎,亲人分离?

令人断肠悲凄呵那些骑着竹马嬉戏的小儿女,空自听说大宋宫廷的盛大乐队拥有三百乐妓伎,久久地期待,春天不归来,待到春天归来时,人已昏昏欲睡,错过它的归期。又在灯前捧着发髻诉说往日的哀凄,暗暗坠下珍珠般的泪滴。即使当时亲眼看见《霓裳》乐舞的盛况,而今也是天上人间永相隔,犹如在梦里。

描写月亮的古诗宋词名句

湘春夜月

作者:黄孝迈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

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

翠玉楼前,惟是有、一陂湘水,摇荡湘云。

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

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诗词注释

①湘春夜月:词牌名。黄孝迈自度曲,词牌即词题,与诗意完全吻合。

②翠玉楼:此处指华丽的楼阁。

③桃根:出于东晋的《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相传为王献之所作,桃叶是其妾的名字。后人经常用桃叶、桃根指代意中人。

④并刀:古代作品中出现的“并刀”,有两义,一是指并州出产的刀子。二是指并州出产的`剪刀。此处当取第二义。

诗词译文

世上非暮春可伤,可伤者乃在天涯羁旅;非羁旅可伤,可伤者更在生生隔绝的亲人和恋情。无怪翠禽的清歌,尽付与了落寞的"黄昏";柳花的轻飞,更难诉凝得的"别绪"。空酒的尊,在夜色中暗暗啜泣;淡青山,也默然无语。过片的层层烘托,使残月照耀的翠楼,愈加凄清。再推出一天"汀波"摇荡"的"湘云",愈增缺月难圆,梦短天长之哀切!

描写月亮的古诗宋词名句

绿头鸭 咏月

作者:晁元礼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瑶台冷,阑干凭暖,欲下迟迟。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人强健,清樽素影,长愿相随。

【注释】

① 素娥:即嫦娥,月中仙子。丹桂: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

②“玉露”二句:玉露,秋露。零,指雨露及泪水等降落掉下。金风,秋风。

② 瑶台:美玉砌的楼台。此泛指华丽的楼台。

③ 迟迟:眷恋貌。

④ 凝恋:深切思念。

【词意】

傍晚浮云收敛,淡净的蓝天像一片澄碧的琉璃。银灿灿的圆盘,从海底升起,皓洁的月色洒下清澈的银辉,笼罩四野。晶莹莹纤尘不染,月宫嫦娥淡装伫立,明净净历历可数,那丹桂的枝叶参差不齐。刚刚开始结露,秋风尚未凛冽,一年中再没有如此美好的秋夕。露天下久坐仰望,疏落的流萤时时闪过,惊起的乌鸦向南飞去。登上冰冷的瑶台,将栏杆倚暖,欲下台阶却迟迟疑疑。

我想念远方的佳人,自离别断了消息,当此夜月也应寄情千里缓解相思愁绪。最牵动情怀,是那铜漏的水声不断滴沥;暗自伤心悲惨,是那婆娑的花影偷偷转移。料想来日的夜晚,皎洁的月光依然清丽,但天气是阴是晴又怎能预知呢?我们倾心爱恋,如今离别后,又期望着隔年的相遇。但愿人们健康,清醇的美酒,淡素的月影,永远相随相伴。

描写月亮的古诗宋词名句

眉妩·新月

作者:王沂孙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桂花旧影。

注释

⑴新痕:指初露的新月。

⑵淡彩:微光。

⑶初暝:夜幕刚刚降临。

⑷团圆意:唐牛希济《生查子》:“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此处反用其意。

⑸深深拜:古代妇女有拜新月之风俗,以祈求团圆。

⑹未稳:未完,未妥。

⑺素娥:嫦娥。

⑻银钩:泛指新月。

⑼盈亏:满损,圆缺。

⑽太液池:汉唐均有太液池在宫禁中。

⑾端正:谓圆月。

⑿云外山河:暗指辽阔的故国山河。

⒀桂花旧影:月影。

译文

一痕新月渐渐挂上柳梢,仿佛眉痕。淡净的月彩从花树间透过,蒙胧的光华将初降的暮色划破。新月明艳便使人生出团圆的意愿,闺中佳人更深深拜月祈盼,祝愿能与心上人相逢在那花香迷人的小径。一弯新月就像两道美人的秀眉没有画完,一定是嫦娥还带着离恨别情。最令人喜爱的是,寥廓明净的天空上,那弯新月恰似宝帘上的帘铮,小巧玲珑。

月有圆亏缺盈,千古以来就是如此,不必细问究竟。我叹息吴刚徙然磨快玉斧,也难以将此轮残月补全。长安故都的太液池依然存在,只是一片萧条冷清,又有谁人能重新描写昔日清丽的湖山?故乡的深夜漫长悠永,我期待月亮快些圆满澄明,端端正正地照耀我的门庭。可惜月影中的山河无限,我却徒自老去。只能在月影中看到故国山河的象征。

描写月亮的古诗宋词名句

月下笛

作者:张炎

孤游万竹山中,闲门落叶,愁思黯然,因动《黍离》之感。时寓甬东积翠山舍。

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连昌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漫惊回凄悄,相看烛影,拥衾谁语?

张绪归何暮?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人家在否?恐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

【注释】

①万竹山:在今浙江天台。

②《黍离》:《诗经·黍离》篇,写周朝的志士看到故都宫里尽是禾黍,悼念国家的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此诗。

③连昌句:连昌,唐别宫名,在今河南宜阳。约略,大约。

④张绪:少有文才,风姿清雅。此处作者自比。

⑤杜曲:唐长安城南名胜地,此指故国家园。

【词意】

万里长空飘着孤云一片,清寂地浮游着渐飘渐远,故人呵到何处将你寻见?在寒窗里入梦酣然,旧时曾经走过的道路还能记忆。连昌宫的杨柳大概已所剩无几,最叫我难过的是,听着淅淅沥沥的夜雨。梦回惊醒,无端地到忧伤凄寂,面对着烛影摇曳,拥被孤眠谁与我倾心话语?

丰姿清雅的张绪为何迟迟不归去?断桥边鸥鹭相盟的伴侣,半已零落却仍然眷恋依依。我疲倦地颠簸于天涯羁旅,此时的心事实在痛苦悲凄。只怕重返临安故地,又重洒愁苦的泪滴,试问杭州故居的旧时人家,而今是否依旧在那里?恐怕她翠袖单薄,正当天寒日暮之际,还在梅花树旁斜倚。

描写月亮的古诗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字词注释

⑴西江月:词牌名。

⑵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是指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别枝惊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⑷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

⑺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⑻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⑼见:同“现”,显现,出现。

⑽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白话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描写月亮的古诗宋词名句

关山月

作者: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词句注释

关山月:乐府旧题,《乐府解题》云“《关山月》,伤离别也”。

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

边:边防,边境。

“朱门”句:红漆大门,借指豪门贵族。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按:击节拍。

“厩(iù)”句:马棚。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弓断弦:弓很久不用,绷的弦都断了。

“戍楼”句:边界上用以守望的岗楼。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

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

沙头:边塞沙漠之地。征人:出征戍守边塞的战士。

逆胡传子孙:指金人长期占领中原。金自太宗完颜晟进占中原,至此时已有四世,故云传子孙。又可理解为南宋当今君臣不思恢复。将它留给后代去处理。

“遗民”句:指金国占领下的中原百姓。恢复:恢复中原故土。

白话译文

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

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

描写月亮的古诗苏轼

中秋月

作者: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

(1)银汉:即银河。玉盘:指月亮。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描写月亮的古诗苏轼

西江月·梅花

作者: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词句注释

⑴瘴雾: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⑵芳丛:丛生的繁花。

⑶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⑷涴:沾污,弄脏。

⑸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⑹不与梨花同梦: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白话译文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它的素色的面容如果翻一下嫌太过粉婉,如果雨雪洗去妆色的话那种朱唇样的红色根本不会褪去。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去和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描写月亮的古诗加赏析

古时候月亮都被诗人写得唯美动人,有很多值得赏析的地方。

描写月亮的古诗以及赏析(一)

《暮江吟》

作者: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描写月亮的古诗以及赏析(二)

《寒食月夜》

作者: 白居易

风香露重梨花湿,草舍无灯愁未入。

南邻北里歌吹时,独倚柴门月中立。

《寒食月夜》赏析

夜里的凉风带着梨花的清香轻轻拂来,枝上的梨花已被露水包裹。望着漆黑的夜里的茅草屋,没有灯,没有一丝的光亮。沉重的愁绪碾压着我、桎梏着我,始终抬不起推开门的胳膊,跨不出前屋的脚步。天已经快亮了,周围的歌吹声却依旧没有停止,我怔怔地听着,独自靠着柴门,望向天边的明月,任由月光包裹着我的身体。

描写月亮的古诗以及赏析(三)

《江村即事》

作者: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江村即事》赏析

这首诗写江村眼前情事,但诗人并不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反映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写出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钓罢归来不系船”,首句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但是,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这就引出了下文:“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两句紧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也没有什么关系。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谧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生活随性的态度。

这首小诗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由小见大,就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诗的语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谐。

古诗鉴赏瑞鹤仙

瑞鹤仙·寿丘提刑

方岳

一年寒尽也。

问秦沙、梅放未也。

幽寻者谁也。

有何郎佳约,岁云除也。

南枝暖也。

正同云、商量需也。

喜乐皇,一转洪钧,依旧春风中也。

香也。

骚情酿就,书味熏成,这些情也。

玉堂深也。

莫道年华归也。

是循环、三百六旬六日,生意无穷已也。

但丁宁,留取微酸,调商鼎也。

在全宋词中,寿词数是不少,但大多写得平庸,方岳这首《瑞鹤仙。寿丘提刑》力戒庸辞滥调,写得与一般寿词有所不同。

丘提刑,指丘崈,字宗卿,江阴人,据《宋史》本传,曾任浙东提点刑狱,进焕章阁直学士。提刑与汉代的.绣衣直指(或称直指绣衣使者)的职责近似,故词前小序称绣衣使者焕章公。词序除歌颂外,也说明他是如何构思来写这首词的

序说:岁十二月二十有九日,实维绣衣使者焕章公绂麟盛旦也,岳敢拜手而言曰:月穷于纪,星回于天,盖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于是焉极、而岁功成矣。惟天之运,循环无穷,一气推移,不可限量,其殆极而无极欤?分岁而颂椒,守岁而爆竹,人知其为岁之极耳。

描写月亮的古诗加解释

弯弯的月牙儿犹如一只银亮的小船。下面来学习关于月亮古诗与解释。

北宋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

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

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读者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

“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