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典语录

冯骥才散文好句子合集80句

日期:2022年01月18日 分类:经典语录

冯骥才散文:永恒的震撼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冯骥才的散文,欢迎大家阅读!

这是一部非常的画集。在它出版之前,除去画家的几位至爱亲朋,极少有人见过这些画作;但它一经问世,我深信无论何人,只要瞧上一眼,都会即刻被这浩荡的才情、酷烈的气息,以及水墨的狂涛激浪卷入其中!

更为非常的是,不管现在这些画作怎样震撼世人,画家本人却不会得知--不久前,这位才华横溢并尚且年轻的画家李伯安,在他寂寞终生的艺术之道上走到尽头,了无声息地离开了人间。

他是累死在画前的!但去世后,亦无消息,因为他太无名气。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竟然给一位天才留下如此巨大的空白,这是对自诩为神通广大的媒体的一种讽刺,还是表明媒体的无能与浅薄?

我却亲眼看到他在世时的冷落与寂寥--

1995年我因参加一项文学活动而奔赴中州。最初几天,我被一种错觉搞得很是迷惘,总觉得这块历史中心早已迁徙而去的土地,文化气息异常地荒芜与沉滞。因而,当画家乙丙说要给我介绍一位"非凡的人物"时,我并不以为然。

初见李伯安,他可完全不像那种矮壮敦实的河南人。他拿着一叠放大的画作照片站在那里,清瘦、白晰、谦和、平静,绝没有京城一带年轻艺术家那么咄咄逼人和看上去莫测高深。可是他一打开画作,忽如一阵电闪雷鸣,夹风卷雨,带着巨大的轰响,瞬息间就把我整个身子和全部心灵占有了。我看画从来十分苛刻和挑剔,然而此刻却只有被征服、被震撼、被惊呆的感觉。这种感觉真是无法描述。更无法与眼前这位嬴弱的书生般的画家李伯安连在一起。但我很清楚,我遇到一位罕世和绝代的画家!

这画作便是他当时正投入其中的巨制《走出巴颜喀拉》。他已经画了数年,他说他还要再画数年。单是这种"十年磨一画"的方式,在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已是不可思议。他叫我想起了中世纪的清教徒,还有那位面壁十年的达摩。然而在挤满了名人的画坛上,李伯安还是个"无名之辈"。

我激动地对他说,等到你这幅画完成,我们帮你在中国美术馆办展览庆祝,让天下人见识见识你李伯安。至今我清楚地记得他脸上出现一种带着腼腆的感激之情--这感激叫我承受不起。应该接受感激的只有画家本人。何况我还丝毫无助于他。

自此我等了他三年。由乙丙那里我得知他画得很苦。然而艺术一如炼丹;我从这"苦"中感觉到那幅巨作肯定被锻造得日益精纯。同时,我也更牢记自己慨然做过的承诺--让天下人见识见识李伯安。我明白,报偿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的不是金山银山,而是更多的知音。

在这三年,一种莫解的感觉始终保存在我心中,便是李伯安曾给我的那种震撼,以及震撼之后一种畅美的感受。我很奇怪,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竟震撼得如此持久,如此的磅礴、强烈、独异与神奇?

现在,打开这部画集,凝神面对着这幅以黄河文明为命题的百米巨作《走出巴颜喀拉》时,我们会发现,画面上没有描绘这大地洪流的自然风光,而是全景式展开了黄河两岸各民族壮阔而缤纷的生活图景。人物画要比风景山水画更直接和更有力地体现精神实质。这便叫我们一下子触摸到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时间长河中生生不息的那个精灵;一部浩瀚又多难的历史大书中那个奋斗不已的魂魄;还有,黄河流域无处不在的那种浓烈醉人的人文气息。纵观全幅作品,它似乎不去刻意于一个个生命个体,而是超时空地从整个中华民族升华出一种生命精神与生命美。于是这百米长卷就像万里黄河那样浩然展开。黄河文明的形象必然像黄河本身那样:它西发高原,东倾沧海,翻腾咆哮,汪洋恣肆,千曲百转,奔涌不回,或滥肆而狂放,或迂结而艰涩,或冲决而喷射,或漫泻而悠远……这一切一切充满了象征与意象,然而最终又还原到一个个黄河儿女具体又深入的刻画中。每一个人物都是这条母亲河的一个闪光的细节,都是对整体的强化与意蕴的深化,同时又是中国当代人物画廊中一个个崭新形象的诞生。

我们进一步注目画中水墨技术的运用,还会惊讶于画家非凡的写实才华。他把水墨皴擦与素描法则融为一体,把雕塑的量感和写意的挥洒混合无间。水墨因之变得充满可能性和魅力无穷。在他之前,谁能单凭水墨构成如此浩瀚无涯又厚重坚实的景象!中国画的前途--只在庸人之间才辩论不休,在天才的笔下却是一马平川,纵横捭阖,四望无垠。

当然,最强烈的震撼感受,还是置身在这百米巨作的面前。从历代画史到近世画坛,不曾见过如此的画作--它浩瀚又豪迈的整体感,它回荡其间的元气与雄风,它匪夷所思的构想,它满纸通透的灵性,以及对中华民族灵魂深刻的呈现。在这里--精神的博大,文明的久远,生活的斑斓,历史的厚重,这一切我们都能有血有肉、充沛有力的感受到。它既有放乎千里的横向气势,又有入地三尺的纵向深度;它本真、纯朴、神秘、庄重……尤其一种虔诚感--那种对黄天厚土深切执著的情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感到飞升。我想,正是当代人,背靠着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又经历了近几十年的社会动荡,对自己民族的本质才能有此透彻的领悟。然而,这样的连长篇史诗都难以放得下的庞大的内容,怎么会被一幅画全部呈现了出来?

现在我才找到伯安早逝的原故。原来他把自己的精神血肉全部搬进这幅画中了!

人是灵魂的,也是物质的。对于人,物质是灵魂的一种载体。但是这物质的载体要渐渐消损。那么灵魂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不随着物质躯壳的老化破废而魂飞魄散,要不另寻一个载体。艺术家是幸运的。因为艺术是灵魂一个最好的载体──当然这仅对那些真正的艺术家而言。当艺术家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一个崭新而独特的艺术生命后,艺术家的生命便得以长存。就像李伯安和他的《走出巴颜喀拉》。

然而,这生命的转化又谈何易事!此中,才华仅仅是一种必备的资质而已。它更需要艺术家心甘情愿撇下人间的享乐,饿其体肤和劳其筋骨,将血肉之躯一点点熔铸到作品中去,直把自己消耗得弹尽粮绝。在这充满享乐主义的时代,哪里还能见到这种视艺术为宗教的苦行僧?可是,艺术的环境虽然变了,艺术的本质却依然故我。拜金主义将无数有才气的艺术家泯灭,却丝毫没有使李伯安受到诱惑。于是,在20世纪即将终结之时,中国画诞生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巨作。在中国的人物画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度上,站着一个巨人。

今天的人会更多认定他的艺术成就,而将来的人一定会更加看重他的历史功绩。因为只有后世之人,才能感受到这种深远而永恒的震撼。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冯骥才散文《猫婆》

2.《底线 冯骥才》阅读答案

3.余秋雨谈初见冯骥才

4.《公德 冯骥才》阅读答案

5.冯骥才《黄山绝壁松》阅读及答案

6.冯骥才《体内的小人》阅读答案

7.《拒绝句号(冯骥才)》阅读答案


冯骥才散文天籁

导语: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冯骥才散文天籁,希望大家喜欢!

-约瑟夫·施特劳斯作品《天籁》的联想

你仰头、仰头,耳朵像一对空空的盅儿,去承接由高无穷尽的天空滑落下来的声音。然而,你什么也听不到。人的耳朵不是听天体而是听取俗世的;所以人们说茫茫宇宙,寥廓无声。这宇宙天体,如此浩瀚,如此和谐,如此宁静,如此透明,如此神奇;它一定有一种美妙奇异、胜过一切人间的音乐的天籁。你怎样才能听到它,你乞灵于谁?

你仰着头,屏住气,依然什么也没听到,却感受了高悬头顶的天体的博大与空灵。在这浩无际涯、通体透彻的空间里,任何一块云彩都似乎离你很近,而它们距离宇宙的深处却极远极远;天体中从来没有阴影,云彩的影子全在大地山川上缓缓行走,而真正的博大不都是这样无藏于任何阴暗的吗?

当乌云汇集,你的目光从那尚未闭合的云洞穿过极力望去,一束阳光恰好由那里直射下来,和你的目光金灿灿地相撞,你是否听到这种激动人心的灿烂的金属般的声响?当然,你没有听到任何声音,还有那涌动的浓雾、不安的流光、行走的星球和日全食的太阳,为什么全是毫无声息?而尘世间那些爬行的蝼蚁、翕动的鼻翼、轻微摩擦纸面的笔尖为什么都清晰作响?如果你不甘心自己耳朵的愚蒙,就去倾听天上那些云彩--

它们,被风撕开该有一种声音,彼此相融该有另一种声音,被阳光点燃难道没有一种声音?还有那风狂雨骤后漫天舒卷的云,个个拥着雪白的被子,你能听到这些云彩舒畅的鼾声吗?噢,你听到了!闪电刺入乌云的腹内,你终于听到天公的暴怒;你还说空中的风一定是天体的呼吸,否则为什么时而宁静柔和时而猛烈迅疾? 细密的小雨为了叫你听见它的声音,每一滴雨都把一片叶子作为碧绿的小鼓,你已经神会到雨声是一种天意!可到头来蒙昧的仍旧是你!只要人听到的、听懂的,全不是天体之声。

辽阔浩荡的天体,空空洞洞,了无内容,哪来的肃穆与庄严?但在它的笼罩之下,世间最大的阴谋也不过是瞬息即逝的浮尘。人类由于站在地上,才觉得地大而天小;如果飞上太空,地球不过是宇宙中一粒微小的物质。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它们在宇宙间偶然邂逅,在相对时悄然顾盼,在独处中默然遐想,它们用怎样的语言来相互表达?多么奇异的天体!没有边际,没有中心,没有位置,没有内和外,没有苦与乐,没有生和死,没有昼与夜,没有时间的`含义,没有空间的计量,不管用多巨大的光年数字,也无法计算它的恢宏……想想看,这天体运行中的旋律该是何等的壮美与神奇?

你更加焦渴地仰着头--

不,不是你,是约瑟夫·施特劳斯。他一直张着双耳,倾听来自宇宙天体深处的声音,并把这声音描述下来。尽管这声音并非真实的天籁,只不过是他的想象,却叫我们深深地为之感动。从这清明空远的音响里,我们终于悟到了天体之声最神圣、最迷人的主题:永恒!

永恒,一个所有地球生命的终极追求,所有艺术生命苦苦攀援的极顶;它又是无法企及的悲剧性的生命境界。从蛮荒时代到文明社会,人类一直心怀渴望,举首向天,祈盼神示以永恒。面对天体,我们何其渺小;面对永恒,我们又何其短暂!尽管如是,地球人类依旧努力不弃,去理解永恒和走进永恒。我们无法达到的是永恒,我们永远追求的也是永恒。

听到了永恒之声,便是听到了天籁。

冯骥才《永恒的敌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永恒的敌人阅读原文

①我面对着雄伟浩瀚、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心里的问号不是这二百三十万块巨石怎样堆砌上去的,也没有想到天外来客,而是奇怪这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竟是一座坟墓。

②当代人的生命观变得似乎豁达了。他们在遗嘱中表明,死后要将骨灰扬弃到山川湖海,或者做一次植树葬,将属于自己最后的生命物质,变为一丛鲜亮的绿色奉献给永别的世界。当天文学家的望远镜把一个个被神话包裹的星球看得清清楚楚,古远天国的梦便让位于世人的现实享受。人们愈来愈把生命看作一个短暂的兴灭过程。于是,物质的享乐主义便成了一种新宗教。

③但是,不论你是怎样一个坚定的享乐主义者,抑或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你还是被他们建造的这座人类史上最大的坟墓所震撼——不仅由于那种精神的庄严,那种信仰的单纯,更重要的是那种神话一般死的概念和对死的无比神圣的态度与方式。

④古埃及把死当作由此生度到来世的桥梁,或是一条神秘的通道。他们相信只要保存遗体的完好,死者便依然如同在世那样生活,甚至再生。按照古埃及人的说法,世间的住宅不过是旅店,坟墓才是长久的居室。金字塔的庞大与坚固正是为了把这种奇想变成惊人的现实。

⑤永生,就是生命之永恒。这是整个人类与生俱来最本能、也是最壮丽的向往。

⑥远古人的陵墓都是用石头造的。石头坚固,能够耐久,也象征永存。然而四千五百年过去了,阿布辛比勒宏伟的神像已被风沙倾覆,尼罗河两岸大大小小几乎所有的金字塔,都被窃贼掏空。数不尽的木乃伊成为古董贩子们手里发财的王牌。不用说木乃伊终会腐烂,古埃及人决不会想到,到头来那些建造坟墓的石头也会朽烂。金字塔上的石头一块块往下滚落,斯芬克斯被风化得面目全非。这叫我想起中国人的一句成语:海枯石烂。站在今天回过头去,古埃及人那永生的信念,早已成为人类童年的一厢情愿的痴想。

⑦永恒的敌人是什么?它并不是摧残、破坏、寇乱、窃盗、消磨、腐烂、散失和死亡。永恒的敌人是时间。时间不会无止无休地载运任何事物。时间的来去全是空的。在它的车厢里,上上下下都是一时的光彩和瞬息的强大。时间不会把任何事物变得永恒不灭,只能把一切都变得愈来愈短暂有限和微不足道。

⑧当我再次面对着吉萨大金字塔,我更强烈地为它所震撼。我明白了,这埋葬法老的人类最伟大的建筑,并非死亡象征,乃是生之崇拜,生之渴望,生之欲求。

⑨金字塔是全人类的最神圣的生命图腾①!

⑩想到这里,我们真是充满了激情。也许现代人过于自信现阶段的科学对生命那种单一的.物质化的解释,才导致人们沉溺于浮光掠影般的现实享乐。有时,我们往往不如远古的人,虽然愚顽,却凭直觉,直率又固执地表现生命最本能的欲望。一切生命的本质,都是顽强追求存在,以及永存。只有穿过死亡,才能永生。那么人类所需要的,不仅是能力和智慧,更是燃烧着的精神与无比瑰丽的想象!古埃及人虽然没有跨过死亡,没有使木乃伊再生,但他们的精神已然超越了过去。

⑾永恒没有终极,只有它灿烂和轰鸣着的过程。

⑿正是由于人类一直与自己的局限斗争,它才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

【注】①图腾:(totom)源于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此处应理解为“崇拜对象”。

永恒的敌人阅读题目

13、以下对文意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人的生命有限,人死不能复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木乃伊和石棺石墓终会腐烂风化。但远古人类对永生顽强追求的精神,却仍然辉耀后世。

B、作者意在提醒读者,人类在时间这个永恒的敌人面前是渺小而无能为力的,生命在时间长河中是十分短暂的,时间把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都变得愈来愈短暂有限和微不足道。

C、作者通过瞻仰埃及金字塔,表达了这样一种意念:我们既不能像古埃及人那样苦苦地企盼死后进入天国,获得所谓生命永恒,也不能像现代人那样沉溺于现实享乐而缺乏精神追求。

D、“正是由于人类一直与自己的局限斗争,它才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的意思是:人类就是在为自己有限的生命,即顽强地寻求存在而与那永恒的敌人——时间——做斗争的过程中而充满活力,不断进步的。

E、由于人们重视信念、理想、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向往,才出现了众多伟大人物,成为各个时代的旗帜,推动社会不断进步,所以说,人的物质生命短暂,形骸不能永存。

14、请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当天文学家的望远镜把一个个被神话包裹的星球看得清清楚楚,古远天国的梦便让位于世人的现实享受”这句话的含义。(4分)

15、古埃及人认为“坟墓才是长久的居室”,他们建造了金字塔,而最终他们还是“没有跨过死亡,没有使木乃伊再生”,但作者却说“他们的精神已然超越了过去”。请问该如何理解?(6分)

永恒的敌人答案解析

13、BE(B项,作者意在提醒读者,尽管时间把包括人类生命在内的一切都变得愈来愈短暂有限和微不足道,但人类不是无能为力的,人类要懂得对生之崇拜,对生之渴望,对生之欲求,这才是整个人类与生俱来最本能、也是最壮丽的向往。E项,因果倒置。)

14、指古代人类对于未知的世界,包括宇宙和死后的世界,曾经予以了奇妙的幻想和想象(1分),而随着人类进入了科技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1分),这种幻想和想象便渐渐消亡(1分),取而代之的是今天人类对浮光掠影般的现实享乐的追求和沉溺(1分)。

15、古埃及人不把生命存在看做永恒,而是把死亡看做是生命的永恒,(1分)他们建造金字塔正是对生的崇拜,对生的渴望和对生的欲求的过程。(1分)这是整个人类与生俱来最本能、也是最壮丽的向往,(1分)也是人类一直与自己生命的局限斗争的过程,(1分)而这个过程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1分)所以说古埃及人的这种精神已然超越了过去人们对死的看法和做法。(1分)

(乙)13、AD(A项,第①段主要不止在于突出榫卯红木家具拍卖的价格之高,更在于彰显这些采用榫卯技术做成的家具在全部拆开并重装后,其外观和牢固度丝毫不受影响的特点。D项,榫卯技术包括了榫卯建筑技术。原文的意思并不是我们就“难以发现榫卯……技术”,而是我们就难以对采用了榫卯技术的大型建筑有所惊叹,甚至难以知道榫卯技术可以在大型建筑中运用。)

14、不能删。这一段记叙日本木工兄弟把日本古木建筑做成模型并巡展的事情,突出了我国榫卯技术对日本木建筑的影响十分久远,(1分)从而表达了对我国榫卯技术的赞叹和高度评价。(1分)同时,又跟我国对榫卯技术重视不够形成对比,(1分)含蓄地表达对今后传承和发扬榫卯技术的期待(1分)。

15、照应了第二段的“榫卯就活像是隐藏在两块木头里的灵魂”。(1分)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并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榫和卯一旦契合,便十分牢固的特点,(或:“互相握着,不再分开的特点”,“互相紧扣,不离不弃的特点”)(1分)表现出榫和卯之间张紧与松脱作用力相抵消的平衡能经得起长时间湿度和温度的考验,(或:“始终保持着当初的强度”,“经历无限风霜,始终不变”)(1分)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我国历史悠久的榫卯技术的赞叹。(1分)

读《冯骥才散文》有感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一位著名作家。他用笔墨记录下了他缤纷多彩的一生。唐山大地震、四季掠影......写满他的本子。珍珠鸟的可爱、黄山绝壁松的刚强、春天的清新、夏天的苦闷、秋天的艺术、冬天的恒远、唐山大地震的可怕、日历的重要......冯骥才写的《冯骥才散文精选》描写他儿时和奶妈一起逛娘娘宫买脸谱的故事等等以及他成长时经历和长大是遇到大地震等的`故事 。但又在谈笑中带着严肃、艺术和文采。

冯骥才在《日历》中所写:前边的日历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令我深有感触,人一天天活着,一天天奋斗,不就是为了更好的明天吗?人生来就是为了活着,为了奋斗换取一天一天。我们人生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记忆,记忆就像一位富有知识的艺术家,潜藏在每个人的心底,你看不见也摸不着,是十分独特的。作者说过:“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这话恰恰对应了前面的话。

据报纸描述,一位还处于学习阶段的中学生,在网吧没日没夜的打游戏。终于,等到他站起来时,因为在网吧里不吃不喝,浪费时间的他死了,这就是虚度光阴的后果。时间就是金钱,你浪费时间,就是浪费了许许多多的金钱。

为什么写一篇一篇的日记、散文?就是让事物、时间永存,当作一份记忆。生命如歌,坚持唱到最高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