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典语录

诗经带兮字的诗句精选60句

日期:2022年01月20日 分类:经典语录

诗经·国风·郑风·蘀兮

萚兮

朝代:先秦

原文: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注释:

1、萚(拓tuò):草木落下的皮或叶。

2、吹:古读如“磋(错cuò)”。女:同“汝”,指萚.此章和下章头两句以风吹萚叶起兴。人在歌舞欢乐的时候常有飘飘欲起的感觉,所以和风萚联想。

3、女子呼爱人为伯或叔或叔伯。“叔兮伯兮”语气像对两人,实际是对一人说话。

4、倡:带头唱歌。女(汝)指叔伯。

5、漂:或作“飘”,吹动。

6、要(yào):会合。指唱歌的人以声音相会和,也就是和。

译文:

枯叶呀枯叶,风吹动了你。兄弟们呀,唱起你的歌,我来应和!

枯叶呀枯叶,风吹落了你。兄弟们呀,唱起你的歌,我来收束。

鉴赏:

在《诗经》305 篇中,《萚兮》该是最短小的之一,它的文辞极为简单。诗人看见枯叶被风吹落,心中自然而然涌发出伤感的情绪;这情绪到底因何而生,却也难以明说——或者说出来也没有多大意思,无非是岁月流逝不再,繁华光景倏忽便已憔悴之类。他只是想有人与他一起唱歌,让心中的伤感随着歌声流出。“叔兮伯兮”,恐怕也并无实指之人,不过是对于可能有的亲近者的呼唤罢了。

但这种单纯的歌谣,虽然古老,却又是常新的。从《萚兮》之后,像楚辞《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像唐人王勃《山中》的“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直到现代徐志摩的《落叶小唱》,不知有多少相似的'表述。因为在《萚兮》中,已经关联着人生最基本的两种情绪:对于岁月的留恋,以及在寂寞中对于亲友之情的渴望。这是人人都会有的情绪,每个人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和语言来表述它。

《萚兮》因为单纯,而又有特别令人感动的地方。在“萚兮萚兮,风其吹(漂)女”之后,诗人不再说下去,让人觉着从落叶中看到的生命的流失,根本就是无奈的事情,不说也罢。而后“叔兮伯兮,倡予和(要)女”,又让人觉着人生的寂寞归根结蒂还是无从排遣。不可能真的就有人应着这呼唤唱出心心相印的歌来,寂寞也不可能真的会让人相互走近。呼唤也只是呼唤而已吧。如此想来,这种古老的歌子,浸着很深的悲凉。

儒者说诗,常有奇怪的谈论。《毛诗序》说:“《萚兮》,刺忽(郑昭公忽)也。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这已是牵强附会,于诗无证。朱熹《诗集传》更谓:“此淫女之词。”实在诗中主人公性别为男为女,本无从辨别,“淫”字更不知从何说起。想要做圣贤的人,到处看见淫邪,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诗经《国风·郑风·萚兮》原文赏析

【作品简介】

《萚兮》是出自《诗经·郑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四句。在《诗经》305篇中,《萚兮》该是最短小的之一,它的文辞极为简单。诗人看见枯叶被风吹落,心中自然而然涌发出伤感的情绪;这情绪到底因何而生,却也难以明说——或者说出来也没有多大意思,无非是岁月流逝不再,繁华光景倏忽便已憔悴之类。他只是想有人与他一起唱歌,让心中的伤感随着歌声流出。“叔兮伯兮”,恐怕也并无实指之人,不过是对于可能有的亲近者的呼唤罢了。

【作品原文】

萚兮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枯叶呀枯叶,风吹动了你。兄弟们呀,唱起你的歌,我来应和!

枯叶呀枯叶,风吹落了你。兄弟们呀,唱起你的歌,我来收束。

注释

①萚(tuò拓):脱落的木叶。

②女(rǔ汝):同“汝”。

③倡:同“唱”。一说倡导,

④漂:同“飘”。

⑤要(yāo腰):成也,和也,指歌的收腔。

【作品鉴赏】

在《诗经》305篇中,《萚兮》该是最短小的之一,它的文辞极为简单。诗人看见枯叶被风吹落,心中自然而然涌发出伤感的情绪;这情绪到底因何而生,却也难以明说——或者说出来也没有多大意思,无非是岁月流逝不再,繁华光景倏忽便已憔悴之类。他只是想有人与他一起唱歌,让心中的伤感随着歌声流出。“叔兮伯兮”,恐怕也并无实指之人,不过是对于可能有的'亲近者的呼唤罢了。

但这种单纯的歌谣,虽然古老,却又是常新的。从《萚兮》之后,像楚辞《九歌·湘夫人》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像唐人王勃《山中》的“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直到现代徐志摩的《落叶小唱》,不知有多少相似的表述。因为在《萚兮》中,已经关联着人生最基本的两种情绪:对于岁月的留恋,以及在寂寞中对于亲友之情的渴望。这是人人都会有的情绪,每个人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和语言来表述它。

《萚兮》因为单纯,而又有特别令人感动的地方。在“萚兮萚兮,风其吹(漂)女”之后,诗人不再说下去,让人觉着从落叶中看到的生命的流失,根本就是无奈的事情,不说也罢。而后“叔兮伯兮,倡予和(要)女”,又让人觉着人生的寂寞归根结蒂还是无从排遣。不可能真的就有人应着这呼唤唱出心心相印的歌来,寂寞也不可能真的会让人相互走近。呼唤也只是呼唤而已吧。如此想来,这种古老的歌子,浸着很深的悲凉。

儒者说诗,常有奇怪的谈论。《毛诗序》说:“《萚兮》,刺忽(郑昭公忽)也。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这已是牵强附会,于诗无证。朱熹《诗集传》更谓:“此淫女之词。”实在诗中主人公性别为男为女,本无从辨别,“淫”字更不知从何说起。想要做圣贤的人,到处看见淫邪,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诗经·国风·邶风·简兮

原文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有力如虎,执辔台组。

左手执籥,右手秉翟,

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注释

刺贤人不为时用,居于伶馆。

简:一说鼓声,一说大貌。万舞:舞名。在前上处:在前列的上头。

硕:大貌。俣俣(音与):大而美。辔(音配):马缰。组:丝织的宽带子。

龠(音月):古乐器。三孔笛。翟(音敌):野鸡的尾羽。赫:红色。渥(音握):厚。赭:赤褐色,赭石。锡:赐。爵:青铜制酒器,用以温酒和盛酒。

榛(音真):落叶灌木。花黄褐色,果实叫榛子,果皮坚硬,果肉可食。隰(音席):低下的湿地。苓(音零):一说甘草,一说苍耳,一说黄药,一说地黄。

译文

鼓声咚咚擂得响, 舞师将要演万舞。

日头高照正当顶, 舞师正在排前头。

身材高大又魁梧, 公庭里面当众舞。

强壮有力如猛虎, 手执缰绳真英武。

左手拿着六孔笛, 右手挥动雉尾毛。

面色通红如褐土, 国君赐他一杯酒。

榛树生长在山上, 苦苓长在低湿地。

心里思念是谁人, 正是西方那美人。

西方美人真英俊, 他是西方来的人。

诗经故事

周幽王是爱极了褒姒的,可美人就是不笑,还总是喜欢登高,在最高的地方凭栏远眺,看云、看天、看南山。

时间稍长,周幽王也察觉了褒姒的这个喜好,就带着她游完了镐京中的最高处,还去了两次终南山,可美人还是未启朱唇、露玉齿、含笑颜。

北地犬戎做乱,时常危及京师,为迅招各诸侯勤王,周王室加高加大了报警联络用的烽火台。

这台儿修的很高,正苦于所有的高处都带着褒姒游玩了,还未见美人一笑的周幽王听臣子来报说台儿修起了,马上就高高兴兴的带着褒姒去视察观礼去了。

烽火台高,烽火台大,烽火台上的风也大,风吹散了褒美人的长发,凌乱的黑发映衬着美人的雪肤,飘飘欲仙似的,幽王呆了,可还是没见着美人一笑。

不笑就不笑吧,可褒姒在烽火台上的那付模样也惹幽王爱怜的',如是去的次数就多了。

当一小队兵丁在烽火台下操演阵法时,人叫马鸣的场面引得褒姒观注了不少,脸色也比平日里平和了许多,仿佛她对军队里的将士特别的喜欢、关注。

细心的周幽王发现了这点滴现象,心中马上就有了一个让褒姒高兴的主意了。

那天他们在烽火台上玩的很晚了,夕阳西下时,幽王让兵士们点燃了烽火。

后面的场景大家就都再熟悉不过了,周幽王因此举而失了国,被申侯联络犬戎攻下了镐京,杀死在骊山下。

那时的卫国已在卫武公的治理下,有四十余年了,国力富强、军队齐壮,有安邦定国的实力、勇气和机遇呢,那卫武公自然就干了一番大大的事业,出兵驱逐了犬戎,安定了周室,还帮着周平王把京城迁到了络邑。

强大的西周告一段落,东周开始了,说是卫武王做了一件改朝换代的事,其实也没多大的夸张的。当然,周平王是没有亏待卫武公的,正式的命他为公了,今天我们才能把他称之为公的,呵呵,他以前都只能称为侯呢,他老子就叫个卫黎侯。

卫武公佐周平王恢复了周室后,自已也耀升成了公,对周平王自然也是感恩的很,因此卫国上下对刚开张营业的周王室,还是蛮尊重的。而周平王也知晓卫国的份量,为卫武公升职时还派出了隆重的礼队,周边的各诸侯国也都派出了使节,祝贺观礼,那仪式是前所未有的隆重了。

不说别的,就只整个庆贺队伍前面那个领舞的人的表演,就让卫国的老百姓兴奋了三个月,谈论了好几辈人呢。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鉴赏

《简兮》一诗,由于卒章词语隐约、意象朦胧,所以全诗旨趣要眇难测。旧说是讽刺卫君不能任贤授能、使贤者居于伶官的诗,如《毛诗序》、朱熹《诗集传》、方玉润《诗经原始》、吴闿生《诗义会通》等均持此说。而今人多以为《毛诗序》不足征,纷出新解。邓荃《诗经国风译注》认为是描写舞女辛酸的诗歌,翟相君《诗经新解》却考定诗中舞者为庄姜,此篇是讽谕卫庄公沉湎声色的作品。案据诗中所用“山有榛,隰有苓”这一隐语,可知有关男女情思,所以余冠英《诗经选》、高亨《诗经今注》、袁梅《诗经译注》等认为是卫国宫廷女子(贵族妇女或一般侍女)赞美、爱慕舞师的诗歌,此说可从。

全诗四章,第一章写卫国宫廷举行大型舞蹈,交待了舞名、时间、地点和领舞者的位置,第二章写舞师武舞时的雄壮勇猛,突出他高大魁梧的身躯和威武健美的舞姿,第三章写他文舞时的雍容优雅、风度翩翩。舞师的多才多艺使得这位女子赞美有加,心生爱慕。第四章是这位女性情感发展的高潮,倾诉了她对舞师的深切慕悦和刻骨相思。

全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第四章,吴闿生《诗义会通》曾引旧评说“末章词微意远,缥缈无端”,这一章用朦胧的意象和晦涩的隐语将这位女性绵邈低徊的相思展示无遗。诗歌用“山有榛,隰有苓”托兴,根据《诗经》中其他七处“山有……”“隰有……”对举句式的理解,此处是以树隐喻男子,以草隐喻女子,托兴男女情思,引出下文“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西方美人”,旧说多附和曲解,诗意因此玄之又玄。在诗中,“西方美人”乃是指舞师,其例一同于屈原用美人代指楚王。后四句若断若连,回环复沓,意味深远。“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两句是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两句的扩展延伸,钟惺《评点诗经》云:“看他西方美人,美人西方,只倒转两字,而意已远,词已悲矣。”而“后一章两‘兮’字忽作变调,亦与首章首句神韵相应”(陈继揆《读诗臆补》),以“细媚淡远之笔作结,神韵绝佳”(牛运震《诗志》)。

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原文赏析

【作品简介】

《山有扶苏》,《诗经·郑风》的第十首。为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四句。这首诗写一位男子在与情人欢会时,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就是这样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却因历代说诗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烟雾,仿佛诗中真有什么深意似的。《毛诗序》说,“刺忽也。所美非美然。”郑玄笺说:“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扶胥之木生于山,喻忽置不正之人于上位也。荷花生于隰下,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此言其用臣颠倒,失其所也。”以为是讥刺郑昭公忽的,这就有失牵强。

【作品原文】

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注释

①扶苏:树木名。一说桑树。

②隰(xí席):洼地。华:同“花”。

③子都:古代美男子。

④狂:狂妄的人。且(jū居):助词。一说拙、钝也。

⑤桥:通“乔”,高大。

⑥游龙:水草名。即荭草、水荭、红蓼。

⑦子充:古代良人名。

⑧狡童:姣美的少年。

【作品鉴赏】

《山有扶苏》为《郑风》的第十首。这首诗写一位女子在与情人欢会时,怀着无限惊喜的心情对自己恋人的俏骂。就是这样一首明白易懂的情歌,却因历代说诗者的刻意求深而蒙上重重烟雾,仿佛诗中真有什么深意似的。《毛诗序》说,“刺忽也。所美非美然。”郑玄笺说:“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扶胥之木生于山,喻忽置不正之人于上位也。荷花生于隰下,喻忽置有美德者于下位。此言其用臣颠倒,失其所也。”以为是讥刺郑昭公忽的,这种解说完全是曲解了诗意。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以为“疑是巧妻恨拙夫之歌谣。‘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犹云‘燕婉之求,得此戚施’也”。高亨《诗经今注》以为这诗写“一个姑娘到野外去,没见到自己的恋人,却遇着一个恶少来调戏她。”二说似乎都较牵强。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写一位女子找不到如意对象而发牢骚的诗。”有一定道理。而宋儒朱熹则认为《山有扶苏》是“淫女戏其所私者。”此说倒比较接近诗旨。所谓“戏”,即俏骂之意。至于称诗中女主人公为“淫女”,完全出于道学家的偏见,因为在他看来,《郑风》中的所有恋爱诗都是“淫奔之诗”。今人袁梅《诗经译注》“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之类的说法,即脱胎于朱熹之说,但扬弃了朱说的糟粕。

关于诗中所写的情景,读者不妨作这样的想像:在一个山清水秀的野外僻处,一对恋人约定在此幽会。姑娘早早就来了,可是左等右等却不见心上人来。最后,姗姗来迟的爱人总算见着了,姑娘心里当然很高兴,可嘴里却骂骂咧咧地说:我等的人是子都那样的美男子,可不是你这样的狂妄之徒啊!我等的人是子充那样的良人,可不是你这样的狡狯少年啊!处于热恋中的古代青年男女在欢会中的愉悦的心情,可以用各种形式表现,诗中所描写的那种俏骂,更能表示他们的亲密无间。小儿女的情态在诗中确实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至于诗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和“山有桥松,隰有游龙”这四句,读者大可不必当真,以为是恋人约会环境的真实写照。在《诗经》中,“山有……,隰有……”是常用的起兴句式。如《邶风·简兮》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唐风·山有枢》中有“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漆,隰有栗”等。清代的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得好:“诗非兴会不能作。或因物以起兴,或因时而感兴,皆兴也。”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也说:“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也。”此诗中的起兴就属于这种性质。当然,无论是高山上长的扶苏树、松树,还是水洼里盛开的荷花、红蓼,这些美好的形象,从烘托诗的意境的角度看,还是很有作用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