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典语录

安徽人杰地灵的诗句汇编200条

日期:2022年01月31日 分类:经典语录

赏析青年诗人徐满元的诗歌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南宋“江湖派”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七言绝句,总让我与安徽省淮南市一位青年诗人徐满元的名字民俗地联系在一起。古人自然与诗意融合神交,艺术与哲理完美表达,以小见大,景中寓理,意味深长,让我想起满元第一本诗集题记“没有骨肉分离的痛苦,哪有击中目标的欢欣”中的《弓箭》,想起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些已成为一个特定时代文化标记且广为传颂的具有历史积淀意义的著名诗句。古人佳作满元可学而不可企及,后人名句诗人则可追宜奋力赶超。

诗人1966年生,属马,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在春光烂漫的祖国大家庭怀抱里,皖江腹地灵山秀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沃土上,京剧鼻祖程长庚、现代白话文小说开创者张恨水的故乡潜山县,一个英俊潇洒、意气风发的少年后生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式耕种的农村,在亲人负重坚韧的托举和老师呕心沥血的教育下,幸运地走进了喧闹繁华的城市,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沐浴新时代的明媚春光,把“追求崇高的精神享受是我的至爱”作为人生的重要坐标,静静地倾听那诗神缪斯的召唤,悄悄地绽放了青春勃发的吟唱,信步以诗歌创作为主体的文学之路,慢慢地萌动着新星升起的欢欣。诗人性情率真、诚实敦厚的天然秉性,为人师者“学高为师,行高为范”的道行要求,春雨润物无声的文化传承,既着力驱使诗人敬业教书育人,品尝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乐趣,又强烈呼唤师者爱恋诗神缪斯,经营自由抒发性灵的精神家园,心血浇灌春花烂漫,恰似一支红杏摇曳高墙内外,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飘香结果。

“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清代郑板桥的《春词》中的佳句,用来形容浸透心血诗人的作品如《春花》般烂漫,当不为过。诗歌陶冶性情的潜移默化,总让生命的色彩如花儿般万紫千红,总让诗人的灵魂要注定去索古追今,任凭自然风雨和社会藩篱交织阻隔,诗人自尊自强与诗意追求天锲神合、生生不息的人间春色,灼灼其华的心灵花朵,相生相伴,和谐呼应,冲破世俗藩篱,美艳亲吻泥土,芬芳香飘天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青衿学子,1990年毕业于苏州铁道师院历史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已有文学、论文和新闻作品2000多首(篇、幅)在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学语文》等报刊电台发表。其中,自1987年开始诗歌创作至今,已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青年作家》、《青春》、《青春诗歌》、《诗林》、《爱情婚姻家庭》、《辽宁青年》、《语文世界》、《人民铁道》和新安晚报、江淮晨报等报刊发表诗作500余首,11行小诗《爱你》曾荣获“新世纪杯”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作品入选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朦胧诗纯情诗多解词典》、中国工人出版社《青春诗选》、漓江出版社《当代青年新诗一千家》等20多部诗选集,第一部诗集《众星望月》于1993年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4000册,第二部诗集于2005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喜获本年度淮南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工程”一部好图书奖。成为安徽诗歌界一颗冉冉升起的青春诗星,成为能源城文苑一个勤奋耕耘的有为园丁。

春天的意象一直贯穿在诗人情感、创作过程和所有作品内容里,著名文艺评论家对诗人咏叹春天的诗作情有独钟。曾担任安徽省文联《诗歌报》编辑部主任的著名诗人乔延凤先生,中国诗歌学会理事、《诗刊》编委、著名诗评家朱先树先生,分别为诗人诗集《众星望月》和《心灵的花园》所作的序言中,徜徉在《春意》浓浓的自然胜景,或《走进“春江花月夜”》的美妙境界,其首先引用和评说的作品中巧合着同一个“春”字,且笔墨着力予以点评。乔延凤先生在序言中说道:“《春意》截取的只是一个感情的片段:匆匆相见时/忘了问你的姓名/别后开始想象/它的美丽/如同你的面容/从此/我沉寂的心野里/有了一份春意。这首八句小诗写恋情中的小小遗憾,给人的是春风、秋水般的纯净、明丽。”朱先树先生评“走进《春江花月夜》/已找不到自己/只看到那颗/沐浴成出水芙蓉的心/在树影斑驳的地面上/留下了一串/或深或浅/而又潮湿的脚印/恰似一个个/饱含似水柔情的音符/高高低低”,认为“这首诗写得灵动而充满情韵,见出作者抒情和描写的功力。”直到牛年“雨水”节前一天,诗人在淮河早报“舜耕晨风”发表《信息的春天》:“一只只小鸟/从空中匆匆划过/像一条条伊妹儿/从蓝天的荧屏上闪现”、“而最有能耐的/还算机灵的小雨点/随便用风的手指/弹拨几个熟悉或陌生的号码/就能将姹紫嫣红的画面/清晰完整地发送给春天”,把步入信息时代的自然春景、现代科技巧妙地粘结在一起,意象的组合和比喻的贴切,构成一幅近乎完美的感人画面,达到一种自然社会的高度和谐,给人以春天常在、与时俱进的信心、希望和期盼。这,正是诗歌催人奋进积极向上艺术魅力生生不息的力量,也是诗人春意盎然一以贯之坚守社会责任感,与时代共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心里永远是春天的体现。正如诗人早期《诗恋》对缪斯的心灵表白:“你是一片蓝蓝的大海/我是岸边的礁石/任你嘲笑我的痴情/我终不改初衷。”

无论爱情诗、赞美诗、还是哲理诗、咏景诗,都给人以“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的意境。诗人早期的爱情诗《心的等待》,“你一转身,竟卷走了一个春季”的夸张,阳光下与鲜花亲吻的蝴蝶思念、黑夜里与寂寞跳舞的蝙蝠心态,“我的心”成了一盏失眠的灯,夜夜醒着,扪心自问“春天还会来吗?”意象情感对应,春情勃发如潮,对纯真爱情的渴望等待和青春躁动的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咏景诗或咏物诗中也是佳作连篇,《站在春天面前》中有一段:“站在春天面前/见柳树挥舞着枝鞭/抽赶着春光/你会立即转过身来/要去与季节赛跑”,展现着诗人见景生情,珍惜时光,自觉进取,建功立业的精神状态和远大志向,写活了景,更写活了人,对人生的感悟和生存的思索,小中见大地抒发。赞美诗中,诗人把目光始终聚焦在对美好自然、美好事物、美好心灵的刻画与歌颂上:大至一代伟人开国领袖毛爷爷、周恩来,气势磅礴的长江和巨龙伸展的铁道,小到平凡的铁路建设工人、无畏的抗洪勇士,一支钢笔圆规一粒稻麦种子和一把铁锤镰刀犁铧一顶安全帽,都令人肃然起敬。鲜艳的《国旗飘飘》“含笑唤醒炎黄子孙”,“与东升旭日,一起燃烧”,“一艘古老得年轻的中国船/已解开地平线的缆绳/乘改革之风破浪远航/超越西方”,一颗赤子之心祝福祖国美好未来跃然纸上,表达着年轻一代传承先辈的壮志雄心努力实现中华民族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决心和信心,令人振奋和鼓舞。歌赞《老铁路工人》毕生辛劳,“用尽全力/修了一辈子铁路/最终也被岁月/在你的额头上/铺了几道钢轨”,平凡中蕴涵着伟大,朴实里透射着哲理,对普通劳动者深怀景仰和感同身受。哲理诗中,《枕木》的拟人化,《书与鸟》的可比性,《严冬,与煤对话》的真切凝练和情智升华,满元深得郭沫若老先生《炉中煤》中的精髓和神韵;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抒情与哲理虽高不可及,但满元《乡恋》中的剑和箭的爱意比喻和理性之光,虽属“追星”之作犹新意可嘉。

对亲人的长久怀念和深情回望,体现出诗人春天般的温暖胸怀和鲜花般的美好情感。《母爱》颂歌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使诗人焕发着人性的光辉。“小时候/我与母亲同行/母亲便成了/我的一把保护伞/为我遮风挡雨罩荫/成年后/我与母亲同行/我便成了/母亲的一根拐杖/为她探路撑腰护身”,读来顿觉亲情似海,令人热泪盈眶,母爱的伟大和反哺的孝心,对如今社会道德重建和家庭伦理呵护,都颇具教育感染和行为导向作用。后来,在母亲的辞海里和天空上,殷殷的祝福和期盼,儿子总是生命中的至爱,近乎原始的乡音和久久凝视的目光,感动心灵的星空,温暖众生的世界。《回想父亲》培育新苗的含辛茹苦,呵护爱子的笑脸如阳,永远铭记的硬骨脊梁,“哦,父亲,我就是你活着的墓志铭!”一首长歌当哭,一片无限深情,足以感天憾地。一幅社会画卷艺术缩影的《乡下大哥》,则是一个勤劳群体的个体写真,是一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明颂歌:“一位幸福的囚徒/终身被泥土软禁/连肤色也学会/与黝黑的泥土套近乎/难怪庄稼一见到你/就不停地向你点头致意/原来它们错把你/当成了一块泥土”,“庄稼只要一扎根到你的手上/根须便爬满你的心思/茁壮成长便有了保证”,“当功成名就的庄稼/与你一起笑意融融时/太阳和月亮/便抓拍下田野最美的风景”。

自古以来,乡土情节是游子思归诗人传唱的话题。在诗人眼里,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物一景,都是那么亲切那么珍贵那么念想。唐朝杜甫的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至今余音袅袅。在《北方作家》2007年第5期发表的组诗“故乡情”,诗人早期发表《古井》、《春农》、《农具》和《农家乐》,后来《系在草垛前的老牛》、《扁担》、《黄梅戏》和《老家的灶台》,一路走来,延伸开去,令人荡气回肠。《故乡的池塘》让诗人魂牵梦绕:“每当我回归故乡/我都要吻一吻你的脸庞/亲一亲你带有泥土味的芳香/依依惜别时两相望/并默默将对方的身影/在脑海里深藏。”歌咏《故乡的独木桥》:“不怕寂寞/拒绝洪水私奔的邀请/守住清贫/谢绝大雪保养的盛情/甘做扁担/担起方便村民生产和生活的重任/愿为独弦琴/让太阳和月亮这两只巨手/弹奏出流水潺潺的声音”,人格化的描写,诗意化的叙述,理性化的思辨,故乡的风貌,都在诗人深情的目光中得到赞美。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农村生活极大改善,《故乡的火钳》这件长久可手的劳动工具,农家心爱的生活什物,将逐渐远离我们而去,诗人难以割舍它“从火中来到火中去”的热心肠,受恩者和闲置锈蚀渐行渐远的火钳一起痛苦着述说,在时光流逝和记忆流动中,滴水折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凸显着文明轨迹的变迁。爱故乡与爱祖国是紧密相连、难以割舍的,由此看到诗人的爱国爱父老乡亲的情怀该是多么浓烈和真挚,多么眷恋和持久。读到此我想起一句歌词:“走遍了天下的路,最亲的还是故乡;喝遍了天下的水,最甜的还是故乡”。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的诗歌自然离不开自己的求学生涯和从事的教育职业。父亲“袋角的硬币”化作犬子“手上的蜡笔和玩具”,终于铺就“从山沟爬到了名城,成了一名诵史吟诗的大学生”的艰辛成才之路,始终在诗人的记忆中烙印永存;在《收获与播种》中深情地放歌一个农民后生大学毕业前夕对父辈、师长的赞美、感恩和从师矢志对文化血脉传承的高远志向;走上教师岗位后,“学校与家的距离/是一行五六里长的诗句/每天倒背顺背四次/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童年琐忆》,仍然回味《走进一本书里》“久久地反刍,不思归途”的求知渴望;《教师与修辞手法》,用诗歌艺术的语言礼赞教与学、师与生的'过程和关系,形象贴切,生机盎然,真是异彩独放,令人耳目一新;《教师素描》中“生命/一节节烧短/希望/一天天长大”的粉笔化作瑞雪的比喻,对“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予以点睛;《好学生》“是老师的名片,就是肥沃的土壤,定会成为社会的栋梁”,表达一个青年教师对莘莘学子早日成材报效祖国和人民的真切期盼,甘做学生进步梯子上进台阶的奉献精神和道德操守,体现诗人的爱业敬业精业的诗意美、师德美和人格美。

读他的诗,就像和诗人一道《躺在春天的草坪上》,自由地呼吸大自然清新的空气,总有一种《春风》拂面春意流淌春情万种的感觉。《无雨的春天》中“没有理想的青春,不也是一种无雨的春天吗?”对人生追求的思索和解答,自然启迪须有自觉领悟和做出主动选择。《春天的落日》中“用带血的头颅/给人/以鲜红的启示/让所有的花朵/都不敢忘记/对果实的承诺”,颇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古韵雄风。2007年春天作《春天的泥土》,素描写意,一唱三叹,春泥之情,清香弥漫,总是感到诗人与花满大地春意盎然天合神契一年四季都OK,2008年春天作《春恋》,写出一种场景的转换和思维的流动,抽丝剥茧地解读着春恩浩荡和恋春过程的摇曳多姿,总是使人深切感到诗人在对春天的咏叹中,凸现潜意识中对社会、对人生对命运对生活的深沉思考和执著发问,纵情绽放一片关注普通百姓生存状态和对美好事物歌赞升华的暖意融融争艳弥香,总是感到诗人在与祖先虔诚对话与时代节拍共舞与底层百姓行走,视野开阔选材广泛且筛精提炼努力不懈佳作迭出。

艺术上刻意出新风格渐成,许多诗作想象力丰富奇特,比喻恰到好处叫人拍案,语言明快夸张和诙谐幽默,叙事中的层次感、富色彩,抒情赞美的拟人化、真诚度,咏物思辨的多维度、融入点和警示力,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007年《人间四月天》中的“春雷”小诗,把“闪电”比作神奇牧羊人的“银鞭”,“放牧着无数乌云的羊群”,巨人般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张,构成一幅奇特高远的意境。《办公楼》比喻“巨大的钢琴”,楼梯是琴键,“我”是静止的灰尘或跳动的音符,就很形象新颖,为城市题材的诗歌表达锥出了一丝独特而可贵的缝隙,一年四季年复一年的《城市印象》,欣赏别样风景,会为环卫清洁工人的辛劳溢出感激的目光。哲理诗中也不乏佳作,《鲁迅》一诗中“铁匠”与武器“匕首、投枪”的匹配、“画家”与人物“阿Q、孔乙己”的对应,意象的组合珠联璧合,神来的“发亮、发烫”,令诗化的文豪跃然纸上!当然,一些诗作也不乏夹带些许朦胧、糙赘和青涩。由此,我衷心期待青年诗人着意把丰厚的数量积累与艺术风格质的提升飞跃,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语言凝练、句式变化和音韵节奏上,在意象组合和哲理思辩上,在丰富文化内涵和素材发掘运用上,在表现形式和风格形成上,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推陈出新,作更大的努力,有更巧的创意,给人们以更妙的新奇和惊喜,用更美的珍珠为神圣的诗歌殿堂增辉,让更多的读者记住你的名字和诗歌。并衷心祝愿作为辛勤园丁的满元老师,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精心浇灌祖国代代花朵,真情培育齐家富民强国人才,一辈子追寻诗情画意,一生中遍开桃李芬芳。同时,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之时,祝福满元和广大诗歌作者一道,牛年出牛作,让诗歌的魅力感动大众,让美好的性灵时空激荡,让和谐的力量常驻祖国,让红杏的春色蓬勃向上,让宇宙的边疆拢在心口,让中华的文化造福人寰。

诗人白居易介绍及诗歌赏析

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太原人,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右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赏析

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的讽谕诗。诗歌一开头便交代了写作背景,接着描写了妇女带着小孩赶往田间地头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水送饭的情景。随后,写到了青壮年们的劳累和辛苦,他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尽管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接着,作者又描绘了令人心酸的图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手悬敝筐。”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原来为了缴纳官税,她家买光了田地,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真是令人同情与伤心。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仓库里还存有余粮。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诗人柳宗元的轶事典故

关于诗人柳宗元的轶事典故大家知道吗?诗人柳宗元的轶事典故是什么呢?

唐宪宗元和l0年(公元815年)6月,柳宗元被贬官来到柳州任刺吏,至元和14年(公元819年)11月8日,病逝于柳州。他在柳州的时间虽然仅有4年,但却为柳州黎民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如重修孔庙、兴办学堂书院、破除巫神迷信、开凿饮用水井、释放抵债奴婢、植树造林等,促进了柳州地方文明的发展,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柳州的百姓非常怀念他,给他立祠,千百年来一直祭祀他。有关他的传说广为流传。

福民驱鬼

柳州的柳侯祠,《龙城石刻》(“剑铭碑”)的复制品,是一块长一尺多、高六寸的残缺石碣,上面刻有“龙城柳,神所守;驱厉鬼,出匕首,福四民,制九丑。元和十二年。柳宗元。”相传这块《龙城石刻》从土里挖出来时,旁边还有一把短剑,所以又称“剑铭碑”。

这是柳宗元逝世前两年,在一次向其部下魏忠、谢宁、欧阳翼等人交代后事时,写下的一篇铭文。当他挥毫时,在场的围观者都认为笔法苍劲、雄健,内容也是表达他爱护百姓,诅咒邪恶势力的不可多得的佳作。大家提出为了使它传之后世,不如镌刻在石块上,经柳宗元同意,叫来石匠,将这篇铭文镌刻成碑,连同他佩戴的一把短剑一起埋入土中。历经千年人世沦桑后,被一位百姓无意挖掘到,可惜不久即失落,只留下拓片。

由于这是一件被认为埋入土中可以镇宅,携带身上可以护身的神物,所以清代南方赴京应考的士子和长年经商在外的商贾,多有随身收藏《龙城石刻》拓片往来于旅途,以求逢凶化吉的。

荔子碑

“荔子碑”是过去每年祭祀柳宗元时用的祭歌,摘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写的《柳州罗池庙碑》中的《享神体》,此碑是公元1217年(宋代嘉定10年)刻的,因开头有“荔子”二字,所以叫做“荔子碑”。由于碑文是韩愈写的绝好文章,又是宋代名书法家苏东坡写的绝好行书,歌颂的是柳宗元绝好故事;因而叫做“韩诗苏字柳事碑”,又被人们美誉为“三绝碑”。

此碑现巍然耸立于柳侯祠堂内,我们可以看到碑身为断裂合拼而成。柳州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嘉清年间,在战乱中,“荔子碑”被毁坏。后来在筑柳州外城时,有军士捡得半截“荔子碑”,拿来砌城墙,但是每次砌进墙内,城墙就崩塌,后来才发现是“荔子碑”的一部分,在场的人终于醒悟过来,知道拿来砌墙是对柳侯的不敬,受到崩塌的惩罚。只好把断碑抬回柳侯祠,与残留原处的“荔子碑”拼合在一起,使这一珍贵的文物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四大好事

柳宗元致力改革的都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最明显的成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释放奴婢,开凿水井,兴办学堂,开荒建设,等等。

首先是释放奴婢。柳州原先是一个原始的荒蛮之地,当时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相当于欠钱不还则沦为奴婢,而一旦为奴则终身为奴。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生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动受到广大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柳宗元在柳州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大力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由于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区域,远离文明发达的都市,柳州一直以来处于封闭落后的环境里,弊风陋俗长期控制着人民的'思想和心灵。柳宗元上任后,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并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在政事之余,柳宗元还耐心接受青年学子的拜访,对他们循循善诱。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的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同时推广医学,培养出当地自己的医生为民众服务。柳宗元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更致力于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使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这不能不说是柳州人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喝水的方式改变是生活方式改变的反映,从而也带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

而后,柳宗元又把目光投向农业落后的问题上。当地是丘陵地区,城外有着大片大片的荒地。看到百姓艰苦贫困的生活,柳宗元下决心改善这样的面貌。他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饥饿和贫穷。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仅大云寺一处开出的荒地就种下了竹子三万竿,种菜百畦。他为改造一方水土,立下了不灭的功勋。

此外,这位柳刺史还十分注重城市美化。他重视植树造林,虽然身体不好也亲自参加植树活动。当时城里、河边都种了许多柳树。他的文明观念还渗透到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上。柳宗元在位期间,整治了不少街巷,修筑了一些庙宇,并开发了不少自然景观。

水井:传说柳宗元到柳州以前,柳州找不到一口可以使用的水井,千户人家,万余人口,吃水用水都背负着小口大肚子的罂瓶,极其艰难地沿着狭窄的崖路上下往返到柳江边汲水。如果天旱水浅,到江边的距离就更远了;到了雨季,路险泥滑,汲水更加危险,稍有不慎,脚下一滑,汲水的人就会从陡坡上翻滚下去,轻者跌断手足,重者还会送命。

柳宗元到柳州后,体察民情,决定凿井供居民饮用。他命令部下蒋晏,率领数十名军士,在城北隍上开凿第一口水井。经过一段时间不分白天黑夜紧张的施工,一直凿到66尺深,才打出井水来。这时,柳州城里的百姓,都扶老携幼跑来观看这一奇迹。在这些百姓当中有的活到七、八十岁都还没有见过井的,当他们喝到清冽的井水时,都不禁高兴得欢呼雀跃起来。

柳宗元凿井之前,也曾有人试挖,但都崩塌,说是伤了“龙脉”,破坏“风水”,因此,都不敢继续开凿。柳宗元不信“讹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终于凿井获得成功,做了一件流传千古的利民好事。从此柳州才有了水井。

在柳州度过的余生最后的风雨四年里,柳宗元作为一个地方官,鞠躬尽瘁,用自己毕生的才华和心血,为当地人民铺筑了一条通往文明社会的大道。柳宗元在柳州的四年,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是他政治生涯中令人叹息的结尾。但作为柳州历史上名垂青史的好官,他付出的精力和做出的贡献,却是令人怀念,不能遗忘的。柳宗元就像一根风中的残烛,顽强地燃烧自己,尽其所有的光芒,照亮了一方荒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