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姑姑对儿子爱的语录汇集60条

日期:2023年01月26日 分类:警句格言

姑姑语录散文

我姑姑说话有一种清平的机智见识,我告诉她有点像周作人他们的。她照例说她不懂得这些,也不感到兴趣——因为她不喜欢文人,所以处处需要撇清。可是有一次她也这样说了:“我简直一天到晚的发出冲淡之气来!”

有一天夜里非常的寒冷。急急地要往床里钻的时候,她说:“视睡如归。”写下来可以成为一首小诗:“冬之夜,视睡如归。”

洗头发,那一次不知怎么的头发狠脏很脏了,水墨黑。她说:“好像头发掉色似的。”

她有过一个年老唠叨的朋友,现在不大来往了。她说:“生命太短了,费那么些时间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太可惜——可能,和她在一起,又使人觉得生命太长了。”

起初我当做她是说:因为厌烦的缘故,仿佛时间过得奇慢。后来发现她是另外一个意思:一个人老了,可以变得那么的龙钟糊涂,看了那样子,不由得觉得生命太长了。

她读了苏青和我对谈的记录,(一切书报杂志,都要我押着她看的。她一来就声称“看不进去”。我的小说,因为亲戚份上,她倒是很忠实地篇篇过目,虽然嫌它太不愉快。原稿她绝对拒绝看,清样还可以将就。)

关于职业妇女,她也有许多意见。她觉得一般人都把职业妇女分开作为一种特别的类型,其实不必。职业上的成败,全看一个人的为人态度,与家庭生活里没有什么不同。普通的妇女职业,都不是什么专门技术的一性一质,不过是在写字间里做人罢了。在家里有本领的,如同王熙风,出来了一定是个了不起的经理人才。将来她也许要写本书关于女人就职的秘诀,譬如说开始的时候应当怎样地“有冲头”,对于自己怎样地“隐恶扬善”……然而后来她又说:“不用劝我写了,我做文人是不行的。在公事房里专管打电报,养成了一种电报作风,只会一昧的省宇,拿起稿费来太不上算了!”

她找起事来,挑剔得非常厉害,因为:“如果是个男人,必须养家活口的,有时候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怎么苦也得干,说起来是他的责任,还有个名目。像我这样没有家累的,做着个不称心的事,愁眉苦脸赚了钱来,愁眉苦脸活下去,却是为什么呢?”

从前有一个时期她在无线电台上报告新闻,诵读社论,每天工作半小时。她感慨地说:“我每天说半个钟头没意思的话,可以拿好几万的'薪水;我一天到晚说着有意思的话,却拿不到一个钱。”

她批评一个胆小的人吃吃艾艾的演说:“人家唾珠咳玉,他是珠玉卡住了喉咙了。”

“一爱一德华七世路”(一爱一多亚路)我弄错了当做是“一爱一德华八世路”,她说:“一爱一德华八世还没来得及成马路呢。”

她对于我们张家的人没有多少好感——对我比较好些,但也是因为我自动地粘附上来,拿我无可奈何的缘故。就这样她也常常抱怨:“和你佐在一起,使人变得非常唠叨(因为需要嘀嘀咕咕)而且自大(因为对方太低能)。”

有一次她说到我弟弟很可怜地站在她眼前:“一双大眼睛吧达吧达望着我。”“吧达吧达”四个字用得真是好,表现一个无告的男孩子沉重而潮一湿地(目夹)着眼。

她说她自己:“我是文武双全,文能够写信,武能够纳鞋底。”我在香港读书的时候顶喜欢收到她的信,淑女化的蓝色字细细写在极薄的粉一红拷贝纸上,(是她办公室里省下来的,用过的部分裁了去,所以一页页大小不等,读起来浙沥煞辣作脆响。)信里有一种无聊的情趣,总像是春夏的晴天。语气很平淡,可是用上许多惊叹号,几乎全用惊叹号来做标点,十年前是有那么一派的时髦文章的吧?还有,她老是写着“狠好”,“狠高兴”,我同她辩驳过,她不承认她这里应当用“很”字。后来我问她:“那么,‘凶狠’的‘狠’字,姑姑怎么写呢?”她也写作“狠”。我说:“那么那一个‘很’字要它做什么呢?姑姑不能否认,是有这么一个字的。”她想想,也有理。我又说:“现在没有人写‘狠好’了。一这样写,马上把自己归入了周瘦鹃他们那一代。”她果然从此改了。

她今年过了年之后,运气一直不怎么好。越是诸事不顺心,反倒胖了起来。她写信给一个朋友说:“近来就是闷吃闷睡闷长。……好容易决定做条裤子,前天裁了一只腿,昨天又裁了一只腿,今天早上缝了一条缝,现在想去缝第二条缝。这条裤子总有成功的一日吧?”

去年她生过病,病后久久没有复元。她带一点嘲笑,说道:“又是这样的恹恹的天气,又这样的虚弱,一个人整个地像一首词了!”

她手里卖掉过许多珠宝,只有一块淡红的披露,还留到现在,因为欠好的缘故。战前拿去估价,店里出她十块钱,她没有卖。每隔些时,她总把它拿出来看看,这里比比,那里比比,总想把它派点用场,结果又还是收了起来。青绿丝线穿着的一块宝石,冻疮肿到一个程度就有那样的谈紫红的半透明。襟上桂着做个装饰品吧,衬着什么底子都不好看。放在同样的颜色上,倒是不错,可是看不见,等于没有了。放在白的上,那比较出色了,可是白的也显得脏相了。还是放在黑缎子上面顶相宜——可是为那黑色衣服的本身着想,不放,又还要更好些。

除非把它悬空窝着,做个扇坠什么的。然而它只有一面是光滑的,反面就不中看;上头的一个洞,位置又不对,在宝石的正中。

姑姑叹了口气,说:“看着这块披霞,使人觉得生命没有意义。”(原刊1945年5月《杂志》月刊第15卷第2期)

姑姑语录名家散文

我姑姑说话有一种清平的机智见识,我告诉她有点像周作人他们的。她照例说她不懂得这些,也不感到兴趣——因为她不喜欢文人,所以处处需要撇清。可是有一次她也这样说了:“我简直一天到晚的发出冲淡之气来!”

有一天夜里非常的寒冷。急急地要往床里钻的时候,她说:“视睡如归。”写下来可以成为一首小诗:“冬之夜,视睡如归。”

洗头发,那一次不知怎么的头发狠脏很脏了,水墨黑。她说:“好像头发掉色似的。”

她有过一个年老唠叨的朋友,现在不大来往了。她说:“生命太短了,费那么些时间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太可惜——可能,和她在一起,又使人觉得生命太长了。”

起初我当做她是说:因为厌烦的缘故,仿佛时间过得奇慢。后来发现她是另外一个意思:一个人老了,可以变得那么的龙钟糊涂,看了那样子,不由得觉得生命太长了。

她读了苏青和我对谈的记录,(一切书报杂志,都要我押着她看的。她一来就声称“看不进去”。我的小说,因为亲戚份上,她倒是很忠实地篇篇过目,虽然嫌它太不愉快。原稿她绝对拒绝看,清样还可以将就。)

关于职业妇女,她也有许多意见。她觉得一般人都把职业妇女分开作为一种特别的类型,其实不必。职业上的成败,全看一个人的为人态度,与家庭生活里没有什么不同。普通的妇女职业,都不是什么专门技术的一性一质,不过是在写字间里做人罢了。在家里有本领的,如同王熙风,出来了一定是个了不起的经理人才。将来她也许要写本书关于女人就职的秘诀,譬如说开始的时候应当怎样地“有冲头”,对于自己怎样地“隐恶扬善”……然而后来她又说:“不用劝我写了,我做文人是不行的。在公事房里专管打电报,养成了一种电报作风,只会一昧的省宇,拿起稿费来太不上算了!”

她找起事来,挑剔得非常厉害,因为:“如果是个男人,必须养家活口的,有时候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怎么苦也得干,说起来是他的责任,还有个名目。像我这样没有家累的,做着个不称心的事,愁眉苦脸赚了钱来,愁眉苦脸活下去,却是为什么呢?”

从前有一个时期她在无线电台上报告新闻,诵读社论,每天工作半小时。她感慨地说:“我每天说半个钟头没意思的话,可以拿好几万的薪水;我一天到晚说着有意思的话,却拿不到一个钱。”

她批评一个胆小的人吃吃艾艾的演说:“人家唾珠咳玉,他是珠玉卡住了喉咙了。”

“一爱一德华七世路”(一爱一多亚路)我弄错了当做是“一爱一德华八世路”,她说:“一爱一德华八世还没来得及成马路呢。”

她对于我们张家的人没有多少好感——对我比较好些,但也是因为我自动地粘附上来,拿我无可奈何的缘故。就这样她也常常抱怨:“和你佐在一起,使人变得非常唠叨(因为需要嘀嘀咕咕)而且自大(因为对方太低能)。”

有一次她说到我弟弟很可怜地站在她眼前:“一双大眼睛吧达吧达望着我。”“吧达吧达”四个字用得真是好,表现一个无告的男孩子沉重而潮一湿地(目夹)着眼。

她说她自己:“我是文武双全,文能够写信,武能够纳鞋底。”我在香港读书的时候顶喜欢收到她的信,淑女化的蓝色字细细写在极薄的粉一红拷贝纸上,(是她办公室里省下来的,用过的部分裁了去,所以一页页大小不等,读起来浙沥煞辣作脆响。)信里有一种无聊的.情趣,总像是春夏的晴天。语气很平淡,可是用上许多惊叹号,几乎全用惊叹号来做标点,十年前是有那么一派的时髦文章的吧?还有,她老是写着“狠好”,“狠高兴”,我同她辩驳过,她不承认她这里应当用“很”字。后来我问她:“那么,‘凶狠’的‘狠’字,姑姑怎么写呢?”她也写作“狠”。我说:“那么那一个‘很’字要它做什么呢?姑姑不能否认,是有这么一个字的。”她想想,也有理。我又说:“现在没有人写‘狠好’了。一这样写,马上把自己归入了周瘦鹃他们那一代。”她果然从此改了。

她今年过了年之后,运气一直不怎么好。越是诸事不顺心,反倒胖了起来。她写信给一个朋友说:“近来就是闷吃闷睡闷长。……好容易决定做条裤子,前天裁了一只腿,昨天又裁了一只腿,今天早上缝了一条缝,现在想去缝第二条缝。这条裤子总有成功的一日吧?”

去年她生过病,病后久久没有复元。她带一点嘲笑,说道:“又是这样的恹恹的天气,又这样的虚弱,一个人整个地像一首词了!”

她手里卖掉过许多珠宝,只有一块淡红的披露,还留到现在,因为欠好的缘故。战前拿去估价,店里出她十块钱,她没有卖。每隔些时,她总把它拿出来看看,这里比比,那里比比,总想把它派点用场,结果又还是收了起来。青绿丝线穿着的一块宝石,冻疮肿到一个程度就有那样的谈紫红的半透明。襟上桂着做个装饰品吧,衬着什么底子都不好看。放在同样的颜色上,倒是不错,可是看不见,等于没有了。放在白的上,那比较出色了,可是白的也显得脏相了。还是放在黑缎子上面顶相宜——可是为那黑色衣服的本身着想,不放,又还要更好些。

除非把它悬空窝着,做个扇坠什么的。然而它只有一面是光滑的,反面就不中看;上头的一个洞,位置又不对,在宝石的正中。

姑姑叹了口气,说:“看着这块披霞,使人觉得生命没有意义。”(原刊1945年5月《杂志》月刊第15卷第2期)

姑姑散文

去年寒冬腊月的第一个雪夜,姑姑在尝遍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后,平静地去了另一个世界。

一、命运多舛的姑姑

姑姑五岁时,爷爷去世了。奶奶是大户人家的小姐,我家的老屋就是当年奶奶带过来的嫁妆,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奶奶的娘家先后遭遇抢劫和失火,家道迅速中落。爷爷临终前拉着奶奶的手,央求她哪怕怀里抱一个、背上背一个、手里牵一个地去乞讨,也一定要将三个孩子拉扯大。奶奶踩着“三寸金莲”,无法将七岁的大伯、五岁的姑姑和三岁的父亲拉扯大。奶奶认为,姑姑迟早是要嫁出去的,与其饿死,不如早点把姑姑嫁了,于是,就将姑姑送给了邻村的王姓人家当童养媳。

姑姑嫁的是王家的老大,比姑姑大一岁,底下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王家的日子也不会比奶奶家好多少,王家收姑姑当童养媳主要出于家里可以添一个长久的劳动力,可以省去日后娶媳妇的聘礼和大操大办的费用。

奶奶给姑姑扎好头发,给她换了一件干净的遮不住肚脐眼的褂子和不及腿肚子的裤子,姑姑打着赤脚就被带走了。

姑姑虽然年龄小,但到了王家,两三年的时间,所有的家务她都学会了。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生火做饭,洗衣扫地,喂猪喂鸡,伺候一家子吃饭。吃过早饭,公公婆婆带着午饭下地干活了,姑姑就背上小弟弟,拎着妹妹,手里拿着镰刀,赶着牛到山坡吃草。牛儿吃草时,姑姑就在一旁拔猪草。中午回到家,喂饱几个孩子,然后剁猪草,煮猪食,用单薄得只剩下骨头的肩膀去挑水。水缸满后,便动手做晚饭,给弟弟妹妹们洗澡。公公婆婆回来了,一家大小都围坐在八仙桌旁等着吃晚饭。吃完饭,收拾好碗筷,姑姑还要打水给公公婆婆、弟弟妹妹、丈夫洗脸洗脚。

解放前,媳妇的地位是很低的,特别是童养媳。每餐饭,儿媳要给桌上的每一个人盛饭,要不停地放下碗来给每一个人添饭。如果公公婆婆吃完了饭,他们一放碗,其他人也不允许再继续吃了。最惨的就是媳妇,一顿饭自己没顾上吃几口,净忙着为别人盛饭添饭了。一直以来,姑姑都处于半饱的状态。

在那个年代,挨打挨骂对儿媳来说,对童养媳来说,就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婆婆交代姑姑去割番薯藤,那密密匝匝、纵横交错的番薯藤铺得整个菜园密不透风,十岁的姑姑还很瘦弱,拔拔扯扯,一个上午她才割了一畦番薯藤。婆婆回来,二话没说就给了她几个耳光,并且,中午不许她吃饭。

姑姑每天马不停蹄地忙活着,根本没有空闲笑一笑,没有空闲说说话。当然,她也根本不敢说笑。那些年,姑姑好像只会讲几句话,“爹,吃饭了。”、“娘,洗脸吧。”……

姑父读了几年书,家里就供不起了,也回家干农活了。姑父对姑姑非常好,知冷知热。虽然,姑父帮着姑姑喂猪、挑水、洗碗等,总会遭来婆婆的呵斥,但姑父总是当着没听见。几年后,姑姑出落成一个俊俏的大姑娘,十五岁时,姑姑和姑父圆房。一年后,姑姑的肚子大起来了,公公婆婆对姑姑和善了许多,姑父对姑姑更是疼爱有加。

姑父犁田,姑姑在一旁做田梗。大黄牛突然发疯了,用尖尖的牛角朝姑父顶去,姑父被撞翻在地,疯牛接着要用它锋利的牛角去挑地上的姑父。姑姑一边大声吆喝,一边上前拽牛绳,大黄牛扭头转向了姑姑,疯牛用牛角把姑姑挑起老高,姑姑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姑父没有受重伤,姑姑流产了。

一天清早,姑父吃了两碗开水泡冷饭就出门烧木炭了,从此,姑父不知去向,再也没有回来。

姑父不知去向后,同村的刘姓后生不断向姑姑示好,并对外扬言,他和姑姑两情相悦,谁阻扰他和姑姑相好,就是和新中国作对。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倡导男女平等、解放妇女、婚姻自由,禁止虐待童养媳,并且鼓励没有成亲和婚姻不幸的童养媳回娘家。公公婆婆怕惹麻烦,劝导姑姑改嫁给刘姓后生。

姑姑在王家做了十三年的童养媳,对王家的每一个物件就像对自己的身体一样熟悉。嫁到刘家后,她发现了一条熟悉的扁担,那是姑父失踪的那天早晨带在身边的扁担。姑姑起了疑心,把刘姓告到政府,在办案人员的审训下,刘姓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他对漂亮的姑姑觊觎已久,他和他哥哥瞄准时机,在炭窑附近把姑父杀了,并把姑父拉到其它地方埋了。

二、善良能干的姑姑

刘姓兄弟被执行了死刑,奶奶把姑姑接回了娘家,姑姑为冤死的姑父天天哭,眼睛都哭瞎了。父亲把她送到乡镇卫生院,为她看病的医生是个女大夫,大夫见她干净利索,又同情她的遭遇,不但治好了她的病,还为她申请了赤脚医生的指标,并且亲自带在身边培训。

两年后,姑姑当起了我们村的赤脚医生。那一年,姑姑才二十一岁。姑姑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再加上她是一个“克丈夫”的不祥女人,姑姑不愿回娘家住,逢年过节,她从不回娘家,村里任何一家办喜事,她也总是远远地避着。从医院回来,她一个人住在村里一个暗潮湿、四处漏雨漏风的破旧祠堂里。

当时的赤脚医生不但要治头痛脑热等小病,还要接生,村里大部分孩子都是姑姑接生的。母亲生我的那一天上山砍柴,扶了一棵死竹子,摔跤了。当天夜里,母亲就生下了我,我就是姑姑接生的。那时候,母亲只怀了我七个月,我生下来的时候,全身黑紫,没有了呼吸,更不会啼哭。姑姑左手抓着我的两只脚,倒着把我拧起来,右手在我屁股上使劲拍,终于,我发出了微弱的哭声。

姑姑一辈子没有自己的孩子,她对村里的孩子们特别好。姑姑经常会出山到乡镇医院去学习,每次从山外回来,她总是要买回很多花花绿绿的糖果,遇见孩子就给一两颗。村里的孩子们都喜欢到姑姑家里玩,每次孩子们在她家窜上窜下打闹时,她总是微笑着在一旁看着。

姑姑不仅经常到乡镇医院学习,还买回了很多医书,一有空她就自学。姑姑毕竟没有接受正规的教育,自学西医是很艰难的,但她自学了很多中医知识。她不但从书上学,她还特别注重学习民间经验。不管走到哪里,不管男女老少,她都虚心地向别人请教,收集了很多民间偏方和验方。

姑姑最擅长的是治疗蛇毒、白内障、肝炎、痔疮和烫伤。方圆百里,村民们患上了这几种病,都会来找姑姑看病。

姑姑治疗白内障非常神奇,只要找一味草药的几片叶子,把叶子揉碎,用一个圆形方孔钱把揉碎的叶子固定在手腕上的脉搏处。如果是左眼不舒服,草药就包扎在右手的脉搏处;如果是右眼不舒服,草药就包扎在左手的脉搏处。躺着闭上眼睛,敷七八个小时,睁开眼睛,眼睛就明亮了。用过姑姑的方子的人,白内障从不复发。

姑姑治疗白内障的技术是从一个叫花子那里学来的。一天,一个饥寒交迫的叫花子晕倒在村口,姑姑捡起三块砖头,放进灶膛里烧热,然后在烧热的砖头黢上一勺热水,用毛巾把三块砖头分别包裹好,两块放于两边的腋下,一块放于脚下。不一会儿,叫花子苏醒了,姑姑给了一大钵粥给他喝,叫花子很快恢复了体力。叫花子为答谢姑姑,把他家祖传的治疗白内障的技术传给了姑姑。叫花子特别交代姑姑,这项技术不可以轻易传给他人,不可以用这项技术来赚钱。

市里有个官员,得了肝炎,已经腹水了,所有的大医院都跑遍了,医院都说,已经回天无力了。市领导找到了姑姑,姑姑到山上挖了一些栀子树根、金钱草根,把它们煎水,配上上等的香墨汁一起给领导服用。很短的时间,姑姑就治好了他的病。市领导感激不尽,问姑姑想要得到什么报答,姑姑说:“如果您方便就在我们村建一所村小吧。”

市领导满口答应,不久,我们村建起了一座村小,虽然每个年级的学生数量很少,实行的是复式教育,但它却是一所完小,邻村的孩子都要到我们村读书,大大方便了村里的孩子就学。村里还在村小旁边专门盖了两间砖瓦房给姑姑当诊所,姑姑就此搬出了那个破旧的祠堂。

姑姑替村民们看病,只有用了从医院进来的西药,才会收取少量的医药费。如果用的是自己采的中草药,姑姑不会收取病人任何的医药费。姑姑从乡镇医院出师时,她的.师父送给她一把雨伞和一把手电筒,希望她为百姓看病能做到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姑姑做到了,她不摆架子、不摆谱,只要村民需要,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三更半夜,她都能做到随叫随到。一个冬天的雨夜,姑姑到邻村看病,回来时,滑落到了路边的沟崖里,手臂都摔断了。

三、忠直厚道的姑姑

大集体时代,生产队统一劳作、统一分配,种子粮的保管历来是个头疼的问题,因为不管是谁来保管,种子粮总是会少很多,严重影响第二年的春耕。

仓库里的种子粮总是对不上账,总是有很大的缺口,

后来,大队长就把种子粮都交给姑姑管理了。刚开始,村民们都很不满,因为这不仅是个有油水可捞的肥差,而且是个轻快活,保管粮食和精壮男劳动力记同样的工分,这样的美差谁不垂涎三尺呢?

仓库就设在村小二楼一个密闭的房间里,姑姑白天在诊所工作,晚上就到仓库里看管。按规定,种子粮是允许有一些折损的,但第二年春耕时,姑姑总是分厘不差地把种子交给生产队。

三年严重困难时期,村里有一户人家的孩子饿得晕死过去,都已经放在门板上准备把他埋了。但孩子的叔叔不忍看着孩子就这么活活饿死,他找到姑姑,要求动用种子粮。孩子的叔叔站在诊所门口,跳着脚把任何难听的话都骂绝了,姑姑都没有答应动用种子粮。姑姑只是默默地在自家的瓦罐里抓了一把米熬了一小碗粥,灌给孩子喝下去,保住了孩子的性命,让孩子的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向姑姑连声致歉。

四、凄凉悲苦的姑姑

我们村多山少地,只有巴掌大,村头打个屁村尾闻屁臭,田土异常珍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村开始分田到户,队里认为,姑姑已经是嫁出去的媳妇,不能分田分土分山。父亲要为姑姑据理力争,但被姑姑制止了。姑姑在河岸滩头等一些狭小的地方开了几块菜地,靠她背在肩上的药箱度日。

前些年,国家对医疗卫生进行大力整顿,姑姑没有行医资格证,诊所被关了。虽然还有人来找姑姑看病,但姑姑年龄确实很大了,不宜再看病了,我们都建议她不要再行医了,她答应了。后来,她把她的医学技术无偿地传给了邻村的一家私人诊所。

姑姑越来越老了,动作越来越不利索了。我们要接她进城和我们一起生活,但她满口拒绝。她总是说,她能照顾好自己,有什么事,她会打电话给我们。我们都知道,她还是把自己看成了是一个“克丈夫”的不祥女人,她不愿意把自己身上的“晦气”带给别人。逢年过节,我们想接她一起吃一餐团圆饭,她都不答应。

去年冬,邻居打来电话,告诉我们姑姑家一天没有开门了。我们赶回老家时,姑姑已经咽气了。她穿着那件“过老”的衣服平整地躺在床上,满脸的平静与祥和,手腕上戴着一只翠绿手镯。这只手镯是姑姑救了姑父,婆婆感念她的好,就把祖传的一只手镯给了她。这是她在王家当了十三年童养媳带出来的唯一的东西。

我们想把姑姑安葬在姑父的坟边,但王家拒绝了,我们就把姑姑和她手腕上的镯子一起安葬在了遥望姑父家村子的一座山头上。

此刻,雪花像扯碎的棉花,大团大团地飞舞着,山川一片缟素。我相信,这一定是天神在用最纯净的方式迎接姑姑纯净的灵魂。我更相信,在美丽的天堂里,姑姑一定能够安息的!

姑姑语录名家经典散文

我姑姑说话有一种清平的机智见识,我告诉她有点像周作人他们的。她照例说她不懂得这些,也不感到兴趣——因为她不喜欢文人,所以处处需要撇清。可是有一次她也这样说了:“我简直一天到晚的发出冲淡之气来!”

有一天夜里非常的寒冷。急急地要往床里钻的时候,她说:“视睡如归。”写下来可以成为一首小诗:“冬之夜,视睡如归。”

洗头发,那一次不知怎么的头发狠脏很脏了,水墨黑。她说:“好像头发掉色似的。”

她有过一个年老唠叨的朋友,现在不大来往了。她说:“生命太短了,费那么些时间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太可惜——可能,和她在一起,又使人觉得生命太长了。”

起初我当做她是说:因为厌烦的缘故,仿佛时间过得奇慢。后来发现她是另外一个意思:一个人老了,可以变得那么的龙钟糊涂,看了那样子,不由得觉得生命太长了。

她读了苏青和我对谈的记录, (一切书报杂志,都要我押着她看的。她一来就声称“看不进去”。我的小说,因为亲戚份上,她倒是很忠实地篇篇过目,虽然嫌它太不愉快。原稿她绝对拒绝看,清样还可以将就。)

关于职业妇女,她也有许多意见。她觉得一般人都把职业妇女分开作为一种特别的类型,其实不必。职业上的成败,全看一个人的为人态度,与家庭生活里没有什么不同。普通的妇女职业,都不是什么专门技术的性质,不过是在写字间里做人罢了。在家里有本领的,如同王熙风,出来了一定是个了不起的经理人才。将来她也许要写本书关于女人就职的秘诀,譬如说开始的时候应当怎样地“有冲头”,对于自己怎样地“隐恶扬善”……然而后来她又说:“不用劝我写了,我做文人是不行的。在公事房里专管打电报,养成了一种电报作风,只会一昧的省宇,拿起稿费来太不上算了!”

她找起事来,挑剔得非常厉害,因为:“如果是个男人,必须养家活口的,有时候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怎么苦也得干,说起来是他的责任,还有个名目。像我这样没有家累的,做着个不称心的事,愁眉苦脸赚了钱来,愁眉苦脸活下去,却是为什么呢?”

从前有一个时期她在无线电台上报告新闻,诵读社论,每天工作半小时。她感慨地说:“我每天说半个钟头没意思的话,可以拿好几万的薪水;我一天到晚说着有意思的话,却拿不到一个钱。”

她批评一个胆小的人吃吃艾艾的演说:“人家唾珠咳玉,他是珠玉卡住了喉咙了。”

“爱德华七世路”(爱多亚路)我弄错了当做是“爱德华八世路”,她说:“爱德华八世还没来得及成马路呢。”

她对于我们张家的人没有多少好感——对我比较好些,但也是因为我自动地粘附上来,拿我无可奈何的缘故。就这样她也常常抱怨:“和你佐在一起,使人变得非常唠叨(因为需要嘀嘀咕咕)而且自大(因为对方太低能)。”

有一次她说到我弟弟很可怜地站在她眼前:“一双大眼睛吧达吧达望着我。”“吧达吧达”四个字用得真是好,表现一个无告的男孩子沉重而潮湿地(目夹)着眼。

她说她自己:“我是文武双全,文能够写信,武能够纳鞋底。”我在香港读书的时候顶喜欢收到她的信,淑女化的蓝色字细细写在极薄的粉红拷贝纸上,(是她办公室里省下来的,用过的部分裁了去,所以一页页大小不等,读起来浙沥煞辣作脆响。)信里有一种无聊的情趣,总像是春夏的.晴天。语气很平淡,可是用上许多惊叹号,几乎全用惊叹号来做标点,十年前是有那么一派的时髦文章的吧?还有,她老是写着“狠好”,“狠高兴”,我同她辩驳过,她不承认她这里应当用“很”字。后来我问她:“那么,‘凶狠’的‘狠’字,姑姑怎么写呢?”她也写作“狠”。我说:“那么那一个‘很’字要它做什么呢?姑姑不能否认,是有这么一个字的。”她想想,也有理。我又说:“现在没有人写‘狠好’了。一这样写,马上把自己归入了周瘦鹃他们那一代。”她果然从此改了。

她今年过了年之后,运气一直不怎么好。越是诸事不顺心,反倒胖了起来。她写信给一个朋友说:“近来就是闷吃闷睡闷长。……好容易决定做条裤子,前天裁了一只腿,昨天又裁了一只腿,今天早上缝了一条缝,现在想去缝第二条缝。这条裤子总有成功的一日吧?”

去年她生过病,病后久久没有复元。她带一点嘲笑,说道:“又是这样的恹恹的天气,又这样的虚弱,一个人整个地像一首词了!”

她手里卖掉过许多珠宝,只有一块淡红的披露,还留到现在,因为欠好的缘故。战前拿去估价,店里出她十块钱,她没有卖。每隔些时,她总把它拿出来看看,这里比比,那里比比,总想把它派点用场,结果又还是收了起来。青绿丝线穿着的一块宝石,冻疮肿到一个程度就有那样的谈紫红的半透明。襟上桂着做个装饰品吧,衬着什么底子都不好看。放在同样的颜色上,倒是不错,可是看不见,等于没有了。放在白的上,那比较出色了,可是白的也显得脏相了。还是放在黑缎子上面顶相宜——可是为那黑色衣服的本身着想,不放,又还要更好些。

除非把它悬空窝着,做个扇坠什么的。然而它只有一面是光滑的,反面就不中看;上头的一个洞,位置又不对,在宝石的正中。

姑姑叹了口气,说:“看着这块披霞,使人觉得生命没有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