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描写苹婆花的句子合集70句

日期:2023年03月18日 分类:警句格言

《说京师翠微山》原文答案及译文

说京师翠微山

[清]龚自珍

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

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

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腴。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盩①有泉,曰龙泉,澄澄然渟其间,其甃②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迉③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注]①盩(zhōu):山的幽深处。②甃(zhòu):用砖砌。

③迉(qǐ辶+只):弯曲,绕道而行,这里为曲折隐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构其半,胪其趾 胪:陈列

B.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 怼:骄傲

C.其甃之也中矩 中: 合于,符合

D.其言清和 言:言辞

9.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杂华靡靡芳腴膏腴之地 B.亦有文采也 文采斐然

C.不则野矣 稗官野史 D.殆不知天地为何物 丧失殆尽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B.隐者之所居也

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C.僧寺八九架其上 D.其甃之也中矩

澄澄然渟其间 翠微之松古之直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B.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C.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D.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就把目光对准了翠微山,说它因山体小而仰慕那些高山,是适合隐士居住的佳境。

B.作者评价翠微山“不敢绝高”“不为枕障”“不敢远京师”,这都很符合士大夫的形象特点。

C.文章说翠微山的龙泉寺藏经,以礼拜藏经,表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显得粗俗无教了。

D.作者用“说”的方式、拟人的手法,把一座无知无觉的山峰,写得富有人情味,是游记散文的独创。

13. 文章看似在描绘翠微山的地理位置特征和自然人文景观,表面处处说山,实际处处拟人,赋予它一种人格特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赋予了翠微山哪些“人情”味?(5分)

14.“松”是古代文学作品常见的素材,文章第6段和下面的材料都写到了“松”,请阅读材料,完成文后问题(6分)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根据描写内容,请为此段文字选出最恰当的标题。(2分)

A.金鸡峰记B.三松赋C.松风阁记D.听松阁记

请指出《说京师翠微山》和链接材料对“松”的描写有怎样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8.B(3分)

9.D(3分)

10.C(3分)

11.B(3分)

12.A(3分)

13. 谦和:不是最高,不敢最高,不敢疏远,不为主峰,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

善解人意:寺庙分别建在山脚、山腰和山顶,有休息之所,近人情。

有独立意识:耻附西山。

随俗:名字亦俗亦雅, 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包容,不争: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5分,答出1点得2分, 答出2点得4分, 答出3点得5分)

14.①C (2分)

②《说京师翠微山》侧重写松的精神气韵,意在突出松的庄严、古老、正直;而链接材料则侧重写了松风和松涛的声音,突出松的高尚与清纯。(4分)

参考译文:

翠微山,在朝廷上有记载,有声誉,人们很容易发现它小而喜欢它,也往往感慨它的高而仰慕它,它是隐士居住的地方。山高大约六、七里,在靠近京城的山中,翠微山算是高的,不是最高,不敢最高,因为俯临京城。它不在京城的正北面,在西北面,像是京城的一把伞、一顶车盖,不像枕头和屏障,那么重要。距离阜成门三十五里,不敢远离京师。

有八九座寺庙分别建筑在翠微山山顶、山腰和山脚,使人们攀登时有台阶可走,有休息的地方喘口气。它并非独立高险,难于攀登,是那样的近人情。

翠微山与香山静宜园,既相互连络,又不很紧密,既不碰触,又不背离。不因为名不列于享有盛誉的“三山”而心怀怨恨。翠微山与西山似乎分离,又似乎连为一体,它不愿意成为主峰,又以依附在西山脚下为耻。

翠微山上的草木有长江以东的玉兰,有苹婆,有高大的松柏,各种鲜花随风摇曳,芳香华美。山上的石头都黝黑光润,并有花纹。命名为翠微,既典雅又合乎世俗口味,不以偏僻俭朴而名一生志向。山的最高处是宝珠洞,山脚下有三山庵。三山庵有什么?有三块巨石并排耸立。山的.幽深处有泉,叫“龙泉”,清亮透明的山泉停滞于人们砌成的方方正正的水池中。泉上有四棵松,松皮呈白色,都有百尺高。松下泉上有一座寺庙,名为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面的寺庙相同,它并不回避这样的相同。

龙泉寺藏经,礼拜藏经,以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属于粗俗了。寺外有刻石,言辞清雅中和,是康熙朝文人歌功颂德的褒语。翠微山八九座寺,为何要特别说龙泉?龙泉所处曲折隐秘。其余的寺庙都是地位显露,无所隐避,倘若没有龙泉,就不能成为隐士的隐居胜地。

我绝对忘不了龙泉寺。忘不了龙泉寺,尤其忘不了那四棵松。过去我曾经游览苏州的邓尉山,山上有四棵古松,松树形态下卧,而神态却是飞扬的,白昼之中四棵松神情极富生气,如风雨雷霆;四松之荫可遮蔽千亩。一生所见的松树最独特最难忘的就是这八棵松。邓尉山的松树舒展,翠微山的松树庄重;邓尉山的松树是古时的隐逸高蹈之士,翠微山的松树犹如古代守正不阿之士;邓尉山的松树,性格狂放不羁,天地都敢藐视;翠微山的松树,性格正直坚定,天地赖以支柱,缺少不得。

《说京师翠微山》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共24)

说京师翠微山

[清]龚自珍

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

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

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腴。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盩①有泉,曰龙泉,澄澄然渟其间,其甃②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迉③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注]①盩(zhōu):山的幽深处。②甃(zhòu):用砖砌。③迉(qǐ辶+只):弯曲,绕道而行,这里为曲折隐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构其半,胪其趾 胪:陈列

B.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 怼:骄傲

C.其甃之也中矩 中: 合于,符合

D.其言清和 言:言辞

9.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杂华靡靡芳腴 膏腴之地 B.亦有文采也 文采斐然

C.不则野矣 稗官野史 D.殆不知天地为何物 丧失殆尽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B.隐者之所居也

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 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C.僧寺八九架其上 D.其甃之也中矩

澄澄然渟其间 翠微之松古之直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B.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C.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D.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开篇就把目光对准了翠微山,说它因山体小而仰慕那些高山,是适合隐士居住的佳境。

B.作者评价翠微山“不敢绝高”“不为枕障”“不敢远京师”,这都很符合士大夫的形象特点。

C.文章说翠微山的龙泉寺藏经,以礼拜藏经,表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显得粗俗无教了。

D.作者用“说”的方式、拟人的`手法,把一座无知无觉的山峰,写得富有人情味,是游记散文的独创。

13. 文章看似在描绘翠微山的地理位置特征和自然人文景观,表面处处说山,实际处处拟人,赋予它一种人格特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赋予了翠微山哪些“人情”味?(5分)

14.“松”是古代文学作品常见的素材,文章第6段和下面的材料都写到了“松”,请阅读材料,完成文后问题(6分)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①根据描写内容,请为此段文字选出最恰当的标题。(2分)( )

A.金鸡峰记 B.三松赋 C.松风阁记 D.听松阁记

②请指出《说京师翠微山》和链接材料对“松”的描写有怎样的不同。(4分)

答案:

8.B(3分)

9.D(3分)

10.C(3分)

11.B(3分)

12.A(3分)

13. 谦和:不是最高,不敢最高,不敢疏远,不为主峰,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

善解人意:寺庙分别建在山脚、山腰和山顶,有休息之所,近人情。

有独立意识:耻附西山。

随俗:名字亦俗亦雅, 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包容,不争: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5分,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4分,答出3点得5分)

14.①C(2分)

②《说京师翠微山》侧重写松的精神气韵,意在突出松的庄严、古老、正直;而链接材料则侧重写了松风和松涛的声音,突出松的高尚与清纯。(4分)

参考译文:

翠微山,在朝廷上有记载,有声誉,人们很容易发现它小而喜欢它,也往往感慨它的高而仰慕它,它是隐士居住的地方。山高大约六、七里,在靠近京城的山中,翠微山算是高的,不是最高,不敢最高,因为俯临京城。它不在京城的正北面,在西北面,像是京城的一把伞、一顶车盖,不像枕头和屏障,那么重要。距离阜成门三十五里,不敢远离京师。

有八九座寺庙分别建筑在翠微山山顶、山腰和山脚,使人们攀登时有台阶可走,有休息的地方喘口气。它并非独立高险,难于攀登,是那样的近人情。

翠微山与香山静宜园,既相互连络,又不很紧密,既不碰触,又不背离。不因为名不列于享有盛誉的“三山”而心怀怨恨。翠微山与西山似乎分离,又似乎连为一体,它不愿意成为主峰,又以依附在西山脚下为耻。

翠微山上的草木有长江以东的玉兰,有苹婆,有高大的松柏,各种鲜花随风摇曳,芳香华美。山上的石头都黝黑光润,并有花纹。命名为翠微,既典雅又合乎世俗口味,不以偏僻俭朴而名一生志向。山的最高处是宝珠洞,山脚下有三山庵。三山庵有什么?有三块巨石并排耸立。山的幽深处有泉,叫“龙泉”,清亮透明的山泉停滞于人们砌成的方方正正的水池中。泉上有四棵松,松皮呈白色,都有百尺高。松下泉上有一座寺庙,名为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面的寺庙相同,它并不回避这样的相同。

龙泉寺藏经,礼拜藏经,以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属于粗俗了。寺外有刻石,言辞清雅中和,是康熙朝文人歌功颂德的褒语。翠微山八九座寺,为何要特别说龙泉?龙泉所处曲折隐秘。其余的寺庙都是地位显露,无所隐避,倘若没有龙泉,就不能成为隐士的隐居胜地。

我绝对忘不了龙泉寺。忘不了龙泉寺,尤其忘不了那四棵松。过去我曾经游览苏州的邓尉山,山上有四棵古松,松树形态下卧,而神态却是飞扬的,白昼之中四棵松神情极富生气,如风雨雷霆;四松之荫可遮蔽千亩。一生所见的松树最独特最难忘的就是这八棵松。邓尉山的松树舒展,翠微山的松树庄重;邓尉山的松树是古时的隐逸高蹈之士,翠微山的松树犹如古代守正不阿之士;邓尉山的松树,性格狂放不羁,天地都敢藐视;翠微山的松树,性格正直坚定,天地赖以支柱,缺少不得。

注释:[1]京师:清王朝首都,今北京市。翠微山:在北京市西北约三十里。[2]籍:书册,此指登记注册。[3]闻(wèn):名誉、名声。[4]枕障:枕头和屏风。[5]胪(lú):陈列。趾:山脚。[6]孤巉(chán):独立高险。[7]静宜园:香山寺故址。乾隆十年(1745)秋重修后改名静宜园。[8]三山:香山、玉泉山、万寿山。怼(duì):怨恨。[9]西山:在北京市西北郊。[10]苹婆:亦称凤眼果,常绿乔木。[11]靡靡:草伏相依的样子。芬腴:众多丰满。[12]离立:并立。[13]盩(zhōu):山的曲折处。[14]渟:水停不动。[15]甃:此处指砌砖的水泥。中矩:合乎尺度。[16]礼:礼拜。文佛:佛经是文字组成的佛。[17][辶只](qì):弯曲。[18]形偃:形态下卧。[19]古之逸:像古代隐逸之士。

元岳柱字原文题目答案译文

[甲]元岳柱字○1,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2,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3也?"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乙]"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成言,初非偶语○4,古今文士未有改之者。宋子京○5于《李靖传》乃○6易"疾雷"为"震霆",易"掩"为"塞",不惟失真,且其理亦不安○7矣。雷以其疾,故不及掩耳,而何取于震?掩且不及,复何暇塞哉!此所谓欲益反弊者也。

(选自《滹南遗老集》)

【注释】○1元岳柱字止所:元代人岳柱,止所是岳柱的字。○2金钏:金手镯。○3为:即"为之",做那样的事。○4偶语:随便结合的词语。○5宋子京:即宋祁,宋朝史学家。○6乃:却。○7安:妥当

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金钏可易(换)酒B疾(快)雷不及掩耳

C复何暇(空闲)塞哉D此所谓欲益(增加)反弊者也

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观此可以(凭借)知画理矣B雷以(因为)其疾

C以是人多以(可以)书假余D皆以(认为)美于徐公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

初非偶语,古今之士未有改之者。

11.[甲][乙]两段文字包含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

译文:

岳柱字止所。在八岁的时候,观看著名画家何澄画的《陶母剪发图》,岳柱看到陶母手腕上有金镯子,问画家说:"金镯子可以换酒,为什么要剪下头发去换酒呢?"何澄对岳柱说的话感到非常惊讶,这样观看就可以知道作画的道理。

"疾雷不及掩耳",这是军事上的格言,一开始就不是偶然提出的,古今的有志之士从没有改动过它。宋子京在《李靖传》把"疾雷"改成"震霆",把"掩"改为"塞",不单单失去了这句话的真意,而且在道理上也说不过去。雷声音为迅疾,所以来不及捂上耳朵,但和"震"有什么关系?捂耳朵尚且来不及,还有什么空去塞上耳朵?这就是所谓的想改进它却反而改出毛病了。

答案:

8.D

9.C

10.本来不是随便结合的词语,古学者没有改动过这句话

11.任何创作都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

《明史吴良传》原文答案及译文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太祖尝召良,劳之曰:“吴院判保障一方,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吾其无东顾忧矣!”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洪武三年进都督同知,封江阴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讨靖州、绥宁诸蛮。五年,广西蛮叛,副征南将军邓愈帅平章李伯升出靖州讨之。数月,尽平左右两江及五溪之地,移兵入铜鼓、五开,收潭溪,开太平,歼清洞、崖山之众于铜关铁寨。诸蛮皆震慑,内附,粤西遂平。

(节选自《明史?吴良传》)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阴当其要冲 当:处在

B.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 延:召见

C.在境十年,封疆宴然 宴然:安定太平

D.太祖尝召良,劳之曰 劳:慰劳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良有“勇略”的一项是( )(3分)

①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 ②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③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 ④奉命惟谨,备御修饬

⑤夜宿城楼,枕戈达旦 ⑥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A.①③⑥ B.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良仁厚俭敛,声色货利一无所好,勤于军务,重视教育,大兴屯田,减轻徭役和赋税,治理江阴十年,江阴非常安定。

B.在平定广西蛮族叛乱时,吴良仅用数月时间,就剿清了叛军,其他各蛮族深为震慑,纷纷归附。

C. 吴良和弟弟吴祯跟随太祖从濠梁起兵,屡立战功,夺取江阴后,吴良被任命为指挥使镇守江阴,凭借勇略,多次打败张士诚的'进攻。

D.吴良在担任都督同知期间,不仅枕戈达旦,训将练兵,而且还兴办学校,大开屯田,因此深受太祖欣赏。

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3分)

(2)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3分)

参考答案

2.B B项,延:延请

3.D

4.D 这些事都不是他担任都督同知期间所为

5.(1)张士诚多次用金银美帛犒赏将士,(要他们)窥伺机会进攻。

(数:多次 飨:利诱或犒赏 窥衅:伺机攻打 各1分)

(2)不久,(张士诚率兵)又侵犯常州,吴良派兵从小路出发在无锡消灭了他的援兵。

(寻:不久 寇:侵犯 间道:从小路 各1分)

【参考译文】

吴良,安徽定远人,初名吴国兴,太祖赐名叫吴良。和弟弟吴祯都凭借勇猛有谋知名。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在濠梁起义,和弟弟一同担任帐前先锋。吴良能够潜入水下探听敌人消息,吴祯经常改扮去当间谍。张士诚的军队屯聚在秦望山,吴良攻取了那儿,于是攻克江阴。就被任命为指挥使镇守江阴。

当时张士诚完全占据着吴地的全部地区,横跨淮东、浙西,兵粮充足。江阴处在交通要道,背靠长江,扼制着南北的咽喉,张士诚多次用金钱美帛犒劳将士,伺机攻打。明太祖告谕吴良说:“江阴,是我们东南方面的屏障,你要管束士卒,不要和外界交往,不要接纳敌人的逃兵,不要贪图小的利益,不要和敌人争锋,只要保卫全境,安定百姓就可以了。”吴良接受命令后非常小心,修整防备。吴良因为打败敌人的功劳,被封为枢密院判官。张士诚大举进兵来侵犯,战船布满长江,他的将军苏同佥驻守在君山,指挥进兵。吴良派弟弟吴祯出城北门和苏同佥作战,并暗地派元帅王子明带领壮士骑马出南门,合击敌人,取得大胜,俘虏并消灭的敌人很多。敌人晚上撤逃,不就又来侵犯常州,吴良派兵从小路在无锡歼灭他们的援兵。这时候,明太祖多次亲自带领军队争夺长江、楚江的上游,和陈友谅作战,大军多次调出,金陵兵力空虚。张士诚不敢向北侵犯一点土地,就是因为吴良在江阴作为明军的屏障。.

吴良仁爱宽容,生活俭约,音乐、女色、财物都不喜欢。晚上住在城楼上,枕着兵器睡觉直到天明。训将士兵,常常像敌人真的来侵犯一样。空闲的时候就请来读书人讲解经史,修建学府,建立社学。大力屯田,平均徭役,减免赋税。在江阴任职十年,地方平安无事。明太祖常常召见吴良犒劳他说:“吴院判能够保障一方平安,我在东边没有后顾之忧,你功劳很大,车马、珠玉不足以表彰你的功劳。我一定无东顾之忧了!”于是命学士宋濂等人写诗文赞美他,仍然让他回去镇守江阴。不就发动大兵进攻淮东,攻下泰州。张士诚派兵又从马驮沙出发,侵犯镇江。巨大的战船好几百,在长江逆流而上。吴良严阵以待。明太祖亲自指挥大军抵抗。张士诚的军队撤退,太祖追到浮子门。吴良出兵夹击,斩获敌军二千人。明太祖到江阴犒劳军队,巡视了壁垒,感叹说:“吴良,就是今天的吴起啊!” 洪武三年,晋升都督同知,封为江阴侯,享俸禄一千五百石,授予世代享受特权的铁券。

洪武四年,征讨靖州、绥宁各蛮地。洪武五年,广西蛮族叛乱,副征南将军邓愈帅平章李伯升出靖州征讨。几个月内,全部平定左右两江及五溪之地,转移军队进入铜鼓、无开,收复潭溪,攻下太平,在铜关铁寨歼灭清洞、崖山敌众。各蛮族都十分震惊,纷纷纳降归附,粤西于是平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