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杂诗三首其三诗句聚集70条

日期:2023年04月09日 分类:警句格言

《杂诗三首其三》唐诗原文及鉴赏

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沈佺期诗鉴赏

自汉魏以来,诗人常以“杂诗”为题写诗,类似“无题”诗,内容多是慨叹人生或离别相思的。沈佺期写有《杂诗三首》,都写闺中怨情,流露出明显的反战情绪。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初唐五言律诗的名篇。除怨恨“频年不解兵”外还表达希望有良将早日结束战事之意。

首联“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语言平易似娓娓道来,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黄龙戍战火连年,可以想见征人久戍之苦,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不解”与“频年”连用,增强语势,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深思。

颔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是借月抒怀。

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象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到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见月怀人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而这里只写月不写人,意象反而更丰富生动。这“闺里月”既是思妇的眼中月,又是征人的眼中月,既有千里共婵娟之意,又有思妇心神飞度,想见征人之意。诗意双关,征夫、思妇相思之情之景俱在其中,显得清新别致。

颈联“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写离人相思。“春”而又“今”,“ 夜”而又“昨”,分别写出少妇“意”和良人“情”,其妙无比。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无过于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阴虚度,少妇怎不倍觉惆怅!万籁无声的长夜最为牵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现。“今春意”与“昨夜情”虽是互文对举,却可以作为“夜夜”来读。可是细味“今春意”却有着独特的表现力。“昨夜情”,也对得十分工巧,不仅表现出良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而且还表现出思念之切。他回忆往日夫妻的恩爱,觉得恍如昨夜事一般,不因经久分离而淡薄。可见他们的情意是多么美好、真挚、深厚而动人。

尾联“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抒写出了征夫、思妇的愿望。他们希望能有良将出马,克敌致胜,结束他们长期分离的痛苦。但诗以问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深沉的意味。这里照应首联回答了“频年不解兵”的问题,表明是将领无能,指挥不得力以致连年征战,这是写透夫妇别离的痛苦以后自然生出的意思。

这首诗构思新颖精巧,特别是中间四句,在“情”、“意”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为前人所未道。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为自然。从文气上看,一二联都是十字句,自然浑成,一气贯通,语势较和缓;第三联是对偶工巧的两个短句,有如急管繁弦,显得气势促迫;末联采用散行的句子,文气重新变得和缓起来。

《杂诗三首(选一)》王维唐诗鉴赏

杂诗三首(选一)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王维诗鉴赏

《杂诗三首》,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第一首: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第三首: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写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这里所选的第二首,则是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

三首诗之间有一定的意蕴联系。它们都用口头语,写出一种缠绵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怀,都不事雕琢。正如宋人刘辰翁《王孟诗评》说:“三首皆淡中含情。”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显然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体味精妙。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说得颇中肯。

罗宗强先生在论述盛唐诗人善于将情思和境界高度净化时,将王维这首诗与初唐诗人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诗作了比较。两诗的题材内容十分类似。

王绩诗写得质朴自然,感情也真挚动人,但诗中写自己遇到故乡来人询问故乡情事,一连问了子侄、栽树、建茅斋、植竹、种桷、水渠、石苔、果园、林花等一系列问题,“他把见到故乡人那种什么都想了解的心情和盘托出,没有经过删汰,没有加以净化。因此,这许多问,也就没有王维的一问所给人的印象深。”通过这一比较,足以显示出“王维是一位在意境创造中追求情思与景物的净化的高手”(罗宗强《唐诗小史》)。

《杂诗三首》王维唐诗鉴赏

杂诗三首(选一)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王维诗鉴赏

《杂诗三首》,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第一首: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第三首: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写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这里所选的第二首,则是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

三首诗之间有一定的意蕴联系。它们都用口头语,写出一种缠绵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怀,都不事雕琢。正如宋人刘辰翁《王孟诗评》说:“三首皆淡中含情。”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显然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体味精妙。

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说得颇中肯。

罗宗强先生在论述盛唐诗人善于将情思和境界高度净化时,将王维这首诗与初唐诗人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诗作了比较。两诗的题材内容十分类似。

王绩诗写得质朴自然,感情也真挚动人,但诗中写自己遇到故乡来人询问故乡情事,一连问了子侄、栽树、建茅斋、植竹、种桷、水渠、石苔、果园、林花等一系列问题,“他把见到故乡人那种什么都想了解的心情和盘托出,没有经过删汰,没有加以净化。因此,这许多问,也就没有王维的一问所给人的印象深。”通过这一比较,足以显示出“王维是一位在意境创造中追求情思与景物的净化的高手”(罗宗强《唐诗小史》)。

《新嫁娘词三首·其三》古诗原文及鉴赏

《新嫁娘词三首·其三》

.[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翻译】

三日入厨下,新婚第三天进入厨房,

洗手作羹汤。洗净手细心试做羹汤。

未谙姑食性,因不熟悉公婆的口味,

先遣小姑尝。便先请小姑前来品尝。

【题解】

这是一首描写新嫁娘巧思慧心为人媳的诗。前二句说,按习俗,女子出嫁 第三天,便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是“新嫁娘”入厨之日;“洗手”,言新媳妇做事谨 慎,洁净爽利,也标志着在婆家劳动的开始。后二句写新嫁娘的细心、聪慧。饭的硬软 要适度,菜的咸淡要合味,不知婆婆的口味怎样? 怎样才能让婆婆满意?新嫁娘想到 了绝妙的一招:先让小姑尝尝羹汤。小姑与婆婆最亲近,最了解婆婆的食性,通过小姑 的口味可以推知婆婆的口味,故这一招是十分灵的。此诗写出了新嫁娘的巧慧之心, 小姑的活泼天真,以及婆婆巧入新媳妇彀中的事,富有情趣,耐人寻味,也是一首极富 家庭生活情趣的小诗。此诗纯用白描,注重细节,细腻地刻画了新妇的'内心活动,塑造 了一个细心、聪慧、伶俐的新嫁娘形象,真是逼真、传神,正如沈德潜所评:“诗到真处, 一字不可移易。”故感人之尤深也。

【鉴赏】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诗,从唐至今的诗选几乎都无一例外地选了这首诗,说明这首诗自有其独具的魅力。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新嫁娘初到婆家的谨慎小心的心理及其行为表现。“新媳妇难当”,刚到婆家,一举一动都得小心翼翼。一方面怕人笑话,另一方面怕来自婆婆的冷眼或斥责,这是封建社会里新嫁娘的普遍心理。这位新嫁娘是怎么应付这种情况的呢?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古代女子出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作菜。“三日” 正见其“新”,“洗手”见其卫生、洁净,也表现了新嫁娘的郑重其事,一心想把这一顿饭做好。

但怎么才能做好这顿饭呢? 自己从来没有与婆婆一起生活过,一点也不了解她是喜欢辣呢还是喜欢咸,是喜欢麻呢还是喜欢酸。而这顿饭婆婆是否喜欢是问题的关键。如果糊里糊涂地做一顿饭端上去,肯定会引来婆婆的不满。这样人们不但会觉得她不会做饭,还会说她母亲指教得不够。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对了,小姑不是在旁边嘛! 她从小与婆婆一起生活,肯定知道婆婆的口味,何不去让她尝一尝呢?于是这位聪明的新嫁娘不但把问题解决了,同时还拉近了与小姑的关系,改善了自己在这个新家里的人际关系。“食以味为先”,只要口味合婆婆的意,别的倒在其次了。于是新嫁娘终于做了一顿合乎婆婆的口味的饭菜。这正是本诗的最后两句: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刚出嫁的姑娘在婆婆家第一次下厨做饭时所遇到的难题(“未谙姑食性”) 及其解决,刻画了一个聪明机灵的新嫁娘的形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