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拒绝校园暴力手抄报语录集锦200句

日期:2023年04月12日 分类:警句格言

拒绝校园暴力手抄报图片

校园暴力不仅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同时会产生许多不良的社会情绪,如恐惧和焦虑。所以,我们都应积极行动起来让暴力远离校园。

认清哥们义气,拒绝校园暴力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中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受到诸多读者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从水浒传里的故事讲起。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武松发配至孟州牢营,管营施忠之子施恩,慕其名,以礼待之,二人结拜。施恩的酒店被恶霸蒋门神霸占,武松闻之大怒,带酒赶至快活林,痛打蒋门神,夺回酒店。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此类哥们义气的事件。

近日,高新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伤害罪依法批捕一起校园暴力案件的两犯罪嫌疑人,并追捕三人。

2022年11月14日,犯罪嫌疑人杨某、冯某因其弟被xx中学女学生文某打伤,便纠集多人在xx中学校门口对文某进行恐吓,并持刀将前来接文某放学的多个朋友致伤,其中一名被捅成重伤。

案发后,高新区检察院高度重视,对该案介入侦查并引导公安机关侦查取证。督导公安机关对在逃人员采取技术侦查方式,亲自到xx中学询问校长等进行调查取证。根据高新区检察院引导取证,公安机关将其中在逃的两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并提捕至高新区检察院。

2022年2月16日,高新区检察院经检委会研究决定,对该案两犯罪嫌疑人依法批捕并追捕其他同案犯三人。

近年来,校园暴力屡见不鲜,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除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长期欺负别人,会很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等等,“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等等。

高新区检察院立足检察监督职能,通过办理该类案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拉长业务链条,确保办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该案办理期间,高新区检察院向该校提出检察建议,增强教育工作责任感,强化校园管理,传播校园正能量。

拒绝校园暴力不能仅靠道德约束

校园暴力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网络点击搜索“校园暴力”,竟然出现7000多条视频,有的施暴主角明显稚气未脱,但采取的暴力手段令人发指。

当前,我国校园暴力愈演愈烈,并呈现出团伙化、残忍化、低龄化特征。难怪今年两会,人大代表巩汉林、朱奕龙等疾呼“立法遏制校园暴力”,获得网友们的普遍点赞声援。民意的背后折射的是民众对校园暴力的强烈关注与抵制,对受害学生及家庭的关心与同情。

校园暴力的'危害性极大,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体伤害,还会戕害一个家庭,污浊校园之风。然而,有些学生不以施暴为戒,反而拍摄视频上网传播,借此获取关注。究其原因,法律意识淡漠是根本。以安徽投药案为例,事发后,受害女生选择报告老师和报警,施暴学生难以理解,愤而斥之“做得真绝”,同班学生甚至支持施暴学生,称“你有一个班的人在后面支持你”。从这些高三学生的言论,我们不难看出即便在事情发生后,很多学生仍然没有意识到施暴者的所作所为已经触碰法律。这么多年来,我国校园暴力长期停留在道德层面,而没有上升为法律议题,是造成学生法律意识集体迷失的主要原因。

拒绝校园暴力,道德约束并不能“药到病除”。想从根本上消除校园暴力,需要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校园暴力的预防和惩罚,加大违法成本,同时进一步明确学生、家长及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和防范责任;通过立法来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管理,禁止上传和传播校园暴力视频;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和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强化校园安全管理,提升安保水平,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尽量将事态遏制在萌芽阶段。

拒绝燃放烟花爆竹手抄报图片

春节到了,春节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喜庆节日,人们通常会通过燃放烟花爆竹来庆祝这个节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拒绝燃放烟花爆竹手抄报图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拒绝燃放烟花爆竹手抄报图片

手抄报资料:

燃放烟花爆竹还会对日常生活带来不少危害。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危害是:安全危害和环境危害。

一、安全危害

由于烟花爆竹其中的火药成分,燃放者在燃放时如果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燃放或者燃放违规产品,就会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烟花爆竹的国家最新标准GB10631-2022烟花爆竹 安全与质量=安全与质量于2022年3月1日实施,其中对个人严禁燃放A级和B级产品作了说明,降低烟花爆竹的含药量,确保安全。

二、环境危害

烟花爆竹对环境的危害主要是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对噪音污染的认识人们已经趋于共识,尤其在城市中由于高楼林立所产生的回声效应,烟花爆竹所释放出的声音对人的生理、心理都有较大的影响。

对空气的危害,还有较大争议,这种争议主要对大气影响的大小上。荷兰应用科学组织TNO曾专门做过一个烟花燃放粉尘检测实验。数据表明,烟花爆竹燃放所产生的粉尘60%超过10微米,是人体不可吸入的;25%在10微米到5微米之间,是人体可以吸入的;对人体危害最大的5微米以下的即人们常说的PM2.5,只占5%。这些数据表明烟花爆竹燃放对pm2.5的影响并不大,而北京市2022年除夕夜pm2.5的测量值在除夕夜的燃放高峰结束后四小时就恢复正常也表明烟花爆竹对pm2.5的影响时间很短。北京理工大学赵家玉教授则表示雾霾与烟花爆竹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因为烟雾受气象影响比较大,加上三级风以上的话它很快就吹散了,而且它还可以沉降,PM2.5这样粒度的微粒停留时间也不会很长,不会对产生雾霾造成对环境这方面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唯一的'中国专家阚海东则表示烟花燃放对雾霾天气造成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600箱烟花=一台2.0的小轿车。

但是从各大城市除夕夜已经元宵节对pm2.5的测量值来看,烟花爆竹能在短时间内使大气中pm2.5含量急速上升,在燃放后的几个小时内对空气质量有很大影响,而有些媒体则表示烟花爆竹是雾霾元凶。另外烟花爆竹还会产生二氧化硫(SO2)、氮的氧化物(NOx),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还会产生一氧化碳(CO)。然而很多人认为这种污染是有限的,因为大部分烟花的含药量不超过1kg,火药里面含有的硫元素和氮元素也不会太多,就算是数十万箱烟花的燃放对大气的污染也有限,况且这些气体都会很快消散。

反对校园暴力手抄报资料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校园暴力的法律,正是由于校园暴力干预机制的滞后和犯罪成本低,使得国内校园暴力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次,而没有上升为法律问题,这种现状导致出现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人人有责,但一旦出了问题却人人无责的局面。

宽严相济 及时疏导

从近几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的执法和司法过程来看,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偏差,导致教育与惩罚的失衡。例如,执法者由于过度注重所谓教育原则而忽视了惩罚原则,从而放纵犯罪;司法者由于过度注重惩罚原则而忽略教育原则,导致青少年自暴自弃。

据多年工作在未成年人检察系统第一线后转型为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的程晓璐介绍,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同时,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接受矫治和教育。如果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如果是初次违法,则不执行行政拘留。但如果不满十四周岁,则不予处罚,而由家长管教。

规定很多,但实际上法律规定的这些措施并没有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是被虚置了,比如责令父母严加管教,基本属于空话,有些父母根本不知道怎么管或者管不了;收容教养随着劳教制度的废除,执行场所没有解决,基本也被废止,名存实亡;而送专门学校,由于法律并没有规定为强制性措施,而是由监护人或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部门批准,因此,走进工读学校的“问题少年”很有限。对于不予刑事处罚的,公安机关至多口头训诫了之,起不了警示教育作用。

宽严相济,才能公平地体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重刑主义和姑息方针都会戕害法律的严肃性和公平性。一些“熊孩子”的“恶”,并不比成年人之恶来得柔和。如果没有合适的“枷锁”对他们进行制约,很可能发展成更加严重的“恶势力”,但如果以暴制暴、法用重典也许会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程晓璐解释,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决不能简单批评几句,便一放了之,而应当秉着“宽容而不纵容”的原则,在刑罚之外规定专门的矫治措施。比如可以在上述法律规定的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规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惩戒措施,从而将上述法律条文真正激活,比如父母严加管教,可以规定对问题少年的父母在一定的期限内接受强制性的亲职教育,对问题少年开展假日生活辅导等;还有训诫程序应当“仪式化”,在公安或司法机关主持下,邀请被害方、社区工作者、律师、学校教师等参加,通过更加正式的方式对涉案青少年进行训诫,此外,涉事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要对被害人进行正式赔礼道歉,仪式结束后公安、司法机关再分别对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出具书面训诫书和告诫书,这样对他们起到的震慑作用更大。对于专门学校教育应当改为强制性规定,并且只针对严重暴力犯罪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对于轻微违法的未成年人只在社区和所在学校或观护单位接受教育矫治即可。

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具有特殊性,与一般犯罪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而这样的特性决定了国家需要从管理机构、惩戒措施和保护措施方面,建立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专项规定。如韩国2022年出台的《校园暴力预防及对策法》,就规定了校园暴力对策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校园暴力预防和规制对策基本计划,负责评价相关对策实施效果。我国教育部今年计划起草的《校园安全法》,即从校园安全的角度对校园暴力事件及伤害事故起到法律规制作用,通过明确政府、学校、学生及家长的具体责任,遏制校园暴力事件。

在治理校园暴力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甚至根据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为他们制定量体裁衣式的细化规则,显得尤为重要。既坚持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的区别对待,给予未成年犯罪人在正常环境下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也要防止对未成年人只讲从宽而不讲从严的认识偏差。对那些主观恶性大、社会危害严重的未成年惯犯、累犯,理应在法治原则范围内予以必要的严惩。

填补法律漏洞 各方形成合力

首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主任席小华,是青少年事务社工领域著名的学者和实践者。她认为,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是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不能仅仅归结于是一部法律的原因。确实目前我们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体系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针对一些违法的严重不良行为缺乏有效保护措施跟进,这是立法部门需要密切关注并给予跟进的。但是关注青少年在成长中呈现出的教育需求并给予满足,才是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治本之举。

法律漏洞亟待解决的同时,各个方面需要形成一种合力。“一方面在立法上需要完善,比如台湾《少年事件处理法》把有可能触法或者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都列为少年事件,都需要在法律上给予明确的或者是惩罚或者是保护性处分的事件。”席小华解释,如果我们的法律健全,会让未成年人意识到违法行为并不能随意实施,当下实施的行为有可能会触法,有可能会面临不良的记录。但是现在我们的法律体系不健全,没有细致的规定。当然,我们仅靠立法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如果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同伴教育、学校教育在这些方面都没有有效跟进的话,并没有给孩子一个全面的关注。比如说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怎样跟别人友好相处、遇到矛盾和冲突怎么样通过理性的方式来解决等。其实这些都是教育的问题,并不是立法的问题。一方面立法需要完善,另一方面教育应该做到更有针对性!

很多未成年人司法领域的学者认为,从长远来看,我国应当借鉴域外少年司法制度和经验,建立独立的少年法,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建立专门性的少年司法制度,废除收容教养,专门规定针对问题少年的保护处分措施,将训诫、专门学校教育、责令家长强制亲职教育、假日生活辅导等都应当由专门的少年法院进行司法裁决,作出保护处分措施的决定。

虽说,法律对未成年人不用重典,但不代表“常典”可以荒废。无论何时,对未年人的保护要构建起一套系统的长效机制。只有法律的惩戒不落空、家庭和社会的管教不断层,多方形成“真空”,彼此形成合力,未成年人才能从最初对成人行为方式的模仿,逐渐理解法律和道德存在的意义,并逐渐树立起“犯法必被惩罚”的规则意识,从而产生对法律的敬畏。

无论是法律领域、教育领域还是社会层面,对于未成年人犯罪,一直在强调宽严相济,教育与惩罚并重。但是,这种教育和保护是具有一定限度的,一旦超越了法律底线,必须为此承担法律责任,决不能以保护为名逃避法律责任的追究。

禁止校园暴力的手抄报

校园暴力已经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拒绝校园暴力迫在眉睫。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禁止校园暴力的手抄报。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学校是一方净土,我们在这里健康快乐的成长。清晨,我们在美妙的乐声中醒来,闻着阵阵花香走进教室;下午,映着芳草斜阳我们在操场上漫步,校园生活多么美好!然而,和谐的校园里总有不和谐的音符。

比如,在学校同学间总会有些矛盾和摩擦,当自己觉得受了欺负,受了委屈的时候,却很少有人是理智的。有的人选择屈辱的接受,息事宁人,这样反而会助长歪风邪气的形成;有的人选择以暴制暴,以牙还牙发泄心中的闷气,这更为可怕,因为你的暴躁会让事态变得更加复杂,就算你有理也说不清了。恰恰在我的身边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一次在下楼时,A同学因为走得太快而撞了B同学一下,B同学很生气就随口骂了一句:“你没长眼睛吗?”A同学听了这句话便指着他的鼻子说:“你骂谁呢?”“我骂的就是你。”“好小子,你行,今晚你给我等着。”到了晚上,他们各自叫了一伙人来到大松树下面,起初,两个人只是恶狠狠地盯着对方,A同学道:“现在,我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你道不道歉。”“我就不道歉。”“好,这可是你自找的。”说完,A同学便挥起拳头就向对方的脸猛地打了过去,B同学见自己挨了打,马上拿起地上的砖块就砸向了A同学的脑袋,这下可算出了口恶气,可结果呢?一个进了派出所,一个躺在了医院。

可见,适用暴力是最愚蠢的行为,它不仅给我们的肉体上带来折磨,还会给我们及我们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违法犯罪。

因此,当我们在面对这类事件时,一定要沉着,用理智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必要时要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说明情况,请求家长和老师协助处理,以求得最好的结果。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以身边做起,远离校园暴力,共创平安校园,给社会留下一份和谐,给生活留下一份美好!

同学们,开始行动吧!

教书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应该是一句空话。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生,都应该平等对待,他们同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有一颗敏感的心。但在我们身边,一些老师常有意无意忽略学生的某些感受,稍不留神,一些欠妥的话就脱口而出,比如;你怎么那么笨,人家一点就透:别人每次考试都能及格,你怎么就说什么都不行呢?就你这样肯定学不好!……我们这样不假思索,痛痛快快地“教育”学生,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令学生激起上进心,才会通改前非,才会奋发图强,殊不知这些语言已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久而久之,信心全无,意志消沉,整天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忍受巨大的.压力。原本激情飞扬的心只有屈辱,失败,自卑,幼稚的心灵伤痕累累,对学习厌倦,对老师敬而远之,甚至逃避,这称得上教育成功,让学生健康成长吗?

心灵是脆弱的,老师的语言一旦中伤学生的自尊后,学生将永远无法从阴影中走出来,就像钉在木桩上的钉子,虽然拔出来了,却留下很深的印子。

某学生在读高三的时候,因为没有按照班主任的要求打扫卫生,顶了嘴,被班主任撵出了学校,寄宿在一个同学家里整整两周。最后虽然班主任老师让他回到学校,但在全体同学里面前斥责他:“在老师头上动土,不识好歹”,还讽刺他:“一副无赖的样子,还想考大学”,让他颜面尽失,很长时间抬不起头来。整个高三那年班主任老师都没有正眼瞧过他。他特别怕见到班主任那张冷酷无情的脸,但又不能不见,这样的心理煎熬常使他心凉如水,感觉度日如年,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跳出了农门。他默默地把泪咽到肚子里,拼命苦读,最终考上了师大,后来当了一名中学教师。

如今,经过了十几年的奋斗,他也算小又成就,但他从来不敢去曾经就读的高中,不敢像别的同学那样去看望老师,更害怕参加同学聚会。有时遇到高中同学谈起他被老师赶出教室的往事时,感到很尴尬,当年的事就如锋锐的匕首刺进了他的心里,永远不能忘怀。

每个学生都希望受到老师的认可,并不是为了那所谓的虚荣,只是对老师深深的一份爱,一份尊敬。如果老师一天到晚批评学生,试问,那些被老师语言中伤的学生还敢在老师的面前展现自己吗?

一位学生曾这样对他的老师说了一段话:

老师,虽然我们学习并不优秀,分数也不高,但是我们有一颗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心灵,或者能歌善舞为你一解千愁;或在校园的田径场一展风采;或能在书法绘画比赛中,大显身手,或许真的一无是处,但是我们至少有一颗敬您爱您的心……只要您细心地像关心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一样呵护我们,您就一定能发现除了紧闭的大门,我们还有明亮的一扇窗户。所以请你别用那么冷漠的眼神和挖苦的语言将我们伤害,请您用微笑来帮助我们成长,来帮助我们一起打开生活的那扇窗!

一个学生就像一棵幼苗,需要阳光和雨露。尽管幼苗有弱有壮,但是谁也不能剥夺他们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渴望和权利,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一棵幼苗茁壮成长。

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愿意生活在温馨和谐的环境里。那么请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微笑面对人生!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然而近年来一些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年越来越多地与暴力行为联系在一起。

如前段时间某市发生的打架杀人案件一中学两名学生黄某韦某,因晒衣服使用顶衣杆问题发生争吵打架,黄某在冲动愤怒中,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韦某连捅数刀后逃逸,韦某最终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因伤势过重而死亡。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何几句口角演化成了一起刑事案件?究其原因有一下几点:

第一、学生自身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自己的健康。中学生自杀、自残事件时有发生。加之青少年学生做事容易冲动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使得他们在与他人发生矛盾后常常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

第二、家庭方面

曾有机构通过对2022多名未成年犯和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的资料进行调查发现家庭暴力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的催化剂。

家庭暴力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孩子极易产生不良的性格特征。同时,父母的暴力行为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孩子学会粗暴、打斗、残酷。

第三、社会环境方面

在我国通过各种传播媒介,青少年可以十分方便地接触到暴力场面。影视作品中、游戏中的一些血腥、刺激场面使暴力虚拟化,潜移默化地教唆孩子们杀人,所以青少年犯罪的手段更加冷酷和残忍。

针对以上因素,我们应该如何尽量避免校园惨案的发生呢?我认为有一下几点:

1、加大正面宣传和教育力度。要让社会充分认识到校园暴力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危害,控制暴力文化的传播。

2、学校与当地公安机关建立联动机制。学校把发生在校内以及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可能引发暴力事件的因素都及时报告公安机关而公安机关配合学校进行宣传、教育。对于实施暴力侵害行为的及时依法给以惩处;

3、从小对未成年人进行责任意识的教育,加强在校学生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

4、要抓好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积极履行好监护责任尤其注重培养孩子善良的人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的爱心让他们学会给予和奉献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校园暴力不仅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同时会产生许多不良的社会情绪,如恐惧和焦虑。所以,我们都应积极行动起来让暴力远离校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