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诵读的重要性格言汇聚5篇

日期:2023年04月19日 分类:警句格言

文言文诵读和积累的重要性

【内容提要】:

文言文内容在初中语文新教材中占一定的比重,这使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和探讨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学习文言的重要性以及文言教学的“两架马车”即诵读、积累两方面来展开论述的。

【关键词语】:文言文 重要性 诵读 积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占一定的比重,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能够重视并熟练的掌握文言文就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明确文言学习的重要性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如文言文),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豁达胸怀与爱国之情;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与贫贱,不汲汲与富贵”的高尚情操等对于当代的孩子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掌握运用现代汉语的起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初中生通过学习文言文,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在心里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学习独具民族审美特质的文言文,能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可以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育起那一份敏感 ——对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二、重视文言文的诵读

明确了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在指导文言教学中还要做到“两个重视”即重视诵读、积累,它是学习文言文的“两架马车”。

诵读和积累也是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诵读和积累,培养文言语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一)、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中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实际上,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课堂上 ,诵读并没有落到实处。

岂不知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诵读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从语言文字入手,由字到词,由词而句,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第一步,亦是关键的一步。诵读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读才能明确作者的思路,明白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真意。诵读有利于不断积累材料。“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更容易培养和提高语言能力。诵读有助于形成语感。文言文言简意丰,表现力强,许多沿用至今的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大部分出自文言文。多诵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言名篇,能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

(二)、要加强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指导

文言文言简意丰,表现力强,许多沿用至今的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大部分出自文言文。多诵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言名篇,能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那么,如何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进行指导呢?下面谈几点做法。

1、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是学习文言文最起码的要求,而正确的读音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朗读文言文时,最应该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和词类活用。如:“旦日沛公从百余骑”中的`“骑”念jì,用作名词,意思是“一 人一马,骑马的人”,而读qí时是“两腿跨坐”的意思,是动词。

2、要能正确停顿,读准句读

古人在授书时,首先要“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礼记学记》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志”就是通过断句来理解文章意思。古人把读准句读作为一门基础课,说明读准句读对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经过专家“点读”过的,所以我们这里说的“读准句读”是指句中的“点读”。

3、要重视理解感悟,读出正确的语气

在文言文中,从小处讲,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从大处讲,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深远意境这些因素都与语气密切相关。如《醉翁亭记》全文用了21个“也”字,读时却无单调重复之感。教师在指导时应让学生明白此文中读“也”字的几种语气:有肯定,有陈述,有感叹,让学生通过语气体会作者情感。又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皆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学生朗读时应深入体会作者心理, 明 确各段的感情基调。

4、采取多种形式诵读,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故事性强又有人物对话的,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公输》、《唐雎不辱使命》等;抒情色彩浓而蕴意深刻的散文,可让学生反复读,如《出师表》。还要处理好全班或小组齐声诵读与学生个别诵读的关系,齐声诵读声音亮、气势大,但也有节奏失调、语速过快或过慢、语调不明、个别学生滥竽充数等缺点。因此,要整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相结合。可以默读,但尽量出声读,犹如古人的“吟诵”。教师应该范读,范读要读准字音,把握住声调、节奏,这样学生才会被感染,从而调动起诵读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现场通过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音频、视屏,或课前先指导班级里诵读水平高的学 生准备诵读。诵读完毕一定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看到学生的进步,借此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有时亦可采取诵读比赛,既活跃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比赛中检验自己的诵读水平,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要把“读、背、默”三者结合起来

学生对文言文的背诵往往望而却步,可教学生采取苏轼的做法。先读熟,然后遮住每行的大部分文字,只留开头几个字,再背出后面的句子,这样由句至段再至篇,反复几次,便能背出整篇文章。对初中的学生来说,能背不一定会默写,所以要提醒学生在读和背的过程中逐步解决那些会读会认不会写的字词,而这些字词的解决反过来也会推进背诵的进程,两者相得益彰。

三、重视文言文教学中的积累

学习文言文,学生应要注意积累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之、乎、者、也等)。积累这些知识时,切忌死记硬背,必须于阅读中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如何进行积 累教学,驾驶好这架马车呢?这里有一种做法:初一开学时,让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作文言文的积累。先指导学生将本子里的东西有序存放,便于查找。学习第一篇文言文时教师要先做个积累示范,讲清各种要求,以后便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到初二时,可抄印一些课外文言文语段让学生阅读,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当然,教师一定要随时抽查,让学生逐步养成积累习惯。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班级里每学期可定期举行“文言积累交流大赛”,比比谁积累的多,谁的更正确,这样,既可纠正一些文言文阅读学困生在积累时出现的谬误,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累兴趣。

总之,诵读和积累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两架马车”必须要高度重视,只要做到了并驾齐驱,相信才能冲破障碍,取得战果。

文言文积累实词和虚词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

默读课文,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

三、泰山日出

问: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明确: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

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然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者纵目远晀,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

五、总结

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取一观察点,描写日出。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

默读课文,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

三、泰山日出

问: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明确: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

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然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者纵目远晀,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

五、总结

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取一观察点,描写日出。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简练的语言。

2.在反复诵读中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试读全文

1.提示以下句子的音节组合:

当其/南北分者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大风/扬积雪/击面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极天/云/一线异色

是日/观/道中石刻

其远石刻/尽漫失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2.以下几处凡须连读以明确语意的,用底线标示:

余始循以入

磴几不可登

望晚日照城郭

极天云一线异色

视日观以两峰或得日或否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二、第一段导读

1.汶水,济水怎样分流?诵读原文语句。

“泰山之阳,……阳谷皆入济”。首先介绍泰山突兀于汶、济二水之间,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济水淙淙东去,“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点出了万壑争流的壮美景观,名山傍水,分外壮观。

2.古长城横亘于哪里?诵读原文语句。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这句既点出古长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处,成为两水分界线,又写出泰山形势之险,依山筑城。

3.怎样介绍日观峰?诵读原文语句?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写日观峰,既点明泰山最高点,也为这次泰山之行树起了一块指路牌。

4.小结:这幅泰山地理概貌图,犹如电影的远景镜头,又如绘画中的鸟瞰图面。作者系用由“面”(两水)到线(古长城)再到点(日观峰)的写法,为后文的叙述设下伏笔。

5.诵读。要求层次分明,字音清晰。前两句重音在“阳”“阴”“阳谷”“阴谷”上;后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

三、第二段导读

1.由三人分读第二段,并全段由几幅画组成?

2.为第一层内容拟标题:旅游路线图?/p>

3.划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

“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生动。“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览之豪兴创造了条件。

“历”“穿”“越”“至”,一气读来感到作者不辞漫长的旅途和行程的艰辛,正顶着风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以归返自然,纵情登山揽胜。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4.为第二层内容拟标题:登临泰山图。

5.划出自山麓至山顶的途径,品读登山之险。

作者从南麓出发,取道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经由中岭,复循西谷,到达山顶,重点表现一个“登”字。作者好像一个导游,引导我们一道攀登,突出“险”字。“成如容易却艰辛”,山高达四十五里,石级竟七千有余,从中岭到山巅,有不少山崖像门户一样挡着山路,人们称之为“天门”,峰峦险峻,雾重冰坚,攀行何其艰难,正如作者在《岁除与子颖登日峰观日出作歌》一诗中所写:“坚冰登滑澄如脂”“攀空险才到顶”,登山充满苦趣,但乐趣亦在其中。

6.为第三层内容拟出标题:晚清文照图

文言文诵读木兰诗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1.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2.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3.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 惟:只。

5.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6.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7.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8.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0.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3. 辞:离开,辞行。

14.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5. 旦:早晨。

16. 但闻:只听见

17.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8.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9.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20.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21.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22.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23.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24.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25.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26.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27.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8. 不用:不愿意做。

29.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0.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31. 郭:外城。

32. 扶:扶持。 将:助词,不译。

33. 姊(zǐ):姐姐。

34 理:梳理。

35.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36. 霍霍(huò 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37.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38.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39. 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 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40.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

41.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42. 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43. 行:读háng。

44. 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学习中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

朱自清先生对诵读有独到见解,他认为:“诵。”

由此可以看出,在诵读教学中,除掉老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作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背诵”和“看着书(读)”。

换句话说,诵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

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从老师的范读中应该领悟些什么,请看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讲课:

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于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的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

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字所蕴藏着的意义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它是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读音正确。

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这里要着重提一提“破读”的问题。所谓“破读”,就是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如“衣”用作名词时读yī,用作动词(穿衣)时读yì;“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 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ì。

不过现在有的破读音已经进入现代汉语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词)读hǎo,爱好的“好”(动词)读hào,难易的“难”(形容词)读nán,灾难的“难”读nàn等等。

而有些破读现在已不加特别区分,如叶公好龙的“叶”,旧读shè,现在可以读为yè了。掌握破读,对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

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等等。

实际上,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