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雨中赏牡丹的诗句聚集80句

日期:2023年04月24日 分类:警句格言

雨中看牡丹 苏轼

导语:雨中看牡丹有着怎样的乐趣呢?在诗人苏轼的眼中,牡丹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雨中看牡丹》原文,欢迎大家阅读。

雨中看牡丹

其一

雾雨不成点,映空疑有无。

时于花上见,的皪走明珠。

秀色洗红粉,暗香生雪肤。

黄昏更萧瑟,头重欲相扶。

其二

明日雨当止,晨光在松枝。

清寒入花骨,肃肃初自持。

午景发穠丽,一笑当及时。

依然暮还敛,亦自惜幽姿。

其三

幽姿不可惜,后日东风起。

酒醒何所见,金粉抱青子。

千花与百草,共尽无妍鄙。

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张抗抗赞牡丹的高洁自立,不因世俗之眼而改变自己。苏轼的《雨中看牡丹》亦赞其高姿:

明日雨当止,晨光在松枝。

清寒入花骨,肃肃初自持。

午景发浓艳,一笑当及时。

依然暮还敛,亦自惜幽姿。

“幽姿”自爱,让人珍重的不就是它的这种本性么!

喜欢一种花,除了因花美的自身原因外,还有和花相连的故事。 洛阳牡丹,艳绝一世。而如今已难觅往昔共赏之人!情到悲处,是一种似清醒而实际上的混沌迷茫。

昨日种下两株牡丹,等待着春暖花开的日子。

从《关雎》中看“淑女”的美丽

《关雎》中淑女之美,不仅仅是外在美与内在美,还有时代赋予她的色彩。

《关雎》是诗经“国风”的章首篇,素有“中华第一爱情诗”之称,“窈窕淑女”成为人们心中爱与美的典范。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淑女”一词作出注解,赋予了她更多的色彩。

一、淑女之美在于“窈窕”

鲁说曰:窈窕,好貌。

今人也常将“窈窕”解释为姿色漂亮。但“窈窕”仅指女子外貌之美么?

《方言》中“凡美色或谓之好,或谓之窕。美状曰窕,美心曰窈。”,凸显女子由内而外的美。不过现代学者认为窈窕作为联绵字,不应分开解释,《方言》难免牵强附会之嫌。但也可看出当时作者对“窈窕”一词的寄望。

“美”之一词过于宽泛,这种美是明艳的美还是素雅的美,是豪放的美还是婉约的美呢?以下注释给了我们答案:

《诗・毛传》云:“窈窕,幽闲也。”

薛释:“窈窕为贞专貌。”对此王先谦认为,“主其根心之容而言,以应上文之雎鸠贞一之旨,于义最长。”

可见“窈窕”之美是一种幽静娴雅、深远的美。闻一多在《风诗类抄》中道:“《关雎》,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可同样是貌美的女子,“游女”却面临截然不同的待遇:在《汉广》中有“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一句表达对轻浮、淫逸的女子的不喜。

由此也看出当时的审美倾向是幽静娴雅的女子。她们的这种气质也给人以淑德、忠贞的印象。如果拿好莱坞巨星玛丽莲・梦露和奥黛丽赫本作比,一性感外放,一文静内敛,那么按照当时人们的审美,奥黛丽・赫本更符合君子所求的美的标准。

但“窈窕”是君子对淑女的第一印象,只是浅层次的接触,接下来让君子“寤寐思服”的却是其内在美德。换而言之前文所说的“见而悦之”也包含着对从女子由内而外的文静气质中遐想出的种种美德的思慕与追求。由此可见人们对《雎鸠》中的“淑女”之美更关注的'是其“淑德”之处。

二、淑女之美在于“淑德”

《诗・毛传》:“淑,善也。”《说文》:“淑,清湛也。”“言女之容德如水之湛然而清。”可见“淑”指的是女子的德行方面。

《序》云:“关雎,后妃之德也。”毛、郑和朱子也认同《关雎》歌咏的是“后妃之德”。但“德”具体指何种品德却众说纷纭。

为了集中对“德”的讨论,我们姑且将“三家诗”为“以色喻礼”的刺诗和《传》与朱熹实指文王、太姒这两种说法中值得商榷的部分选取一种说法进行辅证,不展开讨论。

《传》云:“言后妃有雎鸠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雎鸠之有别也。”

“不淫其色”是指不要让君王沉迷于自己的美色中,而《毛传》释兴义的:“鸟挚而别”中的“有别”是赞美文王与妃大姒情浓依然守礼,有礼则有别。朱子也认为“鸟有定偶而不相乱,并游而不相狎。”说明女子之“德”体现在夫妻关系上需要忠贞和守礼。

“无不和谐”在《诗》中解释为淑女能够帮助君子“和好众妾”,因为后妃有德,与众淑女相善,可和好众妾之怨。文王有德,所以教化及于后妃,由闺阁及于乡野邦国,这是推行王化的根本。《传》又云:“后妃有关雎之德,乃能供荇菜,备庶物,以事宗庙也。”由此看出女子的“德”体现在贤能上,能够管理内务、辅助丈夫的事业。

《郑笺》认为:“后妃觉寐则常求此贤女,欲与之共己职也。”意为王妃大姒想求得淑女。一则为文王求让后宫和乐;二则为求助手,分担己则。笺云:“能为君子和众妾之怨者,言皆化后妃之德,不嫉妒,谓三夫人以下。”所谓的“幽闲”意指能够在宫闱之中能耐住寂寞。可见古代男子对于“淑女”之德的要求有“不嫉妒”,这种要求逐渐发展成后世的“七出之条”中“善妒”一条。

《诗论》中认为“关雎之改”,从一开始的“以色”转化为“以礼”,可见对“淑女”需要以礼待之,对待淑女的态度的尊重和礼,侧面凸显出“淑女”之德在于与其交往方式上。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逑”是“l”的假借字。,鸟儿成双,可知是配偶之意。由此可知“淑女”是古代男子心目中“完美妻子”的标准形象,她忠贞守礼、贤惠大度,能够辅佐丈夫的事业。对待这样的女子也应当以“礼”的态度,以钟鼓乐之。夫妻的交往方式也应当是相敬如宾,和谐融洽的。

三、淑女之美的时代色彩

横向上,后妃之德虽然是指后妃的一般标准,但也不排斥体现在具体人物(如太姒)的说法。“后妃之德”作为典范,它的辐射范围不仅仅是宫廷、贵族,还反映了当时人们一种审美的倾向和倡导。

纵向上,古代学者对后妃之德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而近代学者认为读《雎鸠》要跨越阶级藩篱,闻一多提出以“诗”的方式来读“诗经”,还原文本。

“作者已死,读者诞生。”也许从《雎鸠》字里行间很难考证各种说法,但是正是说法的各异让我们能够从各家对“淑女”之“德”的解读看出他们对女性的审美倾向,也反映了传统对于女性的审美倾向,给“淑女”之美附上了时代的色彩,奠定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基础。

那么,在当代人心目中“淑女”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她是否还带着各家笔下“淑女”的色彩呢?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散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第一首一般选本不收录,其实这首诗也写得不错,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两首对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散文篇一:

初夏的早晨,金色的太阳冉冉升起,映照在湖面上,把湖水都染成了桔色。苏轼坐在游船上一边观赏美丽的西湖一边饮酒。这时的湖面犹如一面铜镜。一阵微风吹过,湖面上荡起层层细波,像鱼鳞金光闪闪;像丝绸光滑柔顺。多美的西湖啊!湖水的美在予它的静与幽。它既不象大海一样惊涛骇浪,变化莫测,也不象江河般川流不息,源远流长。它象一位饱读诗书的姑娘,优雅,恬静,秀美。让他联想起战国时那充满智慧与胆略的美女-----西施

他还沉浸在这美景中时,远处传来了阵阵欢笑声把他拉了回来。太阳已高高升起,这时的西湖充满生机。湖中的荷花在阳光照耀下伴随着美妙的歌声翩翩起舞。瞧,那亭亭玉立的花骨朵,.白中透着点粉红在风中摇曳着,若大的湖面就像一个舞台。看这边,一个个碧绿的像大圆盘似的荷叶,它们像是伴舞者,主角就是那些含苞欲放的荷花,有粉白。粉红。鲜红,头顶的露珠像是一顶皇冠,把它们装扮得更加美丽。

忽然,太阳像害羞的孩子一样,钻到云层里,天也变得灰蒙蒙的。云也似乎要凑个热闹,越积越多,越积越厚。小雨滴也被感染了,纷纷挣脱天空妈妈的怀抱争先恐后地来到大地上。苏轼急忙躲进船舱里。这时的湖面好似一张蹦蹦床,小雨滴在上面跳跃,欢唱。渐渐地湖面被层层雨雾所笼罩,影影绰绰,朦朦胧胧。几艘小巧而精致的画船缓缓驶来。让人如同进入仙境般。慢慢地,雨停了,但湖面上仍荡漾着一层雾气,如诗如画。这时的西湖象一幅细致精妙的水彩画。

阳光下的西湖就象活泼,健康,充满生机的姑娘;雨中的西湖却多了几分柔弱让人怜爱。苏轼望着这人间天堂般的景色,提笔写下: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欲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散文篇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散文篇三:

天气晴朗,艳阳高照,诗人苏轼和朋友一起兴致勃勃那游婀娜多姿的西湖,此时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鱼儿尽情地嬉戏,游船里时时传来阵阵笑声,岸边,垂柳摇弋嫩绿的柔枝,如同仙女在清风笑声中翩翩起舞,树上的鸟儿欢快地歌唱着,天空的云儿轻轻地飘浮着,好像也在游这天生丽质和迷人的西湖。

游着游着,起风了,雾也来了,西湖好像披上了一件无形的轻纱,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显得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如同仙境,另有一种韵味。接着雨也上来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湖面千万朵雨花争相开放,又显出一番奇妙景致。晴天西湖丽质;雨天西湖迷人。于是诗人苏轼挥毫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札记

今天我上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上完之后一点感觉都没有。以前有人跟我说,上完课没有好的感觉,只有坏的感觉并不要紧,最糟糕的是一点感觉都没有。那时还以为他言过其实,现在终于体会到他所说的了。

因为我是刚从英语科转到语文科,所以属于新入行教师,其他语文教师一个学期上一节教研课就可以了,可我要上三节。上完《秋天的雨》后,我着手准备第二节教研课《古诗两首》的教学。

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心理,别人上教研课都会选一些好上的课文,我却不听他们的劝告,明知难上还是要选。或者我是太贪心了,是我希望短期内可以掌握语文课的,快点满师吧。越难上的内容,得到的反馈意见就会越多,那么对我的触动也会越大,我就能迅速成长起来!

上第九课《古诗两首》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上得很好,通过范读,把学生带进古诗的意境当中,学生读得不错,成功感很大!上次是完全率性而上,一节课就教完两首古诗。可上这21课之前,却被同级组的谭老师告知,她一节课上其中的一首已经觉得很吃力了,于是我只挑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来上。

本想按自己的本意想怎么上就上,于是没有去查教学设计,也不去与别人商量(我是不是太张狂了呢?)课件做好了,关于西湖的美景短片也查到网址了,一切准备停当,就等上课了。

可昨天上一位教师的博客,看到十月份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太原第一会场和太原第二会场的连接。里面有《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教学实录。我把它下载到MP4里听了又听,决定模仿来自青海王老师的部分流程来上。

今天很不巧,教室的电脑上不了网,那段西湖的视频是看不了(可惜它是不能预先下载的.),我只好连忙找几张西湖的图片简单做了个幻灯片(效果那可差远了!)加上今天课间操出操情况不理想,校长要全校同学重来训练,耽搁了几分钟,影响了第三节课。上课铃响了好久,孩子们才回到教室,还没来得及让他们喘口气,我就开始上课了!

我一到上课就会把自己原来的设计忘得一干二净,随性而上,临场发挥。今天感觉自己没有怯场了,只是由于我的语言功底还不够扎实,遇到一些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就自信不足,不敢放开来读。(如饮、晴、轼、潋滟、西子),另外在范读前把淡妆浓抹读成浓妆淡抹了。(课后有位教师问我那个抹字读第三声还是第二声,我听实录时感觉王老师是读第二声的,就没加查证也读了第二声,后来一是这个字没有第二声的,可能是我听实录时听错了吧)

我的流程是中规中矩的,但学生的这节课的表现不是太理想,连最在行的朗读也读不出原有的水平。或许我语言的穿透力太弱了,没有视频单凭语言无法带孩子们进入西湖美景的意境;也或许是今天校长也坐在后面听课,孩子们有点紧张,放不开。我只好不断地鼓励他们多读,读好!

对比王老师,我发现她的声音抑扬顿挫,蕴涵饱满的感情,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诗境中,显示出她多年语文教学的功力。我现在不得不承认自己是那么的稚嫩!对比太原第八小学的学生,我们的孩子说话能力太弱了!相同的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答不出什么或不知如何表达,他们却想象力丰富,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

着重讲解诗中第一、二句,经过充分的读和多种形式的读之后,简单理解一下全文诗意,介绍苏轼描写西湖的另外两首古诗,我背诵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来结束这节课,鼓励他们课后找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歌来读一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