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延伸的诗句有哪些汇编60条

日期:2023年09月10日 分类:警句格言

《诗四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准备: 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熟读背诵这四首诗。有条件的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教学设想:

诵读品味,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归田园居》《游山西村》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同样是写农村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与陆游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各学习他们一首诗,通过比较来了解他们不同风格、思想感情。那么谁能够说说他们的生平事迹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

陶渊明:(略)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曾因极力主张北伐,被罢官,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范读二首诗歌,学生跟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译一译: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

同学们,你觉得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理由吗?

三、研读品析,语言品味。

♂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人归园田居的情景吗?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意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你觉得陶诗的语言怎样,你能说说吗?(语言自然、通俗)

♂《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吗?

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你能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成为名句的理由吗?

A、对仗自然工整,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B、富有哲理:比喻困境中依然蕴含着希望。

四、比较赏析,学会评点。

♂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小组合作学习)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

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

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

陶心情闲适,遁世;陆心情喜悦,留恋。

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五、诵读体验,互动释疑。

1、诵读体验:

♂你认为我们该用用怎样的情感进行朗读?朗读中你体验到了什么?

♂学生模仿古人朗读表演。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学了本诗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2、课外延伸:

①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②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教学设计:

一、巩固理解,解释引读。

1、巩固理解:

《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中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2、解释引读:

这是一首边塞诗,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那么谁能够说说王维呢?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人称诗佛。当时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二、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以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三、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送别诗歌,感受李白。《渡荆门送别》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又是谁送谁呢?

那么谁能够说说李白写这一首诗的背景呢?

这首诗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五、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反复朗读诗歌,直至背诵。

2、说一说:

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六、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你能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4、本诗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七、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

♂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表达呢?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八、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2、课外延伸:

①背诵这两首诗;

②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③课外摘抄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诗四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1、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游山西村》陆游导入新课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 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⑵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⑶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3、竞背课文。

4、抽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拓展延伸

《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

〖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

〖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⑴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⑵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学生讨论交流:

1、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 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⑵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①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②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

〖延伸作业

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王维诗四首教学设计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以下是“王维诗四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一、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连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天宝十一载(752)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其间作有《凝碧池诗》,抒写对唐王室的忠心,两京恢复论罪时仅受降官处分。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早年曾出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有《王右丞集》。

二、四诗简介

(一)积雨辋川庄作

1.写作背景简介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十余公里处的辋川山谷中,是王维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兴建的园林,主要景点有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鹿柴、辛夷坞、欹湖等,今已湮没。《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这是一首七律,作于辋川山庄。

2.基本解读

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别业优美风光(境),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主旨)

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写田家劳作生活。积雨,久雨不停。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炼字)

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日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在松林之中,诗人看木槿花开花落;采露葵供清斋素食。表面上看起来是太过清幽孤寂,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寓情于景)

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野老,诗人自谓。《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客人们再也不让座与他,而是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不再有隔膜了。“海鸥相疑”见《列子黄帝》,说海边有一人与鸥鸟相亲近,后来其父要他将海鸥捉回来,等他再到海边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不再理他。此二典都充满了老庄色彩,一正用,一反用,共同抒写诗人澹泊宁静的心境。

3.鉴赏要点

①  2+2式结构: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的情志。诗中前二联写景,后二联写情志。诗中用典故表达自己离尘脱俗的心态。

②“诗中有画”。语言富于色彩之美;“争席”、“海鸥”二典,有生活画面,曲折见意。这正是“诗中有画”特色的鲜明写照。

③用典。

4.问题探究

关于“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句,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有诗句“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佳句”(《唐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不同意,反驳说:“摩诘盛唐,嘉桔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韦占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但据查,嘉韦占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了谁的诗句难以定论。再看二人诗句,有高下之分,如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韦占点化,以自见其妙。”(《石林诗话》卷上) “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和“阴阴夏木”比“水田”和“夏木”画面显得开阔而又深邃。

(二)辛夷坞

1.写作背景简介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诗。这一组诗全是五绝,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从整体上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景。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辛夷坞幽静之景(境),表现诗人宁静淡泊情怀(意)。(主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写春天来到,辛夷花开。裴迪的和诗中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正可说明辛夷花含苞欲放时,很像荷花箭,而且花瓣和色彩也颇多相似之处。木末指树梢。辛夷花开时,不同于桃李等花,其花是开在枝条的最末端上。红萼,辛夷花红色的蓓蕾。当春天来临,花的蓓蕾在山中怒放,灿烂无比。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写春天不永,花开花落。山中的居室空寂冷落,无声无息,只有纷纷扬扬的辛夷花洒下片片落英,悄悄结束了它美丽而略显短暂的花期。

3.鉴赏要点

①这首诗写景以动衬静,显得山林越发清幽。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

②寓情于景。写景中表达了诗人淡泊情怀。清幽的山林,花开花落,让人读后感受到诗人的一种气质所在,即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怀。

③对比。辛夷花在春寒料峭时开放,展示它的生机和希望,但一树芳华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这是多么孤独而又冷落的令人难堪的境地!所以它只好自开自落,在深山中了结自己的美丽行程。诗人的寂寞之意与淡泊之情寓于诗中。

(三)送沈子福归江东

1.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是王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游历湖北襄阳一带所作。其集中尚有《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所游之地不止一处。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送别友人之场景,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主旨)

前二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写送行之地的景色。渡头、杨柳,显出送行和分别已在眼前。唐人有折柳送别习俗,此处烘托了送行之时的气氛。行客稀,可见渡头之冷清,反衬出离别的伤感。

后二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时值春光无限、桃红柳绿之际,大江两岸春光明媚,诗人觉得心中对友人无限惜别之情,正如眼前所见的一派春光,弥漫于大江南北,随友人一同归去。

3.鉴赏要点

此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比喻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与情合的境界,而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诗中既写出了与友人深厚的友谊,也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4.问题探究

王诗中“临圻”,应是地名,今址难详,或是“临沂”之误。临沂,晋时为侨置县,在今江苏江宁东北十五公里处,恰与诗题“归江东”吻合。

(四)观    猎

1.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一次打猎场面,其中蕴含着诗人的豪情壮志。(主旨)

诗的首句“风劲角弓鸣”未写人,先写声。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声相应:风声由弦之震响而听得,弦之声由风之劲疾而更震耳。次句“将军猎渭城”才写射猎的主人。此联先声夺人,如沈德潜说:“起手贵突兀,王右丞‘风劲角弓鸣’、杜工部‘莽莽万重山’……等篇,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说诗啐语》)“起二句若倒转,便是凡笔,胜人处全在突兀也。”(《唐诗别裁集》)

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写狩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地点是在渭城,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平原草枯,积雪消尽。“鹰眼”因“草枯”而能更准确观察猎物,猎物绝无逃脱之机;“马蹄”因“雪尽”而略去阻碍,策马追赶更为迅捷。

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紧承“马蹄轻”而来,新丰市在今陕西临潼,为唐时著名产酒之地。“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新丰市与细柳营,二者相距三十余公里,此处泛指军营。二句表示将军归猎之迅速,有瞬息千里之感。

尾联“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射猎时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其中射雕之典,出自《北齐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射猎时,于云中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后用来形容那些膂力过人、箭法高超之人。

2.鉴赏要点

①此诗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狩猎时风劲鹰疾,气氛相当之紧张;猎后风定云平,猎手们心满意足,踌躇满志。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情感,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消长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②全诗结构巧妙,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间流转自如。清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起处须有嵝增之势,收处须有完固之力,则中二联愈形警策。如摩诘‘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倒戟而人,笔势轩昂。‘草枯’一联,正写猎字,愈有精神。‘忽过’二句,写猎后光景,题分已足。收处作回顾之笔,兜裹全篇,恰与起笔倒人者相照应,最为整密可法。”

③遣词造句用得准确精当,“枯”、“尽”、“疾”、“轻”、“忽过”、“还归”,体物精妙,传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