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描写寺庙牌匾的句子集锦80条

日期:2022年02月02日 分类:警句格言

写了85遍的牌匾随笔

洪川大师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禅师和书法家。有一年,日本江户城建造了当时日本最大的寺庙,京碧寺。

寺庙落成后,当时的最高统帅德川家康就派人请洪川大师来为京碧寺书写“第一议谛”(指至高无上圆满究竟之真理)四个字。第二天一早,洪川大师准时来到京碧寺,只见寺院里已经摆上桌子和文房四宝,四周围满了观看的居民。

洪川大师走到桌前,一边拿起笔蘸墨一边想:“这么多人看着,可一定不能出丑,一定要写出四个好字来!”结果,他在书写时反而用力不稳。“没写好,我重新写过!”洪川大师说。

寺里的小和尚又拿了一张纸放在洪川大师面前,可接着,洪川大师还是没有写出满意的字,一连写了84次,洪川大师还是没能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这时已经是正午了,围观的人们纷纷回家吃饭。洪川大师深吸了一口气,定下心来,再次在纸上写下了“第一议谛”四个大字。看着自己第85次写下的这四个字,洪川大师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微笑,“终于写好了!”最后,这四个字就被做成牌匾,悬挂在京碧寺的大殿内。

不久后,德川家康参谒京碧寺时,召见了洪川大师:“我早就知道你特别严格要求自己,听说光是这四个字你就写了85遍,真是让我钦佩!”洪川大师却惭愧地笑笑说:“不,这不是我在严格要求自己,我因为太在意别人的感受才没有发挥好,这是我最值得批评的缺点——作为一个老禅师,我居然一直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写了这么久找不到自己了随笔

不是大v,没有阅读量的增加。找不到了自己的方向,只剩下唯一的热情了。从大一爱上文学,正式开始写作。每天坚持更文,尝试各种风格的写作。大一大二写诗,目前写散文、随笔。越来越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方向。

来到简书也有三个月了,一直写着自我的想法。每天更新着随笔散文,倒是有点散漫了。很多的写作训练营,简书大讲堂在冲击着我,各种认证头衔刺激内心深处。我尝尝反思自己,到底是适合怎样的`写作。如何独树一帜,每每想到这。总会冒出一个可怕的想法去抵触情绪,慢慢来总会好的。这就是自我安慰吧,自我安慰。

大学时光过得真快,眼看就要毕业。三年制的学习时光转瞬即逝,谈不上浑浑噩噩。倒是不知道能不能仅凭这点爱好养活自己。对父母的承诺推迟了延期。悲观的看着自己,将要结束了学生生涯得到了什么。感情不顺,学业对我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一切都源于一本《仓央嘉措》的诗集,暗暗蠢动的灵魂喜欢上了村上春树,仓央嘉措,余华。爱上他们真实的写作,很多人在此刻容易迷失自我。很多人嘲讽我的时候,为什么写作。无病呻吟的言语,令人作呕的文字。我坚信这是上天给我的一项技能,就是有文学素养。任凭别人去说吧。

若是情感丰富,对写作也是有用的吧。没有刻骨铭心的热恋,没有动人心魄的感情宣泄。每每无处宣泄的时候,就找个备忘录记录自己的内心状态。这个习惯从三年前开始,至今未曾停歇。就这样一直写着写着,这期间没有过多的插曲,就像一部肥皂剧重复的播着。我作为戏中的龙套,一直无人问津。天生不愿轻易放弃的心一直支撑着我。每每想到一句诗,就充满希望。你看,槐花正香,月色正明。就这样一直在路上,陪伴我的仅剩下不想舍弃的梦想。一个独行的人也是需要安慰的,那样。心会更坚强。除了那些冷言冷语,一些温暖的话。关于梦想,关于属于我的东西,需要人懂。

写了又写,删了又删的随笔

写了又写,

删了又删,

思绪乱串,

在午夜零点十分。

如果文字有生命,

按下清除键,

是否毁掉了它。

如果文字有生命,

按下删除键,

是否尊重了它。

如果文字有生命,

按下空格键,

是否隔离了它。

如果文字没有生命,

为何能改变人生。

如果文字没有生命,

为何能编织梦想。

如果文字没有生命,

为何能塑造灵魂。

而我只不过是文字的记录者,

它跳动在我的面前,

传达它的信仰,

输出它的信念,

展现它的生命。

叫我敲打下一个个字节。

这是它的`容貌,

每一横,每一竖,

都是它真实的样子。

它仿佛在告诉我什么,

我仿佛看到它在说话。

是谁赋予了谁的生命。

心跳是生命吗,

那神呢。

血液是生命吗,

那葡萄汁呢。

脉搏是生命吗,

那天空呢。

呼吸是生命吗,

那大海呢。

是谁赋予了谁的生命,

是彼此,

是彼此的灵魂在交换。

你不是主宰,

万物才是。

王之涣写了哪些诗

导语:唐代著名的诗人王之涣留下来的诗作虽然不多,但是每一篇都非常的经典,王之涣的诗是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诗,欢迎阅读!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赏析:

这首写于宴席上的七绝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调清丽明快的水彩画:长堤逶迤,水色碧明,东风鼓帆,桃花逐波。然而,它的主题却是“离愁”。

春天万象复苏,生机盎然,可是诗人看到的却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诗人从首句起就试着撩拨读者联想的心弦,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诗人一片惜别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诗人扩大视野,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唤起人们联想。那夹着田亩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条细长的飘带,缓缓汇入漳河,一起向远方流去,一望无际的碧野显得非常柔和协调。然而眼前美景却激起诗人的无限忧思,春水犹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诗人却不能与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遗憾,想到好景不长,盛筵难再,一缕缕愁思油然而起。由于移情的作用,读者不由自主地和诗人的心绪贴近了。

三、四句,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诗人以“莫听”这样劝慰的口吻,将许多难以言传的情感蕴含于内,情致委婉动人。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至此,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已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诗人的满腹愁绪了。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一为反衬。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诗人想象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二为想象。诗人写所想,化虚为实,借溪浅不胜舟形象地表达了离愁之重。三为借景抒情。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这首匠心独运的小诗含蓄蕴藉。诗人从“看到的”、“听到的”,最终写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诉说离愁,令人读之却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启迪人思,耐人玩味。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凉州词二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赏析:

其一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其二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玄宗许之。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后小杀问唐使袁振,袁振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颉利发与玄宗射猎,时有兔起于御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发获之。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绝,人间无也。”后来玄宗为其设宴,厚赐而遣之,最终不许和亲。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