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描写悲壮边塞的诗句精选三篇

日期:2022年09月18日 分类:警句格言

悲壮苍凉的边塞诗词

边塞诗词是唐代汉族诗词歌赋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己亥岁》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燕歌行》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悲壮奇丽

引导语:岑参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边塞诗为主,悲壮奇丽是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特色。关于岑参诗歌中的“悲壮奇丽”,是怎么体现的?

岑参的边塞诗总的归结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描写边塞战争或是与战争有关的军旅生活、将士矛盾、离别愁绪、思亲怀故,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玉门关盖将军歌》,这些作品直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作者强烈的爱憎,思想内容非常的深刻;

二是描写边塞风光、自然景物,如《经火山》、《题铁门关楼》、《登凉州尹台诗》,这些作品以写实的手法再现边塞风光、景物,思想内容不如前一种,但从艺术风格表现上来说,在边塞诗中具在代表性;

三是描写边塞民族交往和风土人情的,如《胡歌》、《戏问花门酒家翁》、《轮台即事》,这些作品内容新鲜,对于了解边地民族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及当时民族交往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宋严羽认为:“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唐殷璠也认为:岑参边塞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明胡应麟认为: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盛唐高适之浑,岑参之丽……”,“岑句格壮丽,高情致缠绵”.

因此,悲壮奇丽是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特色。

悲壮的体现

悲壮慷慨昂扬,是先秦汉魏以来描写行役、战争的传统风格,岑参诗歌的悲壮,就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的“悲壮”有两种格调,一种是感慨而苍凉的格调,如曹操的《苦寒行》;第二种是昂扬慷慨的格调,如屈原的《国殇》,岑参边塞诗所体现的悲壮二都兼有。

一方面岑参边塞诗中描写的“黄沙漫漫,风吹草低、走马万里,仰望故乡的朝日与明月所产生的乡思之情”表现了战士跋涉之苦和思恋之苦,格调悲壮而苍凉;

另一方面描写征人鼓而雪海涌,三军呼而阴山动的战争场面和战士勇往直前时,则体现了战士的'豪情壮志,格调悲壮昂扬。但是岑参的边塞诗歌在反映行役、战争的苦难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现将士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因此岑参边塞诗歌的主旋律是悲壮慷慨昂扬。

由于岑参边塞诗歌所体现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得他的边塞诗具有一种雄伟的壮美,这种壮美不是由于敌人力量而体现,它是由将士的献身精神所体现的,即使是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直入天际的漫漫黄沙、高耸入云的雪山、冻断宝刀的奇寒。

这些,在将士面前都如敌人一样的倒在了脚下,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是在将士的面前人的力量显然战胜了自然的力量,这是人在和雄伟的自然做斗争,人压倒了自然,这是对人的力量的赞美,是将士英雄气概的赞歌,在我们今天看来则显现为雄伟的壮美。

因此,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岑参的边塞诗歌的悲壮风格形成一种磅礴的力量,这是岑参区别于其他边塞诗人的地方。

奇丽的体现

对岑参边塞诗的风格评价,历代都离不开“奇丽”二字。

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称岑参的边塞诗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充满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书中还引用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的诗句,说明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文物。诗人方东树认为岑参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奇峭,起飒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六句奇才、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唐人殷番也称岑参边塞诗是“诗语体峻,意亦造奇”。

奇丽的艺术的风格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传统,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瑰丽奇伟,骋翔天地。屈原的奇,在岑参的边塞诗中,更是得到普遍的体现。

岑参边塞诗的诗歌风格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古典文学全面繁荣的时期,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岑参边塞诗的诗歌风格吧!

岑参边塞诗的诗歌风格

摘 要:文人赴边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契机。岑参的赴边经历也为他写作大量优秀的边塞诗提供了可能。岑参边塞诗的纪实性、格调的雄浑远远超过其他诗人,对边塞奇异风光和对军中宴饮场面的详尽描写也是其他赴边诗人诗集中所未有过的。在文学史上,讲到盛唐边塞诗派,人们往往将边塞诗派两位杰出诗人高适、岑参并称为“高、岑”,这是因为他们的边塞诗艺术风格上有相近之处。杜甫曾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二十韵》)[1]而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有着更简明的概括:“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从此,人们大多以“悲壮”二字概括“高岑”边塞诗风的共同特点。但也有人,如清王士祯提到了“高、岑”边塞诗风的不同,认为“高岑迥别。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

一、高岑两人虽都有长期的边塞生活经历,但所到之处不同:高两赴蓟北,一赴河西;而岑参去的是安西、北庭。所以他俩笔下的边塞风貌是不同的

在高适眼中,塞外的景象是山川萧条,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绝域苍茫。他笔下的自然景物,显得荒凉、冷寂、凝重,给人以阴惨惨的感觉,虽增强了诗歌的悲壮气氛,但有苍凉之感。而岑参写边塞之景,却带着喜爱之情,显得清丽明快,对边塞的景物,岑参无不带着好奇的眼光,描绘了辽阔壮丽变幻莫测的塞外风情。

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开始就描写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塞外严冬景象,这本是是情理之中,但接下来作者笔峰一转,突发奇想以春景状冬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严冬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景色清新俊丽,作者的乐观情绪溢于言表。岑参还有对胡地的风俗,音乐舞蹈及汉胡友谊与文化交流的描绘。“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初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儿半解弹琵琶。”(《胡歌》)这里不仅写出“七里十万家”边塞古城人烟稠密的盛况,也描写了在月下少数民族弹奏琵琶的文娱活动。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酒泉太守能舞剑,高堂置酒夜击鼓。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这首诗写了太守舞剑击鼓,胡笳曲的感人,琵琶长笛的.合奏,羌儿胡雏齐唱歌,还吃着犁牛野驼的肉,又饮着萄葡美酒,全是异域的风情,引入入胜。胡舞则更是有特色:“如莲花、舞北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曼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裾转袖若飞雪,左旋右旋生旋风。……始知诸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边塞本是荒凉冷寂的,但在岑参笔下,生活却富有情趣,忘记了自己身处边塞,而是到了富有异国情调的他乡旅游来了,你看胡舞多有特色:舞曲可谓是“天下无”,胜过《采莲》《落梅》,服饰艳丽华美,舞姿轻捷妙转,富有节奏感。边疆的生活是如此美好,全然没有高适笔下那种凝重苍凉之感。

二、高岑的诗歌不仅反映的边塞风貌不同,而且在写景的表达方式上也是不一样的

高适写景大多直抒胸臆,很少有单纯写景之作,在叙事抒情中伴随写景,大都是“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3],显示了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倾向;岑参写景运用大量的想象夸张,描写塞外雄奇壮丽的自然景物,在情与景的问题上,是寓情于景,创一种“无我之境”[4],显示了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

高适写景之作不多,即使写景也都是“寓景于情”,以自然万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思:“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使清夷节入居庸三首》之一)“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蓟中作》)“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入昌松东界山行》),体现了强烈的主观色彩,高适笔下的景物成了高适寄托感情所在。

岑参的笔下写了沙漠、火山、热海、奇寒及恶劣的气候等塞外特有的景象。

写火山。《经火山》:“赤焰烧虏云,炎气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火山云歌送别》:“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山满云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写出了沙漠地带的奇热,“炎气”“塞”满天空,好像整个环境都在燃烧中,所以千里之外的飞鸟也不敢来。写热海。《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这是多么令人惊奇的景象啊:水“如煮”,“众鸟不敢飞”,但却有“鲤鱼长且肥”,岸边有“青草常不歇”,“蒸沙砾石”、“沸浪炎波”。作者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来写热海之景。写奇寒。《走马川行》中描写到“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甚至到了“都护宝刀冻欲断”的地步。写恶劣的气候。还是在《走马川行》中有描写:“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马走碎石中,四蹄皆流血。”(《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黄沙满天,飞沙走石,风急似剑,漫天大雪、马蹄冻脱。在这样恶劣环境下,大军出征,平定边塞,显得悲而壮、壮而奇。

岑参笔下的自然景物是那么雄奇,不禁让人产生向往之情。

即使同样写出征大军的威势,高适是“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燕歌行》),写大战的场面则是“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塞下曲》)。虽也有想象与夸张,但显得“壮而实”。而岑参是“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由于运用了想象和夸张,显得壮而奇逸。所以,“高适尚质丰理,岑参诗尚巧主景”[5],可见王士祯的观点也有合理之处。高、岑诗风虽不是迥别,但可以说高诗是“悲壮而厚”,岑诗是“奇逸而峭”。   三、高、岑两人都有长期的边塞生活经历,都在边塞任过军职,但高适对民生疾苦更了解,体会更深高适在字里行间表达了自己鲜明的爱憎:“惆怅悯田农,徘徊伤里闾。曾是力井税,曷为无斗储。”(《苦雨寄房四昆季》)在《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二首》其第九首写道:“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这些都写了作者对农民遭受旱灾和重税剥削的深切同情。

因为高适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所以有一些改善民生的理想,主张实行赈济,免收农民的租税:“圣主当深仁,庙堂运良筹,仓廪终尔给,田租应罢收。”(《东平路中遇大水》)但他这一切正义的主张是难以被人采纳的,他只有悲叹:“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同上)即使理想不能实现,他也不忍心做一个压迫百姓的官吏,“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县》),不久就辞官不做了。

除了写对农民的同情之外,高适也写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士兵们的悲惨遭遇。对从军者别离的悲伤,不知他们何日能够凯旋,他写道:“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蓟门行五首>之五》)高适对战士寄予了高度的同情,更体现在他写的《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肥,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闻。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首诗既写出了军中将军与战士苦乐悬殊的生存状况,也写出了在战士年轻的妻子盼望战士奏凯归来时,战士们也只能空望云山的悲凉之情。最终战士们的遭遇是“边兵如刍狗,战骨成埃尘。”(《答侯少府》)所以高适希望“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塞上》)早日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他兴奋地歌唱“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麒麟,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大平人。”(《九曲词三首》)之二)“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同上之三)的景象。可这只是高适的美好愿望而己,统治阶级怎会看到底层士兵的遭遇?怎会看重底层士卒的生命?

岑参揭露社会不公的作品虽不如高适直接深刻,但也有一些描写:“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胡兵犹不归,空山积年岁!”(《送狄员外巡西山军》)这与那种“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的生活正好形成鲜明对照。在《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中有这样一句诗:“曾到交河郡,风土断人肠。……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旁。地上多髑髅,皆是古战场。”作者在这里借古战场之景表达了对士卒悲惨遭遇的强烈悲慨。但与高适比较起来,岑参对现实的揭露显得更含蓄隐晦些。

总之,高岑诗歌在艺术风格上虽有相近之处,但他们的诗风还是有差异的。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各有千秋,特别是他们在边塞诗上的艺术成就,使其成为唐代诗歌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研究。

岑参边塞诗风格

岑参是唐朝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与高适共称高岑,其诗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岑参边塞诗风格,欢迎大家阅读。

岑参边塞诗风格

岑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主题很突出,很强烈,突破了他人以写边塞苦寒和士卒劳苦为主题的传统格局。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岑参向往到边塞去建功立业,他常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部人”来勉励自己,报效国家。因而,他一生中五次入边幕,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被征调到唐朝最远的边塞安西(今新疆库车)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真正是投笔从戎,“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城障塞堡,无不经行”。边塞的军旅生活成为诗人创作的源泉,边塞风物、西域俗情,在他的笔下顿生奇异瑰丽,诗情喷涌,流动着神韵,热情加以歌颂。他的诗突破了以往边塞诗写边塞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在艺术风格上,岑诗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想象丰富、比喻新奇、夸张合理,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之中带着悲壮峭拔。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也说“岑参语奇体峻,意亦奇造”(《河岳英灵集》)。“秦山数点似青黛,渭水一条如白练”,语言明丽清秀;“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和“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异景瑰奇,引人神往。岑参的边塞诗最著名的是两“歌”一“行”。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之一,在于诗人善于以广漠边塞的山水风物作为歌咏的意象,构设奇异壮丽的意境,来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句句咏雪,开篇奇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胡地已是满天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来喻雪,把朔风严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来传感大雪纷飞的意境,清新诱人,可谓妙笔生花,读之无不叫绝,不愧为千古佳句。“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由于诗人对祖国山河有着深沉的'爱,才能精巧构思、浪漫想象。这明丽清秀的语言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与积极向上的精神,也给荒凉绝域中人们平添了多少温馨的希望!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黪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里的描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白的色调和暖红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反衬,相映成趣;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一静一动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凸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以景结情,含蓄委婉。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友人,只有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仿佛在述说着一段魂牵梦绕的离情。至此,诗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绵绵无期、悠悠不尽的千古艺术品味空间。在这首诗中,诗人由“雪”而开篇,由“雪”而归结,“雪”的意象细腻而有气势,鲜明而有色彩,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切的感受力。全诗笔力矫健,既有大意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实为边塞诗中的上乘之作。

岑参生平

岑参唐朝南阳人,出生于官宦世家,从曾祖开始家中长辈多以文墨位至宰相。到了岑参父亲岑植一代,也坐到了晋州刺史这个位置。

岑参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世家,怎么也该生活富足,接受最好的教育,日后可能也会像自己的长辈一样入仕从官。不过可惜的是,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去世,自此家境日益困顿。

岑参幼年之时,跟随兄长读书习字,十五岁后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二十岁来到长安求仕不成,于是各地漫游。

天宝三年的时候,岑参高中进士,此后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五年后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今日我们都知道,岑参边塞诗写的最好。他就是在这一年,初次来到边塞的。

天宝十年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人交好。十三年,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这是岑参第二次出塞,也是感受最深的时刻,他的边塞诗大多诗成此时。

乾元二年,岑参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后罢官准备东归,不想未曾断,最后客死成都居所,享年五十六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