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警句格言

中国制度优势的经典句子锦集90句

日期:2022年09月27日 分类:警句格言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书笔记范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制度面对面》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书笔记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具有显著优势,需要坚持好、实施好,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是一套符合国情的特色发展制度体系,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所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了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涵盖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国家治理过程的各阶段,而基层治理体系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层群众自治的根本遵循,其是否行得通、是否行得稳、是否真管用,对于新农村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有实际求事的“定力”、真抓实干的“脚力”、五湖四海的“眼力”。

推进基层治理需要实际求事的“定力”。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好的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是民族复兴的坚强基石。基层民主自治历经岁月的历练,呈现许多好的经验和制度,如枫桥经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等。这些好的经验来源于广大基层群众治理智慧结晶,是尊重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结果,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农村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产物。好的制度、经验需要坚持好、巩固好,但并不是所以机制都是普遍适用,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风俗习性不同,所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改革创新的进程中,要坚持从当地实情出发,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把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

推进基层治理需要真抓实干的'“脚力”。纵有良法美意,非其人而行之,反成弊政。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是当前,基层在推进治理体制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对制度缺乏敬畏、不按制度行事和随意更改制度等现象,极大破坏基层自治体制的稳定性和自主性。所以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必须同步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加大立法力度,把基层好的治理经验以法律的形式给予保护,坚决打击恶意挑衅基层民主自治的行为,引领全社会增强对基层治理体系的敬畏感,自觉维护制度权威。

推进基层治理需要五湖四海的“眼力”。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发展和成熟是循势渐进的过程,急不来也慢不得。过去的70年,我们构筑中国制度建设理论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为坚定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支撑。当前,在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上,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由于人才匮乏、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在制度的改革建设上依然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维,上面来什么就执行什么,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因此,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域平衡,将资源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同时,贫困地区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要有五湖四海的眼力,拓宽视野、开拓思维,既要做好借鉴工作也要增强自力更生的内动力。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书笔记2

天下大治,是古往今来无数治国者孜孜以求的理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中国之治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前仆后继、不懈探索,却都抱憾而终。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党中央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更是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在中国之治的伟大实践中,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展示出许多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和概括,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切入,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展开,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地对内展示、向外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也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同时要看到,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动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与时俱进地完善和发展,不折不扣地遵守和执行。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发展历史都表明,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正是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国家治理体系才能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才能不断提升,中国之治才能不断跃上新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就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书笔记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制度体系,具有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在实践中显示出巨大优势,以下几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优势;二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三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就是拥护党的政策方针,坚定理想信念跟着党的脚步去走好自己的路,我们只有知道应该站在哪个方向上,才会有走的更远的机会。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要从人民中去找工作的方向,作为党员要时刻认识到群众的问题是关键性的问题,所以民生的问题是特别重要的一个问题。坚持依法治国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个党员都知道落实从严治党的重要性,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做好自我的管理工作,要学习党章党纪党规,践行党员的各项义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所以我们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份子,就要在学习中做好运用的工作,要做一个遵规守纪的合格党员。首先要提高自己遵规守纪的意识,从自己的思想上防微杜渐,建立起廉洁自律的思想意识,做一个纪律意识强烈的人。在遇到有利益相关的事情的时候,坚持自己做事情的原则,不抱任何的侥幸心理,凡事都按照原则来干事情。其次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干,哪些事情不可以干,要将纪律的条条框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所做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一条光明之路、吉祥之路、希望之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相信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能越走越远,实现中国梦!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书笔记4

阐述了法治建设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切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必须老老实实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要提高立法质量。

卢梭曾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所谓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更要树立法治思维做尊法的模范,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学做学法的模范,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做守法的模范,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做用法的模范,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更要正确认识人与法治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尊重法律与执行政策的关系,正确对待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与运用其他思维方式的关系。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更要研究问题先学法,决策问题遵循法,解决问题依据法,言论行动符合法。

相信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一定会建设的更好,我们年轻一代更会有所担当。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范文

(一)在“男女有别”一节里,提到Oswald Spengler曾说西洋有两种文化模式,一是Apollonian亚普罗式的,一是Faustian浮士德式的。前者认为宇宙有一个超自然超人力的秩序,人只能接受它,维持它。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后者认为冲突是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费老认为乡村社会是前者,现代社会是后者。

且不说是不是,我对这两种文化模式很感兴趣。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只不过是对理想世界的拙劣的模仿,还有圣经中对于原罪的解释,原来都是前一种思想的表现;而浮士德式的文化模式,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人生观,“生命是障碍的克服”,苦难越大,生命力因之越强,生活的意义因之越深。这里面隐藏了一个结论就是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结果无非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进而推论,我们不是要得到更多而是要经历更多,这就是存在主义者加缪的观点——不是生活得更好,而是生活得更多。

(二)对于男女感情,费老又说“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最后的统一是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男女的共同生活越是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序也愈是深,求同的障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需更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费老这里说的是性别差异带来的异性吸引力和爱情。我不由想到我们在感情中体会到的爱情,如果抽去了表层的性欲和生活,其实就是这种依恋感,这种恨不得和对方变成一个人的冲动。卢克莱修说“情人们热烈地拥抱在一起,情爱的牙齿顶着牙齿,但他们不能在另一方销魂,也不能成为另一个自我。”正是这种永远不能克服的距离产生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很多人难以体会这种本质的爱情,甚至用性或者“在一起”代替爱情,无疑是对爱情的肤浅的理解。

(三)在“礼治秩序”里,费老认为中国社会既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而是礼治。若是法治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私情和冤案发生,若是人治就不会有那么多位高权重的人总说身不由己烦恼重重了。中国社会的人们是依照多年以来形成的传统习惯生活行事的,不管处于什么地位,都得按照这些规定行事。儒家说“克己复礼为仁”是个最好的例证。

(四)接着,在“无讼”里,费老接着推论,既然是礼治社会,那么礼就不仅仅是礼貌,不懂礼就简直是个道德问题,如果有官司非打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规矩。中国乡土社会的理想是没有法律和政治的,因为一切都按照祖先流下来的规矩进行,政府的统治以教化为主,“苛政猛于虎”;来到这个世界的新生儿自有父母教化他们适应这些规矩。这就实现了“无为而治”的理想。

我想到在我的家乡,很少有争端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的,家务纠纷或者两家发生了争执,一般都是找村里能说会道的“明礼人”来“评理”。很少有人想到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打官司被认为是“丢人”的,不管你有理还是无理。当然过了这么多年,中国农村的乡土性已经有所稀释,乡村里的家长和长老们的影响力慢慢下降,村里以前经常为人评理的人现在只不过是个婚丧嫁娶仪式的主持者,平时喜好赌博,在乡亲中已经没什么威信。

《建设幸福中国》读书笔记

篇一:

“幸福”是什么?

很多年前,一个小男孩会说:幸福就是可以永远与小伙伴玩游戏;一位农民工会说:幸福就是可以多挣一些钱养活家人;一位流浪者会说:幸福就是可以住上一个吃了上顿有下顿的房子......现在呢?一个5岁的小孩已经会“彻夜玩游戏了”;农民工不再只追求“有钱就好”了,人们也不再只希望有个安身之处了,而是把目光转向别墅、名车。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只是坏事,这些也能体现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读了《建设幸福中国》我才知道,幸福,究竟是什么。

想必,大家都知道大名鼎鼎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吧!他为我们的水稻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不仅是我们中国的发展成就,也令世界刮目相看。那他老人家现在怎么样了呢?

2022年,袁隆平又被人们拉出了水面,这次可不是因为又有什么科学成就,而是因为他被人们爆出了与妻子一起去看车展的消息,你可能会觉得纳闷;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怎么会被车站所吸引呢?这也许也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也体现社会的开放与越来越现代化。那他现在的生活又怎么样呢?看完这篇文章,我可以有一个词来形容:朴素。

从朴素中可以看出什么呢?现在的80后90后重视时髦、现代,盲目地追求幸福。却从不重视朴素节约,他们会这样说:现在是和平年代,那么节约干什么?他们是老人,能受得住,少吃一点,少用一点又没事!其实,幸福并不仅仅就是不别人夸赞、表扬,更多的是心理感受,与自己的父母一起好好在家里吃一顿饭不就很幸福吗?身边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我们要学会珍惜,珍惜,也是为了我们的祖国。

达芬奇有一句这样的名言:勤劳一日,可的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也许,只有那成千上万的农民了解最深吧!人们常把农民说做没有素质,却可曾知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米饭、蔬菜,都是他们一双手种出来的啊!我们可曾知他们的汗水浸湿了衣裳,得到的却只是一小叠报酬呢?虽然这样,他们却仍然很幸福,因为他们为人民作出了贡献。

其实,幸福很简单,不需要那样举一大堆数字来说明,只需要做好自己该做且不辜负所做的事情,那么,你就幸福了,只有你幸福了,国家才可以幸福,以为只有一小片一小片土地,一个一个人,才可以汇成一个国家啊。

幸福是需要每个人来建设的,我们,这些21世纪的新希望,应该怎样建设幸福中国呢?首先,我们要好好学习,只有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我们才有实质力量,其次,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以养成习惯,来陶冶我们的精神情操。在生活上,我们不仅要向上面两个例子一样,朴素、勤劳和一丝不苟,做事也要认认真真,不马虎,做一个四好少年,近一点我们自己的力量,才能建设一个幸福的中国!

幸福,其实很简单。

篇二:

开学伊始,老师发给我们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建设幸福中国》,读着这本书,泪水不时在眼睛里打转,书中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这本书主要从六个篇章讲述了怎样建设幸福中国: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共享发展成果、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困难家庭住上新房子、提供公文化服务。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令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幸福的小鱼》和《不再打着火把去上学》。

《幸福的小鱼》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云南澄江县海口镇松元小学四年级学生曾维,因为家里没钱交学费,很怕开学,为了凑足学费,他的爸爸妈妈不知想了多少办法,受了多少苦。为了能给曾维交上学费,家里留着农忙时吃的鸡蛋都卖光了,连老母鸡也卖了,但学费仍然凑不足。怎么办呀?当曾维迈着沉重的步伐和爸爸来到学校,当爸爸用颤抖的手准备交学费时,老师微笑着说:“不用交了,今年国家实行“三免一补”的好政策,所以不用交了!”曾维和爸爸再也不用为学费犯愁了。正是有了国家的好政策,才使得曾维以前那条痛苦的小鱼,变成了现在这条幸福的小鱼。

《不再打着火把去上学》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陕西秦巴山区女孩张华英打着火把去上学的故事,到了开学的日子,张华英5点钟就要起床举着火把踏上崎岖的`山路,赶往10公里外的学校去上学。夏季还好,可是一到冬季,她和他的同伴们就要遭遇“两头黑”,既不方便又不安全,还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他们多么渴望能有一天不再打着火把去上学呀!

这一天终于来了,通过报社记者,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关注,网友们发起了一个“伸出援手——捐赠手电”的活动。一支支带着爱心的手电,照亮了张华英和她同学们的上学路,也照亮了她们的心,她们再也不用打着火把去上学了,让她们感到了无比的幸福。

通过这两个故事,使我深刻的感受到:比起那些生活在山区的孩子们,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从这本书中,我不仅了解到我们每个儿童都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还知道了国家其他的富民政策,如关照留守儿童、贷款上大学、建立农村医保、修建保障房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等。

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善于观察,打好知识的根基,从自己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为建设“幸福中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三:

幸福看似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可是面对不同的人幸福就像一个没有答案的谜,在教师的眼里幸福是桃李满天下,在医生的眼里幸福是天下无疾,在农民的眼里幸福是五谷丰登,而在我的眼里幸福是学业有成。当我们拿起自己的“幸福公式法”,来计算幸福指数时,我们每天收获的都是满满一筐子的幸福,幸福多的溢出来了,只好洋溢在脸上,感动在心里。

从改革开发的最初实施,到现在的全面发展,人民随着改革步伐的节奏,人民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普遍解决了就业。难,上学难,住院难,购房难的等等问题。四川省邻水县贾从才就是一位深受改革开发影响的人,他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挑夫,每天将几百双皮鞋挑到地下车库的货车上去,他们往往挑完这趟活要花两个小时,但每个人却只能挣到18块钱,虽然辛苦,但贾从才觉得每天都活得充实,贾从才在老家还有一双儿女和一位老父亲,他作为家中的顶梁柱肩负着重担,他不知自己的未来会是怎样,他只好揣着一份梦想为之努力奋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贾从才写下了自己的幸福公式:2022+多挣钱+孩子学习上进+父亲身体健康=幸福,幸福公式写得简单,质朴,但我们仍看到的是一位农民工对可能能够融入城市,渴望能创造自我价值的幸福心愿。自从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启动以来,许多农民工已转为城市居民,他们可以参加到城市的服务保障体系中去,可以住公租房,廉租房等,贾从才得知这个好消息后,对自己的未来道路更加坚定,他相信只要努力一定会得到幸福的。

窗外寒风刺骨,屋内其乐融融,还没走进文化馆,就听到里面歌声悠扬,一片欢声笑语,往年的冬天,26岁的牧民帕孜古丽一家五口人挤在不足一平方米的土坯房里,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改善了,她家搬迁到牧民定居点上,生活也变得更丰富多彩了,帕孜古丽高兴的说:“不仅定居点通水通电,还配套建设了健身广场等服务设施,这都要归功于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心,改革是大家走上了小康道路。”在这个环境下,牧民们写出来自己的幸福公式:牛羊长得肥+风调雨顺+家庭和睦=幸福。

面对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我看来,一个共同目标+13亿人民共同努力=幸福中国,一个人的力量虽然薄弱,但13亿人民共同的力量凝聚起来将不可估量,在“春天的盛会”上,让我们将人民的心声转换成推动发展的动力,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让幸福像映山红一样映满整个祖国大地!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导语: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是一本很有特色的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论著,读完后获益良多。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思想史读书笔记

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是近代中国思想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而梁启超的思想在19世纪90年代初趋于成熟,梁启超通过其文章著述对这一时期思想气候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梁启超与中国思想史的过渡》一书中,作者将其作为探讨这一时期思想变化的切入点。通过对梁启超的思想变化过程及相关事物的研究来研究这一时期的思想变化。

在梁启超的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西方的冲击”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对此,作者特地提醒我们在强调外部影响的时候不能够忽视中国传统内涵。虽然晚清不像思想鼎盛的南宋或晚明时代,但晚清传统领域里的思想仍然在继续发展。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从生活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的角度来思考其思想变化的内在动力。对于19世纪末的学者们来说,儒家思想是一个巨大复杂、学派林立、彼此竞争的思想天地,所以对研究晚清思想的者来说,注意儒家传统的内部问题并探索其含义是十分重要的。努力设想自己处在儒家文学士的地位,弄清楚儒家思想作为富有活力的个人信仰在实践中向他们提出问题。以历史的观点看待这些问题及其发展来理解晚清儒家思想内在的变化动力。再根据传统固有的多样性和内在发展动力对西方的冲击作出回应,以理解中国对西方的回应。

作者认为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里,收改良运动的影响,思想变化的速度急剧加快,而这场运动巨大的思想意义却常被人们所忽视了。

关于思想背景,作者主要是从儒学的内在变化上来分析的。在儒家思想的实践者眼里,儒家思想从来就不只是一种哲学体系,或一种知识研究。还有实用主义动机和作为一种人生信仰的本质。学术研究从内部对儒家思想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对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的理想的争议中,形成了各种流派的新儒学。而今文经学派中的一些成员试图将儒家赞同的经世致用和含义模糊的改制思想奉为真正汉学的核心内容,并因此企图否定汉学在经验主义研究学派的地位。最后,在通常被错误地认为是经世理想惟一的维护者的经世学派中,特别强调将行政上的革新作为儒家治国之术的一个必要成分。这些思想倾向以及它们与西方冲击的相互影响,经康有为的中间作用,成为19世纪90年代初梁启超思想发展的转折点。

康有为出生于一个新儒学家庭。从小立志要成为圣人。他在1891年所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1897年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动摇了中国学者和士绅的思想基础,它们所造成的思想反响分别被比作一场飓风和火山喷发,读后感《中国思想史读后感》。

康有为认为真正的汉学应该在西汉占支配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中寻找。他为今文经学派辩护,反对古文经学派。试图摧毁那些作为经验主义研究学派依据古文经学的阵地,从而确立今文经学为孔子教义的真正宝库。揭示今文经学派的主要理想为经世致用,以及儒家思想实际上是倾向制度改良而非维护传统教义和制度。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个圣明的政治家和制度革新者,宣称经世理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世理想的实现需要制度的改革。

与19世纪的许多具有改革思想的学者一样,康有为把富强理想作为中国目前历史阶段的首要政治目标。不同的是,康有为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设计了全面和大胆的改革方案,梁启超指出为什么仁的概念成了康氏人生观的核心。认为新儒学氏康有为的仁有机思想的一个基本来源。康氏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梁启超亦受其极大的影响。

梁启超自幼受良好的教育,16岁乡试中举,此后几经波折,辗转成为康有为的学生。在万木草堂几年的思想训练和发酵奠定了他一生的思想基础。此后的运动中,在与严复,谭嗣同,李提摩太,林乐知等人的接触中其思想不断的`在发展。作者认为在1898年之前两年中,梁启超思想经过康有为这一中介,成了晚清经世传统的转折点。梁启超的经世理想主要有三个倾向:政治整合,民主化和含蓄而矛盾地接受民族国家思想。在19世纪90年代末的一场全面的思想运动使得士绅精英群体产生了思想分化,从而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出现。

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运动及维新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在改良和革命之间犹豫。他曾倾向于与孙中山的革命派合作,但最终因各种原因终告失败。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日本思想和西方思想,这在梁启超许多实际考虑的层面上发挥了作用。

文中作者认为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梁启超代表了中国民族主义的主流。而其民族主义思想包括了以下显著的特征:它是对组织松散和缺乏活力的社会的一种反动,在这个社会里,人们没有公民感和组成统一的公民团体所必需的团结一致的团体精神;它意指无条件地承认民族国家为最高的政治共同体;它意味着一个民族国家的民主化。

作者认为,当自治的政治出现了一系列重大问题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在1890年后的十年里开始求助于西方的意识形态。而在这一关键的过渡时期,梁启超的思想发展可以被看作是古老的儒家经世致用传统和当代寻求新的思想方向之间的一个重要纽带。就人格理想来说,梁启超的思想变形涉及从经世致用思想向国民理想的转变。而其国民理想对过去半个世纪来各个思想流派中的绝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都有着持久的吸引力,甚至在今天,它仍然是共产主义中国价值观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变中,19世纪90年代最初十年里发生的思想变化应被看成是一个比五四时代更为重要的分水岭。在这一过渡时期,梁启超是一个关键的人物,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同时将这一传统固有的关切转变为以他著名的国民形象为标志的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其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和永久的组成部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