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励志名言

江南采菱的诗句锦集三篇

日期:2023年01月04日 分类:励志名言

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原文

《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是元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恽所作的一首散曲。这首散曲描写了作者泛舟湖上的所见、所闻,用湖上的优美景色衬托出了作者心中客居异乡的乡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原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

元代: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译文

透过清秋的薄雾,传来了采菱姑娘的笑语。

湖面风平浪静,像白色的素绢平铺。

到手的美好风光可别虚负,我在湖上久久留恋,不肯离去。

相交而过的画船上,佳人对我嫣然一笑,是那样的娇妩。

江山确实美如画图,可惜毕竟不是我的家乡,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土?

注释

①练:白色的绢绸。

②入手:到来。

③留连:留恋而徘徊不去。

④“江山”二句:语本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信美:确实美。

乐府诗中有《江南弄》、《采莲曲》等,表现江南水乡的'特有风情。早期的散曲文人多以《小桃红》的曲牌,将乐府的这种风调移植入曲中,曲牌也因而有《平湖乐》的别名。

秋天是菱角莲蓬的收获季节,水乡姑娘们荡着莲舟,来到湖塘之上,一边劳作,一边笑语喧哗。这种景象本身就充溢着生活之美。妙在作品将它放在“秋烟”也即清秋的晨雾中表现,作为隐隐约约的远景,这种朦胧美令人心旌动荡。诗人自己也荡舟于湖上,风平波静,水面如摇曳的一块白绢。“波静如横练”,既有“平”的形感,又有“白”的色感,更有“软”的质感,这是作者置身的近景。“隔秋烟”的朦胧与“横练”的明晰形成一重对照,“人语”与“波静”又形成一重对照,从而使短短的两句景语中,蕴涵了丰富的诗情画意。

“入手风光莫流转”,语本杜甫《曲江》的诗句:“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流转”即迁延变化之意。这是诗人面对湖上美景的感想,何况此时他的小船已经穿过了“秋烟”,同采菱的姑娘们打了照面。后者对他投以嫣然一笑,更足令诗人销魂。“共留连”是巧妙的斡旋,它既是对“入手风光”感想的延续,又是作者相逢画船的实情写照。江南水乡风物明媚,人情旖旎,诗人陶醉其间是可以想象的。

岂料结尾笔锋陡然一转,悲从中生。诗人借用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名句,引出了自己油然而生的慨叹:“问何日是归年”。“何日是归年”是杜甫《绝句二首》中的成句,可见这种乡愁在诗人心底中蓄藏已非一日。从客方的美景中意识到“终非吾土”,从极度的快意中涌现出归期杳渺的惆怅,就特别令人悲怆。这种大起大落的手笔,具有动魄惊心的效果。

《平湖乐》(即《小桃红》)格多律句,故清人朱彝尊《词综》即将此曲收入为词。由宋词一路衍化而来的那部分曲,确曾存在亦词亦曲、“词以文(而)言,曲以声(而)言”(刘熙载《艺概》)的一体二名的情形。但混淆的产生,主要还是缘于早期文人以词笔为散曲的创作倾向。该篇末句“问”为衬字,可知作者是将它认同为曲的。▲

《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赏析

《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发了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当是王恽出判平阳时所作。下文是为大家精选的《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平湖乐·采菱人语隔秋烟

元代: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译文

透过清秋的薄雾,传来了采菱姑娘的笑语。湖面风平浪静,像白色的素绢平铺。

到手的美好风光可别虚负,我在湖上久久留恋,不肯离去。相交而过的画船上,佳人对我嫣然一笑,是那样的娇妩。

江山确实美如画图,可惜毕竟不是我的家乡,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土?

赏析

乐府诗中有《江南弄》、《采莲曲》等,表现江南水乡的特有风情。早期的散曲文人多以《小桃红》的曲牌,将乐府的这种风调移植入曲中,曲牌也因而有《平湖乐》的别名。

秋天是菱角莲蓬的收获季节,水乡姑娘们荡着莲舟,来到湖塘之上,一边劳作,一边笑语喧哗。这种景象本身就充溢着生活之美。妙在作品将它放在“秋烟”也即清秋的晨雾中表现,作为隐隐约约的远景,这种朦胧美令人心旌动荡。诗人自己也荡舟于湖上,风平波静,水面如摇曳的一块白绢。“波静如横练”,既有“平”的形感,又有“白”的`色感,更有“软”的质感,这是作者置身的近景。“隔秋烟”的朦胧与“横练”的明晰形成一重对照,“人语”与“波静”又形成一重对照,从而使短短的两句景语中,蕴涵了丰富的诗情画意。

“入手风光莫流转”,语本杜甫《曲江》的诗句:“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流转”即迁延变化之意。这是诗人面对湖上美景的感想,何况此时他的小船已经穿过了“秋烟”,同采菱的姑娘们打了照面。后者对他投以嫣然一笑,更足令诗人销魂。“共留连”是巧妙的斡旋,它既是对“入手风光”感想的延续,又是作者相逢画船的实情写照。江南水乡风物明媚,人情旖旎,诗人陶醉其间是可以想象的。

岂料结尾笔锋陡然一转,悲从中生。诗人借用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名句,引出了自己油然而生的慨叹:“问何日是归年”。“何日是归年”是杜甫《绝句二首》中的成句,可见这种乡愁在诗人心底中蓄藏已非一日。从客方的美景中意识到“终非吾土”,从极度的快意中涌现出归期杳渺的惆怅,就特别令人悲怆。这种大起大落的手笔,具有动魄惊心的效果。

《平湖乐》(即《小桃红》)格多律句,故清人朱彝尊《词综》即将此曲收入为词。由宋词一路衍化而来的那部分曲,确曾存在亦词亦曲、“词以文(而)言,曲以声(而)言”(刘熙载《艺概》)的一体二名的情形。但混淆的产生,主要还是缘于早期文人以词笔为散曲的创作倾向。该篇末句“问”为衬字,可知作者是将它认同为曲的。

《平湖乐》鉴赏

平湖乐

王 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

【译文】

透过秋日烟岚传来采菱人语声,江波平静像横陈一条绸练。不要让眼前风光白白流逝,让我们一起尽情观赏流连,画船上美人一笑春风满面。可尽管江山的确美好,终久不是我的故土,不知哪一日是我的归年?

《平湖乐·尧庙秋社》是元初著名学者、诗文大家和政治家王恽在出判平阳时所作。该曲通过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抒发了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曲中多处用到典故,但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别成一格。

平湖乐·尧庙①秋社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②。

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③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④,不羡日夕佳⑤。

注释

①尧庙:在山西临汾境内汾水东八里。秋社:古代于春秋两季祭祀社神(土地神)。秋社在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

②多稼:丰收。语本《诗经·大田》:“大田多稼,既种既戒。”

③壤歌亭:来自《击壤歌》,意思为尧庙中建筑名。据皇甫谧《帝王世纪》,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后人因以“壤歌”为尧时清平的象征。壤,一种履形的木制戏具。

④“朝来”二句:《世说新语》载晋名士王子猷在桓冲手下任骑兵参军,啸傲山水而不屑理事。桓冲当面督促,王子猷全然不答,只是望着远方自语:“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致有,尽有,有的是。

⑤日夕佳:晋陶渊明《饮酒》诗:“山气日夕佳。”主要表现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禅意盎然,关于隐居生活的情趣。

译文

社日时期祭祀活动结束后,烟雾四散,乌鸦都归巢了。我手持酒杯,看繁茂的庄稼。喜庆活动喧闹无比,大家笑哈哈。壤歌亭外风景优美如画,微风徐来,让人十分舒畅。我如同晋朝那些名士悠闲而不羡荣华,也不羡慕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创作背景

本曲写尧庙祭神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抒发了作者为民谋福,与民同乐的志向,当是王恽出判平阳时所作。[2]

作品鉴赏

古代的秋社,是从中央到地方民间都十分重视的祭祀活动。整个活动分为两大仪式,一是祭献,向以社神为代表的后土神祇敬献供品;二是娱神,包括赛社、演剧、民间歌舞聚饮等。本篇所写,祭献仪式已经结束,祭坛上的香烟渐渐消淡,就连争食坛上祭品的乌鸦也飞回了树林。作品由此时入手,除了因为第二仪式——娱神活动是秋社的精华所在以外,还有他个人身份上的原因。原来像尧庙这种规格的秋社,祭献需由地方官员亲自主持参加,所谓“刺史县令初献,上佐县丞亚献,州博士县簿尉终献”(《宋史·礼志》)。作者时官平阳路(今山西临汾县)总管府判官,尧庙即在其辖境之内。略去祭献繁文缛节的描写,也就表示他已经结束了官员在仪式中的任务,可以静下心来,“把酒观多稼”,将自己融入百姓的喜庆之中。所以起首的两句既是自占身份,也是揭开狂欢乐章的一段得体的前奏。

祭社仪式既已告一段落,便开始了祭民们自己的节日。他们举酒痛饮,一边心满意足地眺望着丰收的'庄稼;乐声奏响了,此起彼伏,各不相让,人们在壤歌亭前笑语喧哗……作品以简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尧庙秋社娱神 其实也是自娱)活动的欢乐景象。“多稼”、“壤歌亭”、“山如画”是旁景的衬托,却处处充实了秋社熙乐和丰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壤歌亭外山如画”一句的插入,更是兴象无穷。“壤歌”是上古百姓清平安泰的典故,以之名亭,凭这个处所,便能引起当下祭民们人乐年丰的联想;“人逢喜事精神爽”,“山如画”无疑是人们喜溢于心而发生的感受;在“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之后,接此一句写景,顿生有声有色、动、静相济之妙;而这种声、色、动、静,无不富于形象性,又恰恰映合了“把酒观多稼”的微酣而快意的心态。

本曲用晋人故事来形容尧庙周围空气清爽宜人,也暗含着政简人和,无为而治的意味,并且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只要当一名高尚脱俗、无为而治的官吏,就不必定要倦宦归隐。这一笔充分说明了秋社喜庆景象鼓舞人心的力量。这一感受是通过典故而表达的,活用无痕,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功力。此曲用典多,遣词雅,意蕴含蓄,在元曲中别成一格。

王恽《小桃红·采菱人语隔秋烟》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小桃红

元代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传。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

注:横练:横铺着的白绢。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线句子展现的画面。(3分)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示例:透过清秋的薄雾,传来了采菱姑娘的笑语(2分)。 湖面风平浪静,像白色的素绢平铺(1分)。

(2)表达了对湖上采莲风景的喜爱之情(1分),以及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分)。

【注释】

⑴横练:横铺着的白绢。用以形容湖水的平静澄清。

⑵入手风光:映入眼帘的风景。入手,到手。

【参考译文】

隔着秋日的烟雾传来采菱姑娘的喧闹声,秋江澄静有如横铺的.白绢。眼前的风景不要流逝呀。且让我们一起尽情观赏留连,画船上美人笑意盈面。江山的确美好,可是它终归不是我的故乡,而哪一天又是我回去的日子呢?

简析

曲牌“小桃红”又名“平湖乐”。在元曲创作中,这一曲牌大多用来表现忧闷、感伤的情感。王恽的这支小令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思乡曲,这是作者客居他乡秋日江游时写就的。此曲以白描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采莲人怀念故乡之情思。前段写他乡之美,但“终非吾土”,点出归意。作者把一种深沉、浓郁的思乡情怀写得极为别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