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励志名言

韫色过浓中周时韫语录汇聚80句

日期:2023年01月07日 分类:励志名言

纳兰性德《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译文及鉴赏

《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

清代:纳兰性德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译文

林下那僻静之地本是谢道韫的家,如今已是荒苔遍地,可怜那美丽的身影被埋在了一片荒沙之中。这生死离愁无处诉说,只能抬头尽数黄昏归来的乌鸦。

半生的命运就如随水漂流的浮萍一样,无情的冷雨,一夜之间便把名花都摧残了。那一缕芳魂是否化为柳絮,终日在天涯飘荡。

《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注释

山花子:词牌名。又名《摊破浣溪沙》、《添字浣溪沙》、《感恩多令》等。双调,四十八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过片两句多用对偶。

林下:幽僻之境,引申为退隐或退隐之处。

道韫(yùn):谢道韫,东晋诗人,谢安侄女,王凝之之妻。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而闻名,后世因而称女子的诗才为“咏絮才”。

生怜:可怜。

玉骨:清瘦秀丽的身架,多形容女子的体态。

名花:名贵的花,同名花一样的美人。

《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赏析

这首词,有人认为是悼亡之作,但至少表面看上去也像一首咏物词,至于咏的是什么,也许是雪花,也许是柳絮,迷迷蒙蒙,说不大清。

“林下荒苔道韫家”,句子开头的“林下”二字,看上去绝不像是典故,很容易被忽略过去,其实,这正是谢道韫的一则轶闻:谢遏和张玄各夸各的妹妹好,谁的妹妹都是天下第一,当时有个尼姑,对这两个妹妹都打过交道,有人就问这位尼姑:“你觉得到底谁的妹妹更好呢?”尼姑说:“谢妹妹神情散朗,有林下之风;张妹妹清心玉映,是闺房之秀。”“林下之风”是说竹林七贤那样的风采,“林下”一词就是这么来的,那位谢妹妹正是谢道韫。

谢道韫在诗词当中的意象一重一轻大约共有两个,重的.那个是和下雪有关:谢家,有一天大家在庭院赏雪,谢安忽然问道:“这雪花像个什么呢?”谢安哥哥的儿子谢朗抢先回答道:“就像往天上撒盐。”众人大笑,这个时候,侄女谢道韫答道:“不如比作‘柳絮因风起’更佳。”——仅仅因为这一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便在古今才女榜上雄踞千年。从这层意思上说,容若写“林下荒苔道韫家”,或许和雪花有关,或许和柳絮有关。

轻的那个,是从谢道韫的姓氏引申为“谢娘”,而谢娘这个称呼则可以作为一切心爱女子的代称。从这层意思上说,容若写“林下荒苔道韫家”,或许是在怀人。

歧义仍在,究竟确指什么呢。下一句“生怜玉骨委尘沙”不仅没有确认前一句中的歧义,反倒对每一个歧义都可以作出解释。生,这里是“非常”的意思,而“玉骨委尘沙”既可以指女子之死,也可以指柳絮沾泥,或者是雪花落地。前一句里留下来的三种歧义在这里依然并存。

“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点明愁字,而“归鸦”在诗歌里的意象一般是苍凉、萧瑟。乌鸦都在黄昏归巢,归鸦便带出了黄昏暮色的感觉,如唐诗有“斜阳古岸归鸦晚,红蓼低沙宿雁愁”;若是离情对此,再加折柳,那更是愁上加愁了,如宋词有“柳外归鸦,点点是离愁”,有“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归鸦已是愁无尽,前边再加个“数”字,是化用辛弃疾“佳人何处,数尽归鸦”,更显得惆怅无聊。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下片开头是一组对句,工整美丽。上句是柳絮入水化为浮萍的传说,而“半世”与“一宵”的对仗,时间上一个极长,一个极短,造成了突兀陡峭的意象;推敲起来,“半世浮萍随逝水”似乎是容若自况,“一宵冷雨葬名花”则是所咏之人或所咏之物。

末句“魂似柳绵吹欲碎,绕天涯”,化自顾敻词“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却明显比顾词更高一筹,以柳絮来比拟魂魄,“吹欲碎”双关心碎,“绕天涯”更归结出永恒和飘泊无定的意象,使情绪沉痛到了最低点。

《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创作背景

纳兰之妻卢氏于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三十日病故,十七年(1678)七月下葬。细味词意,这首词饱含伤悼之意,此词似作于卢氏下葬之后。纳兰和妻子卢氏的感情非常深厚,对妻子的不幸早逝非常痛惜。亡妻下葬后,他更是悲痛欲绝,一腔幽怨无处诉说,于是写了这首词。

《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纳兰性德《山花子》全词翻译赏析

山花子

纳兰性德 (清代)

小立红桥柳半垂,越罗裙飏缕金衣。采得石榴双叶子,欲贻谁?

便是有情当落日,只应无伴送斜晖。寄语东风休著力,不禁吹。

注释

①越罗裙:越地所产之丝织物,轻柔而精美。

②缕金衣,绣有金丝的衣服。

③石榴:石榴树。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石榴,一名丹若。梁大同中东州后堂石榴皆生双子。南诏石榴子大,皮薄如藤纸,味绝于洛中。”

④著力:用力、尽力。

参考译文

依立在垂柳飘飘的红桥上,罗裳轻舞随风飘。摘下两片石榴叶,想要留给谁?如果说有情的话,也只有明月了,只有他孤独地送走夕阳。希望借助东风(春风)的力量讲心中话给你听,无奈东风劲,尽吹散。

创作背景

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康熙十六年卢氏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此词便为那时所作。

赏析

《山花子·小立红桥柳半垂》是清代词作家纳兰性德的作品。该词写一女子怜春惜春又怨春的情态,词中“采得石榴双叶子”和“只应无伴送斜晖”之句,又透露出她怀春的幽凄孤独之意,在众多温雅清新的纳兰词中独树一帜。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感春伤春的女子,将其怜春、惜春又怨春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立红桥柳半垂,越罗裙飏缕金衣”,是谁在垂柳的掩映之下小立红桥呢?越罗向以华美精致著称,这倒不一定是实指,而是以“越罗裙”代指华美的衣着;缕金衣具体来说就是绣有金丝的衣服,也称金缕衣,唐诗名句有“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这可不是“金缕玉衣”哦,用“金缕衣”,意义和“越罗裙”一样,是描述衣着的华美。正是这样一位衣着华美的女子在垂柳的掩映之下独自站在小红桥上。

“采得石榴双叶子,欲贻谁?”美女站在桥上做什么呢?“双叶”是说成双成对的叶子,进而由叶子的成双联想到人的成双——诗歌里提到双叶,通常就是情侣相思的意象,和石榴双叶相关的最常见的一个动作就是“寄”,意思大略也就是容若“欲贻谁”的'“贻”。摘得了象征相思的双叶,就要寄给情人。但是,这位“采得石榴双叶子”的女子却在小红桥上痴痴地站着,这石榴双叶虽然已经采在手里,却不知道要寄给谁才好。

下片对句“便是有情当落日,只应无伴送斜晖”,落日和斜晖其实是一个意思,用在对仗里,意思重叠,通常不为诗家所取,但容若用了一“当”一“送”两个意义完全相反的动词使落日与斜晖的意义重复反倒生出了一番特殊的修辞意味。一个“有情”,一个“无伴”,写出了少女的孤独,那孤独并不是深沉的,恰恰因为肤浅而透出了几分憨态和可爱。

结句“寄语东风休著力,不禁吹”,这个动词“寄语”,主语既可以是那位少女,也可以是旁观的诗人,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怜惜那小红桥上因伤情而孤独,因孤独而孱弱,因孱弱而弱不禁风的少女,所以叮嘱东风,轻轻地吹呀,不要吹坏了她。

这首词,正是花问笔法,摹写少女心事、少女情态,却比花问少了几分粉腻,多了几分清新。花问虽是词的正根,流弊却是艳俗,总耍被文人雅词冲洗得纯净的。

纳兰性德《浣溪沙·记绾长条欲别难》译文及鉴赏

《浣溪沙·记绾长条欲别难》

清代:纳兰性德

记绾长条欲别难,盈盈自此隔银湾。便无风雪也摧残。

青雀几时裁锦字,玉虫连夜翦春旙。不禁辛苦况相关。

《浣溪沙·记绾长条欲别难》译文

记得我们分别那日,折柳相送,依依不舍。都知道从此天各一方,再难相见,那种刻骨的伤感,比风霜雪雨更催人老去。

如今你我远隔天涯,不知何时才能收到你的音讯。马上就要立春,正是连夜裁制春皤准备迎春的日子,你也许没空给我写信吧。我的心系于你,你是否和我一样,也在思念中煎熬,和我一样憔悴?

《浣溪沙·记绾长条欲别难》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记绾(wǎn):盘绕打结。长条:长的木条,特指柳枝。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盈盈:风致姣好的样子。银湾:即银河。自此:一作“从此”。

摧残:此处指伊人的憔悴。

青雀:即青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之信使。《艺文类聚》卷九一引旧题班固《汉武故事》:“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王母旁。”锦字,信笺。裁锦字,一作“传锦字”。顾复《浣溪沙》:“青鸟不来传锦字,瑶姬何处琐兰芳?忍教魂梦两茫茫。”

玉虫:比喻灯火。宋陆游《燕堂东偏一室夜读书其间戏作》:“油减玉虫暗,灰深红兽低。”玉虫连夜,一作“绿窗前夜”。翦(jiǎn):或为剪。旙(fān):或为幡。春幡,旧俗于立春日,或挂幡(春旗)于树,或剪小播戴于头上,以示迎春。

不禁:一作“愁他”。况相关:一作“梦相关”。

《浣溪沙·记绾长条欲别难》创作背景

从文中可以看出,该词当作于词人和恋人沈宛分别之后一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南巡结束,词人不得不跟随回京,一年之后因词人怀念沈宛而写下了这首词。

《浣溪沙·记绾长条欲别难》赏析

这首《浣溪沙》为抒写离情别绪的词作。芬芳雅致,又无处不显露出自己的思念关怀。“记绾长条欲别难”,描写昔日分手时的情景,你我在离别之时,杨柳依依,难舍难分。在古代,柳这个意象经常出现在描写离别场景的诗词中,例如“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历代文人墨客之所以在送别时折柳写柳,是因为“柳”与“留”谐音,因而“折柳”相留,从而表达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欲别难”写出了古人所处的环境与条件之艰苦,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在离别之后,往往是音容杳然。甚至到死也难以再见上一面.因此古人在离别时通常会黯然神伤,难舍难分。

“盈盈自此隔银湾”紧承上句,将自己和恋人比喻成牛郎织女,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天各一方,中间的距离就如同隔着银河般难以跨越。然而,牛郎和织女还能够在每年的七夕相聚于鹊桥之上。可是自己和恋人这一别很可能就是永别。所以纳兰发出了“便无风雪也摧残”的慨叹。意思是说,这样的煎熬即使是没有无风雪催逼的好时光,也依然是惆怅难耐。

综其上片,虽为写柳,却借景写人,感叹世事时光的无常。

“青雀几时裁锦字”,青雀就是青鸟,相传是西王母的.信使。“锦字”是一个典故,出自《晋书·窦滔妻苏氏传》:窦滔在苻坚做秦君主时任秦州刺史,后来被贬官到了流沙县,他的妻子苏氏十分想念他,就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他,后人常用来比喻妻子怀念丈夫。这句表达出词人日日期盼妻子音信到来的急切心情。

“玉虫连夜翦春幡”古代立春之日剪有色罗、绢、纸为长条状小幡,或挂在树梢上,或戴在头上,以示迎春。结合开篇的“记绾长条”我们能够得知,此时词人已经与恋人分开将近一年了,然而信使始终没有带来恋人的书信、排解词人的相思之情,所以他只能幻想远方的恋人正在灯下剪裁着春幡。

但是尾句“不禁辛苦况相关”却让所有美好的愿望都落空了,仿佛让人突然从云端跌落,心绪忧伤彷徨、幽扰萦怀,难以排遣。你是否经受得住离愁别绪之苦,是否能不为海角天涯失落惆怅、忧伤萦怀?

全词精于用典,缠绵凄婉,一往情深。

《浣溪沙·记绾长条欲别难》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纳兰性德《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译文及鉴赏答案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清代:纳兰性德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译文

天亮了,井台上响起了辘轳声。一夜风雨,满阶落花,凋零中透出一丝冷意。在这样一个清晨,“我”和她蓦然相逢。“我”对她一见钟情,却难以明了她迷离的眼波背后暗藏的心事。谁能明白?谁能明白呢?从此以后,无论是在簟席上辗转反侧、孤枕难眠之时,还是独对孤灯、辗转徘徊之际,我都会想念她。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注释

辘轳:井上汲水的工具。

砌:台阶。

蓦地:突然地。

省(xing):明白。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赏析

小令首句点明了相遇的地点。纳兰生于深庭豪门,辘轳金井本是极常见的事物,但从词句一开始,这一再寻常不过的井台在他心里就不一般了。“正是”二字,托出了分量。纳兰在其它作品中也常使用“辘轳金井”这一意象,如“淅沥暗风飘金井,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忆江南》),“绿荫帘外梧桐影,玉虎牵金井”(《虞美人》)。玉虎,辘轳也。 “满砌落花红冷”既渲染了辘轳金井之地的环境浪漫,又点明了相遇的时节。金井周围的石阶上层层落红铺砌,使人不忍践踏,而满地的落英又不可遏止地勾起了词人善感的心绪。常人以落红喻无情物,红色本是暖色调,“落红”便反其意而用,既是他自己寂寞阑珊的心情写照,也是词中所描写的恋爱的最终必然的结局的象征吧。最美最动人的事物旋即就如落花飘堕,不可挽留地消逝,余韵袅袅杳杳。

在这阑珊的暮春时节,两人突然相逢,“蓦地”是何等的惊奇,是何等的出人意表,故而这种情是突发的,不可预料的,也不可阻拦的。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前提下,一见钟情所带来的冲击无法想象。可是,恋人的心是最不可捉摸的,“心事眼波难定”,惊鸿一瞥的美好情感转而制造了更多的内心纷扰,所以,“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这一直转而下的心理变化,正是刹那间的欣喜浸入了绵绵不尽的忧愁和疑惑中——对方的心思无法琢磨,未来的不可测又添上了一份恐慌,于是,深宵的青灯旁、孤枕畔,又多了一个辗转反侧的'不眠人儿。

安意如的《当时只道是寻常》一书中开篇就收录了这首词并对其有自己的体味。书中是这样说的,词中最广为人知的“相逢”要算秦少游的《鹊桥仙》的名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了。至少,我一看到“相逢”这两个字,先想到的便是少游,然后才是容若。两阙不同风格的词,恰如这两个经历际遇完全不同的男人。

这阙短小的《如梦令》像极了容若的一生,前段是满砌落花红冷,眼波心难定的少年风流,后半段是从此簟纹灯影的忧郁惆怅。

因为爱情的不如意,容若的词总是凄婉到叫人断肠,这凄美如落花的词章惹得后世无数多情的人爱慕不已,认为他“情深不寿”,“天妒英才”,实在是一个可怜可叹的罗密欧。

虽然他只活了三十一年,其间又为着几个女子缠绵悱恻地过了十一年,然而比起历代数不胜数怀才不遇、终生颠沛的人,容若实在不算是个悲剧型的男人。作为一个男人该有的应有的,他都有了。他有一个爱他的妻子,一个仰慕他的小妾,一个至死不渝的情人,一群相濡以沫的朋友;他还有显赫的家世,高贵的血统。他所不齿的父亲为他安排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让他终生无须为生活烦忧;他自身的才华和得天独厚的地位,使得他文运亨通仕途平顺,年纪轻轻便被康熙取中做了近侍。比起名动天下却直到三十六岁才进士及第、当官不久即屡遭贬谪、最终死在流放途中的少游,我不知道,怎么能说容若的一生是个悲剧?

悲剧是上天给了你抱负,给了你理想,给了你实现理想的才华,却一生不给你施展完成的机会,生生折断你的理想。心怀天下饿死孤舟的杜甫是悲剧,李白不是,有名无运的秦观是悲剧,容若不是。更何况,即使是悲剧又岂能尽归罪于“天意”?人难道就可以两手一拍,声称自己全无责任?

容若,他只是不快乐,在锦绣丛中心境荒芜,这是他的心境所致。痛苦并不是社会或者家庭强加给他的。社会道德和家庭责任筑就的牢笼困摄住生存在世上的每一个人。意欲挣脱或是甘心承受,是属于个人的选择。

容若的相逢是在人间,在围着栏杆的金井边,落花满阶的暮春时节。少年恋人的眼波流转,是天真无邪的初见。少游的相逢在天上,是一年一度的七夕,宽阔银河的临时鹊桥上,一对永生不死却永生不得共度的夫妻,见与不见都是万世凄凉。

可是为什么,相逢后,人间的结局是“从此簟纹灯影”;相逢后,天上的结局却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不快乐的原因是,少游于尘世颠沛许久遂懂得寄希望于美满,不再执著于得到;容若万事无缺,反而容易执著于遗憾,始终为没有得到而愁肠难解。

在邂逅爱情的最初都会心花无涯,可是一样相逢,后事往往截然不同。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创作背景

有的论者认为,纳兰除先后娶妻卢氏、官氏外,尚有侍妾一人名沈宛。也有的论者以为,纳兰有表妹,与之曾有婚约,后被选人宫中,但情深不泯,纳兰未人值侍卫时,曾乔装僧人人宫探视,等等。说法不一,但皆认为作者是因为失去爱人,为表达自己的痛苦相思之情,写下了这首词。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赏析二

这阕短小的《如梦令》仿佛是在描绘纳兰容若的一生,前段是满砌落花红冷,眼波心事难定的少年风流,后半段是从此簟纹灯影的忧郁惆怅,其意境心境吻合“如梦”二字。这首词最耐人咀嚼思索的便是那个“冷”字,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情境修饰语词,而是词人心绪最真实贴切的写照。

首句点明了相遇的地点。辘轳金井本是深庭豪门极常见的事物,但从词句一开始,这一寻常不过的并台在他心里就不一般了,“正是”二字,托出了分量。“满砌落花红冷”既渲染了辘轳金井之地的环境浪漫,又点明了相遇的时节。金井周围的石阶上层层落红铺砌,使人不忍践踏,而满地的落英又不可遏止地勾起了词人多愁善感的心绪。常人以落红喻无情物,红色本是暖色调, “落红”便反其意而用,既反映他自己寂寞阑珊的心情,也象征词中所描写的恋爱的必然结局。

暮春时节,两人突然相逢, “蓦地”是何等的惊奇,是何等的出人意料,故而这种情是突发的,不可预料的,也是不可阻拦的。“心事眼波难定”一句惊艳妙绝,写出两人乍相逢的惊疑窃喜,极传神。伊人眼波横流,媚态撩人,然而结句则笔锋陡转,一句“簟纹灯影”将前事化空,露出相思无用的无限惆怅,使人黯然神伤。人事的残酷,藏在希望的背后,如此美妙的邂逅,也不过是昙花前的满眼芳华。

这首初恋情词极为精巧雅致,细细读来如观仕女图般,字虽简练,情却绵密。只是幸福感过于短暂,更凸显其相思的痛苦忧伤。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