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励志名言

赞美苔藓的诗句锦集70句

日期:2023年03月15日 分类:励志名言

咏青苔诗诗词解析

咏青苔诗,这首诗描绘一幅长满绿苔已经废弃的建筑图景,诗的作者是南北朝诗人沈约,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一共八句,句句五言,可供大家参考赏析~!

咏青苔诗原文:

缘阶已漠漠。

泛水复绵绵。

微根如欲断。

轻丝似更联。

长风隐细草。

深堂没绮钱。

萦郁无人赠。

葳蕤徒可怜。

翻译:无

赏析:无

作者资料:

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

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在齐仕著作郎、尚书左丞、骠骑司马将军,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太子家令,“特被亲遇,每直入见,影斜方出”。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之士,沈约为“竟陵八友”之一,与谢朓交好。齐梁禅代之际,他帮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曾为武帝连夜草就即位诏书。萧衍认为成就自己帝业的`,是沈约和范云两个人。萧衍封他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晚年与梁武帝产生嫌隙。十二年(513年),忧惧而卒,时年七十三。诏赠本官,赐钱五万,布百匹。有司谥请谥沈约为“文”,梁武帝道:“怀情不尽曰隐。”故改谥为“隐”。天监十二年八月十五日,卒于任,归葬蔺村(今浙江德清县新安镇群益村百子堂)。沈约生前与名道陶弘景相交,沈约死后陶弘景悼好友沈约诗“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应是陶弘景痛苦心境的写照。

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明人由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有《沈隐侯集》。

咏端午诗词

端午是传统节日,五月初一便拉开了端午节的.序幕。从初一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端午节的用品。

《念奴娇》

宋·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

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

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

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

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

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喜迁莺>

宋·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

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满江红·端阳前作》

汉·王充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

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

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

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

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

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

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齐天乐》

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

宋·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五日》

清·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台湾竹枝词·竞渡》

明·钱琦

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

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花心动》

宋·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

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

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

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

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

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

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古人咏牡丹诗词

牡丹的.茎又细又短,老干可达3米,枝叶特别茂盛。它的叶子又扁又短,绿得好像就要底下来似的。

【唐】白居易 惜牡丹花二首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唐】白居易 白牡丹

白花冷淡无有爱,亦占芳名道牡丹。

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

【 唐】 李正封 牡丹石诗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唐】裴潾 白牡丹(一作卢纶诗)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

别有玉杯承露冷,无有起就月中看。

【唐】吴融 和僧咏牡丹

万缘销尽本无心,何事看花恨却深。

都是支郎足情调,堕香残蕊亦成吟。

【唐】张祜 杭州开元寺牡丹

浓艳初开小药栏,人人惆怅出长安。

风流郤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

【唐】陈标 僧院牡丹

琉璃地上开红艳,碧落天关散晓霞。

应是向西无地种,不然争肯重莲花?

【唐】段成式 牛尊师宅看牡丹

洞里仙春日更长,翠丛风翦紫霞芳。

若为筲史通家客,情愿扣壶入醉乡。

【唐】李益 咏牡丹赠从兄正封

紫蕊丛开未到家,却教游客赏繁华。

始知年少求名处,满眼空中别有花。

【唐】刘禹锡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徐凝 牡丹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唐】周繇 看牡丹赠段成式

金蕊霞英叠彩香,初疑少女出兰房。

逡巡又是一年别,寄语集仙呼索郎。

【唐】柳浑 牡丹

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棵。

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校多。

【唐】王睿 牡丹

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成阴。

【唐】翁承赞 万寿寺牡丹

烂漫香风引贵游,高僧移步亦迟留。

可怜殿角长松色,不得王孙一举头。

【唐】司空图 牡丹

中国名花异国香,花开得地更芬芳。

才呈冶态当春画,却敛妖姿向夕阳。

【唐】温庭筠 夜看牡丹

高低深浅一阑红,把火殷影绕露丛。

希逸近来成懒病,不能容易向春风。

【唐】刘禹锡 浑侍中宅牡丹

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

今朝见颜色,更不向诸家。

【唐】司空图 牡丹

得地牡丹盛,晓添龙麝香。

主人犹自惜,锦幕护春霜。

【唐】王维 红牡丹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唐】张又新 牡丹

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

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

咏端午古诗词赏析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演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屈原,以他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也以他气魄宏伟的诗篇“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从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在端午节都以写诗填词的形式来纪念屈原,吟咏端午佳节盛况,让后人充分感受到端午节的独特魅力。

纪念屈原,是历代端午诗词的主题。如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诗的意思是:端午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为什么而设立的,千百年来的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于是我站在楚江上追思,眼前一片烟波浩淼,空空荡荡,我轻蔑地笑了:为什么如此宽阔的大江,就不能包容一颗爱国的心,不能为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臣洗刷冤屈呢?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这首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再看北宋大诗人苏轼的《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苏轼也和屈原一样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这首五言古诗。

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据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借吊屈原抒发“不遇情怀: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诗的意思是:屈原已沉江自杀,楚人为他的不被容纳而悲哀。人们江上竞舟,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撼恨,只能追寻他死后的遗踪。只留下碧绿的沅湘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诗人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诗,借屈原以抒发他的“不遇”情怀。这首诗借写屈原沉江自杀,实际上是写自己壮志未酬,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情感。

宋代词人陈与义的《临江仙》,凭吊屈原,怀古伤时: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 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

,今夕到湘中。

此词是陈与义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词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怀古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词一开头,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陈与义因《墨梅》诗为徽宗所赏识,名震一时,诸贵要人争相往来,歌舞宴会的频繁,可想而知。而现在流落江湖,“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 (《晚晴野望》),难怪五月的榴花会如此触动他对旧日的追忆。但是,“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在这值得纪念的节日里,词人心灵上的意识在歌声中起伏流动。“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正如他在诗中所咏的,“老矣身安用,飘然计本”(《初至邵阳逢入桂林使作书问其地之安危》),“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伤春》),其对自己岁数的悲叹,与词同调。“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墙边五月的葵花,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这“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后三句写此时此刻的心情。满腔豪情,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慨叹。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南宋著名爱国丞相文天祥,对屈原崇敬有加,在《端午》中说:

五月五日午,薰风自南至。

试为问大钧,举杯三酹地。

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

生为薛城君,死作汨罗鬼。

高堂狐兔游,雍门发悲涕。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耳。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知死者贵。

勿谓死可憎,勿谓生可喜。

万物皆有尽,不灭唯天理。

百年如一日,一日或千岁。

秋风汾水辞,春暮兰亭记。

莫作留连悲,高歌舞槐翠。

诗中将五月五日出生的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孟尝君)与同一天投江而死的屈原作对比,两人一为“薛城君”,一作“汨罗鬼”,但“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耳。”荣华富贵只不过像风吹过罢了,“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只有烈士的英灵不随着江水的流逝而消失,“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荣,但知死者贵。”至今荆楚人民年年端午节在江上祭奠屈原,不知道活得荣耀的田文,只记得死者屈原的尊贵。诗人满怀崇敬之情,赞扬屈原的品格魅力和爱国精神,也表明自己以屈原为楷模的高尚情怀。

再看元代散曲家舒頔的《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 湘。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 午阴凉。

“空惆怅”,作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等诗句传达的是作者的伤感失落,而“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则表明了作者对元朝的忠贞决心。“树转午阴凉”,以景结情,情在景中,收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缭绕的效果。作者的悲观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历来写端午的诗词,大多会提到屈原的旧事,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或者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怀,或者赞扬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总之,流不尽的沅湘之水,就是中国失意文人的辛酸之泪。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古诗词中多有描绘。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反映了端午佳节最盛大的民间娱乐活动——竞渡,历来为人传诵: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诗的开头写竞渡的时间、环境,特别写使君准时出发,红旗引路,表明无论官员百姓,都十分重视。为把竞渡的热闹场面加以衬托,诗人接着写道:“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连妇女也梳妆打扮出来观看,一饱眼福,可以想见江边是何等热闹。继而,诗人笔锋一转,由明快而变热烈:“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龙船跃波,棹桨飞划,鼓声震天,那紧张热烈的竞渡气氛,顿时跃然纸上。“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离标旗渐进,鼓声更急,岸上观看的人也呼声震天,竞渡气氛达到高潮。“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夺标者兴高采烈,失势者在空中挥着船桨。只要参与,大家心情都是高兴的。

再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竞渡曲》: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隋书·地理志》:“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到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

刘禹锡这首《竞渡曲》记叙的是沅江一次赛龙舟的活动。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队龙舟决一胜负。胜者欢欣,败者沮丧。赛后女子在水中嬉戏,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生趣。

“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北宋 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水上游戏,从北宋诗人的字中,也隐隐透出一种于竞渡中吊念屈原所生之悲怆。究其始因,表达了一种划船施救打捞屈原之迫切心情,以及屈原沉江所蕴含的悲剧在后来各代时有发生,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北宋诗人张耒的《和端午》,有种慷慨悲壮之情: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全诗的意思是: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这首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再看南宋词人刘克庄的《贺新郎》: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 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 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

苦。聊一笑、吊千古。

全词意思是:深深的庭院里石榴花开得正艳。彩绘的帷帘敝开,我身穿粗麻衣服,手摇丝绢小扇。中午的清风驱散暑气,显得格外清亮。青年们纷纷炫耀自己的节日装束。头上插着钗头彩符,身上佩着艾草扎成的老虎。争先恐后的来渡口观看赛龙船。我年纪大了,不愿再去与人拥挤,只是站在远处观看。任凭那些年轻人摇旗擂鼓呐喊,船浆起伏,江面上浪花翻卷飞舞。屈原的精神千古永存,屈原的风致万世流传。他生平带着芳草,胸襟怀抱如美酒清醇甘甜。谁信在千载之后,他在江底的灵魂还会把米粽垂涎。说什么是怕蛟龙发怒,才把粽子扔进江中给蛟龙解谗。唉,这些传说是多么荒诞。假如他一直活到今天,倒不如与世皆醉死在当年,反而省去许多苦恼怨烦。想到这里便有兴作此词以为笑谈,凭吊一下千古含冤的屈原。

本词为端午节吊古之作,咏端午节的风俗人情。提起端午节自然联想到屈原,词人托屈原之事,抒自己的怨愤之情。上片写端午节时当地的事物风光。少年们身穿盛装,争渡看龙舟,而词人却因年纪大,疏懒于此,这是情怀的不同。开头写石榴花开,点明季节。接下写自己的轻闲自在,实质却有“闲愁最苦”的意味,要从反面见意。“任陌头”几句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动态感很强。下片赞颂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予以批评,认为是对屈原的愚弄,有举世皆浊我独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笔诙谐,已开元曲先声。“把似”两句忧愤尤深,设想屈原今日觉醒,真不知作何感想。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作者是个热血男儿,但在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风中,只能长歌当哭而已。清代词学家黄蓼园深深理解词人的意思,他说:“非为灵均雪耻,实为无识者下一针砭。思理超超,意在笔墨之外”(《蓼园词选》)。此乃深中肯綮之言。

明代诗人高启在《端阳写怀》中写道:“黄伞回廊朝旭淡,玉炉当殿午熏微,今朝寂寞江边卧,闲看游船竞渡归。”说明诗人对“竞渡”根本不感兴趣,却另有一番惆怅。

在端午节中,由于食粽的风俗盛行,因此在古代诗人笔下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唐代诗人郑谷“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宋代诗人韩元吉有“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的诗句,描绘的都是对粽子的喜爱之情。挂艾条、插菖蒲等习俗,体现了端午避瘟保健的意蕴,在古诗中也有过生动的描绘。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渔家傲》中写道: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 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 纱窗梦。

这首词意境高雅,浪漫香艳,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菖蒲美酒的美妙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

再看南宋诗人陆游的《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诗中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诗人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全诗朴素自然、真实具体,乡村农家过端午节的习俗跃然纸上。

再看苏轼的《浣溪沙》: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本词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端午风俗跃然纸上。

在古代吟咏端午节的诗词中,也有的是反映离愁别恨、触景生情这方面内容的。先看唐代诗人殷尧藩的《端午日》: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诗人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结尾“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有一种看穿世事的感慨。

再看元代散曲家贯云石的《殿前欢》:

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伤心来笑一场, 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

词人先嘲笑楚怀王不辨忠良,逼得忠臣跳江。接着写自己读《离骚》,赞美屈原品格与“日月同光”。最后以隔世知己的口吻,尽情表达了自己和屈原见解一致,但却替其不值的心痛,让人回味,堪称经典。

清代诗人李静山则是写的平常人家的端午生活: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在端午节,老百姓除了要吃粽子,还要喝雄黄酒,有些地方还吃桑葚。且家家户户都要贴符水,以祛邪。诗的最后两句说门口贴了黄符,让人怀疑怕债主来收账,用灵符使他避开,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千百年来,这些诗词依然能让今人感受到端午节的文化底蕴和别样的风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