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励志名言

世界顶级思维经典句子汇集100条

日期:2023年04月19日 分类:励志名言

永远执著的美丽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题目的含义,提高语言的赏析能力、概括能力。

2.学习搜集整理和利用资料的方法。

3.理解“执著的美丽”的含义,体会袁隆平崇高而执著的人生追求,学习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重点难点】

1.重点:抓住关键语,感受人物的思想境界,领会的主旨。

2.难点:理解“美丽”就是袁隆平的精神即袁隆平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课文提示】

1.“执著”可以写成“执着”,二者同义。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本文的“执著”意为“坚持不懈”。

2.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有“杂交水稻之父”、“神农”等特殊称呼。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4月29日,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在华盛顿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出席世界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

【正音正字】

睿ruì 勋xūn 瘠í 疮痍chuāngí 憧憬chōngǐng 蕴ùn 翱á

【积累词语】

享誉世界 功勋卓著 横空出世 风华正茂 风雨飘摇 国是艰难

不解之缘 大失所望 家常便饭 百折不挠 坚忍不拔 梦寐以求

风尘仆仆 不善言辞 功成名就 有生之年 古稀之年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的主人公是谁?

3.划出能够表现袁隆平精神的句子。

4.袁隆平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分析】

以“美丽”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袁隆平的人生历程,从孩提时代立下美丽的誓言到古稀之年放飞美丽的梦想,他的高尚人格和执著追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溢于朴实的语言中,从而揭示了一个科学家不断成功的原因:永不满足,永远把人民利益当作人生最大的追求。

作为一篇人物通讯,一开始就借作者的口,提出了一个矛盾的问题:“从没想过非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美丽’这等词语都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媚俗,天法与他并列”、“……这位享誉世界、功勋卓著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横空出世,竟然和美丽有那么直接的关系。”一名71岁的老人——袁隆平究竟美在哪儿?他的一生与美丽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一直贯穿课文的始终。带着它去研读课文,才能很好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学习中,要把握文本,学会圈划、抓住关键语句,搜集整理利用有关资料,感受人物献身科学、不懈奋斗的精神。

本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准确生动,充满感情,充分展示了袁隆平的人生历程,百折不桡,执著追求的精神。课文语言平实,蕴涵人物的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美丽”一词多次出现,但意义不同,意蕴丰富,让人回味。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更多了解袁隆平的事迹。

3.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个“思维训练”题。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用简洁的文字,给各部分设计一个小标题。

①美丽:源自对儿时梦想的执著追求。

②美丽:源自对艰难困苦的执著坚忍。

③美丽:源自对事业成就的执著攀登。

2.如何理解题目中的“美丽”?

美丽,《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使人看了发生快感的;好看。本文“美丽”一词有新意:

第1段,“精干、充沛、睿智、幽默”四个关键词语,让我们了解“美丽”的丰富内涵。本文“美丽”还指袁隆平的精神:永远执著,不懈追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3.写袁隆平的“美丽”,为什么第9、10段却写“现实中农村的落后、贫瘠和疮痍”?

理想与现实,美丽与贫瘠,造成强烈的冲突,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袁隆平的一种精神:“绝没有让他就此退缩”,“认准的路一定要走到底”,表现他的坚定与执著。

4.的哪些语句表达了“执著”一词的含义?

①“看到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虽然大失所望,但是仍执著地决心从事农业工作。”

②“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身的追求。”

③“他执著的从事培育高产稻,不怕困难和挫折,终于获得巨大成就。”

5.综观袁隆平的一生,他是如何“永远”执著的?

“永远”执著,表现袁隆平在童年时代学农的梦想成了他一生的事业和追求。在面对落后、贫瘠和饥饿的时候,他又将“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在杂交水稻研究遭遇挫折、干扰时又百折不挠,从未放弃,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执著于水稻育种事业,投身“超级稻”研究,童年时代的园艺场之梦在古稀之年依然相随,“我们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童年的梦想与古稀之年的梦想相呼应相辉映,“永远”执著,就是指袁隆平为了梦想而不懈追求,永远没有放弃,直至成功。

6.“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这里的“无时、依然”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在是写袁隆平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以后还坚持科学研究。这里的“无时、依然”等词语,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袁隆平执著的研究精神,作为人民科学家他早已把自己的身心交给了那片田地,每时每刻惦记着事业,始终不渝。

7. 下列各句中,数据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①三十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

“三十多年”充分证明了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保持极大的优势,长期无人打破,袁隆平创造的杂交水稻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②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一组数据充分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被广泛推广运用,不但实现了“所有人不再挨饿”的理想,更说明他的研究成果为世界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他的研究成果造福人类。

8. 下列两句,哪一句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①用了两年时间,顶着烈日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稻穗。

②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4000个稻穗。

③句表达效果好。 因为“整整两年”说明袁隆平夫妇为了获得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之多;“差不多”准确写出他到过的稻田之多,但不是全部;“14000个”则用具体的数据体现了他们付出的巨大艰辛,与“两年”配合表现了他们忘我执著的精神。而①句删除了这几个词语,表达的意思不够具体,而且没有“差不多”,表达反而显得绝对。 )

9. 作者插叙袁隆平6岁郊游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这段插叙,描述了袁隆平童年时的美丽梦想,表明这是他一生的愿望,表现了袁隆平对理想的执著、不懈的追求。

10. 前3段说“美丽”与袁隆平无缘,而全文却表现他的“美丽”,这是为什么?

文中说袁隆平心目中的“美丽”,源自他选择学农之路见到的美丽景象。着重表现袁隆平在追寻“美丽”过程中显示的性格美、心灵美,尤其是他在科研路上坚持不懈,永远执著的“美丽”。而前3段完全是为了反衬下文的内在“美丽”;这样的开头,欲扬先抑,具有独特的美。

作文永远执著的美丽

阳春三月,春风拂面,万花争妍。这个时候,应是大地最具有勃勃生机的时候;这个时候,应是大地最蕴有芬芳气息的时候;这个时候,应是大地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时候;这个时候,也是每个人最集中地展现亮丽风采的时候。曾几何时,抬头望望那执著的蓝天,多么罗曼蒂克!曾几何时,低头看看那固执的土地,真是人间享受!

然而一种叫做“非典型肺炎”的可怕疾病猝然降临。这种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SARS”的疾病,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其传播之快,毒性之强,让人防不胜防。三月份,此病在广东及香港大肆传播,不断传来的疫情通报弄得人心惶惶。21世纪初的这起灾难降临了人间,随时随刻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与安危,扩散与控制都不是人类所控制得了的,大概只有天知道。尽管人们多么希望这仅仅是一种一般的疫情,也许还不如红眼病或者流感那样厉害,但是似乎情况越来越吃紧,刀光剑影在人们脑中闪现,大地再也安静不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式打响。这场战争并不亚于任何一场战斗。在战争打响的同时,各地也开始了积极的防护工作。预防非典 此时,非典病毒已经疯狂的.卷袭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在广东,一千多名非典患者在医院受着医务人员的呵护与关怀;在首都北京,非典病菌更是肆虐,每天以一百多人的速度增长着;在家乡湖南,也有6例输入性的病例及5例疑似病例。

看着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被感染,越来越多的人死亡,我们不能再撒手不管了,于是,全国又进入了一场防预非典的战斗中来。 在小区里,处处可见发宣传单的叔叔阿姨;在学校里,到处都可以闻到消毒水的味道;在家里,随处都可以看见敞开的窗户;在大街上,大家纷纷不约而同地戴上了口罩。每到周末,我就会和妈妈在家里消毒。我相信,非典是能够预防的。在预防非典的过程中,有些人对非典极为恐惧,我认为是不应该的:恐惧大都因为一种无知与不确定感而产生。面对‘非典’疫情,我们不应当恐慌,而应当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即: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因此,我们建议,在当前全社会都在积极防治“非典”时候,我们要相信科学、相信自己,只要我们正确地认识“非典”,以良好的科学的态度对待“非典”,以正确有效的方式预防“非典”,就能顺利平安地、心身健康地度过这段“非典”时期。憧憬

其实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非典,可能也不是那么坏的。

非典来了,可是人他们对生命的憧憬却加深了。正如海伦·凯勒的《给我三天光明》里说的一样:我常想,如果每个人在刚成年时能够突然聋盲几天,那对他可能是一种幸福。黑暗会使他懂得视力之可贵;寂静会教育他懂得声音的甜美。同样,如果每个人都能重病一到两天然后再恢复正常,这对他又时常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病痛会使他知道生命的可贵;悲痛会使他充满对生命的憧憬与向往。

我想“非典”不仅给予了被感染的人对生命的渴望及憧憬,我想同时,也给了没有得病的人对生命的追求与向往。不说别人,就拿我自己来说:每看到电视里的报道说,某某地方又增加了多少病例时,我就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由憧憬、压力、明晰合三为一组成的力量支配着我,让我懂得:我要好好保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要在将来的道路上,人生的旅程里添上绚丽的光芒!每当这时,我会在那真挚而充满稚气但又真实明晰的憧憬里支配着我的将来的生活。 感悟 其实在这危难时刻,我们不仅对生命的憧憬加深了,对亲情的感悟也加深了。

当确诊病人和疑似病人被隔离起来治疗,甚至是自己的亲人远在他乡时,我想人们最牵挂的应该是自己的亲人了。下面就让我向大家讲述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26日,疫情突袭哈尔滨市,一位在哈尔滨做事的小伙子的妈妈就写了一封信给远在他乡的儿子:妈妈的呼唤———儿子你要多保重! 这位住在海南的母亲在信中写道:她今天在电视里看到哈尔滨有了非典疑似病例,心一下提起来,生怕是自己的儿子,生怕自己多天的担心变成了真的,当时,她真想打个电话叫自己的儿子回来,但又怕他再回来的过程中受到感染,终究没有打这个电话。

从出现非典到现在,妈妈的心一直悬着。儿子知道她不爱看新闻,可她现在最关心全国各地的新闻,尤其是哈尔滨和海南,只有知道两地都平安才会安心。所以一看到哈尔滨有了疑似病例,她紧张得一遍又一遍翻报纸,想了解更详细的情况。最后,她还不忘祝儿子身体健康,快快乐乐! 这难道不是母亲与儿子的情加深了吗?这难道不是预示着亲人与亲人之间,心与心之间拉的更近了吗?我想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是一样的。 崇敬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值得受人尊敬的肯定要数那一位位战场上的英雄——白衣天使末数了。

在战场上,他们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救治了为一位位感染了“SARS”病毒的患者救死扶伤,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而在一些医疗设施比较差的地区或者时遇到非常严重的病人,有很多护士却因为在救治别人的途中,自己感染了后死。

曲志红《永远执著的美丽》原文阅读

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他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一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

但凡一个人能有这样的成就,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美丽这等词汇都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媚俗,无法与他们并列。

但是,就在他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喜庆日子,在他接受首都新闻媒体的联合采访时,我忽然听到了“美丽”这个词,突然发现,这位享誉世界、功勋卓着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横空出世,竟然和美丽有那么直接的关系。

那是我在这次采访中惟一有机会提出的一个问题,因为我始终不解,像他这样出生在北京、生长在武汉、重庆等大城市、从小上教会学校的人,为什么在风华正茂之时违背母愿选择了艰苦而陌生的农学?

袁隆平没有丝毫犹豫地说出了这个大出我意料的答案:“大约我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儿时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可见那片花艳果丰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是艰难的年代,曾多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的心。

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他心目中永远的梦幻,使袁隆平从此与“农”结下不解之缘。但当他第一次真的来到农村时,不禁大吃一惊:难道这就是自己多年来向往的最美的梦境?现实中农村的落后、贫瘠和疮痍,让寻找美丽的袁隆平大失所望,但却绝没有让他就此退缩,“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路—定要走到底。”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了终生的追求。

他义无反顾一头栽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之中。为了杂交水稻,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美好年华中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围着杂交水稻而运转。在他研究开始的最初,为了获得一株必须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4000个稻穗。

这样巨大的付出,在他几十年的育种研究生涯中,可以说成了家常便饭。无论是科学道路上必然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遇到到的磨难都曾经跳出来考验他的心智。如果他仅仅是美丽的欣赏者,也许他早就被沉重的现实消磨一空;( )但作为以自己的生命和科学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科技工作者,袁隆平百折不挠,坚韧不拔。

或许上天也被这种精诚所感化,自1966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着一个,他的杂交稻创造的神话一项接着一项,30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而新千年里,他主持的国家“超级稻”研究项目又传佳音,续写了“绿色革命”的新突破……

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同行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隆重上市。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对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3天报一次数据,这样可以随时分析情况。”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行,“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袁先生儿时的园艺场如今已经变成水稻田,生活、事业甚至梦里,全是稻子……“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儿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古稀之年的科学家之梦,已没有了园艺场的五彩缤纷,但那种淳美的境界却依依相随,如幻如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