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励志名言

寓意丽萍的诗句汇集90句

日期:2023年04月22日 分类:励志名言

《荷塘诗集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杰,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舍而仅谓之一诗人耳,此数君子岂所甘哉?

志在于为诗人而已,为之虽工,其诗则卑且小矣。余执此以衡古人之诗之高下,亦以论今天下之为诗者。使天下终无曹子建、陶渊明、李、杜、韩、苏、黄之徒则已,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

适来江宁,识泾阳张君。君以累世同居义门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而耽于诗,该事道途之闲,不辍于咏。出其诗示余,余以为君之诗,君之为人也。取君诗与比之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之美,则固有不逮者,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

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贯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其余不能无偏:或偏于文焉,或偏于质焉。就二者而择之,愚诚短与识,以为所尚者盖在此而不在彼:惟能知为人之重于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

:张君:张五典,字叙百,号荷塘,荷塘诗集的作者。义门:仁义之门,封建社会特指以孝义著称,数代同堂而和睦相处的家庭。治烦:治理政事。

5、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瞻、黄鲁直之伦

伦:类,辈

B、其诗则卑且小矣

卑:品位低

C、而耽于诗,该事道途之闲

耽:耽误

D、则固有不逮者

逮:到,及

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天下终无曹子建……苏、黄之徒则已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C、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或偏于文焉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7、对原文内容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文看来,作者反复强调了道德修养对创作的重要性。

B、第一段末作者以反问的方式突出了子建等人的道德、才能之高,强调为人对于为诗的重要。

C、作者认为泾阳张君的诗虽比不上子建等人的诗作,但其诗清雅逸人,显现出胸中高尚坚贞的情操,而没有世人庸俗、高傲的情态,这一点与古人接近,而与今人相比则离得很远。

D、作者认为达到高层次的诗人,其诗必是文辞和内容兼备,道理与手法相合的。

8、翻译。(10分)

①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3分)

②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3分)

③惟能知为人之重于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4分)

参考答案

5、C

(耽:沉迷)

6、D

(A项之:代词,这;助词,取独。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者:代词,的人;代词,这样。D焉:句末语气助词。)

7、C (对“世俗脂韦”和“

于今人远矣”理解有误。)

8、①古代擅长写诗的人,是那些不自认为是诗人的人。(3分,注意“自命”、判断句式)

②如果有的话,把我的主张告诉他们,他们一定不会认为我不对。(3分,“苟”、状语后置、宾语前置、“非”)

③只有能够懂得做人比写诗重要的人,他的诗才是好的(有分量或厚重的)。张五典差不多是这一类人吧。(“于”及介宾短语后置,“重”、“殆”“伦” ,4分)

附参考译文:

古代善于作诗的人,不会自命为是诗人的。他们胸中所储藏的,是很高,很广阔,很深远;偶尔抒发在诗上,诗也同时变得高、广阔并且深远了,所以说是善于作诗的。曹子健、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苏轼、黄鲁直的这类人,是有忠义的气节,高亮的节操,道德的修养,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人才,一生也只是称之为诗人,这样的人怎么会甘心呢?

立志只是要成为诗人,作的诗虽然工整,但诗是很卑微,肤浅的。我拿这个来衡量古人诗的高低上下,也来评论当今的诗人。即使天下始终没有曹子健、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苏轼、黄鲁直之类的人也就算了,假如有,把我的观点告诉他们,他们一定不会说我的观点不对。

我来到江宁一带,结识了泾阳的张五典。张君世代同堂和睦相处,一身刚劲的气概,并有着治理政事的才能,虽然只是一个县令,20年多次遭到挫折,但他的志向没有被抑制,是当今的奇才阿。他入迷于作诗,治理完政事的闲暇之余不中止咏诗。他把他的诗拿给我看,我认识这是他的诗及他为人的`写照。拿他的是与曹子健、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苏轼、黄鲁直的相比较,必然有比不上的,但诗清雅逸人,展现了胸中高亮的节操,没有阿谀,圆滑的情态,这一点是和古人近似,而比当今一般人要高出很多。

达到高层次的诗人,诗与诗人的气质相具备,道和技巧结合;心和手的相互运用,包含了一切,将心里所想的全展现出来了。像这样的人,数千年来只有几个人而已。我不可能没有偏差:有时偏向于文采,有时偏向于品质。两个之中选择一个,我确实是见识短浅,认为崇尚的应该在这方面而不是另一个方面:只有知道了做人要重于作诗的人,他的是才会有力量。张君就有这样的气节!

古之善为诗者,荷塘诗集序阅读答案

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 阅读答案

荷塘诗集序 姚鼐

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杰,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舍而仅谓之一诗人耳,此数君子岂所甘哉?

志在于为诗人而已,为之虽工,其诗则卑且小矣。余执此以衡古人之诗之高下,亦以论今天下之为诗者。使天下终无曹子建、陶渊明、李、杜、韩、苏、黄之徒则已,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

适来江宁,识泾阳张君。君以累世同居义门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而耽于诗,该事道途之闲,不辍于咏。出其诗示余,余以为君之诗,君之为人也。取君诗与比之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之美,则固有不逮者,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

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贯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其余不能无偏:或偏于文焉,或偏于质焉。就二者而择之,愚诚短与识,以为所尚者盖在此而不在彼:惟能知为人之重于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

注:张君:张五典,字叙百,号荷塘,荷塘诗集的作者。义门:仁义之门,封建社会特指以孝义著称,数代同堂而和睦相处的家庭。治烦:治理政事。

5、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瞻、黄鲁直之伦 伦:类,辈 B、其诗则卑且小矣 卑:品位低

C、而耽于诗,该事道途之闲 耽:耽误 D、则固有不逮者 逮:到,及

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使天下终无曹子建……苏、黄之徒则已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C、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或偏于文焉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7、对原文内容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全文看来,作者反复强调了道德修养对创作的重要性。

B、第一段末作者以反问的方式突出了子建等人的道德、才能之高,强调为人对于为诗的重要。

C、作者认为泾阳张君的诗虽比不上子建等人的诗作,但其诗清雅逸人,显现出胸中高尚坚贞的情操,而没有世人庸俗、高傲的情态,这一点与古人接近,而与今人相比则离得很远。

D、作者认为达到高层次的.诗人,其诗必是文辞和内容兼备,道理与手法相合的。

8、翻译。(10分)

①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3分)

②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3分)

③惟能知为人之重于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4分)

9、下列用“/”给文中画波良线部分的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孟子·梁惠王》)

B、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C、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庄子·人世间》

D、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论语·泰伯》

阅读答案:

5、C (耽:沉迷)

6、D (A项之:代词,这;助词,取独。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者:代词,的人;代词,这样。D焉:句末语气助词。)

7、C (对“世俗脂韦”和“ 于今人远矣”理解有误。)

8、①古代擅长写诗的人,是那些不自认为是诗人的人。(3分,注意“自命”、判断句式)

②如果有的话,把我的主张告诉他们,他们一定不会认为我不对。(3分,“苟”、状语后置、宾语前置、“非”)

③只有能够懂得做人比写诗重要的人,他的诗才是好的(有分量或厚重的)。张五典差不多是这一类人吧。(“于”及介宾短语后置,“重”、“殆”“伦” ,4分)

9、B 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荷塘诗集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杰,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舍而仅谓之一诗人耳,此数君子岂所甘哉?

志在于为诗人而已,为之虽工,其诗则卑且小矣。余执此以衡古人之诗之高下,亦以论今天下之为诗者。使天下终无曹子建、陶渊明、李、杜、韩、苏、黄之徒则已,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

适来江宁,识泾阳张君。君以累世同居义门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而耽于诗,该事道途之闲,不辍于咏。出其诗示余,余以为君之诗,君之为人也。取君诗与比之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之美,则固有不逮者,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

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贯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其余不能无偏:或偏于文焉,或偏于质焉。就二者而择之,愚诚短与识,以为所尚者盖在此而不在彼:惟能知为人之重于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

注:张君:张五典,字叙百,号荷塘,荷塘诗集的作者。义门:仁义之门,封建社会特指以孝义著称,数代同堂而和睦相处的家庭。治烦:治理政事。

5、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瞻、黄鲁直之伦 伦:类,辈B、其诗则卑且小矣卑:品位低

C、而耽于诗,该事道途之闲 耽:耽误 D、则固有不逮者 逮:到,及

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天下终无曹子建……苏、黄之徒则已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C、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或偏于文焉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7、对原文内容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全文看来,作者反复强调了道德修养对创作的重要性。

B、第一段末作者以反问的方式突出了子建等人的道德、才能之高,强调为人对于为诗的重要。

C、作者认为泾阳张君的诗虽比不上子建等人的诗作,但其诗清雅逸人,显现出胸中高尚坚贞的情操,而没有世人庸俗、高傲的情态,这一点与古人接近,而与今人相比则离得很远。

D、作者认为达到高层次的诗人,其诗必是文辞和内容兼备,道理与手法相合的。

8、翻译。(10分)

①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3分)

②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3分)

③惟能知为人之重于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4分)

参考答案

5、C (耽:沉迷)

6、D (A项之:代词,这;助词,取独。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者:代词,的人;代词,这样。D焉:句末语气助词。)

7、C (对“世俗脂韦”和“ 于今人远矣”理解有误。)

8、①古代擅长写诗的人,是那些不自认为是诗人的人。(3分,注意“自命”、判断句式)

②如果有的话,把我的主张告诉他们,他们一定不会认为我不对。(3分,“苟”、状语后置、宾语前置、“非”)

③只有能够懂得做人比写诗重要的人,他的诗才是好的(有分量或厚重的)。张五典差不多是这一类人吧。(“于”及介宾短语后置,“重”、“殆”“伦” ,4分)

附参考译文:

古代善于作诗的人,不会自命为是诗人的。他们胸中所储藏的,是很高,很广阔,很深远;偶尔抒发在诗上,诗也同时变得高、广阔并且深远了,所以说是善于作诗的。曹子健、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苏轼、黄鲁直的这类人,是有忠义的气节,高亮的节操,道德的修养,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人才,一生也只是称之为诗人,这样的人怎么会甘心呢?

立志只是要成为诗人,作的诗虽然工整,但诗是很卑微,肤浅的。我拿这个来衡量古人诗的高低上下,也来评论当今的诗人。即使天下始终没有曹子健、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苏轼、黄鲁直之类的人也就算了,假如有,把我的观点告诉他们,他们一定不会说我的观点不对。

我来到江宁一带,结识了泾阳的张五典。张君世代同堂和睦相处,一身刚劲的气概,并有着治理政事的才能,虽然只是一个县令,20年多次遭到挫折,但他的志向没有被抑制,是当今的奇才阿。他入迷于作诗,治理完政事的闲暇之余不中止咏诗。他把他的.诗拿给我看,我认识这是他的诗及他为人的写照。拿他的是与曹子健、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苏轼、黄鲁直的相比较,必然有比不上的,但诗清雅逸人,展现了胸中高亮的节操,没有阿谀,圆滑的情态,这一点是和古人近似,而比当今一般人要高出很多。

达到高层次的诗人,诗与诗人的气质相具备,道和技巧结合;心和手的相互运用,包含了一切,将心里所想的全展现出来了。像这样的人,数千年来只有几个人而已。我不可能没有偏差:有时偏向于文采,有时偏向于品质。两个之中选择一个,我确实是见识短浅,认为崇尚的应该在这方面而不是另一个方面:只有知道了做人要重于作诗的人,他的是才会有力量。张君就有这样的气节!

梅圣俞诗集序阅读答案附翻译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达:通达

B.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凡:共

C.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徒:仅仅

D.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次:编次,编纂

2.以下各组句子中,都分别能说明梅圣俞穷而后工的穷和工的一组是(3分)

①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②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③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④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⑤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⑥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提出了穷而后工的观点,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之手,而且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

B.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将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寄托在他们的作品之中,所以能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

C.欧阳修认为,梅圣俞一直不得志,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上穷而后工,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但他到老也不得志,是非常可惜的。

D.题目中的诗集是选取梅圣俞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欧阳修酷爱梅圣俞的诗作,所以就替这本诗集作序并把它保存起来。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4分)

(2)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3分)

(3)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3分)

参考答案

1.A

2.D

3.D

4.(1)(既然)这样,那么不是诗歌能使人不得志,大概处在不得志的境地然后诗歌能写得精巧。(4分,然则、穷、殆、工各1分。)

(2)然而当时不论贤能和愚笨的人,谈论诗歌的人一定向梅圣俞请教。(3分,无、语、求之圣俞的句法各1分。)

(3)我曾经酷爱梅圣俞的诗歌,却担心不能完全得到它们。(尝嗜、患各1分)

【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