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励志名言

闫含义的意思诗句汇集60条

日期:2023年09月10日 分类:励志名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名人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下面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名人赏析,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魏予恬

这首词是由著名的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创作的。词中描写了夏夜田园景象。上片写了夏夜的景象:明月慢慢升上天空,月亮照到树枝上,被惊扰了的喜鹊飞上天空。清风徐徐,耳边传来蝉清脆的叫声。人们在稻花香中谈论着今年是个丰收年。蛙鸣伴着蝉鸣,此起彼伏......通过描写明月、清风等景物,体现了夏夜田园的朴实之美。下片写了夜行的发现:天上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以前那个在土地庙旁树林附近的茅屋依旧还在,顺着小路往前走,过去的溪水、小桥依然如故。写轻云,写小雨,写天气时晴时阴,故地重游,写出了夜行的乐趣。整首词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作者对夏夜景色的喜爱。

王奕儒

这首词写的是田野里,夏夜的情景,诗人敏锐地抓住了田野里夏夜的情景,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当月亮缓缓升起,月光照耀在树枝上,吓得喜鹊连忙飞离树枝,清风把微弱的夜晚带到田野里。鼻子闻到一阵阵稻花的香味,人们在谈论今年是个丰收的年,耳边荡漾着一片片青蛙的鸣叫。说明夜晚是多么美妙:芬芳的稻花香扑入鼻子,耳边响起一阵阵叫声,当月光照耀在地上,清风便开始清微的歌唱,树叶沙沙响的叫声在给清风做伴奏。当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山前便开始下起朦胧的细雨。小时候去玩的茅店仍然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里,当转过身时,小溪和小桥隐隐约约的出现在眼前。星星仿佛是这个演唱会唯一的听众,声音是多么美妙啊!雨声伴着地面的敲打为自己的演出成功而感到高兴、愉快。这种美好的境界:听着优美的歌声,又看着这美丽的风景,心里是多么的舒畅。处处表达着诗人堆对田野里得的夏夜的向往。

刘禹辰

这首词写的是夜里诗人的所见、所闻,诗人敏锐的抓住了乡下生活的场景,词的前两句,连续运用了六个景物进行环境描写,写出了深夜的月光惊动了树枝上的喜鹊,半夜,带着偿命的清风轻轻掠过,非常凉爽。上片的后两句是对人的描写,人们在稻花的香气里谈论着今年的丰收时,青蛙也在唱歌和人类一起庆祝。下片前两句,用“七八个”、“两三点”代替真实数量天上的星星密集,山边的细雨蒙蒙。第三句写的是诗人在山间小路漫步,发现曾经光顾过的小茅屋仍在那里,而第四句写的是诗人顺着这条小路走下去的景象让我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诗人看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诗中处处都写出了山景象, 也能体现出诗人对山村生活的向往。

戚舒越

这首词写的是“山野田园”,宋代词人辛弃疾从试觉、嗅觉、听觉,生动形象地将风景描绘出来。上遍主要写的`是夜晚,明月刚刚升起,伴着轻柔的微风,倾听蝉的歌唱。一阵阵稻花香味扑鼻而来,村民们在树下乘凉,谈论着今年的好收成。对我最有感触的是下遍“七八个”和“两三点”写出了星星若隐若现,一闪一闪的,写出了雨下得很细小,细雨蒙蒙,十分清爽。顺着一条幽静的小路走,转一个弯,就可以看到熟悉的溪流和小桥,溪流慢慢地流着,月光照在上面微波粼粼,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只有上面的小石拱桥显得十分老旧。这里还有一个很早以前的小茅店,它被几棵树木遮挡着,而后面是一大片森林。辛弃疾当时一定会想:如果到了春天,这里一定有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吧!可惜没有人发现这里。词人辛弃疾当时一定会感到兴奋,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篇词中处处体现着辛弃疾对夏夜田园的喜爱,以及他每天夜晚来散步时的轻松愉悦,没有忧愁,心里十分清净不急躁。

李伊泓

这首词是描写田园夏天时的风光,诗人以夜晚串联整首词,从各个方面描写田园时的夜晚。月亮缓缓的升上了天空,离开了那寂静的树梢,惊动了正在休息的喜鹊,它们飞走了。清爽的微风拂面掠过,夜里的蝉也开始唱起了歌,感受清风拂过脸颊,再养一养耳朵,好惬意。在稻花丛里谈着这丰收的年景,闻着稻花香,一群青蛙也来伴奏。抬头望见天边点点的星光洒向我们,山前下起了蒙蒙细雨,雨点落在身上,忽然想去曾经去过的那间小茅店,在树林边的它,还如我记忆中的一样。顺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熟悉的小桥和溪流又出现在我眼前。诗中的别字共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月亮升上了天空离开了树梢,另一层是喜鹊飞离开了树枝。这首词写出了一种恬静的美,更写出了乡村一种特有的浓浓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

闫美琳

这首词是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著作,生动的描摹了傍晚时,诗人游览山野田园的美丽景色。词的上片通过描写“明月”“喜鹊”“鸣蝉”“蛙声”等,写出了田园中特有的景色。词的下片中“两三点雨”既写出了田园天气的善变,又写出了这场雨的细密、轻柔,那朦胧的景色使人留恋忘返。天空中若隐若现的星星无忧无虑的眨着眼睛,不知什么时候,天空中落下了飘飘洒洒的雨丝.......这首词中处处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拓展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英文版

A Night Walk on the Yellow Sand Road

(To the Tune of Xijiangyue)

Xin Qiji (1140-1207)

The magpies perching on the branches fly away after being startled by the bright moon.

The cool breeze brings the chirping of cicadas in the midnight.

In the rice flower fragrance, who are talking about the bumper harvest year?

I hear many frogs croaking together.

There are a few stars in the sky.

There is a light rain in front of the mountain.

Where is the old thatched inn near the woods outside the temple?

It suddenly appears when I make a turn after crossing a bridge over a brook.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1140-1207)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阙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阙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阕,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话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阕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句赏析

导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句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与“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与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的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与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与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与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赏析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

正在愁雨,走过溪桥,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