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励志名言

社会定律的诗句合集200条

日期:2022年02月02日 分类:励志名言

春江花月夜人生哲理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以景寓理”、“情景交融”、“情理相因”的写作手法,状“月夜之盛景”,道“造化之哲理”,诉“离人之衷情”。景、理、情三者在“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换”中两两相因、回环勾连。此诗主题衔接自然,结构完整精巧,手法臻于化境,堪称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人生哲理是什么?

春江花月夜人生哲理

《春江花月夜》为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历代文人学者对其不乏高评。王闿运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论及此诗及其作者,闻一多更是盛赞此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笔者在多次细读中亦被此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以及此诗的构思、意象(意境)、手法、音韵、风格等方面的特色折服,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笔者所论浅陋,还望读者批评指教。

整体而言,此诗以“以景寓理”、“情景交融”、“情理相因”的写作手法,状“月夜之盛景”,道“造化之哲理”,诉“离人之衷情”,景、理、情三者在“时间的推移”与“空间的转换”中两两相因、回环勾连,主题衔接自然,结构完整精巧,手法臻于化境,堪称千古绝唱。

一、《春江花月夜》的文本结构:从“寓理于景”到“借景抒情”

在结构上,笔者认为这首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此诗的前16句,诗人在此一扫以往诗人感叹人生苦短、年华易逝的哀怨与沉痛,指出人类因代代相续而如明月般永恒,这样的人生观一改汉魏六朝诗人哀婉、消沉甚至颓废的情调,这在思想上是具有典范意义的“突破”。此部分最基本的写作手法是“寓理于景,借景说理”。

第二部分为接下来的16句,诗人在此哀叹有情人之生离死别。既然人类因薪火相传、代代相续而如明月般永恒,故有情人终成眷属,理应白首不离分,但游子浪迹天涯,以致思妇怀远,郁郁寡欢,容颜凋零,这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此部分最基本的写作手法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第三部分为最后4句,诗人在此将诗中思妇的愁绪普遍化,上升为全天下人共通的情感与心愿,并以充满理想意味的“归家意象”安慰了所有“各在天一涯”的有情人。此部分在写法上将离情、月景、哲思三者融为一体,大道与人情对照,现实与理想互济。

此诗在结构上的特色体现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第一部分状“月夜之盛景”,但是这一部分并非单纯的写景,诗中每一句都蕴含着诗人观照自然而产生的感悟。所以,第一部分代表“人与物(自然)的对照、交接”,这犹如一个大前提,表达的是人对造化的领悟与态度,而这些感悟最终凝聚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样的观念。这两句诗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从对自然的直观转入对人际关系(社会)的慨叹,合情合理。

第二部分转入写“人与人的交接”,这是一个小前提,它用“思妇的哀怨”反证了夫妻团圆、薪火相传、代代无穷的社会价值。

第三部分则针对人间契阔悲欢的常态表达了一种希望,这希望或者说慰藉是对第二部分的回应。

总之,表面上看,此诗视角频换、意象迭出、语意绵密,但是这首诗的展开有一个内在的理路,由造化而哲理,由哲理而人情,由人情而理想,步步推移,环环相扣,在弥漫全篇、时时涌动的离情别绪之下,存在一个内在的、必然的、坚固的情理逻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说此诗结构严整而精巧。

二、《春江花月夜》的标题:“月非月,离人也;华非华,离情也”

此诗虽沿用南朝乐府旧题,但从诗句所状物象及其蕴含的情思来看,“春江花月夜”五字用得恰如其分。

在中国传统思想与模式化象征中,“春”喻春意、朝气、生命、生殖,东方、青色、青帝、句芒、羽人等神话、信仰中的元素共同构成了“春”的文化背景;通过一个词(字),我们可由之抵达一个世界,这是所谓“诗意”的源泉。

“江”意味着“逝者如斯”的时间,意味着变动不居的人生诸阶段或人类历程,更何况诗中是“春江水涨”,故这身粘点点落红在无边月华中浩浩荡荡的春江就如奔流在离人心中的无尽愁绪,这是一条情感的河流。

春意阑珊,落英飘飘,红颜零落,韶华不再,花是青春,花是思妇,花是离人天涯、光阴虚度的无尽叹惋。

明月千里,年年相似,月是离人之媒,明月千里寄相思,“我寄愁心与明月”;月是离人之思,一月明而天下皆明,一月出而世人皆愁,天涯明月共一轮,离人中秋愁两分,“落月摇情满江树”,“愿逐月华流照君”;月非月,离人也,华(月华)非华,离情也。

“夜”是在黑暗中蜿蜒的蛇,死寂中你能听见蛇吐信子的声音,它逼近,伙同无形的黑暗,你屏气,听见自己的心跳;这暗夜,有人在等待,那孤独包裹着希望的核,那沉沉死寂孕育着又一个黎明。“春江花月夜”,与其说这是一派“月夜盛景”,不如说是被死灰般的“过往”与明亮的“未来”拉扯着的焦灼的心灵。

三、以明月为镜:“造化之哲思”与“月夜之盛景”

在第一部分,“造化之哲思”与“月夜之盛景”融为一体。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明月圆之时正是涨潮之时,这从时间的角度喻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冥冥之中存在的普遍联系。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妇女)其血上应太阴(月亮),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经者,常候也。”从自然(月之盈亏、潮之涨落)到人事(月经),古人虽不明现象之下的原因,但已领悟到天、人之间普遍的联系。故春江水涨、海潮涌动与圆月当空实寓事物普遍联系之义。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月明而天下皆明,这从空间的角度喻世间虽人异事殊,但其内在情理俱通。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流、芳甸,喻事物交接、互动;花林似霰、白沙不见;静者若动,动者似静;表象、本相,一时难以明了,此喻事物之动静、真假是相对的。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孤月当空,江天一色,喻表象随情况而变,人之所见受情境所限。江月照人,人见江月,人、物交接随时空推移而定,喻人之际遇充满偶然性。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明月高悬若镜,人对镜自照而有所悟:明月(物、自然)永恒,但它无法理解人所共求的那些价值;个体生命有限,人世因代代相续如自然般永恒,不仅如此,人还拥有明月难以“理解”的价值追求,所以,江月年年“只”相似,此“只”字亦展现了诗人的睿智与通透。江月待人,流水如缕,有限的个体在无限的时空中,不得不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慨;此诗状“月夜之盛景”,意象而已,唯此“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意境陡生。

句句有“景”,“理”寓“景”中,亦可谓句句有“理”。这些哲理源于人以月(自然)为镜。人对月(自然)自照,物我之同异,不言自明。说到这里,可稍作延伸:人的短视必导致思想上、精神上的局促,人之短视根源于人总是习惯“以人观人”,即只知道站在社会的角度看问题;相反,若要摆脱思想上、精神上的困局,人需要“以物观人”,即站在自然的立场反观人生,这样才能破除人心中的执念,消解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人类(个人)中心主义,这样才能以豁达的心胸、清明的眼光看待人生。

在第一部分的诸多哲理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二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前文所言,此二句意味着诗人对汉魏以来诗人所持人生观的突破。比如,《古诗十九首》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汉末曹操《短歌行》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植《送应氏》云:“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云:“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鲍照《拟行路难》云:“人生倐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

上述诗句情意消沉,对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诗人似乎除了叹惋别无他法,然而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对人生表达了新的看法:个体生命的确是有限的,但个体不是绝对孤立的个体,而是在集体之中的个体,个体的价值——不管是一般意义的立功、立德、立言,还是生物性层面的传宗接代——在与集体、民族、种属的交互、关联中可以持存甚至永恒。这样,“人生代代无穷已”所包含的观念就为此诗第二部分“抒离人之衷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情理基础。

四、月华即人情:“月夜之盛景”与“离人之衷情”

第二部分将“月夜之盛景”与“离人之衷情”融为一体,一切景语皆情语。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白云游踪无定,喻游子浪迹天涯。悠悠者,言离家旷日持久。居家思妇望夫心切,然夫君久不归家,只能遥望青枫浦。皓月当空,月华映着笼罩在青枫之上的水雾,朦朦胧胧,似雾非雾,犹如思妇满怀愁绪。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驾着一叶扁舟浪迹天涯的游子今在何处?在这月华千里的夜晚,有多少留守在家的妇人踏上那高楼望远?思妇睹月思人,明月处处惹人愁。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倚楼望远,不见归人,只得想象那如水的月华在照着自己的同时也正照着思念的人。下楼入室,窗外月华似海,拉上帘幕,试图隔绝这令人烦躁的月色,无奈它偷偷溜了进来。起身洗衣,月华如水,粼粼波光,难以尽拂。这哪是什么月华呢?这分明是离人的愁绪。故在此诗中,如前文所言:月非月,人也;华非华,情也;那朗照全篇的月华其实就是汩汩流淌的`人的情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明月无边,离人千里,愁思难遣,锦书难托,思妇想托身为月,朗照夫君,又想托月寄情,以明心志,这与“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春尽花落,斗换星移,思妇风华不再,离人久游不返。落花、春半、江水流春、江潭落月,无不是韶华白头的写照,其间蕴含着无尽的遗憾与无奈。事实上,正是这无尽的遗憾与无奈,以反证的方式肯定了夫妻团圆、男耕女织、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的价值。这价值的核心部分就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所蕴含的对爱情、婚姻、子息的重视。

五、乘月归家:从“思妇之愁绪”到“世人之希冀”

第三部分将月夜之盛景、造化之哲理、离人之衷情融为一体。

“斜月沉沉藏海雾”,长天漫漫,从“明月共潮生”到“斜月藏海雾”,这明月能横跨长天,离人远在天边,终无归日,此乃寓“理”于“景”。

“碣石潇湘无限路”,明月尚能横渡长天,离人何以仍无音讯?此乃“情”中有“理”,“情”随“理”生。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在这明月之夜,有多少离家在外的游子披星戴月回到了家里?这归家的情景,恐怕连西沉的落月都会为之感动而情满(泪洒)江树。此乃“情”“景”交融,月即人,月华即人情,亦是喜极而泣之泪。

前两句可谓是思妇铭心刻骨的究诘,后两句则将思妇的愁绪普遍化,上升为全天下有情人所欲见到的情境——乘月而归,情满江树。这是诗人不忍此情,通过这无边的充满希望的想象将这渗透悲悯的安慰送给所有各在天一涯的离人。此情此景,已非诗中思妇所独有,实为人世永不衰竭的信念: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六、变与不变的法则:“时空流转”与“声情韵味”

情、景、理三者的交融、互动,以致此诗摇曳多姿,如风中之柳、湖面之波,从表面上看显得颇松散。其实,此诗相当严整,这严整体现在诗人以时空为线索,自始至终,都以月亮的位置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流逝,同时亦意味着思念的深长。从“海上明月共潮生”到“皎皎空中孤月轮”,从“江潭落月复西斜”到“斜月沉沉藏海雾”,时空流转的轨迹十分清晰,全诗由此贯通为一整体。由此可见诗人构思之妙。

在音韵方面,此诗四句一换韵,平仄交替,声情韵味在变与不变、高扬与低徊之间自由转换。诗人依次使用了九个韵。我们知道,汉语韵脚与情感有对应关系。在这九个韵中,有五个韵在物理属性上属阴性,另外三个韵属阳性,阴性韵脚适于表达柔和、细微、低沉的情感。此诗中阴性韵脚占优势,这直接导致诗歌在风格、情调、意韵上呈现出轻吟低徊、如泣如诉、惝恍迷离的特色。


春江花月夜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目标设定

1.《赏析》教材的总体目标要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方法,能借助工具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散文诗歌

文本与单元的关系:单元主题——文本示例

选修与必修的关系:发展提高——基础普及

“类”的问题——具体问题

受教对象与文本 学生能力——文本特点

2.教学目标设定

(1)学习并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读诗方法。(教学重点)

(2)理解诗中意象的特点与组合方式,感受诗的意境美。(教学难点)

(3)培养赏诗兴趣,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此目标于潜移默化中达成)

二、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1.教材处理(1)突显“例子”功能,达成教学重点。(2)取精用弘,突破教学难点。(3)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突出“选修”特点。

2.学法指导:(1)重视诵读和情境感染。(2)并用归纳和演绎两种思维方式.(3)发挥课堂的交流评价功能。

三、课堂流程与教法设想

1.课堂主线:读 — — 品 — — 议

读懂诗--读透诗-- 走出诗

(理解诗意)(赏析评价(引申拓展)

2.操作步骤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手 段:借助多媒体,辅以教师导引。

过 程:呈现音视频材料——交流——点评

意 图:营造氛围,唤起体验,进入教学

第二步:置身诗境,读懂诗。

手 段:诵读、讨论,辅以教师点拨。

过 程:初读,感知诗意:自由读—质疑答疑—交流感受

再读,置身诗境:分组读—回顾旧知—探究规则

细读,体悟方法:默声读—据境联想—归纳方法

总 结:置身诗境,读懂诗:

想象诗中人可能有的动作

想象诗中人可能有的心理

联想自己曾有的相似经历

第三步:缘景明情,读透诗。

方 式:点拨、讲解,辅以师生互动交流。

过 程:了解新知——例子演绎——方法归纳

意 图:运用归纳、演绎再归纳的方式,掌握缘景明情的方法, 把握诗中意象与诗人情思间的关系,突破教学难点。

总 结:缘景明情,读透诗:

分析意象的特点

推敲情景的关系

把握意象的组合方式

第四步:引申拓展,走出诗。

方 式:网络互动,归类比较

过 程:交流资源——比较归类——提升认识

意 图:领会《春》景、情、理交融优美深邃的意境美,加深学生对诗中常用意象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第五步:总结,预留作业。

过 程:收获盘点——强化重点——情境感染

意图:促使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责任意识和自主意识。同时呼应教学导入,在特别的情境中结束授课。

四、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置身诗境,读懂诗:

想象诗中人可能有的动作

想象诗中人可能有的心理

联想自己曾有的相似经历

缘景明情,读透诗:

分析意象的特点

推敲情景的关系

把握意象的.组合方式

说明:板书的原则是简明,目的是帮学生把握课时要点

五.诗歌的行文思路特点:

诗句(节)间有跳跃,但又是连贯的,诗中总有一个“人”的存在,这个“人”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诗中的主人公,诗的每一句或是这个“人”的所见,或是这个“人”的所闻,或是这个“人”的所想,或是这个“人”的所感,或是这个“人”的活动。这个“人”是连贯所有诗句的一条线。要走入诗境,就要抓住这条线。

解读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被喻为“孤篇横绝全唐”。

作者抓住扬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扬子江一带月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种事物:春、江、花、月、夜。作者更是透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把扬州的景色以文字表达出来。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春江花月夜》这篇文章选自高二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必修课反映基础性,选修课反映选择性。选修课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诗词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说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唐诗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这首诗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张若虚的诗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其中张若虚凭借《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足以立于诗坛而永垂不朽,成为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以“孤篇盖全唐”的大家。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1)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能力目标:(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重点和难点解析: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诵读”,顾名思义,就是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为学生提供情景交融的画面可以给学生更为直关的理解。通过反复吟诵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采用“自主学习了解课文——确定个性化的合作研究内容——集体讨论深化理解课文内容——扩展延伸到其他作品”的教学程式。

4、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结合课本后的赏析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内部。同时在教学中运用课件补充一些他人所发的感慨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

4、置身诗境,以景逆情。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根据诗中的景去推断诗中的情,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采取粗读的方法,使学生从整体感知作品的内涵。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把握诗中的景、情、理,才能跳出文本,有所感悟。

2联想、想象教学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像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首先要通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然后再品味诗歌语言带来的丰富美感以及广博的内涵。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1.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应争取学生参与,为此我用出示幻灯片--古人的月亮情结的方法,概括月亮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具体如下:

同学们,月亮这个意象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亲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到底是从何时月亮挂在了天上,又是谁第一个成为欣赏它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吧。2.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我承接导语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月亮的诗句,然后介绍了作者和有关诗歌的简单介绍,其中对《春江花月夜》的历史意义及人们对它的评价说的比较多一点,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然后配乐朗诵全诗,使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美妙意境。

3.赏析诗歌。

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理念,在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手法。这一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用“缘情明景”的手法赏析诗歌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具体赏析中我把全文分为三个层次,按这三个步骤来赏析这首诗歌,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赏诗的景物美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意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在领悟诗的哲理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同学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江月照人”这一节深入展开,理解古人对人生的探索,开拓学生的视野。

鉴赏诗的情感美是本首诗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妇怀远”这一片段作为重点赏析部分,基于此,我让学生从思妇的角度,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张若虚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五样美,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用“月”这一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贯通情、景、理这一写法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小结。结尾在一堂课中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它具有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的作用,同时又是让学生仔细回味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具体如下:

一首《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题,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成为诗人宇宙意识的觉醒和人生哲理载体。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惆怅。从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此妖娆多情,奥妙无穷!

6.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来设计的。自古以来,春、江、花、月、夜就与诗歌结下了解不开的意象情愿,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请大家继续回顾学过或听过的诗词佳句,比较这些意象创造的诗境。

7. 关于板书设计如下所示:

意境图:海上明月、月照花林、皎空孤月、江月照人、今夜扁舟、相思月楼、鸿雁长飞、月落满树

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情: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相关文章:

1.春江花月夜

2.春江花月夜 解析

3.《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4.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5.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2)

6.春江花月夜赏析

7.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8.春江花月夜

9.春江花月夜作文(2)

10.《春江花月夜》说课稿(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