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玫瑰闾丘露薇语录锦集60条
日期:2022年07月31日 分类:励志名言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1
这本书是20xx年再版,书中每个话题都有相隔七年的两个视角,流年对照,闾丘露薇的成长轨迹,也是每个年轻人的参照,诸如梦想、大学、爱情、选择、生存、压力、婚姻、名利……
“战地玫瑰”— 是人们对她最为熟知的称呼,每当世界上有大事件发生时,总有她的身影。然而以报道全球重大新闻事件闻名的闾丘露薇,,她不再评论时事,没有报道新闻。带着自己入行17年积累所沉淀下来的沉稳和厚重、对人生的思考,分享着每个人都在思考的人生命题。
看到作者讨论的每个标题,总会产生些憧憬,从上学到现在工作一年,经历了人生中最最简单的时候。就像书的扉页写着“有了足够的积累,人会变得自信起来”,当我们在不断积累时,会发现身边的一切在变化。我们常要在走了一段路后,回头看看,也算是对自己的总结。正如书里说的“七年的时间,想看看自己过去和现在的文字,最大的变化,我想,我不在看到我个人的成长,而是学会了把自己放在社会里。”是的,从这句话我读出了,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和群体。学会反思,学会成长。
关于大学,这是书里离我最近的一个话题,闾丘露薇阐述了七年前和七年后,关于大学的思考。
关于自信,七年之前:真正的自信不是刻意去创造的,这是需要时间,需要经历,需要磨练,需要体验而自自然然得到的东西。七年之后:当然,到现在我还是觉得,自信和自大就是一线之差,而且我也觉得,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谦卑一些,反而让自己的承受力更大,做起事情来更加专注,没有顾虑。
七年前:大学的四年,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恋爱,学习面对社会,学会对待生活。这是多么似曾相识的声音。然而七年后的闾丘露薇却说:我明白,人生会怎样,不是依靠一句话来支撑自己,而是依靠自己形成清晰的价值观,依靠自己对应对变化的能力。也许大学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学习和思想的迸发,它该有更深层的意义。就像我们在面对人生众多的选择时,不该仅仅想我们想选择什么,社会要我们选择什么,而是当我们做了选择,如何去承担责任,因为我们已经成年。
关于成长,书里讨论了爱情、婚姻、压力、生存、健康、工作等诸多话题。成长是人生活的基本。从拥有只能留在心底,无法分享的爱情开始,到我们为了生存必须有勇气和韧劲来面对这个社会里的人和事。年轻时的无知者无畏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没有比较,哪儿来的成长?享受人生不同阶段的每一点乐趣。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2
一口气看完了《行走中的玫瑰》一书,看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也有说过,人到感觉非常迷茫、非常彷徨的时候,会不自觉的被各种充满正能量的人生指导书所吸引,而这本书正是这样一个好的选择,它不会像网络上那些没有出处的励志文摘无迹可寻,还要质疑作者所说的是不是真的是他所能做到的,而这本书是记者闾丘露薇多年工作和生活的总结,我也相信闾丘本人也是个智慧的女人,这是一部她个人的奋斗史。
全书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总结性的话语也不多,多半都是各种事迹,以及对各种事迹的看法,但就是这样的书以一种话家常的口吻,像一位长者坐在身边给你讲述他传奇的人生经历一样,很亲切、很真实。
书中有一段话我反复看了几遍,“年轻的好处,那就是有足够的时间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要让自己有点改变,顾虑会越来越多,而改变,意味着必有所失,但是是否真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又不是有百分之百的保证。但是年轻,特别是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可以毫无负担地进行选择。错了,或者走不通,走得很累,可以尝试另外一种选择”。我想,这就是我这半个多月以来一直想要的答案。
曾经我也有像闾丘那样在工作的一段时间后再次回到校园,倒不是为了逃避工作的压力,只是在工作了之后才真正知道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是什么,以前没有工作经历的时候在校园里面的学习都是广泛而不深入地,只求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些东西,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现在工作了之后就不一样了,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一方面进行补充了,我想这样的学习效果会更加的好。当我把这样的想法说给身边的朋友家人时,大家总是抱以不理解甚至嘲笑的眼光,“你都有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证,还有必要再去那个研究生学历么”,但是闾丘的经历告诉我,我要的不是所谓的学历证书,我所需要的是系统的专业知识补充,以便我在工作上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
这样更加坚定了我在合适的将来,我想应该也是不远的将来,去把我这个人生之路上的小小规划完成!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1
一口气看完了《行走中的玫瑰》一书,看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也有说过,人到感觉非常迷茫、非常彷徨的时候,会不自觉的被各种充满正能量的人生指导书所吸引,而这本书正是这样一个好的选择,它不会像网络上那些没有出处的励志文摘无迹可寻,还要质疑作者所说的是不是真的是他所能做到的,而这本书是记者闾丘露薇多年工作和生活的总结,我也相信闾丘本人也是个智慧的女人,这是一部她个人的奋斗史。
全书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总结性的话语也不多,多半都是各种事迹,以及对各种事迹的看法,但就是这样的书以一种话家常的口吻,像一位长者坐在身边给你讲述他传奇的人生经历一样,很亲切、很真实。
书中有一段话我反复看了几遍,“年轻的好处,那就是有足够的时间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要让自己有点改变,顾虑会越来越多,而改变,意味着必有所失,但是是否真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又不是有百分之百的保证。但是年轻,特别是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可以毫无负担地进行选择。错了,或者走不通,走得很累,可以尝试另外一种选择”。我想,这就是我这半个多月以来一直想要的答案。
曾经我也有像闾丘那样在工作的一段时间后再次回到校园,倒不是为了逃避工作的压力,只是在工作了之后才真正知道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是什么,以前没有工作经历的时候在校园里面的学习都是广泛而不深入地,只求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些东西,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现在工作了之后就不一样了,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一方面进行补充了,我想这样的学习效果会更加的好。当我把这样的想法说给身边的朋友家人时,大家总是抱以不理解甚至嘲笑的眼光,“你都有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证,还有必要再去那个研究生学历么”,但是闾丘的经历告诉我,我要的不是所谓的学历证书,我所需要的是系统的专业知识补充,以便我在工作上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
这样更加坚定了我在合适的将来,我想应该也是不远的将来,去把我这个人生之路上的小小规划完成!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2
数码产品的普及,给纸质书籍以极大的冲击。但是不得不承认,我爱上了上下班路上,以及平时闲暇点滴时间翻几页电子书。
闾丘露薇的这本《行走中的玫瑰》,老早就想看了。战地女记者,当年朱总理点名提问的女记者,身上总归会有些特质吧。闾丘露薇的中学华师大二附中我有幸去实习过,全国知名。90年代的复旦高材生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但这样的光环并没有让她的职业生涯一路平坦,而是从深圳的饭店服务员,小公司秘书起步,几年内换了好几次工作,最终成为凤凰卫视的一名记者。当时的凤凰卫视刚刚起步,关注大陆的香港媒体,开辟了独特的新视角。也许是名校的文化积淀,也许是虽然年轻却丰富的生活阅历,她眼光独到,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一片天地,将工作做成事业,这是如今很多年轻人的追求吧,呵呵
看着闾丘入行17年的人生经验分享,朴实的话语,关于梦想,关于工作,关于爱情,关于价值,关于冒险,每个话题娓娓道来,或认同,但更多的是钦佩她骨子里的那股韧劲儿和闯劲儿。印象最深的是,她讲到机会的时候,毫不避讳的点评时代的变迁给年轻人带来的压力,他们上升的通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但这不应该成为放弃梦想和消极度日的借口,怀揣梦想,摆正心态,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时刻准备着,才会在机会到来时有敏锐的嗅觉和抓住机会的实力!当然不管怎样,都应该打点好自己的生活,积极乐观,谦逊友善。也许就是这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才让她有平和的心态,和敢说敢做的媒体人责任感。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3
因为写论文要用的那本理论书北校区的都借出去了,只得长途跋涉去南校区借。在公车上的那一个多小时把闾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看完了。以前对她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战地女记者,其他都不怎么了解。在图书馆偶然瞥见,随手一翻发现写得挺浅显易懂的就借了回来。
题外话:现在每逢看到安妮宝贝体或郭敬明体就有点厌恶,总觉得有种装腔作势的感觉,不好好说话。有时候耐着性子看完还是没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就很郁闷了,好像是遇到了蹩脚的译文,好想狠批狂改一番。越是大师写的东西,越好懂。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看的几本散文集,刘文炳的《为了莎士比亚》,写得通俗易懂,但是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话,一个本子收了好几篇文章,看了前两篇后面的就不用看了。吴兴文的诗文集,果然是学者,学术味十足,还是比较喜欢他的译作。卞之琳的话,文章里不知怎么地带着文革时代的文气,文章不及他的诗作好。最赏心悦目的'就是王佐良了,真是写散文的好手。
看她干练的摸样,以为她为人一定很严肃正经,结果发现她和我们一样,也听孙燕姿,也是爱情至上,也会为了茶余饭后有谈资看看八卦新闻。让她与众不同的是她的视野,她的较真劲儿,她的勤奋和她的豁达。书中好几句话,我都觉得是专门给我开的偏方。她在第69页写道:“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有些人更是老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觉得只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就能够证明给大家看。但是其实事情不是这样简单,有时候真的要经常地反省一下,当机会出现的时候,为什么总是轮到别人而不是自己,自己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高。”上回口译比赛时,当得知没进最后一轮,我第一个反应是难以置信:信息没我全的选手都进了。第二个反应是开始质疑评审的评判标准。却一直没有在自己身上找问题,一味地揪着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不放,不反省自己薄弱的环节。那时候还不甘心,真想拽着老师说,“再来一次,我要证明给你们看”。就像闾丘露薇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有时候机会来了不一定是好事,关键要看你准备好了没有。我还半斤八两就老想着得到别人的认可,现在回想觉得那时的自己实在是太可笑了,不禁为自己感到羞愧。
她还在148页写道:“大学四年,书反而没有中学看得多了,时间花在了听各种各样的讲座上。那时候来大学做演讲,从来没有受到过明星般的待遇,遇到的都是台下那种挑战的神情。讲座的种类很多,艺术,哲学,还有企业管理,我都会去听,我觉得,听那些比自己聪明和有经验的人讲话,真的要好过看一本其实怎么也看不懂的书。”以后我会坚持每周六都去听公众讲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要多读书,这样对事物的看法才不会只停留在表面。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4
一直以来,就不喜欢很自我的女人,那种成天打扮奇特,自恃多情的女子。而闾丘绝不是这样的女子。“从小时候,我的爸爸妈妈,我身边所有的家人都告诉我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不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她没有可以骄傲的容貌,看她的照片,齐耳短发,黑色的衣服,素面朝天,单凭相貌,绝对是一个淹没在人海中就再也找不到的人,但她的笑——不加修饰,让人恍然间觉得这应是邻家的阿姨吧,整个人的气质也自内而外地流露出来,正是人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只想把她书中觉得很有感触的文字分享一下:
“在过去的七年里,我曾经苦苦抗拒‘战地玫瑰’这个标签,终于有一天,我想通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标签是别人给的,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它都会在那里。但是做一个怎样的自己,是不是去迎合标签,这是自己可以把握的,所以,接受它,然后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继续自己所有的努力,则其实就足够了。”
“曾经有一天,我的口袋里面只剩下两块钱,看着他们,看着这个地方,我真的想哭,因为我不知道,这两块钱用完之后,明天如何生活下去。”
“这些年养成的工作习惯,就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要考虑可能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困难。比如在去阿富汗之前,要假设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想怎样去解决。”
“只要自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了足够的努力,那就足够了。如果困难还在那里,那就接受这样的现实,不要失望,继续努力,至少记得,有的困难,凭一己之力无法解决,但是如果自己不去做自己可以做得到的那些,那就永远没有解决的可能。想要坐顺风车,面对困难,那是妄想。”
“很多时候,争取到了机会对于自己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对于自己的能力没有充分的了解的话。”
“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谦卑一些,反而让自己的承受力更大,做起事情来更加专注,没有顾虑。”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5
闾丘露薇,相信喜欢凤凰卫视的观众们,一定对这个名字不陌生。曾因20xx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而一举成名,被誉为“战地玫瑰”。《行走中的玫瑰》这本书是她所写的唯一一部个人传记,出版于20xx年,而我读的是20xx年的再版,最大的不同是书中从“七年之前”和“七年之后”的两个视角来讨论每一话题,流年对照,展现一位职业女性的成长轨迹和她所感触的社会变化。
在《行走中的玫瑰》里,闾丘露薇放下了记者的姿态,没有报道新闻,没有评论时事,而是用她所收获的成长经历,以一颗朴素、敏锐、善感的心,分享着每个人都在思考的人生命题,如大学、情感、爱情、婚姻、选择、生存、困难、机会、自信、压力、变化、女人、品味、付出、快乐、学习、运气、缘分、做人、公平、名利、年轻、健康等等。她在书中说道:“七年的时间,最大的变化,不再只看到个人的自我成长,而是学会了把自己放在社会里。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社会和群体,而个人的修养和成长,如果缺乏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体系的话,到了某一个时候,就会失去方向。”我想这应该是这本书最终的意义,每个人从小到大,由于家庭环境、与人交往环境、社会环境、成长经历等等的不同,造就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念,使对待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所不同,而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社会群体这个框架,只有将自己与社会完美的结合,才能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体系,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闾丘露薇对书中的每一个话题的思索和感悟,都那么直接而真实。在关于“机会”的话题中,她想告诉年轻人:“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没有每天认真工作的积累,没有提前拿到伊拉克签证,没有提前组织摄影团队,那么一个在战争一线采访的机会怎么落到一名女记者的头上呢?同时,她也谈到机会与时代的重要关系,时势造就英雄。她一直在思考:如果自己晚出生二十年,那还有机会上名牌大学和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吗?她联想到:“在二十年前,一个穷困山区的孩子,只要努力读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以上名牌大学,可以拿到奖学金出国留学,可以创业,但是现在,这样的机会真的很少了。”所以她认为自己是时代的受益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得到的多,就有责任回报社会,所以她一直为现在的年轻人创造机会而努力着。
《行走中的玫瑰》这本书里,闾丘露薇以她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开阔的看事视野,引导着每一个在生活道路上奔走的人们进行反思。人生需要时常停下来静静地思考,对自身成长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对自身价值感进行修炼。正如她在书中问自己的两个问题: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一种怎样的生活?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6
这个周末原本是计划一个人去电影院看《泰囧》,但12月份的持续加班和极度的用脑思考,让我觉得在这么冷的冰雪天气,窝在家里看书会是比外出看电影一种更不错的选择。看着书架上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书,我决定还是选择一种不需要用大脑去思考述事型的书来消磨时间,闾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成为了我的首选。我喜欢看人物传记,特别是人物亲自写的传记,因为会比别人的写少一些杜撰,多一些真实。人物传记可以让我们看到每一个优秀名人的成名之路都是从普通的工作做起,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达到梦想。我们不仅要关注这些名人的成功,更要关注他们是怎么成功的。因为每个人的成功是不可以复制的,但我们能学习他们优良品质,生活态度,职业素养。
书的封面上是一个剪着简洁短发,穿得很休闲随意,虽然不漂亮,但光彩照人,能一下子吸引住你的女人,就是闾丘露薇本人。凤凰卫视著名记者,因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而被誉为“战地玫瑰”。
看了传记之后我对闾丘露薇成名做了以下几点的总结:首先肯定是她的职业技能非常优秀,出色的完成了本职的工作而得到大家的肯定。其次是她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时刻准备着。不会因为自己没有漂亮的外表而否定自己成为一个站在镜头前的记者,也不会因为自己是个女人,而放弃去巴格达战争做现场报道想法。而是做好一切的准备,为自己争取到了这个机会,并且出色的完成了这个任务,从而为大家所关注所喜爱。当然,所有的这些前提的前提,她是一个有着优秀品质的人,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自信。
书的一开始就带着我思考两个问题: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一种怎样的生活?
如果在过去问我这个问题,我真的没有办法给出肯定的回复,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以前也没有去思考过这个问题,人生在按部就班的过着,走到哪就是哪。还有一点就是不够自信吧,不相信自己能获得自己渴望的那种生活,不自信的原因也是因为自己没有真正去为之努力过。但是,在经过了这么多的事情,也经过很多的尝试,很多的失败,我渐渐也知道了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就像书中说的,人生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按照当时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情况来做选择。人是需要在不断尝试之后,才清楚地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以及到底要什么。
闾丘露薇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虽然是名校毕业,但刚毕业的时候也并没有获得一份与专业相关,或自己喜欢的工作,也做过推销前台行政之类现在的大学觉得不体面的工作。从上海到深圳,再从深圳到香港,换过六七份的工作,直到凤凰卫视成为一名记者。她也是在不断的寻觅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刚毕业的那些年,她肯定也不能料想到现在的她。虽然她的梦想是做一名记者,但环境所迫,生存下来才有机会成就梦想。我也特别不赞成有些人因为一时的梦想没达到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很多的时候,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一些事情就是做不到,那是因为机缘还没有到,不代表未来没有机会。
从高中开始接触计算机,我一直从内心深处排斥它,因为不断有人告诉我,计算机不适合女孩子,以后会找不到工作的。我已经选择了这个专业,我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但我很肯定的告诉我自己,我一定不会从事技术的工作。大学毕业那年,从长沙到温州,从温州到广州,从广州再回长沙,我都确确实实没有从事技术的工作。当过培训老师,做过外贸,做过行政,还曾经饱满激情的做过销售。但是兜兜转转来到北京,我最终还是做了技术,而且我发现自己竟然对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现在再也不敢轻易地给自己下定论我不合适什么,也许只有当我老去的那一刻我能才肯定的说,我不适合。
相信缘分,有一个好处,不会那样地执著,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因为懂得,一个人不能够控制许多事情,甚至自己未来到底会在哪个城市生活,其实也未必在自己的掌控之内。计划赶不上变化,随遇而安并不意味着消极,而是一种镇定和淡定。
对自己的动摇缘自对自己的不自信,但自信不是生来就有,一个人建立自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真正皓齿就是刻意去创造的,这是需要时间,需要经历,需要磨炼,需要体验自然而然得到的东西。有了足够的积累,人会变得自信起来,真正的自信不是表现给别人看的,而是无意中散发出来的。尽管现在在工作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人跟我说女孩子不适合做技术,但是我不会再动摇,或许我现在的能力还不够去证明什么,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会有明朗的一天,得到大家的认可。
有时候特别羡慕一些人,但我对自己说,总有一天,我会褪去无知和羞怯,和她们一样自信满满的在那里谈笑风生。当年的她们也一定拘谨忐忑过,只不过因为经历得多了,习惯了,所以已经可以应付自如了。其实,谁都有一个过程,只不过是尽早和长短而已。一个人的自信并不是表现在什么都懂,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自己不懂的东西了。一个人懂的东西越少,看到的东西越少,往往容易自我膨胀。反而看的多了,懂的东西多的人,更加谦虚。他们清楚自己的能力,清楚自己的定位,更加愿意去学习和接受新的东西,让自己保持进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信心。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的年代。因为我们的机会多了,可以选择的余地也多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如何应对和适应变化的出现。任何时候开始学习,都不会嫌太晚,而且自己主动要求学习,才会产生对自己有帮助的效果,这样的效果不在于是否拿到一个文凭或者学位,而在于能不能帮助自己在工作,做人这些问题上获得进步。其实,学习,应该是一个相当享受的过程,而享受的前提,就是自己要有期待。一个懂得思考,如何学习的人,自然有能力和世界相处,自然会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言5篇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言1
因为写论文要用的那本理论书北校区的都借出去了,只得长途跋涉去南校区借。在公车上的那一个多小时把闾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看完了。以前对她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战地女记者,其他都不怎么了解。在图书馆偶然瞥见,随手一翻发现写得挺浅显易懂的就借了回来。
题外话:现在每逢看到安妮宝贝体或郭敬明体就有点厌恶,总觉得有种装腔作势的感觉,不好好说话。有时候耐着性子看完还是没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就很郁闷了,好像是遇到了蹩脚的译文,好想狠批狂改一番。越是大师写的东西,越好懂。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看的几本散文集,刘文炳的《为了莎士比亚》,写得通俗易懂,但是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话,一个本子收了好几篇文章,看了前两篇后面的就不用看了。吴兴文的诗文集,果然是学者,学术味十足,还是比较喜欢他的译作。卞之琳的话,文章里不知怎么地带着文革时代的文气,文章不及他的诗作好。最赏心悦目的就是王佐良了,真是写散文的好手。
看她干练的摸样,以为她为人一定很严肃正经,结果发现她和我们一样,也听孙燕姿,也是爱情至上,也会为了茶余饭后有谈资看看八卦新闻。让她与众不同的是她的视野,她的较真劲儿,她的勤奋和她的豁达。书中好几句话,我都觉得是专门给我开的偏方。她在第69页写道:“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有些人更是老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觉得只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就能够证明给大家看。但是其实事情不是这样简单,有时候真的要经常地反省一下,当机会出现的时候,为什么总是轮到别人而不是自己,自己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高。”上回口译比赛时,当得知没进最后一轮,我第一个反应是难以置信:信息没我全的选手都进了。第二个反应是开始质疑评审的评判标准。却一直没有在自己身上找问题,一味地揪着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不放,不反省自己薄弱的环节。那时候还不甘心,真想拽着老师说,“再来一次,我要证明给你们看”。就像闾丘露薇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有时候机会来了不一定是好事,关键要看你准备好了没有。我还半斤八两就老想着得到别人的认可,现在回想觉得那时的自己实在是太可笑了,不禁为自己感到羞愧。
她还在148页写道:“大学四年,书反而没有中学看得多了,时间花在了听各种各样的讲座上。那时候来大学做演讲,从来没有受到过明星般的待遇,遇到的都是台下那种挑战的神情。讲座的种类很多,艺术,哲学,还有企业管理,我都会去听,我觉得,听那些比自己聪明和有经验的人讲话,真的要好过看一本其实怎么也看不懂的书。”以后我会坚持每周六都去听公众讲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要多读书,这样对事物的看法才不会只停留在表面。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言2
读完闾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后,发觉我身上有她的那种直率,然而却没有她的冲劲和执着。在读到关于爱情的篇章时,我觉得我和闾丘的观点不同,我是一个重视亲情的人,我在乎的是一家人健康快乐的生活在一起,我对爱情的理解是,只要两个人的价值观没有太大的差异,我能容忍两个人的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而作者是一个对爱情的纯度有追求的人,她在乎两个人心灵的碰撞,更加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
羡慕闾丘能满世界的跑,但相信自己绝对没有那么大的毅力去克服与儿子的长期分离的相思之苦,也克服不了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的艰辛。不过我也对自己日复重复的国企的工作而感到无聊,我也要求自己能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总的来说,我还是在很多地方能和闾丘达到共鸣的。她的敬业、专业、诚实、努力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言3
数码产品的普及,给纸质书籍以极大的冲击。但是不得不承认,我爱上了上下班路上,以及平时闲暇点滴时间翻几页电子书。
闾丘露薇的这本《行走中的玫瑰》,老早就想看了。战地女记者,当年朱总理点名提问的女记者,身上总归会有些特质吧。闾丘露薇的中学华师大二附中我有幸去实习过,全国知名。90年代的复旦高材生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但这样的光环并没有让她的职业生涯一路平坦,而是从深圳的饭店服务员,小公司秘书起步,几年内换了好几次工作,最终成为凤凰卫视的一名记者。当时的凤凰卫视刚刚起步,关注大陆的香港媒体,开辟了独特的新视角。也许是名校的文化积淀,也许是虽然年轻却丰富的生活阅历,她眼光独到,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一片天地,将工作做成事业,这是如今很多年轻人的追求吧,呵呵
看着闾丘入行17年的人生经验分享,朴实的话语,关于梦想,关于工作,关于爱情,关于价值,关于冒险,每个话题娓娓道来,或认同,但更多的是钦佩她骨子里的那股韧劲儿和闯劲儿。印象最深的是,她讲到机会的时候,毫不避讳的点评时代的变迁给年轻人带来的压力,他们上升的通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但这不应该成为放弃梦想和消极度日的借口,怀揣梦想,摆正心态,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时刻准备着,才会在机会到来时有敏锐的嗅觉和抓住机会的实力!当然不管怎样,都应该打点好自己的生活,积极乐观,谦逊友善。也许就是这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才让她有平和的心态,和敢说敢做的媒体人责任感。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言4
一直以来,就不喜欢很自我的女人,那种成天打扮奇特,自恃多情的女子。而闾丘绝不是这样的女子。“从小时候,我的爸爸妈妈,我身边所有的家人都告诉我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不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她没有可以骄傲的容貌,看她的照片,齐耳短发,黑色的衣服,素面朝天,单凭相貌,绝对是一个淹没在人海中就再也找不到的人,但她的笑——不加修饰,让人恍然间觉得这应是邻家的阿姨吧,整个人的气质也自内而外地流露出来,正是人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只想把她书中觉得很有感触的文字分享一下:
“在过去的七年里,我曾经苦苦抗拒‘战地玫瑰’这个标签,终于有一天,我想通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标签是别人给的,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它都会在那里。但是做一个怎样的自己,是不是去迎合标签,这是自己可以把握的,所以,接受它,然后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继续自己所有的努力,则其实就足够了。”
“曾经有一天,我的口袋里面只剩下两块钱,看着他们,看着这个地方,我真的想哭,因为我不知道,这两块钱用完之后,明天如何生活下去。”
“这些年养成的工作习惯,就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要考虑可能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困难。比如在去阿富汗之前,要假设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想怎样去解决。”
“只要自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了足够的努力,那就足够了。如果困难还在那里,那就接受这样的现实,不要失望,继续努力,至少记得,有的困难,凭一己之力无法解决,但是如果自己不去做自己可以做得到的那些,那就永远没有解决的可能。想要坐顺风车,面对困难,那是妄想。”
“很多时候,争取到了机会对于自己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对于自己的能力没有充分的了解的话。”
“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谦卑一些,反而让自己的承受力更大,做起事情来更加专注,没有顾虑。”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言5
周六与家人喝完茶带着森便去深圳购书中心看书,发现购书中心还真的是有所改进,围了一小块区域出来放了些桌椅让小朋友们可以坐在那看书,这是我的大爱啊!和森一起挑了他自己感兴趣的书让他坐在那看书,我就在旁边找自己喜欢的书! 在入口处的新书推荐处,看到了闾丘露微的新书<<行走中的玫瑰>>,早在网易的博客上就有看到了闾丘为这本书写的序,今天意外看到,便拿了一本书坐下来细细阅读!打开书后便很难合上,七年多前,05年看她出版的第一本书,那时的自己还是一个女孩,她的书带给我一片全新的世界,包括对记者,对传媒,对凤凰卫视的了解,非常的佩服她,甚至于一度想加入凤凰,那怕是进凤凰里面做个清洁工都是愿意的!冷静下来,才发现,喜欢是一回事,适不适合又是一回事!七年多以後的今天,再来看她的书,书中有很多地方是让我身受同感.
书中的第五页:在过去的七年里,我曾经苦苦抗拒"战地玫瑰"这个标签,终于有一天,我想通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标签是别人给你的,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它都会在那里.但是做一个怎样的'自己,是不是去迎合标签,这是自己可以把握的,所以我接受 了它,然后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继续自己所有的努力,这其实就足够了.
七年后的我至今还是没有看开这一点,学不会坦然去接受别给我的一些标签,看完后似乎也在想是时候要学会去坦然面对别人赋于你的称号,那仅仅是一个称号而已,真的不用太在乎这个称谓.
书中第25页,二十岁之前不愤青,,一辈子就废了,三十之后还愤青,一辈子也废了.想到生活当中的一个朋友,十多年就认识的,
他是一个标准的愤青,满腔怨愤,直到前几年他已为人父,还是像十多年前一样的愤青.看他的博客,对现实种种的抱怨和诉控还有不满,终于还是忍不住的问他:你什么时候才能接受现状不做愤青,有没有想过自己这样的情绪会带给孩子带给你的家庭?终于他自己也意识到这点,如果他早点知道这句话,我想他会比现在更幸福吧!
书中关于情感这一篇,闾丘谈到新移民到香港过的那段日子的感觉,我是深有同感,自己同样也有过那种感觉,身上背负着千斤重担,每天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每天早上醒来时都会在心里不停的叹气,但又不想让身边的人觉察到. 同样在看完这一篇我才明白,并不是每个话题都适合与另一半分享,有些问题在对方眼里觉得这根本上算不上是一个问题,是我自己在自寻烦恼.所以有些话题还是留着与自己的姐妹淘分享吧!
关于爱情这一篇有这样一句话:要先爱自己,才能够更好地爱别人!如果不能够善待自己,又如何知道去善待对方. 如果爱一个人,除了爱优点,也要爱他的缺点.要改变的是自己,如果真的想要和对方在一起,就应该学会妥协. 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刚结婚的时候,因为自己年轻气盛,觉得老公对自己的好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我也是那么的心安理得接受着老公对我的疼爱及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发现自己这样的行为感觉可耻和可笑.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是我的成长过程,至少我现在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所以现在的自己再与身边的人相处时开始学会改变自己,为了家开始学会妥协及包容.
第6部份,关于婚姻这一篇,原文:我觉得:婚姻的维持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个人不可能获得所有的东西,却又希望什么都不付出.婚姻如有夫妻双方在经营一个仓库,大家要往里面存放东西才有东西可取,如果大家都是只取不放,试问会又有多少东西可取?
还有一段话我也是非常的认同:我会告诉我的孩子,其实真的应该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这种门当户对不是指他们的家庭门第,金钱等,我所说的门当户对,是指两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接近.如果有了这样的基础,两个人在面对生活和选择的时候,往往能够互相理解.
在我的身边就一对这样的夫妻,女孩从小在小康生活中长大,男孩家境是中下那种,两人结婚当初两家都不同意,这样的反对更加促进了这对年轻人的结婚的想法还是结了.婚后的生活,女孩会觉得要买的生活用品,买好点,用得时间比较久,并且也好用,但男孩会觉得这是生活消耗品,买普通的就好,打个很简单的比方:炒菜用的锅.女孩觉得买好些的用起来方便并且使用时间更长久些,如果买个便宜的用两下坏了又要重新再买,算下还不如买个贵点的锅更合理.但男孩不这样想,这只是炒菜的锅为什么要买这么贵,能用就算了. 女孩听从了男孩结果买回去后用不到几个月锅就坏了,又得重新再买. 如果两人的价值观差不多的话,我想这个不是一个问题,大家都能理解对方的选择,虽然这是小问题,但是生活通常就是由这样那样的小事组成,时间长了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意见不合出来,问题就出来了.所以我是真的很赞同门当户对这个说法,同样也是闾丘这样的意思,是指价值观和世界观.
再打个比方吧,我与老公的成长环境不一样,大家所受的文化背景也不一样,他非常的喜欢阅读,经常会转一些文章给我看,这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有时涉及到政治时,两人的问题就出现了,去年日本发海啸,他转载一些网上的文章给我看,说大陆人的一些行为让人发指,在灾难面前大陆人说日本人死得好,还去酒吧欢庆,这种行为让人发指.....没错,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这个样,我们也不会忘记以前的日本政府对中国人所做的一切.站在大家都是人类的立场来看,觉得灾区的老弱病残是那么的可怜和无助需要大家的帮助,但回头想下日本政府所做所为,心里还是不能原谅日本政府!这个时候我和老公都力以据争,针峰相对来辩论这件事.他说我的思想很狭隘 ,我把自己的祖国当母亲但自己的国家并不把我当女儿,我当时打了这样一个比方:祖国就好比是母亲,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做得不好和不对的地方,对于这个我会选择一种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而也有很多人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试问下那个国家没有这类人?那个国家的政府是没有一点问题存在的? 终于商量我们两人停战,不要为政治来影响到我们家庭的生活,他有他的看法,我也有我的想法,关于政治的事大家不要再做讨论.
昨天写到一半的时候有事要外出所以匆匆忙来不及编辑,也来不及附图片就出门了!发现有很多错别字,罪过!
行走中的玫瑰读书笔记
七年前的你是什么样子?仅仅是模样变化了吗?还是心境都变了?或者是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我们总是走的太匆忙,以至于没有时间停留片刻,看看自己,审视自己。
我一直佩服有才能的女子,在这弱肉强食的社会,闾丘露薇无疑便是代表。以报道全球重大新闻事件而闻名的女记者,时刻奔赴在新闻的前线,的确是行走中的铿锵玫瑰,这一次她用对比的方法将最真实的自己展示在读者的眼前,相隔七年,两个视角看自己的变化,审视自己。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关于大学”与“关于选择”。关于大学:“七年之前,我想,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大学的四年,正是自己人生转折的四年。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恋爱,学习如何面对这个社会,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七年之后,我明白,人生会怎样,不是依靠一句话来支撑自己,而是依靠自己形成清晰的价值观,依靠自己应对变化的能力。”许多人都将人生的'转折点强加于大学,我们不是非大学不可,只是我们需要一个支撑,需要一个理由让自己思考。关于选择:“七年之前,人生时刻在进行选择,关键是,在选择的那一刻,要知道自己的长处以及要什么。七年之后,这些年,我经常收到很多年轻人的来信,询问我,在求学以及工作的问题上,如何进行选择。我总是告诉他们,既然已经是成年人,应该学习为自己做决定,并且承担后果了。”人一生中总是做着选择,一切命运的变化都是因选择而起。而往往我们敢于选择,却逃避后果。
《行走中的玫瑰》实际上就是闾丘露薇审视自己的回忆录,我们或许可以从书里可以看见一个女强人背后的成长历程,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一个成功的人敢于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
古人云,“日省三身”。我们理应停下脚步,好好看看自己,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整装,继而重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