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励志名言

沈从文边城描写凤凰的句子精选60句

日期:2022年08月14日 分类:励志名言

凤凰边城里的风华旧梦

《边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凤凰边城里的风华旧梦。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凤凰边城里的风华旧梦

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

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

即使远方的风景,并不尽入意,

我们也无需在乎,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

――汪国真

凤凰的美,亦如她的名字,让人过目不忘……

世人对于凤凰最初的印象,是缘于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然而促使我魂牵梦萦,不顾一切,跋山涉水,远赴湘西边陲的,却是凤凰的那句旅游宣言:“为了你,我已等候千年。”

喜欢旅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想要去感知和自己同处于这个空间却又不曾看见的种种。不求在有生之年能体会得了多少,只求在这种感觉缺失之前不曾犹豫地前往心中的目的地……

到了凤凰,放下行囊,我轻轻地呢喃一句:千年后的我,来了……

走进古城,映入眼帘的是光滑洁净的窄窄青石板路、散发着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以及沱江边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

城内,古代城楼林立、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流淌。一路闲逛,商铺内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们走走停停,之前的兴奋慢慢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愈发淡然的心情。在行走中经过的小巷,可以是清晨、是黄昏、是夜晚、是任何时候……它于我而言,是新鲜的,是神秘的,是好奇的,是诱惑的……只需放慢脚步去感受,以及,倾听。午后的凤凰虽算不上宁静,但城墙上斑驳的印记却足以让我们对这座城市肃然起敬。由此我总结出:想要领略到凤凰真正的美,绝容不得半点喧嚣,半点浮躁。

古老的沱江在城墙下缓缓地流淌着,她是凤凰的根,凤凰的魂,凤凰的精髓之所在。此刻,我忽然顿悟了为何《边城》的文字那样的纯净而悠远,因为那就是这座小城特有的气息,更是凤凰特有的气质。《边城》中的人和事,在我的眼前晃动,少女、老人、虹桥、渡船、石板街、黄狗、还有静默从未曾离开的沱江……我忽然间想起了那句经典名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我相信少女还在、老人还在、渡船还在、黄狗还在、沱江依旧也还在,只是时光不在……

江水里,繁茂墨绿的水草在江水里缓缓地游曳,在夏季偶尔还会有嬉闹孩童前来捉蝌蚪逮小鱼的身影。

江面上,一只只竹排与篷船悠悠地划动往来着,偶尔会有满载着游客的小船驶向江心,小船经过岸边会激起一层层浪花,洒下一串串欢笑。站在游船码头,远远地望向倒映在水中的北门城楼,恍如海市蜃楼,木桥、跳岩、游船……一切的一切、虚虚实实、似梦似幻,任谁还分得清楚……

沈从文先生在给夫人的信中曾经写到:“这里的小河两岸全是如此美丽动人,我画得出它的轮廓,但声音、颜色、光,可永远无本事画出了。你实在应来这小河里看看,你看过一次,所得的也许比我还多,就因为你梦里也不会想到的光景……”

江边,一栋栋用无数根原木撑起的吊脚楼沿着河岸一字排开,似乎成了沱江天然的守护者,不言不语,不离不弃,一任时光如流水般悠悠离去。在沈先生的笔下,这里是年轻人的爱巢,未出阁的姑娘每天在这里静静地等待着情郎的歌声。清晨,一首首情歌隔着薄薄的江雾从江对岸缓缓地飘过来,翠翠一样情窦初开的少女倚在窗前,安静地听着,做着属于少女的梦,身在吊脚楼,心却可能早已沉醉了,飘向河的对岸……

小说《边城》中的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翠翠的少女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浑然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期待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不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谁也无法知道,沱江上留下过多少个这样年轻的身影,又有多少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像这绵绵不断的沱江水,恬静却让人回味悠长。因为爱,因为江边无数的翠翠,因为质朴而又勤劳的凤凰人,为这个古城增添了些许神秘而浪漫的色彩,让这个古城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沿着沱江江边的城墙,一路行走。空气中隐隐约约透出淡淡的清香,若有若无,却直入人心。江边的洗衣棒槌声屡屡入耳,仿佛置身于梦境中才会出现的画面,恍若隔世。

漫长的风雨侵蚀,并没有剥夺凤凰原有的魅力,随着岁月的沉淀凤凰反而愈加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漫步在沱江北岸的小巷,可以清晰的感觉到这座小镇的古朴。斑驳的青石板路延伸向远处,不知这其中尘封了多少历史。

古城中店铺林立,随处可见明清风韵的酒坊、染坊、银号、商铺,身着民族服饰的摊贩散布其中;房舍、家具、招牌甚至装饰都是木制的,看似保存了相对原始的风貌,待到慢慢审视,却可以看出上面的木锈以及颜色的沉淀,这些都见证了这座古镇曾经存在的久远岁月。

两边紧密相连的木房房顶滴滴答答落下一串串柔美的雨滴,雨水从屋檐缓缓滑下,仔细辨听却又觉得所有的声音消失无声了,仿佛一位素衣女子,依稀仿佛能见到妩媚的眼波流转,再抬眼,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脚下的青石板路湿漉漉的,街边的小巷在这个季节显得格外安静,冬日的寒雨摈退了平日里如鲫的游人,偶尔身边会有三三两两的人影悠然走过,人群中低低地浅谈浅笑又将冬日的凤凰添上些许神秘色彩。在这个时候我可以很从容地漫步于古城中,就仿佛行走在一座并不真实存在的幻城当中。

冷雨夹杂着寒气,渐渐沁入骨髓。整个凤凰城被浸润在一片潮湿当中,青石板路、吊脚楼、拱桥、流水,这里的一切都统一成一种对立的格调:水灵,沉郁,单纯,暧昧……

这个时候的凤凰,静默着,却又欲语还休,如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首简单的诗,亦或是一幅黑白水墨画。在这里人也是可以入画的,犹如身着一身旗袍,撑着一把油纸伞的雨巷姑娘……

沈从文先生的故居静静地藏身于小巷的幽静深处,一如它的主人那寂寞、平和、优美得无以复加的人生和文字。平时在阅读沈从文先生的书籍时,我总会不由的感叹:“不朽的文字就是这样从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只乌篷船及每一处流水上长出来的,自然得不需任何修饰”。

听说,沈从文先生死前遗嘱,将自己的骨灰分为三份,一份留在北京,一份散进沱江,还有一份埋在古城的听涛山上。沈从文先生的墓地没有围杆,没有坟头,一片葱茏环绕,走近去,就像进入个充满童真的园地。高大的墓石没有占地堵路,它只是静静地伫立在山间小道旁,像一尊静默的沉思者。沈先生的墓碑采用天然的五彩石,状如云茹,古人、前辈很看重墓志铭,一墓分为志与铭两个部分。沈从文先生墓的正面,用了他的遗作《抽象的抒情》当中的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暮色中的凤凰,四处弥漫着古老而又神秘的气息,让人忘了置身何处,今夕何夕。

夜色渐浓,沱江上渐渐升腾起一层雾气,两岸的灯火渐渐燃起,小街两旁点着烛光的银饰摊越来越多,红红的灯笼也齐齐地亮了起来,倒影在水中,扑朔迷离,虚实难分。远处小巷的点点灯光,就像历史老人的眼神,凄迷而遥远。从酒吧中偶尔会传来激情高昂的音乐声,不同风格,不同格调。而江面上,那一盏盏被寄予了希望和祝福的河灯,默默地流向远方……

凤凰的夜更像是一个恬静的姑娘,吸引着你渐渐地渐渐地向她靠近。匆匆的脚步寻觅不到她,浮躁的心情体会不了她,只有一颗平静的心沉浸其间,才能触碰到她的灵魂深处。人的一生总要有这样一次旅行吧,不用急数归期,没有现实的牵绊,全心全意享受旅行中的每一刻。

就这样迷醉在古镇的夜晚,看也看不够,赏也赏不完,直到最后曲终人散。

凤凰―个平和而又带有韵味的古城―个在民歌和民俗中渐渐老去的古喊,―个在月色中流淌着美丽传说的古城。

凤凰,它是用每一面老墙、每一块青石板以及每一座青山、每一弯流水、每一艘小船,还有一些人物命运构成的一座让人魂牵梦萦的边城……

凤凰于更多的人来说更像是一个过去的故事,一个满载美丽与哀愁的故事,她在历经了数百年风吹雨打后,在岁月的沉淀打磨中渐渐有了灵性。

凤凰是朦胧的,是充满诗意的。我带着对凤凰的美好回忆,仿佛穿越时空一般,一下从一个古老而宁静的过去回到了繁华的现实生活当中。或许,浮躁的心是体会不了真实的凤凰古城,也许只有一颗宁静的心沉浸在其中,才能触摸到凤凰那古老而神秘的灵魂。

凤凰,多年后,我早已不是当初的我,而你,依旧是不变的你。

青衫百步,人声已尽。我仿若还沉浸在千年前的午夜,狗吠、烟雨、寂寥……

论《边城》里的孤独意识

《边城》是孤独的,因为只有这么一个地方,翠翠是孤独的,因为爱的人都不在了。整个《边城》都有一股孤独的氛围。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边城》里的孤独意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边城》里的孤独意识

创作于1933年的《边城》是富有精神纯粹性的,可正如作品结局——走水路的爱情的失败——所展现的那样,它荡漾着一种“孤独”的气息。《边城》这部作品的意境整体上如作品本身所说的那样“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美好却忧愁无限,但这正是作者有意于小说创作的“开放性”结局的真正用意,为的是突出这种“不和谐”,折射出了一种深沉的孤独意识。这样的孤独意识体现于作者本人,体现于作品中所展示的“边城”自身的地理环境,而这两者最终又为了体现人类的孤独这个大的精神旨归。虽然《边城》是作者着意为世人谱写的乡土挽歌,但是沈从文并不是要突出这样的孤独,而是要反抗这样的孤独。最终,这片土地上还是再次荡漾着孤独的气息,美好的人性太过于理想化,因此导致了这片土地上人性的贫乏,反抗的失败。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边城》里的孤独意识。

一、边城与孤独的诗人

沈从文给自己的定位是“乡下人”,他在创作于1943年的作品《水云》中提到“用一支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二十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也结束了这个时代这种感情发炎的症候”。从这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独特的理想实现形式,和他给自己在当时主流文化环境之下的定位。蓝棣之先生曾经用“症候”这一独特术语分析过作品与作家的关系。他说:“一部作品总是必然地会带有作者本人的烙印……”\[1\]如此《边城》必然的带有沈从文先生自己的印记。那么这样的烙印是如何表现的?当时的他已经与大家小姐张兆和结婚并且是新婚燕尔的时候,从他的事业上来看,沈从文在当时的北京已经谋得一份大学教师的职务。他作为一个从湘西农村出来的行伍之人能在婚姻家庭上获得这样的成功,理应说此时是他人生的辉煌时期,此刻他的人生感受理应是幸福的。可是《边城》却打破了这样的幸福和谐的画面,也打破了我们世俗的想法。从“湘西世界”走出来体验了都市丑陋一面的沈从文通过“美”与“丑”的强烈对比,希望通过乡村的纯粹来改造都市中的畸形人,实现人的改造。但是小说最终的开放性结局体现了作者知道这样的改造的困难,他自己也不确定这样的理想能否实现,因此整部作品才会有种朦胧的'“不和谐感”,这或者就是他作为一个了解当时中国真正国情的知识分子的孤独感产生的来源。那么这份孤独感是如何付诸于文本的呢?“《边城》结尾的开放性则标志着现代‘小说’视域的生成的。”\[2\]而本雅明认为“小说的诞生地是孤独的个人”。\[3\]虽然《边城》的开头仍然尚是典型的传统讲故事的方式,“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样的开头如讲故事般,在悠远的讲述带有一种淡然的抒情风味。但是结局的开放性把悠远与抒情撕裂,这样的逆转说明作者叙事方式的转变,小说结尾的开放性代表了一种真正小说的形成,同样也体现了作者“孤独的个人”的生成。也许这样的孤独感的体认正体现了卡西尔所说的“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4 \]所以孤独是沈从文自己对他自身生存状况不断审视的结果,这样的审视结果与表面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偏差,但是这样的偏差才是当时作者的内心真实写照。可以这样说是沈从文的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促使他更多地从当时狂热的文艺与政治挂钩,文艺受商业的束缚这一现实来确认自己的“乡下人”身份并且感受自己的孤独。这样的孤独倾注于笔端因此而有了他创作生涯中叙事形式由传统的讲故事到真正 小说的生成。也因此有了他作为孤独的个人写作小说的开始。陈笑雄:论《边城》里的孤独意识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第25卷第3期

二、边城与孤独的乡土

在作品《边城》里面,边城是作者沈从文所创造的一个远离俗世嚣闹的孤独的地方。从文本的描述上我们知道边城是处于四川与湖南交界的一个地方,地理上的尴尬接壤位置或许正代表了边城的一种尴尬的身份归属感。从现实角度来看,边城确实是属于这样的一种地理位置,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从作者自身的身份体认来看,我们会发现一种惊人的相似性。是否可以大胆地推测,也许这样的尴尬地理位置描写就是作者对自己乡下人和都市人的尴尬归属的认识,那么现实的边城其实就是作者体认的一种孤独感的化身。那么这样的孤独感是如何体现的呢?在孤独的世界里,封闭性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在《边城》中这样的封闭是作者有意地取消了现实时间对于边城的消磨与影响造成的,在这里现在与曾经的时间性鸿沟被填充了。因此而言,孤独的世界走的是一种无任何时间性背负的道路,边城就是这样一个被偷置于时间概念之外的一个事实存在的地理环境。在《边城》里,“前几章呈现的 正是边城的传统生活所固有的稳定的乡土意义世界,尤其蕴含在周而复始的的四季与节庆之中”\[2\]。当我们看到端午节人们那种狂欢的庆祝场面时,我们会惊异于历史的曾经在现在的重演,他传承了历史,历史感与美感兼具。但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一种历史在边城世界里的停滞,这也显示了一种可怕的历史的惰性。但是这就是封闭世界所呈现的时间感的演绎方式。民俗生活的描写正是因为作者意识到“正在兴起的现代行为方式与四面楚歌的传统生活之间的差异(美.布朗纳)”,这是作者通过边城所传达的孤独意识其中的一个深刻来源。边城在地理位置上而言是与世隔绝的,这与《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何其相似,“马孔多在地理位置上而言是与世隔绝的,马孔多里的人们以家族式的繁衍而存在下去,这里的人们生活的马孔多就相当于一座”镜子之城“,投射一个影像而反射出无数的影像”\[5\]。这就是孤独,一种自我交流的方式。湘西边城世界寓指的其实只是一个历史情境中的一个独特的符号,这样就代表了一种事实的虚假而成为意义的真实。边城里的水意象描写就是一种孤独的表现。边城就是一座孤独的水边城市,那里发生的是孤独的水边的故事。孤独地享受自我就是镜子世界的特点,边城世界不就是如此吗?正是满足于自我交流才导致人与人交流的不便,因此翠翠的失败爱情正是这样的孤独世界的产物。

三、边城与孤独的“边城人”

生活在边城世界里的人们,他们都具有美好的人性,但是他们都难逃一种悲剧的人生结局。代表一种纯粹精神交流的“走水路”的爱情最终也没有得到完美的结局,正如文章最后所说的那样“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俩个“也许”透射这里的人们孤独结局的不可避免。为什么美好的人性在这里似乎不能起到扭转悲剧的作用?在我看来这样的悖反其实有着深层的原因,“翠翠爱情的悲剧并不具有戏剧性,一切尚未发生就已消失,就像生活中许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爷爷的木讷和犹疑源于没有碾房(陪嫁)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总顺顺对爷爷的误会无意中揭示了一个深邃的哲学命题——-人在根本上是无法沟通的”\[6 \]因为无法沟通所以才会产生悲剧。《边城》里的爷爷他就是一个孩子,他一心想要为翠翠谋一份好姻缘但是换来的确实老二的误解,最终凄苦离世。为什么会如此,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从全文来看,就是爷爷无法达到与傩送翠翠的良性沟通,而偏于他一个人的主观意志。他的热心是带有异化特点的“包办婚姻”。他忘了爱情经不起第三者的参与。很多次,爷爷和翠翠都有谈到“婚姻”,但是都因为翠翠的闭口不谈而寡淡收场。翠翠更多地沉浸在她的爱情世界里,从根本上拒绝了爷爷的参与,而爷爷对于翠翠的婚姻虽未掺杂过多的世俗因素,但是他也没有抓住时机真实地了解翠翠和傩送的想法,只在水路和车路上纠结。边城这个世界里的人们老是本本分分的活着,缺少一种对生活大加开拓勇气。例如翠翠的爱情,在很大的程度上,翠翠是一个在爱情上“逆来顺受”的女孩子,她不敢大胆地争取,不敢热烈的回应傩送的爱情,对于这份爱情她所表现的更多地是一种身不由己地不自觉.通篇作品翠翠和傩送几乎就从未对于他俩的情感有过深入的交流,沟通在爱情里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他们那就这样在作者笔下有意隐退了,这样就导致了三人的爱情悲剧。这样的翠翠和爷爷还很多,在边城里。他们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需求,查问自己的处境,那么如此说来人性的太过于美好的这样一种单一层面也是不可以的。但是作者对于人类那种先天存在的无法摆脱的孤独的存在状况的审视确实是令人折服的,他对于孤独的体认颇同于西方世纪末的孤独感的确认。

总之,从《边城》与作者的症候式解读、乡土世界的孤独感和现代文明侵蚀下异化的人的天生无法沟通的孤独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边城”就是孤独的诗人沈从文在现代文明的负值效应影响下所体会的与西方世纪末的孤独感源出一处的人的天生无法沟通的孤独的载体。

[参考文献]

[1]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序言.

[2] 吴晓东.从“故事”到“小说“——沈从文的叙事历程[J].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7): 124.

[3] 本雅明. 本雅明文选[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95.

[4] 刘永泰. 人性的简陋和贫困——重读沈从文[M]//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作家作品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63.

[5]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M].上海: 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307.

[6] 杨联芬.中国现代小说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187.

外国学者眼里的边城世界

《边城》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外国学者眼里的边城世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外国学者眼里的边城世界

《边城》作为一部中国乡土抒情小说的经典之作,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道独特风景线,有着丰富的阐释空间。域外学者,由于国别身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概览七十年来域外学者有关《边城》研究的论文、论述,其兴奋的视域可归纳为牧歌——中国人形象说、悲剧——命运说、象征——原形说三种类型。

一、牧歌——中国人形象说

在沈从文创作的《边城》中,以乡土抒情诗的方式把茶峒山城作为自然的理想化加以表述,充分展现了传统和乡土诗意之美,表现出与纷杂的城市不一样的抒情倾向和品格。正因如此,《边城》多次被论都冠以“牧歌”。在域外学者那里,较早使用“牧歌”一词概括《边城》特点的是美国的夏志清,他在《中国小说史》中认为《边城》运用的是一种“玲珑剔透牧歌式的文体”。

日本的松枝茂夫用“完美诗式的故事”来概括《边城》特色,他认为《边城》“教给我真正的中华民族如何是纯真可爱的民族”,是“没有毒害过的,无垢纯真的`中国人”。

旅美批评家聂华苓在她的《沈从文评传》中认为“《边城》代表了构成沈从文‘乡下人’未被现代文明糟蹋的理想世界的概念”,在这个“理想世界”中“自然景色、城市、风俗习惯和人民——这一切都融合一体”。

新加坡的王润华从《边城》人物、山水、意象关系着眼,称《边城》结构运用的是“山水画结构”。他说“小心推敲过《边城》,基于小说之组织与意义之表现手法,我认为它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有许多类同的地方”,不同的是“前者用语言文字,后者用线条色彩作为表达媒介”。比作一幅水墨画,实在是深得它的气韵和精神。

二、悲剧——命运说

牧歌代表着对乡土和家园的守望,由于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的特性,在优秀的作家那里,这种乡土抒情形式也蕴涵了对民族身份的追寻、对民族形象的诗性想象。

法国学者安妮·居里安认为《边城》“描写了失败,没有结局的爱情”,在作品中,我们看到“孤独怎样越来越逼近翠翠”,《边城》“整个调子是凄凉的”,反映了“人类的紧张状态”。

日本的城谷武男关注到了作品里宿命意识、悲观意识,提出“翠翠就是这样一个被人为与神意所左右的人”, “每一个登场人物虽然如此地纯朴、勤俭、和平、正直”,“但也有那么多的不幸来到他们身边”,《边城》“这个悲剧是人为和神意互相磨擦所生成的一种样态”。

新加坡的夏菁博称“《边城》是神话中的神话,可是它却时有‘暗流’汹涌,最后的结局究竟是亲死友别,爱的神曲终成一曲让人忧伤的挽歌。是神话与写实的二重变奏”,这是沈从文的悲剧处理手法的高明之处。

三、象征——原型说

美国著名文化评论家Fredric Jameson 说:“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关于个人和利比多内驱力的文本,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边城》就是这样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外国学者也早就注意到沈从文作品中象征手法运用和作品的象征意义。

新加坡的王润华称“白塔还是一座最淳朴的人性之塔,它代表沈从文所说的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金介甫在《沈从文传》引言里说:“沈从文写湘西人的作品在历史领域中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可以把作品当作整个中华民族的寓言来读。”

水是《边城》的灵魂,作为原型文化密码,水的影响力渗透于整个作品。安妮·居里安认为,水在作品中象征是多重的。

韩国的朴宰范在《沈从文〈边城〉的原型与表现技法》一文中认为:“在《边城》中所描述的普遍格式,并非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作为‘死亡与再生’的思想起着组成原理之作用。”

韩国的安承雄在《〈边城〉河水的象征意义》中说:“《边城》里描绘的河水含有两个相反的象征:一方面是破坏和死亡,一方面是调和生命。”安承雄说:“河水的双重象征意义是与他(沈从文)所说的带着相反意义的热情和悲痛有关系的”,是对沈从文写作心态最好的解读。

在外国学者的眼里《边城》中轻柔、平和、明快的旋律,实际已上升为中华民族牧歌般的思乡曲;而其抑郁、伤感、凝重的旋律,是中华民族农业社会瓦解的挽歌 ——全民族隐秘的心声,挽歌中现代化社会在农业社会的虚墟上建构起来。《边城》中的白塔坍塌和重建象征着传统湘西的覆亡和现代湘西的重造,预示着中华民族衰败后获得新生,正如朴宰范所说《边城》里的死亡“在造就出一个崭新的翠翠的美好生命中,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他们的死亡是通过翠翠而重新诞生的”。

放在心里的边城的作文

我曾经想过,沈从文为什么要写《边城》?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他的边城就像是冰山一隅。

曾试图悄悄走进沈老的内心,探寻他的边城,可走着走着,我就迷路了,我以为他写的使他的湘西老家,可翻开史书,曾经那个民风淳朴,少有“现代文明”的古城早已被浸染,男盗女娼,XX,岂是沈老笔下的边城!

茫然了!那边城似乎就像是那个时代的一座世外桃源,没有战争,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压迫!

可这边城从何而来,一座美丽的小城,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简单就不是那个年代应该有的!天是那么蓝,水是那么清,山是那么高,人心是那么纯,都是一样的“自然景观”透明的无一丝丝杂 我想触摸沈老的灵魂,探索一丝心灵的纯净!我知道,他的内心是好的,他那美好的`边城是为了唤醒当时沉醉的中国人,无半点风浪,不会让你感到厌倦,然后一点点吞噬你的灵魂,到最后,将你的心灵占为己有!只有这样一个单纯的愿望。

我翻开宽大大的地图,想寻找一个边城,用铅笔在上面勾勾画画,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去做我的边城。我是多么羡慕翠翠能从小生活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可是为什么我在这个貌似和平的年代却找不到一个恰似那样的边城?

难道边城只能出现在那个年代?

我闭上眼开始思寻原来那个边城只出现在心中!

于是我开始在心灵中找到一方净土,把边城安放在那里,一个不大的边城,有山有水有塔有船,还有来回叫卖的商贩,一切回到原有的最真,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商楼大厦,没有汽车公路,也没有一天到晚的勾心斗角的人们,有的只有最初的美好。

自从国门打开后,自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大肆泛滥后,中国开始变得国际化,还哪来得那种最初的美好?我想听最亲切的乡音,可到哪都听到最标准的普通话!我想吃最天然的食物,可到哪都不过是速成植物!

我的沈老,不知你来到现代,是否会怀念在湘西老家赶早市,踩着石砖路,人挨人,人碰人的感觉!

沈老笔下的边城放在心里了!

我的,也只好放在心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