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人名言

汪曾祺散文集经典句子合集80条

日期:2023年03月12日 分类:名人名言

汪曾祺散文集经典句子 汪曾祺散文集句子鉴赏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是作家汪曾祺的忠实粉丝,他的经典语录值得反复咀嚼。 汪曾祺散文集句子 1)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

汪曾祺散文集句子鉴赏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是作家汪曾祺的忠实粉丝,他的经典语录值得反复咀嚼。

汪曾祺散文集句子

1)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2) 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

3) 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

4) 流动的水,是语言最好的形象。

5) 曾见一些青年同志写作,写一句,想一句。我觉得这样写出来的语言往往是松的,散的,不成“个儿”,没有咬劲。

6)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

7)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8) 他(韩愈)提出一个语言的标准:宜。即合适,准确。世界上有不少作家都说过“每一句话只有一个最好的说法”,比如福楼拜。他把“宜”更具体化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

9) 一泻千里,戛然而止,画舫笙歌,骏马收缰,可长则长,能短则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0) 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

11) 有的小说,是写农村的。对话是农民的语言,叙述却是知识分子的语言,叙述和对话脱节。

12) 小说的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我们有时看一篇小说,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了,因为语言太粗糙。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

13) 语言,是内在地运行着的。缺乏内在的运动,这样的语言就会没有生气,就会呆板。

14) 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

15) 往往有这样的说法: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16) 我最近看了一个青年作家写的小说,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才人小学的孩子,写的是“我”的一个同桌的女同学,这未尝不可。但是这个“我”对他的小同学的印象却是:“她长得很纤秀。”这是不可能的。小学生的语言里不可能有这个词。

17) 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宫明月梨花白”都是这样。“闹”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经人道。

18) 我想任何人的语言都是这样,每句话都是警句,那是会叫人受不了的'。

19) 不单是对话,就是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

20) 一个人精神好的时候往往会才华横溢,妙语如珠;倦疲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

21) 我的习惯是,打好腹稿。我写京剧剧本,一段唱词,二十来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来,才落笔的。

22) 我们不能说这首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

23) 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与短句的搭配。

24) 若我在临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绿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无从说,说不好的美丽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遥远的举杯致意。逝去的从容逝去,重温的依然重温,在沧桑的枝叶间,折取一朵明媚,簪进岁月肌里,许它疼痛又甜蜜,许它流去又流回,改头换面千千万,我认取你一如初见。

25) 他(闻一多)在很年轻的时候,写过一篇《庄子》,说他的文字(即语言)已经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本身即是目的(大意)。我认为这是说得很对的。

26) 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下来,就记住(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印象是不易忘记的)。记忆里保存了这种常用语言固定住的印象多了,写作时就会从笔端流出,不觉吃力。

27) 我认为一篇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作者写了,读者读了,创作过程才算完成。作者不能什么都知道,都写尽了。要留出余地,让读者去捉摸,去思索,去补充。

28) 我们的语言都是继承了前人,在前人语言的基础上演变脱化出来的。很难找到一种语言,是前人完全没有讲过的。那样就会成为一种很奇怪的,别人无法懂得的语言。

29) 我一直都错怪 是你带走了一切 其实一切本来就会离开 只有你如约而来。 无聊是对欲望的欲望。 我的孤独认识你的孤独

30) 如果平日留心,积学有素,就会如有源之水,触处成文。否则就会下笔枯窘,想要用一个词句,一时却找它不出。 语言是要磨练,要学的。

汪曾祺散文的好段赏析精选

1)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2) 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曾经知已再无悔,已共春风何必哀。 虔诚地呼唤风。那一刻,人与天有种神秘又真诚的交流。光才是现实世界,而树木不过是用来反映和折射光线的间隔物. 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

3) 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4)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5) 真的是很当心很当心,很不舍很不舍,一件衣服和人的陪伴,没有一件衣服可以穿到老,没有一个人可以好到尽头,有时候会很绝望地这么想,于是,在“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这样的字句里,感动。 我能看到你,我们还在彼此俩俩注视,我们彼此好好的,这是何其温暖的事。

6)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只记花开不记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

7) 豆腐点得比较老的,为北豆腐。 点得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为豆腐脑。比豆腐脑稍老一点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脑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 豆腐压紧成型,是豆腐干。卷在白布层中压成大张的薄片,是豆腐片。东北叫干豆腐。压得紧而且更薄的,南方叫百页或千张。 豆浆锅的表面凝结的一层薄皮撩起晾干,叫豆腐皮,或叫油皮,我的家乡则简单地叫做皮子。

8) 人到极其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生出这种比悲号更为沉痛的滑稽感。

9)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10)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11) 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12) 为什么现在会有点不能忍受文学作品的夸张?不过明明是随感杂谈就不能真诚一点吗?果然是会抱怨别人身上自己的恶习啊…

13) 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14) 倾向性不要特别地说出。 在叙事中抒情,用抒情的笔触叙事。 怎样表现倾向性?中国的古话说得好:字里行间无论怎么写,都会有倾向性的。

15) 若我在临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绿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无从说,说不好的美丽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遥远的举杯致意。逝去的从容逝去,重温的依然重温,在沧桑的枝叶间,折取一朵明媚,簪进岁月肌里,许它疼痛又甜蜜,许它流去又流回,改头换面千千万,我认取你一如初见。古人说“无一字无来历”,是有道理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

16) 他(韩愈)所谓“气盛”,照我的理解,即作者情绪饱满,思想充买。我认力他是第一个提出作者的精神状态和语言的关系的人。

17) 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古人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

18) 语言的独创,不是去杜撰一些“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19) 不少作家充分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

20) 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内容(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能像桔子皮一样,可以剥下来,扔掉。

汪曾祺散文集

汪曾祺(qí)(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内容提要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展示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编者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时光五载已过,编者又在此基础上精编出这套“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十六种。经再次遴选,本丛书不仅每册新增加五万余字,而且每册还辅以反映其人生历程的珍贵照片若干幅。可谓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目录

《我的家乡》

《文游台》

《观音寺》

《午门忆旧》

《一辈古人》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新校舍》

《泡茶馆》

《跑警报》

《自得其乐》

《自报家门》

《随遇而安》

《多年父子成兄弟》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金岳霖先生》

《老舍先生》

《国子监》

《钓鱼台》

《水母》

《城隍·土地·灶王爷》

《老不闲抄》

《胡同文化》

《我是一个中国人》

《故乡的食物》

《吃食和文学》

《宋朝人的吃喝》

《葵·薤》

《五味》

《寻常茶话》

《食豆饮水斋闲笔》

《韭菜花》

《花》

《果园杂记》

《葡萄月令》

《翠湖心影》

《昆明的雨》

《湘行二记》

《泰山片石》

《北京的秋花》

《林肯的鼻子》

《美国短简》

《香港的鸟》

《谈风格》

《谈谈风俗画》

《“揉面”》

《〈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

《关于〈受戒〉》

汪曾祺 鉴赏家 教案

汪曾祺《鉴赏家》小说的主旨是什么?是如何描写人物形象的?其中“融画入文”的叙事手法了解多少?

教学目标

1、了解汪曾祺小说的风格

2、把握叶三这一人物的独特形象

3、赏析本小说散文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细读文本,通过语言、动作、环境等,把握叶三这一人物的独特形象

2、 了解散文化的小说与一般小说的区别

教学难点

鉴赏小说中蕴含的真、善、美

教学方法

阅读与探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文学是人学,真、善、美是文学桂冠上的三颗明珠,文学创作者应该是真、善、美的追求者汪曾祺就是这样一位美的追求者和创造者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审美的眼光走进他的《鉴赏家》!

二、 品读与探讨

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下问题

(一)探讨本文情节结构

1、小说的主人公叶三是一个“卖果子的”,作者为什么以“鉴赏家”作为小说的题目?

明确:小说这样开篇:“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虽是个地位卑微的果贩,却凭着对生活的朴素理解、对绘画的真心喜爱,被大画家季匋民视作真懂画的人名士的高谈阔论往往只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而叶三从心里喜欢画,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欣赏画,用最简单直接的语言评画,却常常能“一句话说出好在处”这样的鉴赏家才是真正的鉴赏家——用眼睛,更用心灵品味美,远胜于那些高谈阔论、似通不通的所谓鉴赏家小说以“鉴赏家”为题,既点出了主人公,也点出了小说主题;对美的鉴赏

2、 小说从哪里开始进入所谓的“正题”?之前的叙述是否跑题了?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1)小说开篇之后,就开始叙述叶三卖果子的故事写到近一半时,才进入正题:“他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2)之前的叙述没有跑题这些内容似乎和“”鉴赏家没有直接关系,但叶三作为“鉴赏家”对画独具的敏感,恰恰是源于卖果子时对生活中的美的敏感他喜欢到各地去找好果子,送到买家的果子都有可以入画的美丽;而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叶三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这样的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热爱生活,时刻注意发现和欣赏新鲜活泼的生机,才能从紫藤的乱花里看出风来,才会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顽皮,才会知道“红花莲子白花藕”我们从叶三身上读到的,是对美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之本质所在

(3)而这些都构成了一个丰富、独特、真实的.人物形象,他具有鲜明而饱满的、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性格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都蕴含在这些跟“果子”有关的故事中,从而使一个“神全气足”的人物跃然纸上

3、小说写了叶三是鉴赏家,写了四层,按照下面的示例,对其他三层进行概括

①示例:叶三看画② 叶三懂画 ③叶三评画 ④ 叶三藏画

4、小说多处地方写到了叶三赏画的情节,这些情节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意义何在?

明确: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有朴素生活经验的、不谄媚、不奉承、不卖弄、真心爱画、真正懂画的果贩叶三;刻画了一个平易近人、从善如流的画家季匋民;赏画的情节写出了二人彼此欣赏和朴素情谊

5、把本文与《项链》作比较,说说这篇小说读起来和一般的小说有什么不同?你喜欢这种不同吗?

明确:《项链》这篇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始终扣住“借、失、赔、议”这些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天衣无缝而这篇小说我们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所具有的清楚的的线索、强烈的冲突紧凑的情节,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作者以散文化的笔法,以一种更贴近生活常态、更亲切自然的方式叙述身边的人和事,人们称这种小说为“散文化小说”

(二)赏析本文中蕴含的“美”

1、情谊美

明确:我们再来看叶三这个人物,的确不是一个典型的果贩;甚至可以说天底下这样的果贩几乎不会再有第二个;他是为了自己喜爱的画家卖果子的;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一供;画家送给他的画,他一张不卖,最后这些画陪着他安眠于黄土中,真可谓“生死相随” 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正是因为与众不同,他身上有吸引我们的地方:对美的纯真的热爱,对人的深厚的情谊,这些不同于一般小贩的性情、品质,引发我们由衷的喜爱和尊敬

2、风俗美

明确:汪曾祺是位懂画、能画的作家他的小说也充满着画意在小说叙事中插入一些风俗轶事的片断,一地一景、一人一事,娓娓到来作者就是通过这种绘画的手法在小说中,把那些旧社会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故乡那司空见惯的风俗人情,再经过自己的匠心独述,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以及一卷卷清新淡雅的南方水乡的风景画,鲜明、具体、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又将朦胧、含蓄、丰富的底蕴留在读者的想象中,因而读汪曾祺的小说就有一种如同赏画般历久弥新的审美感受力在文本里写到卖水果的叶三这个人物时,作者巧妙地通过他所卖的水果,简简单单地几笔,就勾画出了当地的一幅物产风俗图: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上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密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这样,用水果标示一年的光景,将四季时节与水果联系起来,从冬到夏,从春到秋,好像把当地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情画一幅幅地在小说中展现给读者看:冷暖相关的气候、美丽的景色以及丰富而诱人的特产

3、人性美

明确:文本中处处体现了人性之美、人性之善,如: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道一声“得罪”就走了再如: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做儿子的心里不安其实这样的人性之美处处体现在汪曾祺的文章中,在他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4、语言美

明确:汪曾祺说:“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他们深知,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他们希望自己的语言雅致、精确、平易”在《小说笔谈》中,他强调“语言的惟一标准,是准确”

提问:这篇小说的语言很有味儿,你最欣赏小说的什么地方,并说出它的好处

(1)叶三家老二卖布:“量布、撕布(撕布不用剪子开口,两手的两个指头夹着,借一点巧劲,嗤——的一声,布就撕到头了),干净利落”语言和他所描写的动作一样,准确、干净、利落

(2)“立春前后,卖青萝卜……”一段,充满了植物的清香,更可以让人想像时序更迭、草木葱茏之美下文说:“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可以说,是叶三把四季带到了许多深宅之中,也带到了很多看后的读者眼前,我们似乎能看见那些美丽的果子,闻到那扑鼻的香气

(3)“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可以想见其饱满脆嫩香白杏,顾名思义,一定是又香又白,“白得像一团雪”还有“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的樱桃,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粗如小儿臂”的山药,“大如拳”的百合……这些准确生动的文字,组成了鲜明美丽的画面,文字中有画,也有诗

三、小结

问题设计:小说这样结尾——“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这似乎是一个平淡到了极点的结尾你喜欢这个结尾吗?为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会设计一个怎样的结尾?(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怎样回答都可以,只要言之有理,体现自己的独特认识与想像力)

(1)提供两种不同的思考与分析:

1喜欢这是一个平淡到了极点的结尾,也是一个自然到了极点的结尾这是人的必然结局:死了,埋了几个字,由生转到死,收尾干净利落,无尽感概尽在不言中这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叶三视这些为生命,无论生死,都要与它们相伴左右也符合作品的整体风格:平淡朴素中的深长韵味

2不喜欢可以写得更有波澜,更有余味

(2)结尾的不同设计:

捐赠给博物馆,供大家一起欣赏

世事无常,家道中落,儿子们无奈变卖了这些画

这些画被凯觎已久的人掘墓盗去,流落四方

教师总结:总之,叶三是一个好的鉴赏家,他在鉴赏画家的作品,画家却在鉴赏他的人品;他不经意间走进了艺术的殿堂,艺术却伴随他走进天堂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大家炼就一双这样的慧眼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品读与探讨

2、课外拓展阅读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附板书设计:

鉴赏家

汪曾祺

(一) 探讨本文情节结构

(二) 赏析本文中蕴含的“美”

1、情谊美

2、风俗美

3、人性美

4、语言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