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人名言

关于清史的经典语录汇聚100条

日期:2023年07月22日 分类:名人名言

关于清史的经典语录 《后汉书-文苑列传七寸上》阅读答案 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

《后汉书-文苑列传七寸上》阅读答案

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遂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初除郎中,元和元年,肃宗诏香诣东观,读所未尝见书。香后告休,及归京师。时千乘王冠.帝会中山邸,乃诏香殿下,顾谓诸王曰:“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左右莫不改观。后召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尝独止宿台上,昼夜不离省闼。帝闻善之。

延平元年,迁魏郡太守。郡旧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香日:“《田令》商者不农”,《王制》‘仕者不耕’,伐冰①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乃悉以赋人,课令耕种,时被水年饥、及分奉禄及所得赏赐班赡贫者。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

所著赋、笺、奏、书、令凡五篇。子琼。自有传。

(节选自《后汉书-文苑列传七寸上》)

【注】①伐冰:凿冰。《礼记·大学》:“伐冰之家,不畜牛羊。”朱熹注:“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者也。”即指做官的人家。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乃诏香殿下

甚见爱敬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乃悉以赋人

贻不免丧

一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贻矣

11、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香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严于律己的一组是

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②思慕憔悴,殆不免丧

③拜尚书郎,数陈得失

④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

⑤郡旧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收谷岁数千斛

⑥伐冰食禄之人,不与百姓争利

⑦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

⑧后坐水潦事免,数月卒于家

A.②③⑥

B.①⑤⑥

C.③④⑦

D.④⑦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文强从小失去母亲,为其尽孝,因思念母亲而面容憔悴。人们感动于此,称赞他特别孝顺。

B.在他任魏郡太守期间,把郡内的内外园田分给百姓,还督促他们耕种。

C.黄香曾经被解除过郎中一职,后来又被肃宗召见,去读没有读过的书。

D.黄香官为尚书郎,屡次向皇帝陈述政事得失,受到皇帝赏赐。他恪尽职守,曾经昼夜不出官署大门。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遂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4分)

(2)于是丰富之家各出义谷,助官禀贷,荒民获全。(6分)

参考答案

10、B(B均为代词 A就竟 C把在 D始终危险)

11、A

12、C“解除郎中”错误

13、(1)最终广泛学习经书典籍、精心研究道术能写文章。

(2)在这种情况下,郡中富裕人家也都拿出救济穷人的粮食,帮助官府发给灾民,灾民得以保全。

参考译文:

黄香,字文强,是江夏安陆人。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他思念母亲面容憔悴,始终为母亲守丧,乡里人称赞他特别孝顺。十二岁的时候,太守刘护听说了他的表现,召他为自己门下的孝子,对他非常爱护和看重。黄香家中贫苦,没有仆人,凡事都自己亲身去做,吃苦耐劳,尽心奉养家人。最终广泛地学习经书典籍,精研道术,能写文章,京城人称赞他是“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起初被授予郎中,元和元年,肃宗亲自下诏让黄香到东观,去读没有读过的`书。黄香后来告假回家,等到回到京城,当时正赶上千乘王加冠,皇上在中山官邸会见群臣,就令黄香到殿下,皇帝对诸王说:“这就是所说的‘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啊。”左右人没有不对黄香另眼相看的。后来应召到安福殿谈论政事,被授予尚书郎官职,多次向皇上陈述政事得失,皇帝对他的赏赐增加,曾经独自一人住在尚书官署,昼夜不出官署大门,皇帝听到后非常赞赏他。

延平元年,黄香调任魏郡太守。郡内原有内外园田,常分给人种,每年能收获谷粮几千斛。黄香说:“《田令》规定,‘商人不务农’,《王制》规定‘做官的人不耕田’,做官吃国家俸禄的人,不应和百姓争利益。”于是全都把这些地分给百姓,督促他们耕种,当时遇到水灾百姓挨饿,黄香就把自己的俸禄和所得到的赏赐分发给穷人。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郡内富裕人家也都各自拿出救济穷人的粮食,帮助官府分发给灾民,灾民得以保全。后来,因为水灾事被免官,几个月后死在家中。

所写的作品有赋、笺、奏、书、令,一共五种。有子叫黄琼,也有传。

《清史稿·列传文苑》阅读答案

魏禧,字冰叔,宁都人。父兆凤,诸生。明亡,号哭不食,翦发为头陀①,隐居翠微峰。是冬,筮离之乾,遂名其堂为易堂,旋卒。

禧儿时嗜古,论史斩斩见识议。年十一,补县学生。与.兄际瑞、弟礼,及南昌彭士望、林时益,同邑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为易堂学。皆躬耕自食,切劘②读书。禧束身砥行,才学尤高。门前有池,颜其居曰勺庭,学者称勺庭先生。性仁厚,宽以接物,不记人过。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然多奇气,论事每纵横排奡③,倒注不穷。事会盘错,指画灼有经纬。

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而后验者十尝八九。流贼起,承平久,人不知兵,且谓寇远猝难及。禧独忧之,移家山中。山距城四十里,四面削起百馀丈。中径坼,自山根至顶若斧劈然。缘坼凿磴道梯而登,因置闸为守望。士友稍稍依之。后数年,宁都被寇,翠微峰独完。喜读史,尤好左氏传及苏洵文。其为文凌厉雄杰。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激,摹画淋漓。年四十,乃出游。於苏州交徐枋、金俊明,杭州交汪沨,常熟交顾祖禹,常州交恽日初、杨瑀,皆遗民也。当是时南丰谢文洊讲学程山星子宋之盛讲学髻山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人与易堂相应和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僧无可尝至山中,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批郤导窾,一言辄解其纷。或讶之,禧曰:“吾每遇难言事,必积诚累时,待其精神与相贯注,夫然后言。”

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辞。有司催就道不得已,舁疾至南昌就医。巡抚舁验之,禧蒙被卧称疾笃,乃放归。后二年卒,年五十七。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文苑》,有删改)

【注】①头陀:意为“抖擞”,即去掉尘垢烦恼。因用以称僧人。②切劘(mó):切磋相正。③排奡(ào):刚劲有力。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史斩斩见识议斩斩:斩钉截铁的样子

B.则益感激 感激:激动

C.禧抚.教安业之抚:抚育

D.有司催就道 就道:动身上路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与兄际瑞、弟礼等九人为易堂学 B.宽以.接物

客亦知夫水与.月者乎 间以.诗记所遭

C.且谓寇远猝难及 D.或处人骨肉间

犹且从师而问焉 或师焉,或不焉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禧严于修身,注重品德修养。他为人朴素好学,待人宽厚真诚,对亡友遗孤承担起教养之责,使其能安于立业,他还善用言辞替人排忧解难,有仁者之风。

B.魏禧喜读史,善评史,从小对历史就有独到的见解,即使事情错综复杂,他也能分析得鲜明而有条理。因此,他的文章多颂扬忠孝节烈之士,文风也凌厉雄健。

C.本文的第三段文字,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从正面和侧面等角度,将魏禧颇有军事谋略的形象刻画得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D.魏禧四十岁之后才出宁都交游各地,他所结交的都是明遗民。康熙年间,举荐他为博学鸿儒,他以病拒辞,不肯仕清,可见他的身上有一定的遗老思想。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当是时南丰谢文洊讲学程山星子宋之盛讲学髻山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人与易堂相应和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3分)

(2)吾每遇难言事,必积诚累时,待其精神与相贯注,夫然后言。(4分)

参考答案

16.A(斩斩:锋芒毕露的样子)

17.A(A 都是和,连词。B 表修饰,连词 / 用,介词;C 并且,连词/让步关系,尚且,还,连词;D 或者,连词/有的人,代词)

18.B(因果关系不成立)

19.(3 分)当是时 / 南丰谢文洊讲学程山 / 星子宋之盛讲学髻山 / 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

人 / 与易堂相应和 / 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 / 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

20.(7 分)(1)用诚心结交别人,即使被欺骗,(魏禧)也是和悦的'样子。(“与”、“怡如”、被动句各 1 分)

(2)我每次遇到难以言说的事情,一定积聚诚心持续一段时间,等到他的意志与我互相贯通时,这样之后再进言。(“积诚累时”“精神”“贯注”各 1 分,句子通顺 1 分)

参考译文

魏禧,字冰叔,宁都人。他的父亲魏兆凤,是明代的生员。明朝灭亡后,痛哭不吃东西,减掉头发做了头陀,隐居在翠微峰。这年冬天,用蓍草占卦,显示为离之乾卦,于是命名这个堂为易堂,不久之后去世了。

魏禧从小就喜爱古文,谈论历史锋芒毕露且有见解。十一岁时,补为县学的生员。和兄长魏际瑞、弟弟魏礼,以及南昌彭士望、林时益,同乡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成为易堂学员。他们都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彼此在学业上切磋相正。魏禧约束自身,砥砺品行,才学特别高。门前有一个池子,命名他的居室为勺庭,求学的人称他为勺庭先生。他性情仁厚,以宽厚的态度待人接物,不会记住别人的过错。用诚心结交别人,即使被欺骗,(魏禧)也是和悦的样子。然而他多有不平凡的志气,谈论事情每每雄健奔放,刚劲有力,表达时如水倾倒流泻而出,没有穷尽。事情错综复杂,他规划鲜明,相当有条理。

魏禧想到忧患处就事先防备,在很早的时候就预见其先兆,预计而后应验的十有八九。四处流窜的盗贼兴起,但是太平很久了,人们都不清楚战争,并且说流寇在远方,很难突然到达宁都。唯独魏禧为之忧虑,把家迁移到了山中。山距离宁都城四十里,四面陡峭,离地面一百多丈。中间的路裂开了,从山脚到山顶就像用斧子劈开的样子。沿着裂开的壁缝开凿石级阶梯登山,顺着险要设置闸门作为守望之地。

那些一起读书的朋友逐渐来依附他。几年之后,宁都遭遇流寇,唯独翠微峰保全了。

魏禧喜欢读史书,尤其喜爱左氏传以及苏洵的文章。他写文章雄健出众,遇到忠孝节烈的事情,就更加激动,(将其事)刻画得淋漓尽致。到了四十岁,才外出游学。在苏州结交了徐枋、金俊明,在杭州结交了汪沨,在常熟结交了顾祖禹,在常州结交了恽日初、杨瑀,这些人都是前朝遗民。在当时,南丰的谢文洊在程山讲学,星子的宋之盛在髻山讲学,载录的弟子都有几十百人,与易堂相呼应。唯独易堂把古人切实有用的学问作为趋向,而这股风气的兴起,是由魏禧作为领袖的。僧人无可曾经到过山中,感叹说:“易堂有一股真气,天下再没有第二处了!”

朋友去世了,他的遗孤不能自谋生计,魏禧抚育教养他们并且让他们安于本业。大凡亲戚朋友有难以进说的话,或者处理别人骨肉离间的事情,魏禧如在在骨节空隙处运 ,一句话就解决了他们的纷争。有的人感到惊讶,魏禧说:“我每次遇到难以言说的事情,一定积聚诚心持续一段时间,等到他的意志与我互相贯通时,这样之后再进言。”

康熙十八年,皇帝下诏举荐他做博学鸿儒,魏禧用患病推辞。有司催着他动身,不得已,带着病到南昌就医。巡抚(派人)把他抬来察看,魏禧蒙着被子躺在轿子上称自己病重,巡抚于是放他回去了。两年之后魏禧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后汉书班彪列传》阅读以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7分)

(1)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

(2)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馀,更始①败,三辅②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执数③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④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馀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言周、汉之执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

(3)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

——后汉书·班彪列传(节选)

【注释】①更始:更始政权,是新朝与东汉之间的过渡政权。②三辅:指长安及其周边地区③执数:执掌(国家政权)的道理。④即真:这里特指王莽称帝、建立新朝。

18、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2)周之废兴,与汉殊异 (2)哀、平短祚,国嗣三绝

(4)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 (4)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

19、把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3)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

(4)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

2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在句中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 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

C.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 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

D.至于成帝,假借外家 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

23、请依据第二段班彪的答话,概括班彪认为汉室将要复兴的依据。(3分)

24、第三段“彪既疾嚣言”,其原因是:(2分)

【答案】

17.(4分)(1)很,非常 (2)福(分) (3)独揽,独掌,专揽 (4)素来;时常

18.(6分)(1)料想(各诸侯国)合纵连横的事情在现在又要发生了吗?(2)远近的政权(政治势力)一起行动,借着汉的名号像云一样集合,都自称刘氏,没有商量而言辞一样。

19.B

20.(3分)(1)国家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当前的地方割据势力没有实力积淀,不足以造成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2)使得王莽窃取政权成为可能的几个因素基本不存在。(3)百姓认同汉朝执政的恩德,汉室复兴是民心所向。【答到一点得1分】

21.(2分)隗嚣认为,秦汉相争、逐鹿中原时,刘氏在百姓中并没有声望,因此,现在以百姓拥戴作为汉室复兴的依据是没有道理的`。班彪痛恨的是他的不臣之心。(2分)

【解析】

17.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本题要注意“雅”的意思为素来,时常的意思。异,不同的意思,故“殊”应为非常。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意、从横、介词结构后置;远近、发、假、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项,前句:难道;后句:将要;B项,都是已经、已然;C项,前句:连词,表修饰;后句:连词,表承接;D项,前句:到了……(时候);D项,后句:至于,和现代汉语意思同。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试题分析:可根据第二段班彪的答话中的关键语句,例如“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先疏通,后根据句意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联系所在语段的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可结合着上文“生言周、汉之执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的句意,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后汉书·邓寇列传》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杀人于颖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颖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军营犯法,率多相容    率:大多

B.恂遣谷崇以状闻        状:罪状

C.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  相:代指贾复

D.恂奉玺书至第一         奉:通“捧”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寇恂“威望素著”的一组是(3分)          (    )

①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                          ②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

③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                            ④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

⑤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⑥时人归其长者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攻打高峻时,寇恂违背光武帝旨意,擅自斩杀了高峻的使者皇甫文,但事如光武所愿,光武帝没有责罚寇恂。

B.寇恂明习经术,德行高尚。朝廷倚重,遐迩闻名;一生戎马,奋其智勇。可谓忠心耿耿。

C.他所得俸禄,往往厚施亲友、故旧和从征将士。他常说:“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D.他屈己为国,顾全大局,人们无不景仰他的长者之风,认为他有宰相的器量和才能。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B(“状”解释为“有关情况”)、

5D(①句言其出身,而非关其威望;③言其宽容之心;④言其智谋超常)、

6A(“违背光武帝旨意”不当)、

7(1)大丈夫哪有被侵犯、有怨恨而不与之一决雌雄的呢?如果见到寇恂,我一定亲手用剑杀死他!(“侵怨”“决”“剑”各1分,大意正确1分)(2)从前蔺相如不怕秦王而在廉颇前受委屈,是为了国家大局。(“而”1分,“屈于廉颇者”的介词结构后置1分,大意正确1分)(3)放了他,则皇甫文的心计得逞,杀了他,则高峻丧胆,所以他们投降了。(“得其计”“亡”各1分,大意正确1分)

[参考译文]

寇恂字子翼,上谷郡昌平县人,他家是世世代代是声望显赫的.大族。光武往南平定河内时,更始帝的大司马朱鲔等人的大部队正据守洛阳。光武帝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呢?”邓禹说:“从前高祖任用萧何,把他放在关中,终于成就大业。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北边通往上党,南面接近洛阳。寇恂文武兼备,有统治百姓、驾御百官的才能,除了他,没有人可以派去守河内。”光武于是任命寇恂为河内太守,代理大将军。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驻扎在汝南时,部将在颍川杀人,寇恂将这个人逮捕禁闭起来。当时,一切都在草创之中,军营中有人犯法,大多互相包容,而寇恂却将这个人杀死在街道上。贾复认为这事使自己受到了羞辱。他路过颍川时,对左右的人说:“我与寇恂都列为将帅,而现在被他陷害,大丈夫哪有被侵犯、有怨恨而不与之一决雌雄的呢?如果见到寇恂,我一定亲手用剑杀死他。”寇恂晓得了他的打算,不想跟他见面。谷崇说:“我谷崇,也是个将领,我可以带剑站在你侧边。如猝然有变故,我足可抵挡。”寇恂说:“不对。从前蔺相如不怕秦王而在廉颇前受委屈,是为了国家大局。小小一个赵国,还懂得这个道理,我怎么可以忘记国家大局呢?”于是命令各属县多备器具,储酒肉,待执金吾的军队进入郡界,给予每个人两个人的饮食。寇恂自己到路上去迎接,然后称病回府。贾复想带兵云追赶,但吏士们都醉了,便让他过去了。寇恂派谷崇把这些情况上告皇帝,皇帝征召寇恂回朝。寇恂到朝廷被接见时,贾复已先在座,想站起来回避。光武帝说:“全国尚未平定,两只老虎怎能为私隙而斗呢?今日我替你们调解。”于是两人并排坐着,言谈极欢快。

高峻占据高平,因害怕被汉军所杀而坚守城池。建威大将军耿弇等围攻高峻,一年内还未攻下。十年,光武帝打算派使者去劝他投降,便对寇恂说:“现在你替我去走一趟。如高峻不立即投降,将带耿弇等五营士卒攻打。”寇恂捧着玺书到达第一城,高峻派军师皇甫文出来见面,言辞与礼节都不卑恭。寇恂发脾气,准备杀了皇甫文。将领们劝说道:“高峻有一万精兵,大多拥有强劲的弓弩,(拦住了通往陇西的道路),连年不能攻下他们。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寇恂不听,于是杀了皇甫文。打发皇甫文的副将回去报告高峻说:“军师不讲礼节,已经被杀了。你想降,就快点投降;不想降,就坚守吧。”高峻害怕,当天就打开城门投降。将领们都来庆贺,并说:“请问,你杀了来使却使全城投降,是什么缘故?”寇恂说:“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是为他出谋划策的人。今天来言辞不恭顺,一定没有投降的打算。放了他,则皇甫文的心计得逞,杀了他,则高峻丧胆,所以他们投降了。”将领们都说:“你所考虑的,不是我们能想到的。”

寇恂通达经书,品德完美,名声在朝廷被人看重,他将所获得的官薪,大批地赠予朋友故人及跟从他的官吏士子。他常说:“我是从士大夫升到现在这个官职的,怎么可以独自享受呢?”当时,人们把他归为长者一类,认为他有宰相的气度。建武十二年死,谥为威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