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人名言

诗句总结琵琶行汇编70条资料简介_诗句总结琵琶行汇编70条经典语录_诗句总结琵琶行汇编70条名言摘抄

日期:2022年01月03日 分类:名人名言

诗句总结琵琶行 白居易古诗《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 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得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得描述,揭露啦封建

白居易古诗《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 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得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得描述,揭露啦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啦诗人对她得深切同情,也抒发啦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得愤懑之情。下面是白居易古诗《琵琶行》赏析,请参考!

白居易古诗《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赏析

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得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得情形,细致描绘琵琶得声调,着力塑造啦琵琶女得形象。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得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得烘染,而秋夜送客得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得“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得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得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得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得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得突然出现转机作啦准备。从“夜送客”之时得“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得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啦。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得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得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得肖像描写来表现她得难言之痛得。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得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得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得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啦琵琶女得内心世界。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通过琵琶声调得描写,表现琵琶女得高超弹技。用手指叩弦(拢),用手指揉弦(捻),顺手下拨(抹),反手回拨(挑),动作娴熟自然。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得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得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啦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得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得音韵摹写音乐得时候,兼用各种生动得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啦“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得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啦先“滑”后“涩”得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得优美强化啦听觉形象得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得冷涩强化啦听觉形象得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得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得佳句描绘啦余音袅袅、余意无穷得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啦。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得过程中积聚啦无穷得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得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得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得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啦涵泳回味得广阔空间。

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从“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代商妇诉说身世,由少女到商妇得经历,亦如琵琶声得激扬幽抑。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啦请弹琵琶得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啦关于身世得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得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得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啦她欲说还休得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啦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得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得抒情笔调,为琵琶女得半生遭遇谱写啦一曲扣人心弦得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得乐曲互相补充,完成啦女主人公得形象塑造。女主人公得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得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啦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得乐伎们、艺人们得悲惨命运。

第四部分写诗人深沉得感慨,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写诗人,为第四段,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得孤独寂寞之感,感慨自己得身世,抒发与琵琶女得同病相怜之情。诗人和琵琶女都是从繁华得京城沦落到这偏僻处,诗人得同情中饱含叹息自己得不幸,“似诉生平不得志”得琵琶声中也诉说着诗人得心中不平。诗人感情得波涛为琵琶女得命运所激动,发出啦“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得感叹,抒发啦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得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啦一见倾心之机。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得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得身世,又写诗人得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得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得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得曲子和她身世得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得故事曲折感人,抒发得情感能引起人得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得社会性,雅俗共赏。

白居易琵琶行古诗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理解。以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辅以必要的指导点拨。鼓励学生交流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2学情分析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而且语言通俗明了,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

《琵琶行并序》是一首叙事诗,在当时就流传极广,后来又流传到日本。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衬,曲尽长篇歌行之妙。

由于本诗较长,本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归纳诗歌的主旨。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探讨这两句话怎样概括诗歌的内容,体现诗的立意。要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进入到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心情,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要将字词的解释与课文的赏析结合起来,来欣赏白居易描写音乐的高超能力。

3重点难点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琵琶行并序

放录音——《十面埋伏》

这是中国名曲《十面埋伏》,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假如说,老师让你们用文字来表达曲中音乐的技法以及自己的感受怎样?这对大家来说,恐非易事。因为音乐并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蓊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捉摸。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白居易是怎样描写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板书文题)

活动2【讲授】琵琶行并序

二、解题

1、作者简介: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代表作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等,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2、“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灵活,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三、播放课文录音。结合注释,注意字的读音及意义。

四、内容赏析

1、默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内容

第1段:写诗人江头夜送客,忽闻琵琶声

第2段:写琵琶女的演奏才能

第3段:写琵琶女自诉不幸的身世

第4段:诗人自叹贬谪之苦

第5段:诗人重闻琵琶声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情感

2、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这个形象,并谈谈其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琵琶女本是歌女,年轻时色艺双全,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快乐。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她的不幸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欺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3、诗人听了美妙的琵琶声及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后,从心底发出的最大感慨是什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诗人为何说他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结合内容和白居易的生平)

因为琵琶女与白居易有类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曲中听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无限感慨。两人具体的相同点可见下列板书:

①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女)∥我从去年辞帝京(白居易)

②才华出众:名扬京都女艺人(琵琶女)∥才气横溢大诗人(白居易)

③落魄失意:年长色衰嫁商人(琵琶女)∥犯颜直谏贬江州(白居易)

5、诗歌的线索及主题:

全诗有两条线:一是以琵琶女的三次弹奏为线索,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二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两条线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两个形象(琵琶女和诗人)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诗人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6、诗人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每一次诗人是如何去描写的?

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演奏的是什么曲子,诗人和他的客人并不知道。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了名曲《霓赏羽衣曲》和《六幺》。第三次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7、赏析琵琶女第一次的演奏情景

琵琶女第一次演奏时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置身于诗境中,找出理由。

基调应是悲凉的。①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②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到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如“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都是烘托它的。

第一次(暗写)  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8、重点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①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何作用?

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来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

②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找出八个描写音乐的比喻句,指出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及高潮所在。

诗人写了她演奏乐曲的四个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以声喻声,以形绘声,积极调动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A.第1乐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语”)和摹声来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如急雨(比喻)            粗重急骤

如私语(比喻)            轻微委婉      →急促—愉悦(变法)

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    清脆圆润

B.第二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如同“冰泉冷涩”“弦凝绝”,乐曲仿佛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莺语花底(比喻)          婉转流畅

泉流冰下(比喻)          阻塞压抑      →轻快——停顿

冰泉冷涩(比喻)          清冷凝滞

C.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高潮时“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第四乐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银瓶乍破(比喻)          激越奔涌

铁骑突出(比喻)          高亢雄壮      →爆发——高昂——戛然而止

如裂帛(比喻)            短促急迫

③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缭绕”的境界中,衬托出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演奏《霓赏》《六幺》(详)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自述“迁谪意”

9、第三次演奏情景

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戚。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10、总结

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然而诗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将乐曲的美妙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可贵的是诗人使用双线结构,一虚一实,虚实相生,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