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人名言

文言文描写人地位高的句子汇聚80句资料简介_文言文描写人地位高的句子汇聚80句经典语录_文言文描写人地位高的句子汇聚80句名言摘抄

日期:2022年01月04日 分类:名人名言

文言文描写人地位高的句子 文言文里著名词句的简介 1、一言以蔽之 【注音】yī yán yǐ bì zhī 【成语故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计305篇,成书于春秋时期,分为《风》《

文言文里著名词句的简介

1、一言以蔽之

【注音】yī yán yǐ bì zhī

【成语故事】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计305篇,成书于春秋时期,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一直受到很高评价。孔子曾经编撰《诗经》时评论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作者的思想是完全纯正的,没有邪恶的.东西。”

【典故】《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用一句话来概括

【相近词】总而言之、一言蔽之、一言以蔽

【成语造句】

◎ 一言以蔽之,就是习惯于用狭窄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 一言以蔽之,竞争意味着前进,而绝不是欺骗和堕落。

2、顾曲周郎

【注音】gù qǔ zhōu láng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吴国都督周瑜不但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为人足智多谋,而且他对音乐也很精通,有很高的鉴赏能力,就是多喝了几杯酒也照样能够发现演奏者的错误。唐代诗人李端在《听筝》中写道:“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出处】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解释】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用法】作宾语;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成语举例】看花李益无同伴,顾曲周郎有后身。 宋·刘克庄《哭孙李蕃》诗

【成语造句】名言www.mrmy.org

◎ 有鉴于此,李渔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过错不在演员,也不在导演,而在观众:"当今瓦缶雷鸣、金石绝响,非歌者投胎之误、优师指路之迷,皆顾曲周郎之过也。"

3、计无由出

【注音】jì wú yóu chū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前秦王苻坚被慕容冲的军队袭击时,苻坚乘坐黑马在战斗中不幸堕入深渊,慕容冲的追兵马上就要来到,苻坚此时计无由出。这时黑马走近深渊,低头来拉苻坚,苻坚不能抓到,黑马跪地伸长脖子,苻坚终于攀沿而上,得以逃走。

【出处】《太平御览》苻坚为慕容冲所袭,坚驰騧马,堕而落涧,追兵几及,计无由出。马即踟蹰临涧,垂控与坚,坚不能及。马又跪而授焉,坚攀之,得登岸而走。 卷六九引《异苑》

【解释】想不出什么办法。同“计无所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想不出什么办法

【近义词】计无所之、计无所出

4、旧病复发

【拼音】jiù bìng fù fā

【成语故事】薛蟠在酒席上调戏柳湘莲,遭到柳湘莲的一顿毒打后,觉得没有面子在京城呆下去,于是想与手下员工一起外出做生意,请示薛母,母亲没有主意,宝钗认为应该让他去试一试,如果旧病复发也没办法,如果彻底改变同性恋倒也是好事。

【典故】哥哥果然要经历正事,倒也罢了;只是他在家里说着好听,到了外头,旧病复发,难拘束他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

【释义】原来的病又犯了。

【用法】作谓语;指老毛病又犯了

【相近词】旧念复萌

【成语造句】

◎ 向苏社的出纳员刘忠汉过去有点老病,因水灾受了点凉,旧病复发。

◎ 当然庄羽不止一次旧病复发,狂吵着复吸。

5、鼎足而居

【拼音】dǐng zú ér jū

【成语故事】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自立为王,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跟随刘邦最多也只能封为诸侯。韩信不听蒯通的意见,最后被吕后诱杀。

【典故】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相近词】鼎足而立

6、蒹葭玉树

【拼音】jiān jiā yù shù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黄门侍郎夏侯玄一表人才,有玉人之称。他自视甚高,很有傲气。驸马都尉毛曾相貌丑陋,令人生厌,他凭着自己的姐姐是皇后经常找机会接近夏侯玄,他们坐在一起人称为蒹葭倚玉树,夏侯玄十分不满,魏明帝因此而降他的职。

【出处】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并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释义】蒹葭:价值低微的水草,比喻微贱。表示地位低的人依附地位高的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谦辞

【相近词】蒹葭倚玉树

【成语举例】云屏初列,彩丝新恋,袖映屏山艳,蒹葭玉树,低回笑揽芳年。 明·陈汝元《金莲记·小星》

红楼梦的著名故事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成长的最岑岭,也是一部“百科全书”,让人百读不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楼梦》中的一些小故事以及读后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红楼梦》中的故事:

《红楼梦》故事:元妃省亲

贾政生日那天,正在热闹之际,忽然传贾政入朝。全家老小不知出了什么事,心情不定地等了好一阵子,才见管家报信说,贾政的大女儿贾元春被封为贵妃娘娘了,皇上恩准明年元宵节回家省亲,这时全家人才放下心来。为迎接元妃省亲,贾府上下开邕忙碌,还专修了一座大观园。元宵节那天,贾母率荣宁两府土穰细流和,一清早就在大门口迎侯。元春坐八人抬绣风銮大轿,由宫女们呼拥进大观园,在园内转了一圈。只见园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佳木怪石竹林掩映,树上挂满各种绢花,池中有螺蚌制成的彩灯。贵妃看后觉得“太奢华糜费了”。元春落座,贾母、王夫人等相见。大家相对无言,只是抽泣,最后还是元春强说:“当初送我到那不得人的地方,好不容易才回家,大家不说笑只顾哭,我回去了,不知地才能再见……”说着又哭起来。宴会齐备,请贵妃入席。贵妃请姐妹们与宝玉咏诗。元春对每个都有赏赐,临走时,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要她们保重身体,并叮嘱,如下次省亲,切不可浪费,说完悲悲切切地转身而去。

《红楼梦》故事:三姐自刎

尤三姐是贾珍之妻尤氏的妹妹,她花容月貌,性格刚烈。贾珍玩腻了尤二姐,就串通贾琏打尤三姐的主意,却被尤三姐狠狠地责骂一番。从此二人很所尤三姐,一心想快点把她嫁出去。尤三姐看中了曾来贾府唱过戏的柳湘莲,姐姐告诉她湘莲现在不在京城。尤三姐说:“他一年不回我等一年,十年不归我等十年,人死了,我情愿剃头当尼姑去。”贾琏离京办事,遇上柳湘莲,说了尤三姐的事,湘莲应允,并取“鸳鸯剑”作聘礼,转交给尤三姐。三姐觉得终身有靠,将剑挂在床头,每天看几次。数月后,湘莲回京,得知尤三姐是天下无双的美人,他认为宁府的人品行不端,三姐和我素不相识,为何钟情于我,对尤三姐产生了怀疑,便假称姑妈已给定婚,想要回宝剑。尤三姐猜想湘莲一定是把自己当成下流女子了,心如刀绞,于是,摘下宝剑,当着湘莲的面自刎以表清白。湘莲后悔,抚尸大哭离去,后出家当道士去了。

《红楼梦》故事:湘云醉卧

贾宝玉、薛宝琴、邢岫烟、平儿四人同一天过生日。众小姐带上自己的丫头们借机在芍药栏中红香圃三间小敞厅内饮酒行令,一时敞厅内热闹非凡。轮到香云说酒令时,她想拿丫头们取笑,他喝了一口酒,夹了一个鸭头,举起来说:"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没有桂花油。"众人笑了起来,惹得晴雯等一帮丫头说:"云姑娘拿我们开心,快罚她喝酒。"大家都来敬酒,一时猜拳行令,呼三喝四,过了一会,大家突然发现湘云不见了,比各处去找。不一会,一个小丫头笑嘻嘻跑来说:"姑娘们。快去看看,云姑娘吃醉了,在山石后面石凳上睡着了。"众人听后,便轻轻走过去,果然看到湘云在石凳上已入梦乡,四面的芍药花飞落了一身,满身满头都是花瓣。扇子落在地上,也被花瓣埋了一半。一群蜜蜂蝴蝶在她周围飞舞。湘云枕着用手帕抱着花瓣的枕头。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产妇。湘云仍酒醉不醒,还嘟嘟噜噜地说着,众人笑着推醒她,用这湘云回屋里去了。

《红楼梦》读后感

自从识事起,我便听说了“四大名著”,而这《红楼梦》,便是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没有拜读过这本书,但现如今阅读起它来,竟也能体会到其中幽幽的哀愁,不得不叫我叹息。

林黛玉是这本书中核心描写的人物之一,我曾听别人提起,她的婀娜,她的悲伤,她的可怜。每个人对她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我们也无需去思考作者写着本书时想要表达的本意,因为往往我们能够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影子。只看她当初入贾府时所做的一切,便对她了解了大半。她是一个很温柔、讨人喜欢、顺人心意的姑娘,见到贾母便与贾母心灵相通,发自内心的哭泣,见到府上的姐妹会一个个施礼,吃饭时不愿坐在上首席位。她那么谦逊,温柔,善解人意,当然被长辈和同龄人喜爱。但她本是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生长的一株绛珠草,为报宝玉的雨露之恩下凡至人间,欲将一生所有的眼泪送与宝玉,她的恩人。所以她多愁善感,对一切可怜的都要同情,她又何时同情过自己的?她与宝玉相互爱慕,可是两个人的家世又不允许一切的发生,在那个时候,利益被看得太重了,重过一个人一生的`幸福。由此,黛玉更加忧愁,而宝玉却娶了别人,黛玉听说后伤心欲绝,从此一病不起,这就丢了性命。她报恩的泪水全都还给了恩人,于是与世长辞了。

这本书描写人物都很精细,但我认为只需研究黛玉便可看清这个故事。一段纯洁的爱情,却抵不过金钱地位的诱惑;一位绝代佳人,却最终败在了家世上。爱情本无价,却还比不上一个家族的荣誉;一个人的生命,却还比不上利益。那个时代的传奇,和这个时代的悲剧又有什么不同呢?现在的人们,只会看着金钱、权利,却失去了人生中最容易也最难获得的财富快乐。人这一生啊,还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的吗?我们努力去追求的,不正是它吗?只不过它施了一个障眼法,让我们以为金钱、权力就能把快乐抓回来,但是它们不行。因为当我们拥有它们之时,快乐已然跑得太远、太远。所以,当我们还能把它追回来的时候,当我们还有权利享受快乐的美妙之时,请加倍努力,让快乐永远伴随你身边,而不是那些身外之物。

快乐,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

著名里的对联

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上联:史笔炳丹书,真耶!伪耶!莫问那十二金牌,七百年壮士仁人,更何等悲歌泣血

下联:墓门凄碧草,是也!非也!看跪此两双顽铁,亿万世奸臣贼妇,受几多恶报阴诛

彭玉麟——浙江·杭州岳飞墓联

上联:两三竿竹皆秋色

下联:千万叠山有雨容

此联为【近代】林纾所作

上联:风云三尺剑

下联:花鸟一床书

此联为【明】左光斗所作

上联:老拳博古道

下联:儿口嚼新书

此联为【清】金圣叹所作

上联:穹达尽为身外事

下联:升沉不改故人情

此联为【近代】萨镇冰老先生赠冰心父联

上联:遗世慕庄周,睡去能为蝴蝶梦

原对:学诗类高适,老来犹作凤凰声

此联为【清】吴步韩自寿

上联:白马西风塞上

下联:杏花烟雨江南

此联为徐悲鸿所作

上联:家藏千卷书,不忘虞廷十六字

下联: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此联为【宋】刘少逸幼时,一日随师往拜名士罗思纯和其所对

上联:门前莫约频来客

下联:座上同观未见书

此联为【宋】楼钥所作

上联: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下联:前巷深,后巷浅,不闻车马之音

此联为【宋】朱熹赠友人

上联:荷风送香气

下联:松月生夜凉

此联为【近代】于右任所作

上联:金石长不朽

下联:丹青本无双

此联为【清】李瑞清所作

上联:斗酒纵观廿四史

下联:炉香静对十三经

此联为【明】史可法所作

上联:隐影相去,独一人

下联:故人重聚,说几句

上联:一竹一兰一石

下联:有节有香有骨

此联为【清】郑夔题书斋联

上联:室雅何须大

下联:花香不在多

此联为【清】郑夔题书斋联

上联:汲来江水烹新茗

下联:买尽青山当画屏

此联为【清】郑燮题焦山自然庵

上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下联: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此联为【宋】苏轼题武昌黄鹤楼

上联:春风阆苑三千客

下联:明月扬州第一楼

此联为【元】赵孟頫题扬州迎月楼

上联:四十九年穷不死

下联:三百六日醉如泥

此联为蔡鸿逵自述联

上联:天为补贫偏与健

下联:人因见懒误称高

此联为【明】陈继儒所作

上联:托钵而来,不为钟鸣鼓响

下联: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

此联为【明】筇竹寺普荷禅师所作

上联:长空有月明两岸

下联:秋水不波行一舟

此联为【清】林则徐题福州西湖宛在堂

上联:我已家风负梅鹤

下联:天教处士领湖山

此联为林则徐题杭州西湖巢居阁

上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下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此联为林则徐题书斋

上联:我每一醉岳阳,见眼底风波,无时不作

下联:人皆欲吞云梦,问胸中块磊,何时能消

此联为【宋】欧阳修题岳阳楼联

上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吏耶?儒耶?仙耶?

前不见古人,使我怅然涕下

下联: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杨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

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此联为【清】窦序撰岳阳楼联

上联: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下联:吞得尽胸中云梦,方许对古人言诗

此联为【清】人王褒生所撰岳阳楼联

上联:四面湖山归眼底

下联: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为岳阳楼联

上联:南极潇湘千里月

下联:北通巫峡万重山

此联【清】张照撰岳阳楼联

上联:苍茫四顾,俯吴楚剩山残水,今古战争场,只合吹铁笛一声,唤醒沧桑世界

下联:凭吊千秋,问湖湘骚人词客,后先忧乐事,果谁抱布衣独任,担当日夜乾坤

此联为【清】李秀峰撰岳阳楼联

上联:把笔又登楼,愧学逊希文,才非工部

下联:披襟频依栏,正风来水面,日到天星

此联为【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撰岳阳楼联

上联:春暮偶登楼,上下鱼龙,应惜满湖绿水

下联:酒醉休说梦,关山戎马,未如一枕黄梁

此联为李澄宇撰岳阳楼联

上联: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

下联: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

此联为【近代】著名楚辞学家吴丈蜀撰岳阳楼联

上联: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境

下联: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情

此联为【明】太祖赐金陵秦淮河联

上联:普天同庆,庆的自然,庆庆庆,当庆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下联:举国若狂,狂到极点,狂狂狂,懂狂狂,懂狂懂狂懂狂懂

此联为1928年四川庆祝‘双十节’,刘师亮以四川民间哀乐声‘当庆、懂狂’来表示对当局的不满

上联:岭边树色含风冷

下联:石上泉声带雨秋

文言文《师说》疑难词句例解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谓语句。“师者”是主语,以下的是名词性谓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是名词性结构。“所以”等于“用之”或“以之”,介词结构作状语。通常的格式是“之”在“以”的后面,“所”在“以”的前面。《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所以”的用法同此。“所”在介词的前面,并不只是表现在“以”字上,“所与”、“所自”、“所由”、“所从”、“所为”等都是这样。《中学语文课本》注“所以”为“用来……的、……的凭藉”,不明确。如果把本句写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又怎么分析呢?“受”,《说文》“相付也”,可作“授”或“给”讲。甲骨文里,“受”象两人(手)推舟之形,就是既有“授”义又有“受”义。后人为分清“授”和“受”的不同,更造一个“授”字。本文“受业”用“受”、“授之书”用“授”,不一致。古人用词重在声音,如何写法却是比较随便的。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啊。”“师者”的“者”,表示停顿并提示下文。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条件式复句。“而”表示转折,同“如”同“若”。“从”在本句是动词。金文“从”象二人相随之状,《说文》解作“相听也”,后来作“听从一方”讲,词义有了转移。“从师”是“听从老师的指点”。第二分句是被动句,“其为惑也”是主语。译文:(有了)疑难如果不(去)听从老师(的指点),那个成为疑难(的问题啊),(就)终究不会解决啦。”这里把“矣”译成“啦”,具有强烈的夸张语气。“啦”等于“了”加“啊”。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丨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并列式复句。分号隔开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连贯句;第二部分也是连贯句。《中学语文课本》说“‘生乎吾前’后面省去‘者’(……的人)”。这样,第一分句是主语,第二分句是谓语。(第四、第五分句情况相同。)其实第一分句的主语是因泛指省,说全了可以是“某也生乎吾前”。“乎”就是“于”,“于”古音读如“乎”。“于”在“喻”纽三等亦即“云”纽“虞”韵,“乎”在“匣”纽“模”韵。曾运乾和罗常培都曾经指出“喻”三归“匣”。古音“虞”、“模”同部。下文“先后生于吾”、“其皆出于此乎”,就是用“于”。“其”,不是一个独立的代词,一般不能作主语,“其闻道也”等于“彼之闻道也”,主谓词组作主语,“固先乎吾”是谓语。但是,把“其”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是“他”,不必是“他的”。“闻”,《说文》“知闻也”,就是“知道和听到”,这里可以解释为“知道”。“固”作“本来”讲。译文:“(某人)出生在我(出生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在我前面,我就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某人)出生在我(出生的)后面,(如果)他懂得道理也在我前面,我也就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后一个“吾从而师之”的“从”的前面如果有个“亦”字,似觉语意更畅。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连贯式复句。第二分句对第一分句加以申说。“吾师道也”,《中学语文课本》译为“我(是向他们)学习道理”,于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译为“我学习的是道理”,都不是根据严格的词汇、语法结构。“师”是由名词转成的意动词,“师道”就是“以道为师”,下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以为证。“夫”是句首语气助词,无义。庸,是疑问语气助词,作“哪里”或“岂”讲。“知”的宾语是主谓词组。“先生于吾”的.“先生”是形容词性的偏正词组,就是“长”,“于吾”的“于”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词组后面,要译成“比”;“后生”就是“少”。译文:“我是把道理当作老师啊,又哪里要知道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单句。谓语是“惑矣”。主语是转折式复句,两部分用分号隔开。分号介于句号和逗号之间,停顿时间大于逗号,小于句号。但在本句,它的停顿时间其实是大于第一、第二个逗号,小于第三个逗号的,因为第三个逗号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停顿。别以为分号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于逗号。转折式复句的各个分句的主语都因泛指省。“焉”是表示陈述语气的助词,这里兼有“于之”(即“于人”)的意思。古汉语没有“于之”的说法,“于之”的意思一般说成“焉”。译文:“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但是)对他自己啊,却以向人学习为可耻,够糊涂啦!”

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并列式复句。第一分句说明是什么,第二分句说明不是什么。“彼”作定语,相当于“那(那些)”。“授之书”的“之”代“童子”。“书”指文字。《中学语文课本》注“授之书”为“教给他书”,似属未当。这个“书”作“文字”讲,而不是记载经义的“书”,也就不是“六艺经传”。下文“习其句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可以为证。“吾所谓”这个不独立的主谓词组作“传其道解其惑者”的限制性定语,这是“所”字在语法结构上独具的功能。译文:“那些儿童的老师,(是)教他们(按:“他们”代“儿童”)文字并学习断句的人啊,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种道理、解决那些疑难的人啊。”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丨吾未见其明也。

因果式复句。第一到第三分句是“因”,第四分句是果。因的部分又是连贯句,第三分句对一、二分句作一判断。第一、第二分句运用了“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意思是“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上句分明是把“习其句读”跟“传道解惑”分为两种情况的。下文“小学”指“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大遗”指“惑之不解,或否焉”。《中学语文课本》注“或师焉,或不焉”为“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也是从“合叙”应当“分解”这个角度出发的。(请参阅杨树达先生《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三章。)相同的句式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出师表》)“侍中”指“郭攸之”、“费袆”,“侍郎”指“董允”。(请参阅拙作《‘出师表’的语言分析》,见江西师范学院所编《语文教学》80年第2期。)“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请参阅拙作《文言难句例解补》,见《中学语文教学》80年第6期。)译文:“语句不懂,有人倒去从师,疑难未明,有人却不从师,小的学了,大的却被遗漏掉,我不曾见过那是明白人啊。”修辞上,最后一个分句是“缓辞”,实在意思是“那是笨人”。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是两种人(巫术者和医生),还是一种人(医生)?应该是一种人。“巫”在甲骨文象一人牵两马一彘之状,后转为“巫马”之官专管“醫马”,“醫”的异体作“毉”。(《国语·越语》:“将免者以告,公令毉守之。”)“相师”是“相互学习”,“耻”是意动词。译文:“巫医和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还有百种工匠,都不把相互学习作为可耻(的事儿)。”

9、“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南京大学等十三所高等学校所编《古代文学作品选》把“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放在引号之外,跟《中学语文课本》的处理不一样。笔者赞同《古代文学作品选》的处理方式。后两句是否定或批评那些嘲笑或非难从师的人们,揭出普遍地不肯从师的社会心理,而为下文的慨叹提供了条件。再者,语气上也很不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是何等通俗、生动和口语化。“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却是精辟、简炼、有极大概括力的论断句。因此,后两句当在引号之外。译文:“‘某某跟某某年纪相当,学问也一样啊。’(老师的)地位低下,就是够难为情的了,(老师的)官位高,却又近于奉承。”语法上,“位”的前面有领属性定语“师”,可以意会得之。

10、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语法上,这句有三种分析法:

⑴ “孔子师”是主语,“郯子”以下是名词性谓语,这是一个判断句。

⑵ “孔子”是主语,“师”是由名词转成的意动词,“郯子”以下是宾语。

⑶ “孔子”是主语,“师”是由名词转成的及物动词,作“学习”讲。“郯子”以下是对象补语,前面可以加上介词“于”。以第一种分析为简为好。

1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包孕句。宾语是条件式复句。韩愈只是引其大意,原文见《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清朝汪中《述学·〈释三九〉上》:“一、二之所以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这个“三”是表“多”数,还是表实数,还是表数目小的概数作“几”讲?我以为是表实数,应当译成“三”。“三”是最起码的多数。一个人孤陋寡闻,两个人争持不下,三个人就有一定的客观性。“很多人同走必然有我的老师”,似乎可以不说;“几个人同走必然有我的老师”,十人以下都算几人;“三个人同走,就一定有我的老师”,饱含着深邃的哲理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