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人名言

威尔伯外貌描写的句子汇总60条资料简介_威尔伯外貌描写的句子汇总60条经典语录_威尔伯外貌描写的句子汇总60条名言摘抄

日期:2022年01月08日 分类:名人名言

威尔伯外貌描写的句子 《夏洛特的网》中坦普尔顿的形象分析论文 摘 要:在《夏洛特的网》中,作者怀特描述了一群可爱的动物,其中小老鼠坦普尔顿最富灵性,也是作者笔下唯一具有多重性格

《夏洛特的网》中坦普尔顿的形象分析论文

摘 要:在《夏洛特的网》中,作者怀特描述了一群可爱的动物,其中小老鼠坦普尔顿最富灵性,也是作者笔下唯一具有多重性格的小动物。文章从东西方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众多老鼠形象之间的比较来分析坦普尔顿。

关键词:夏洛特的网 坦普尔顿 多重性格 东西方比较

《夏洛特的网》是美国著名作家兼散文家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E.B.White)的童话作品,故事中有一只叫坦普尔顿的老鼠。它在出场时说:“玩?我简直不知道玩这个字是什么意思?”[1]这个诡计多端的机灵老鼠竟不知玩为何物?这意味着它的生活中必然缺乏某种快乐。或许看了《夏洛特的网》的大多数读者都讨厌甚至厌恶坦普尔顿。的确,夏洛特和坦普尔顿的形象是个极大的对比,老鼠坦普尔顿的所作所为彻底暴露了其自私、冷漠、固执的面目。坦普尔顿在眼见朋友的逝去时竟视若无睹、泰然处之,但是,它在某些时刻又能伸出援手。它是这部作品中最富灵性也是唯一具有多重性格的小动物。

一、中国文学作品中传统老鼠形象与坦普尔顿的形象比较 “鼠”在汉字里是个象形字,上头是鼠头,嘴巴长得大大的,下面是脚和尾巴。中国人的印象中,老鼠总是与可恶联系在一起,这种固有的观念由来已久。《诗经》中就用大老鼠比喻那些不劳而获安享别人劳动果实的剥削者: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爱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习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1]

在中国,老鼠已成为狡猾、奸诈、懒惰、贪婪的代名词。在我国丰富的成语、谚语、俗语、歌谣中也有大量与老鼠有关的内容,可就是没有良好的,讨人喜欢的形象。像“贼眉鼠眼”、“鼠目寸光”、“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即使是民间传说中的“老鼠嫁女”,其真正的用意,也是想通过嫁出老鼠女儿,从此可以送走瘟神,嫁祸于邻,并不是说中国人真有兴致为老鼠操办婚礼。

人们不喜欢老鼠,就常把它作为取笑的对象。

如寓言《三只老鼠》:三只老鼠有幸到了一个油缸边,想偷油喝,苦于油缸太深,下不去,商量的办法是轮流着一个咬一个的尾巴,吊到缸里去喝油。但是它们贪婪与自私的性格决定了它们的行动,第二只老鼠放掉了第一只老鼠的尾巴,第三只老鼠放掉了第二只老鼠的尾巴,都各自抢先跳了下去,结果大家都出不去了。甚至,因为老鼠臭名昭著,人们对它如何坐上十二生肖的头把椅也产生质疑。据说生肖报到时,老鼠爬到牛背上,让老牛驮着它走。

一谁知一到目的地,老鼠急忙从牛背上跳下来,跑到牛的前头,成了十二生肖的第一位。

与中国传统的老鼠形象相比,坦普尔顿并不是一无是处。它既聪明又机灵,挖的地道和通路遍布朱克曼先生的整个农场,能够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而不被人看见,包括一条到达它在食槽底下藏身处的地道。特别是一到关键时刻,大家总会想到它:当小猪需要绳子的时候,当夏洛特需要识新字的时候,当必须取下卵袋的时候,能够解决问题的只有坦普尔顿。它喜欢收集各种东西,它识字,能够方便地跑到谷场以外的地方,它可以灵活地爬上爬下……就是这样一只能干的,也不大做坏事的小老鼠,怎么也不能讨大伙的喜欢。为什么?太自私。它从来不会为任何人做任何事,忙忙碌碌的目的只有———满足自己的贪欲与享受。它去垃圾场带杂志回来,目的不是为了救小猪,在乎的不是小猪的性命,而是猪槽里的食物。如果小猪死了,到了冬天,它就不会那么方便地得到食物。当大家都在为小猪出谋划策的时候,它漠不关心;陪小猪和夏洛特到集市去,也不是为了当夏洛特的帮手,更不是为了帮助小猪得到奖牌,它向往的是集市里丰富的食物,渴望去享受那里的高档生活,集市对于它来说就是老鼠的乐园。甚至在面对即将死去的伙伴,它也要提条件。如果小猪没有向它保证,从今以后会让它先到食槽里吃东西,或许它真的会丢下小猪与夏洛特的孩子们。但是,坦普尔顿有时却是慷慨的,当小猪需要绳子时,也是小老鼠毫无吝啬地拿出自己的珍藏。坦普尔顿的自私和慷慨就是这样很矛盾地统一在自己身上。

二、西方文学作品中老鼠形象与坦普尔顿的形象比较 小说《夏洛特的网》中,坦普尔顿的出场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名”。当小猪威尔伯感到寂寞无聊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要和老鼠坦普尔顿聊聊天。

“坦普尔顿是住在食槽底下的那只老鼠。跟坦普尔顿聊天算不得世界上最有趣的事,不过聊胜于无。”坦普尔顿一露面,威尔伯就邀请它一起玩,却被它断然地拒绝,并巨尖刻地对小猪说:“我情愿把时间花在吃啊、啃啊、窥探啊、躲藏啊这些上头。

我是个大头鬼而不是个寻欢作乐的。这会儿我正要上你的食槽去吃你的早饭,既然你自己不想吃。”[2]它一边说着一边顺着墙角偷偷爬向通向食槽的地道。坦普尔顿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就暴露出它性格中最突出的两个特点:贪吃和自私。

现实世界中的小老鼠令人讨厌,肆虐的鼠疫曾经笼罩欧洲大陆,带来可怖的死亡,但这似乎并不影响西方文化中对老鼠的正面表现。在安徒生的童话中,小老鼠善解人意,梦神带领一位儿童出席了老鼠的婚礼,浪漫而神秘。相比之下,诞生于美国的坦普尔顿与众不同,反而接近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坦普尔顿的形象与作者怀特在《小老鼠斯图尔特》中塑造的老鼠形象截然不同。老鼠斯图尔特的父母因意外死掉,它从小寄养在孤儿院,作为老鼠的后代,它与人类的后代一起成长。故事一开始,小主人乔治对父母领来的小弟弟—斯图尔特非常冷淡与失望。乔治期待家中有一个小弟弟,因他需要的是能够陪他踢球,陪他摔跤的弟弟,这些都是斯图尔特做不了的。在乔治的眼中斯图尔特就是一只老鼠,它不想有这样的“弟弟”。另外,家里的宠物猫突然发现一只小老鼠居然做了它的小主人,这也是它无法接受的事。当斯图尔特被投进洗衣机,快要被水淹死的时候,宠物猫幸灾乐祸,袖手旁观。它还恐吓斯图尔特,甚至与外面的野猫合谋,要赶走斯图尔特。虽然,爸爸、妈妈都很爱斯图尔特,可是要真正进入这个家庭,对斯图尔特来说困难重重,它感到孤单与寂寞。但斯图尔特却非常博学,它用智慧与勇气帮助乔治赢得了帆船比赛的`第一名。在往年的比赛中,乔治总是倒数第一,是斯图尔特重新给了他勇气,让他明白生活需要努力的道理。它小心翼翼地主动找到宠物猫,希望能与它从头开始,做个朋友,却被拒绝,但它一点也没有怨恨、报复之意。甚至在知道了宠物猫与野猫合谋把他骗出家门的真相后,仍然相信宠物猫的每一句话。最终,斯图尔特以它的善良与聪慧赢得了大家的爱,当它离开家的时候,乔治把最心爱的红色跑车送给它;当乔治知道它是被骗走的,就与全家人四处寻找它;当它在中央公园被野猫围攻时,是宠物猫救了它,并将它带回家。

坦普尔顿与斯图尔特生活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坦普尔顿生活在农场的谷仓里,和各种动物们朝夕相处。在谷场中,小猪威尔伯是主角。如果说是芬的纯真使小猪能活着来到农场,那么夏洛特的友情就是它继续活下去的力量。描述小猪的“闪闪发光”、“独一无二”、“谦逊”不仅是织在网上的几个词,也是夏洛特与小猪之间友谊的写照,更是小猪活下去的勇气的源泉。与夏洛特和小猪形成鲜明对比的当然是坦普尔顿。它不顾大家的反对,厚着脸皮要那只坏掉的鹅蛋,当坏蛋爆炸,使整个仓库奇臭难比时,它却一点歉意也没有,说:“别担心多闻闻就会习惯。”然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离开。当谷仓里的动物集合起来,为救小猪出主意的时候,它却说:“让它死掉算了,我才不在乎呢!”夏洛特临死前,当小猪求他去下卵袋时,它摆足了架子,就是不起来,见死不救,暴露了其自私、冷漠、固执的面目。坦普尔顿与斯图尔特的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影视作品的经典老鼠形象与坦普尔顿的形象比较 坦普尔顿的反面形象与我们常见的西方动画片中老鼠的形象大相径庭,如《米老鼠与唐老鸭》中的米奇和《猫和老鼠》中的杰瑞。米奇是世界上最出名的老鼠。1928年在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动画《威利汽船》中米老鼠正式登上银屏。米奇以其随和、快乐的天性成为孩子和家庭心目中永远乐观的卡通形象并为人们钟爱和信任。米奇是《米奇妙妙屋》中的主角,他鼓励他的朋友和观众坚持寻找生活中问题的答案。尽管米奇具有多样的性格,但是他是每一个人的好朋友。他的感召力和友善使他成为妙妙屋的中心人物,而他的亲切和丰富情感使他成为史上最受欢迎的卡通形象。

《猫和老鼠》诞生于1940年。汤姆是只灰色的大猫,杰瑞是只棕色的小老鼠。汤姆的眼里总是闪着机会主义的光芒,弓着腰在一旁等待机会出击。杰瑞总是用挑逗的眼神看着,并且常常在不经意间玩弄这只大灰猫。故事表现的是号称实力强大的猫和气力弱小的鼠之间的斗争,最终强大的猫总是被老鼠打败。杰瑞灵活、聪明、幽默,而汤姆总显得愚钝:经常被自己砍断的树石匝倒自己;被自己丢出的石头击中……最后,被折腾的精疲力竭的汤姆常常会主动向小老鼠投降。杰瑞富有同情心,爱打抱不平,它救过小鸭子、小鸟等。为了它们,它敢于向比自己强大的猫挑战。杰瑞更善于交际,小动物们都会成为它的好朋友,甚至连汤姆都畏惧的大肥狗也会帮助它。

在《夏洛特的网》中,作者对坦普尔顿的外貌描写着墨不多,却十分逼真。它总是贴着墙边爬进爬出,总显得与大家格格不入。得意的时候,拉扯着自己的胡子;害怕的时候,胡子也会直哆嗦。它说话刻薄,不顾及对方的想法。最能生动表现它性格的是对它从集市上回来所做的描写:“当威尔伯在细看这张网的时候,两撇长胡子和一张尖脸出现了,坦普尔顿慢慢地拖着身子走过猪圈,在角落里扑躺下来。‘我回来了,’它用粗哑的声音说:‘多么美好的一夜啊!老鼠的个子比原先膨胀了一倍。

它的肚子有那么大。‘多么美好的一夜!它沙哑地再说一遍,‘多么丰盛的大餐和酒席啊!真正是大吃大喝了一通!’……它闭上眼睛,拉了点麦草盖住身体,就死死地睡过去了。”与米老鼠的绅士风度相比,坦普尔顿就是个市侩。

坦普尔顿糊涂而机灵。它喜欢收集无用的废物,甚至连一只臭蛋都不放过,这些东西被它稀里糊涂地视为宝贝。而当威尔伯在观众前昏迷时,又是它机智地咬住威尔伯的尾巴从而唤醒威尔伯,这尽显小老鼠的聪明才智。坦普尔顿尖刻而宽容,当动物们讨论如何挽救小猪命运时,坦普尔顿却无情地说:“让它死掉算了。”小老鼠甚至还幸灾乐祸地描绘主人持刀走向小猪的情景,这时它分明是个尖酸刻薄、不可救药的怪物;而当坦普尔顿心爱的臭蛋爆炸后,虽然它十分伤心,可并未因此怨天尤人,反而自夸“积攒东西也有好报”。用夏洛特的话说:“它一向只顾自己,从来不想别人。”尽管如此,坦普尔顿仍然不会令人讨厌。因为在它身上恰恰最好地表现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特性,它是一只充满了矛盾与挣扎的小老鼠。[3]四、结 语在《夏洛特的网》中,坦普尔顿不是主角,但它是这部童话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也是被作者成功刻画的形象之一,包含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意愿。你可以用好或坏来区分它,但你不能简单地概括坦普尔顿,它的性格是多角度的,它就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员,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曾有一个小读者写信问怀特,你的童话故事是真的吗?怀特去信回答:“不,他们是想象出来的故事———但是真的生活也不过是生活的一种罢了———想象里的生活也算一种生活。”[6]

参考文献:

[1]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2]肖 毛.夏洛的网(中文译本) [EB/OL]. http: //11dream. com /read. php? tid-44881. htm.l[3]谁来关心我坦普尔顿呢?———析《夏洛的网》中的小老鼠[EB/OL]. 

普希金爱情诗中女性的形象

摘 要:普希金是一位具有强大的女性情结的伟大艺术家,不管在俄罗文学史还是世界文学史上,一直引人注目。普希金作为经典存在,一生创作了八百多首抒情诗,其中四分之一是爱情诗,他在这些诗中构筑了一系列丰富的女性形象。以下是普希金爱情诗中女性的形象,欢迎阅读。

普希金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他作为跨越时空的载体,具有再阐释的可能性,一代一代的读者结合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理解来阐释普希金。正如荣格所说:“每个男人心中都携带着永恒的女性心象,这不是某个特定的女人形象,而是一个确切的女性心象。”普希金才华盖世,一直有很多女性崇拜、羡慕他,他本人也很浪漫,对爱情充满幻想,可以说爱情是他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一生经历了一百多次恋爱,浪漫的一生因为女性而结束,这些经历使其成为一位具有强大的女性情结的伟大艺术家,这种女性情结表现在创作中构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女性形象,某种程度上这些女性形象的光彩超过了男性。普希金一生创作了八百多首抒情诗,爱情诗占有很大的分量,他的爱情诗与他的私生活密不可分,有时候作者会直接说出这首诗是致某位女性的,但不能将他的爱情诗与他的私生活等同起来,要深入挖掘其内涵。普希金对女人的态度是比较理想化的,从1822年普希金给弟弟列夫的信可以看出他的女性观念:“我必须告诉你的那些关于女人的事情有可能是毫无用处的。我只是想对你说,对于一个女子你给她的爱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得到她。”由此可见,普希金的男权意识是比较重的,但他的爱情诗中却描绘着一系列光彩的女性形象,成为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一、 女友型

普希金是一位浪漫诗人,他的一生与女性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他的诗歌创作是女人成就的,这些女性中有一些人与诗人保持着纯洁的友谊关系,这给诗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是诗人感情受伤、疲惫时的心灵港湾。亚历山大德拉奥西波娃斯米尔诺娃-罗谢特是俄罗斯最优秀的女性之一,她有着超乎寻常的记忆力,非常喜爱文学、哲学,她与很多伟大的作家如普希金、果戈里等都是朋友。普希金创作出新作后,常会向她朗诵,并请她给出意见,同时普希金也很喜欢罗谢特写的小说,还送她一本纪念册《题亚奥斯米尔诺娃纪念册》。

普希金的亲密女伴是普亚奥西波娃,是三山村的女主人。普希金从皇村中学毕业后来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在此与奥西波娃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817年普希金写了名篇《再见吧,忠实的槲树林!》,普希金的一生与奥西波娃一家保持着密切关系,普希金幽禁期间,奥西波娃给了他很大的安慰,使他的流放生活有了光彩,所以他常怀念在三山村的时光。普希金被沙皇幽禁后想逃往国外,在出逃前写了《给普亚奥西波娃》,诗中称赞奥西波娃是“乡间的女神”。1825年奥西波娃送给普希金一束花,诗人写了一首诗《田野上残留的一枝花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普希金不仅对奥西波娃有着深厚的友谊,而且对其家人也写过很多诗。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著名的哲理诗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是普希金写给奥西波娃的次女姬姬的;《给安娜》是写给奥西波娃的女儿安娜沃尔夫的;《倾诉――致亚伊奥西波娃》是写给奥西波娃的后夫之女阿琳娜的;《给E.H.沃尔夫》是写给奥西波娃的女儿金娜沃尔夫的。

普希金的奶娘阿琳娜罗季昂诺夫娜,是诗人普希金十分敬仰的一位女性。阿琳娜罗季昂诺夫娜是一位传统的俄罗斯妇女,普希金的父母很少关心孩子的成长,生活主要由奶娘照顾,奶娘给予普希金的是真切的母爱,普希金始终对她怀有深深的依恋。普希金流放后又被沙皇软件,这段时间普希金与家人的关系恶化,只有奶娘一直陪伴着他,奶娘给他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地。幽禁生活解除后,普希金写了《给奶娘》这首诗,由衷的表达了自己的赞扬与思念之情,他将奶娘称为“不幸的青春时代的好友”、“我严峻的'岁月中的女伴”。奶娘对普希金来说不仅是生活上的关怀,还在他年幼时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使普希金接触到俄罗斯民间文化。普希金对奶娘深切眷恋,不自觉的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在《冬天的晚上》、《叶甫盖尼奥涅金》等作品中,奶娘成为创作原型。

二、女神型

普希金的爱情诗创作与女神型的女性有着密切关系,她们身上散发着多样的美,或妩媚或天真,或美貌或多才,成为诗人创作的源泉。农奴女演员娜塔莉亚是普希金诗歌创作中出现的第一位女性,她对普希金有着重要意义,唤起了诗人第一次对爱的迷恋,写下了著名的诗《致娜塔莉亚》。

耶夫多基娅伊凡诺芙娜格力岑娜是非常美丽的少女,她非常喜欢文艺,为此举办了沙龙,聚集着优秀的艺术家、进步人士。格力岑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与自由思想,这深深吸引了普希金,普希金十分迷恋她,写下了《没有经验的外国迷》,表达了自己的迷恋之情。

吉娜伊达亚历山德罗芙娜沃尔康斯卡娅是普希金的灵感女神,她是俄罗斯著名沙龙的女主人,她的周围汇集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且她本人也在诗歌、歌唱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天赋,普希金认识她的第一天,她就唱了普希金的《白昼的巨星已经黯淡》,为此普希金很受感动,写下了《给吉亚沃尔康斯卡娅公爵夫人》。

阿格拉菲娜费奥多洛夫娜扎克列夫斯卡娅是非常聪慧的一位女性,她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得到了很多诗人的青睐,普希金也不例外,为她创作了很多诗歌,如《挚友》、《肖像》等。

三、 情人型

普希金一生有着丰富的恋爱经历,他的激情很容易被点燃,他很容易爱上一个人,但爱情的火焰比较短暂,很快就移情别恋。巴库宁娜是可能是普希金最早追求的一位少女,认识巴库宁娜使他尝到了初恋的滋味。巴库宁娜是普希金的同学巴库宁的姐姐,因为她经常到学校看望弟弟,普希金得以见到了她。巴库宁娜喜欢艺术,富有才华与容貌,这一切深深吸引了普希金,点燃了他的爱情之花。普希金对巴库宁娜创作的诗带有羞涩的成分,对她的思念使普希金寝食难安,并称她为“我的心上人”。巴库宁娜的倩影一直深刻的留在普希金的记忆中,他先后为她写了20多首爱情诗,《是的,我曾经享受过,也曾感到幸福…》是偷偷写在日记中的,表达了自己对巴库宁娜的爱恋。还有比较著名的《歌手》、《愿望》、《致巴库宁娜》、《哀歌》等,这些诗主要诉说朦胧的爱情。在巴库宁娜离去后,写下了《秋天的早晨》,巴库宁娜和别人结婚时,普希金还参加了她的婚礼。   叶卡捷琳娜科萨维里耶夫娜沃隆佐娃是普希金时代最迷人的女性之一,很善于交际,一直深受异性的青睐。普希金与沃隆佐娃相识时,沃隆佐娃是一位总督夫人,普希金则是一位被流放的不听话的诗人。1820年普希金被流放到南方基什尼奥夫市,那里十分贫穷落后,在几位朋友的努力下,普希金得以到文化较高的地区敖德萨。当时敖德萨的总督是沃隆佐夫公爵,他有着很高的文化修养,很愿意收养普希金,初次见面时彼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为此普希金经常出入公爵夫人的沙龙,出入沃隆佐夫公爵府邸。但沃隆佐夫是军人也是官僚,他喜欢别人对他奉承,他希望普希金听他的差遣,而普希金喜欢我行我素,不愿意服从总督。同时普希金被公爵夫人所倾倒,与沃隆佐娃相处的十分融洽,常常一起散步、幽会,这引起了沃隆佐夫的不满,越来越不能容忍这位诗人,后向上级报告说普希金是个危险人物,普希金被幽禁起来,临行时沃隆佐娃送给他一枚宝石戒指,普希金视为珍宝,时刻带在身上,并创作了《护身符》、《保护我吧,我的护身符》等诗歌。普希金与沃隆佐娃的爱情经历使他创作了很多动人的诗篇,他们彼此钟情,留下了《致大海》、《焚烧的情书》、《致海船》等诗作。

安娜阿列克谢耶夫娜奥列尼娜是美术学院院长、考古学家奥列宁的千金。奥列宁在皇村毕业后与奥列宁一家很熟悉,奥列宁的沙龙是名流聚会之所,普希金很愿意参加。普希金初见奥列尼娜时,她只有16岁,普希金幽禁后再见她已19岁。奥列尼娜从小受文学艺术的熏陶,有着很高的文化素质,又很活泼,惹人喜爱。普希金说她是最富有趣味的人,深深的爱着她,称她为“我的天使”。普希金很想和奥列尼娜结为夫妻,但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后来普希金离开了彼得堡,使他与奥列尼娜一家的关系疏远了。在与奥列尼娜的交往中,普希金写下了《我曾经受过你,爱情,也许…》、《美人儿啊,不要在我面前唱起…》。

总之,普希金一生与很多女性有着密切关系,这些女性对普希金影响很大,他的爱情诗创作因为女性而起,他的一生也因为女性而结束,诗歌与爱情成为他生活的追求。玛丽亚拉耶夫斯卡娅说“作为诗人,他认为自己应当爱上所遇见的每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诗人把爱情看作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看得高于一切,并反映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为此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塑造了很多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也成就了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木兰诗中木兰从军的形象分析

木兰诗中木兰从军的形象分析

从《木兰诗》的具体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木兰从军这一鲜活的人形象: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全诗一开始,就描画了一幅极平凡、朴素而又亲切、温馨的生活场面。作者将读者直接置于一个木兰邻里或乡亲的地位上,仿佛你从她的门前走过,首先听到了“唧唧”的织布声,又在一个开着的屋门里,一眼望见木兰正在当门放着的一架织布机上坐着织布。

至少从我这个北方农村出身的人来说,一读到这两句便会想到童年时所看到的种种类似的生活场面,使人感到格外亲切和温暖。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个生活场景的平凡、朴素、亲切和温馨,也就是我们对木兰这个人物的感受,因为这里的场景和人物是浑然一体、没有明显区分的。使木兰从这样一个生活场景中独立出来的不是她的花容月貌,也不是她的飒爽英姿,而是她的叹息声。

“不闻机杼声”不是没有机杼声,而是听到木兰的叹息声后消失了对机杼声的明确感觉。在这时我们感到的是我们对木兰的疼爱和关切,她的叹息声立即唤起了我们内心的感应,想知道她为什么叹息,为什么发愁;想安慰她,体贴她,甚至实际地去帮助她。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这两个排比的问句,使我们对木兰的关切带着绵长和温婉的色彩,如果只有一个问句,我们便会感到似乎硬了一点。淡了一点,冷了一点。

这两个问句把我们和木兰的关系更明确化、更确定化了:我们是以同情和关切的心情注视着木兰的现实处境和人生选择的。她是我们的姐妹或者后辈女性,而绝非素昧平生的路人和外乡人。这对整个诗的基调都是有重要作用的。正像你的一个参军归来的朋友还是你的朋友,他可能在别人眼里已是一个英雄,但你却不是把他作为一个英雄感受他、对待他的,对于木兰,我们自始至终像注视着自己的一个姐妹或女儿一样注视着她的一切,使她始终不以一个崇高英雄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紧接问句,作者陈述了事情的原委。在这里,笔调是客观的,但却含着许多属于感受方面的内容:

一、木兰从军没有抽象的目的性,只是一种随机性的自然选择。在作者笔下,木兰从军不是她主动追求的结果,她既非为了报国仇、雪国耻、为国效劳、为君尽忠,也不是为了施展个人的才能与抱负、建功立业、立身扬名,而是由于具体的生活机遇决定的。木兰在这里的表现,与岳飞在《满江红》词中所抒发的雄心壮志恰成鲜明对照,如果说后者属于崇高的英雄行为,木兰的从军则是自然的生活选择,亲切而不崇高,朴素而不豪迈。

二、木兰从军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但绝不带有任何卑屈的性质。这里的关键是木兰所难为的只是父亲年迈而无子嗣,并非把“可汗大点兵”当作额外的负担,也不把“卷卷有爷名”视为对自己家庭的不公平待遇。在这种情况下,她才面临着让年迈父亲从军还是自己替父从军的单一抉择。因此,在这里我们无法引

进统治者横征暴敛、抽丁拉夫的观念。否则,木兰的抉择便不再是合理的果敢抉择,而成了被迫无奈的懦弱服从了。

三、这几句诗仍然呈现着气脉贯通的特点,它的直接思想效果是:它使我们感到木兰是一个思理爽然的女子,而绝非没有主见、犹疑不决的人,并且在她的抉择中,不包含对替父从军的畏惧和犹疑。她的“叹息”是在没有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之前的一种心情表现,不是她做出决定后的痛苦心情的表现。正是因为如此,一旦她做出了决定,便立即投入了忙碌的准备工作,心情也变得爽快了。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骏马、鞍鞯、辔头、长鞭是从军所需用品,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将这时的准备工作分割成了一次次的连续性行为,“买”则把这所有的连续性行为构成了一个为统一目标服务的整体。这种表现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使人直感到木兰的准备工作是紧张忙碌的,但又是条理井然的。这同时也是木兰从军的一种态度:既无急于出征的焦急,也无不愿出征的倦怠。在这时,作者和读者都是以平静而又欣悦的心情注视着木兰的行为的。这里的叙述方式不会使你觉得木兰非常高大,也不会使你觉得她庸俗而又怯弱,一个果敏、爽利、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在人们面前生气蓬勃地活动着,从事着出征的准备工作。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里是“万里赴戎机”的过程描写,但又是一个复调音乐。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是“关山度若飞”的具体描述。在这种描述里,透露着木兰的雄健和飒爽,它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飞马疾驰的女战士的形象。但作者却将这统一过程分别阻抑了一下,使它的速度和节奏变得相对缓慢和柔和了。以“不闻爷娘唤女声”为首的两联,让我们在外部的刚健中透视到内部的柔情。正是这两种因素的交织,使这一过程的描写没有给木兰从军罩上惊世骇俗的英雄色彩,也不会让人感到木兰只是一个柔情蜜意的闺阁女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按照句式,我们应把上面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和下面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四句划归在这一段,但就其过程本身,实质上只有这两句写的是战场生活本身。我认为,我们把这一句单独标列出来是很有意义的:它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真正意图并不在于描写木兰的英雄行为,也不在于塑造木兰的英雄形象,因为正是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木兰的英雄形象才会以直感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在全诗中,战场生活描写与其说是全诗的高潮,不如说只是一个过渡段乃至过渡句,它连接的是木兰的两次生活抉择:在前的代父从军和在后的辞官还乡。从军时她没有痛苦和彷徨,还乡时也没有失落感。这才是作者创作《木兰诗》的真正意图,是他的核心意向。而木兰,也主要不是建立了多少丰功伟绩的英雄的木兰,而是怎样对待这两次生活转变的木兰。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从这里,我们“知道”木兰在战斗中确实是立了累累战功的,但显而易见,在这里它起的作用不是让我们感到她的崇高和伟大,而是为了体验她的心灵的朴素和自然。她的累累战功使她有可能获得厚禄,但她不需要这些,重返故里是她的真正心愿。“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里的句式的变化,实际把木兰的内心情绪有效地传达了出来。它的格外的流利自然,能使我们感到厚禄根本没有给木兰的思想造成任何芥蒂,还乡是她的心流所注,畅然无阻。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里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场面。它的外部的活跃是由情感的活跃发动起来的。爷娘由于对女儿的爱,彼此搀扶出村遥望;阿姊由于对妹的爱,穿上平时不穿的新衣裳等待妹妹的到来;小弟更是欢喜得不知如何是好,霍霍磨刀准备宰猪杀羊。木兰回到家里,也像鱼儿得水,东屋坐坐,西屋看看,赶快卸下男装,着上女妆。他们内心的喜悦体现在他们的外部动作中。

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到的是:作者没有宣扬木兰还乡时的庄严,更没有衣锦还乡时的荣耀,她仍是我们的一个亲人。在爷娘眼里,她仍是一个女儿;在阿姊眼里,她仍是一个妹妹;在小弟眼里,她仍是一个姐姐。而我们也是随着这些人的眼光感受着她的,“亲切”则是所有这些感受的总特点。木兰这时的表现恰恰也证明了她并不以英雄感受自己,并没有想到别人应当对她表现出异于原来的态度。她所乐意的便是周围人对她的这种亲人的态度。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人们往往只注意这个比喻的实际意义,而不注意它的情味特征。作者没有用骏马、苍鹰这类雄健的动物做比,而用了雄兔和雌兔,分明是把木兰只当作一个活泼可爱的年轻女性对待的。在作者的心目中,木兰主要不是个像骏马、苍鹰一类的雄健有力的英雄人物。

我认为,通过全诗的赏析,读者会感到我所提出的几个问题不是没有根据的,但当离开对诗本身的实际感受返回对它的整体理性思考的时候,我们又会感到不能不按照原来的理解归纳《木兰诗》的思想意义:我们不能不把木兰视为一个英雄形象,不能不从保卫祖国的目的性上理解木兰代父从军的高尚行为,不能不承认它反映了当时连年战争所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生活,不能不认为木兰的辞官还乡是她热爱和平劳动生活的结果。除此之外,我们似乎无法感受它的思想意义,无法说明我们对诗歌本身的整体感受。在这时,我们对《木兰诗》做进一步的文化阐释便有了必要:文化阐释的意义恰恰在于它解决的是在何种文化背景上、用何种文化价值标准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实际描写的问题,解决的是整个作品的文化语境的问题。

根据多数学者的观点,《木兰诗》是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歌,虽然经过了后代诗人的整理、修改或润饰,但其基本构架则是在北朝形成的。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大交汇的时代;特别是在北方,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大交汇的时代,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通过战争等各种形式实现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带来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时,他们也被汉文化所同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的文化特征。

分析《红楼梦》中紫鹃人物形象

紫鹃,《红楼梦》中的人物,原名鹦哥,是贾母房里的二等小丫头。贾母见林黛玉来时只带了两个人,恐不中使,便把鹦哥给了黛玉,改名为紫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分析《红楼梦》中紫鹃人物形象,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yiyyy.com/wenxue)。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有段话,“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与自杀。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彼知生活之无所逃于苦痛,而求入于无生之域。当其终也,恒干虽存,固已行如槁木,而心如死灰矣。若生活之欲如故,但不满于现在之生活,而求主张之于异日,则死于此者,固不得不复生于彼,而苦海之流,又将与生活之欲而无穷。故金钏之堕井也,司棋之触墙也,尤三姐,潘又安自刎也,非解脱也,求偿其欲而不得者也。彼等之所不欲者,其特别之生活,而对生活之为物,则固欲之而不疑也。固此书中真正之解脱,仅贾宝玉、惜春、紫鹃三人耳。”

在贾府芸芸女陴中,紫鹃并不是作者着墨最多的,在太虚幻境里,没有属于她的册子,甚至在整部《红楼梦》中,曹雪芹没有给她以完整的容貌描写。她的事迹,大多都是围绕黛玉的生活而展开的,没有自由的独立活动。

紫鹃,原名鹦哥,是贾母与黛玉的丫鬟,书中有交代“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的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雪雁。贾母见雪雁太小,一团孩子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鬟,名唤鹦歌者与了黛玉。”

紫鹃,即紫色的杜鹃,此名为黛玉所取。杜鹃鸟善啼,其声悲切,相传它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其心忠贞,其意深郁。杜鹃鸟千百年来一直是悲愁的象征,被誉为“天地间愁种子”。它的啼声寓意着思乡与怀友之情。杜牧曾作《杜鹃》诗“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这名字也暗示了紫鹃与黛玉超于主仆亲如姐妹的关系。

紫鹃,即紫色的杜鹃,此名为黛玉所取,新雅中更见深意,也寓意着二人的亲密,彼此在惺惺相惜中怜爱,在平淡生活中相互照顾,用心关爱。

林黛玉虽然出生宦官之家,可是到他父亲林如海,家业已经衰败,母亲去世后,她寄居在贾府,继而父亲过世,她实际上已经丧失了一切依靠。寄人篱下,依人而活的命运捉弄,让心高气傲的她有着太多的敏感和自尊,以致她的气量显得有些狭小。她不安于这种命运,但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在贾府这“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的眼里,她不是什么“正经”主子。所以除了贾母疼爱外,别人只不过是应景儿,府里还有人嫌她,敏感的黛玉自然心知肚明,所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而在此中,一心一意服侍她又一心一意为她着想的便是紫鹃。

在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黛玉同宝钗、宝玉一起赏雪,雪雁到梨香院给黛玉送手炉。黛玉便含笑问道:“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雪雁道:“紫娟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这是众人都知道的,尽管紫鹃没有在黛玉身边,但她时时为黛玉着想。这份情感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而紫鹃与黛玉的关系,无疑是相当好的。待遇和紫鹃之间不想普遍意义上的主仆关系,而是更接近于姐妹,类似于知己。黛玉待她如同姐妹,睡在一起说些体己话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这在其他主子和丫鬟之间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日常的用药用汤中,紫鹃所表现出来的细致耐心,体贴周到,更是紫鹃良好品质的`冰山一角。更难能可贵的是,紫鹃身为仆人,在生活上对黛玉的体贴细心,尽显聪慧和可人的本质,在精神上更是黛玉的忠实呵护着与支持者。

整部《红楼梦》中,谁敢明着说黛玉的不是?也只有紫鹃罢了。宝玉与黛玉发生口角,紫鹃不但敢于说黛玉“太浮躁了些!”说“姑娘倒有七分不是了”。而且敢于在宝玉前来赔不是,黛玉一气之下说“不许开门时”。紫鹃又批评黛玉说“姑娘又不是了,这么热天毒日底下,晒坏了他如何使得呢?”边说边给宝玉开门,巧妙的化解了二人之间的矛盾,使他们重归于好。

黛玉一心一意爱着宝玉,紫鹃最是清清楚楚,她很清楚黛玉与宝玉存在着某种不确定的因素。她明白,在贾府内,在贾母没有明确挑选黛玉作为宝玉的配偶时,唯一可行的办法便是利用贾母对宝玉的宠爱,让宝玉在众人面前公开承认他以选中了黛玉以此将贾母等人的注意力凝聚在黛玉身上,认可木石前盟。

在“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苦心的紫鹃用一句“妹妹回苏州老家去”的谎言,逼出宝玉说出了“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的海誓山盟。这一试,在荣国府掀起了轩然大波。袭人兴师问罪,贾母怒目责骂,而紫娟却毫无怨言。紫鹃不仅不生气,还笑着为黛玉分析形势:“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无父无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健朗的时节,坐定了大事要紧。俗话说‘老健春寒秋火热’,倘若老太太一是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称心如意呢。……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话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试玉”的成功,使紫鹃对宝黛的爱情充满了憧憬与信心。她热切的期盼着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并抓住一切时机,为促成这一婚姻的美好归宿而努力。

在同一回章目里,宝钗来看黛玉时碰巧薛姨妈也在,谈笑间,薛姨妈说出了将黛玉定于宝玉的话。“这时候,紫鹃也忙跑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她明知道薛姨妈只是说说而已,也知道薛姨妈满心策划要将宝钗嫁给宝玉,紫鹃什么都知道,但还是不愿错过这个机会。即使她明白薛姨妈未必真心,但他还是为黛玉做了一次努力。此时的紫鹃是个未出嫁的姑娘,他为了黛玉的幸福和终生依靠,也不顾出场是否合适,身份卑不卑贱。

遗憾的是,宝黛的爱情的结局注定是一场悲剧,紫鹃的努力也只能付诸东流,贾母与王熙凤合谋,采用“调包计”(尽管这是高鹗违背曹雪芹的原意而篡改的),对宝玉说娶的是林妹妹而暗中取薛宝钗,消息败落后,黛玉心碎肠断,几次昏迷。在黛玉病危期间与待遇朝夕相伴的只剩下紫鹃一人。紫鹃骂贾母“竟这样狠毒冷淡”、恨宝玉“真是冰寒雪冷”。然而面对整个封建宗法制度,紫鹃除了悲愤之外,唯有尽自己所能照料好病在旦夕的黛玉。

黛玉香消玉殒,紫鹃选择了“独卧青灯古佛旁”度己残生,或许是亲眼目睹了宝黛悲剧的她心灰意冷、或许是要在晨钟暮鼓中继续为黛玉超度……就像王国维所说,固此书中真正之解脱,仅贾宝玉、惜春、紫鹃三人耳。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曾对人才作过一番评论,他将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谓之“圣人”、德才全无谓之“愚人”、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紫鹃堪称君子,她用她的真心真意,解读了一个站立的人该如何守护人性的真善美。诠释了她的存在给场悲剧抹上的人性光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