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人名言

清奇冷艳的诗句集合5篇资料简介_清奇冷艳的诗句集合5篇经典语录_清奇冷艳的诗句集合5篇名言摘抄

日期:2022年04月11日 分类:名人名言

清奇冷艳的诗句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盛唐诗坛四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高中语文,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高二语文学法: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盛唐诗坛四”,希望对大家的语文学习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盛唐诗坛四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高中语文,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高二语文学法: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盛唐诗坛四”,希望对大家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中唐其他诗人和诗派:1、刘长卿和韦应物是中唐前期的诗人,他们学习盛唐的王孟,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又都以五言见长。刘长卿很为时人推重,稍后的权德舆称之为“五言长城”。

2、唐代大历年间,经济一度繁荣,政治上呈现出一些升平的迹象,于是一批诗人刻意模仿盛唐之音,后人称他们为“大历十才子”。主要诗人有卢纶、吉中孚、韩?、钱起司空曙、李益等。他们依附权贵出入公侯之门,以诗歌互相酬唱或呈送达官贵人。他们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擅长律诗,追求声律和对仗工整,崇尚齐梁诗风,缺乏艺术创造力。

3、大历十才子中,李益是一位边塞诗人,诗风很接近王昌龄,而且也是写七绝的能手。

4、韩孟诗派是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这个诗派的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刘叉等人。韩孟等人主要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病,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但也有不少优秀的诗作。

5、“郊寒岛瘦”:在中唐诗坛上,孟郊和贾岛并称,皆以苦吟著名,前人以“郊寒岛瘦”概括他们的诗风,孟郊五笔型孤苦困窘,他的诗许多是描写他个人的贫病饥寒。贾岛的诗很受韩愈赏识,又与孟郊齐名其成就远不如孟郊,作诗专以炼字铸句求胜,缺乏社会内容。但他清奇僻苦的诗风对晚唐五代、宋末四灵,明末、清末的一些诗派有很大影响。

6、刘禹锡是中唐著名的唯物主义者和著名诗人,其诗多有名篇佳句,如《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都富含哲理,十分耐人寻味。

8、李贺的诗歌熔铸了前代诗歌多方面的特点,形成了他奇崛冷艳的独特诗风。他诗歌的`主题多为感士不遇,但他结合自己的身世,使这类作品带上了他独有的幽冷与凄惋的色彩。

9、李贺的诗想象奇特,意象之间跳跃性很大,往往熔铸出许多名篇佳句,如《雁门太守行》中的“黑云压城城欲摧”就是经常被后人引用的名句。

经过精心的整理,有关“高二语文学法: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盛唐诗坛四”的内容已经呈现给大家,祝大家学习愉快!

古代文化常识之晚唐诗坛

       编者按:小编为大家收集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文化常识之晚唐诗坛”,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杜牧的咏史诗往往带有史论色彩,如《泊秦淮》不仅咏史,而且寄寓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2、杜牧在七绝的写景上有独特成就,如《山行》、《江南春》等,都不以奇峭或词采取胜,却自有一种风流俊爽之气。

3、李商隐诗歌的内容有:(1)政治诗,这类诗多半以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出现,如《隋宫》;(2)爱情诗,他的《无题》诗多属这一类。另外,《夜雨寄北》表现了飘泊他乡怀念妻子的思想感情。当属爱情诗类;(3)寄寓身世之感的抒情诗,代表作是其晚年所写的把咏物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曲折而细腻地表现自己不幸遭遇和理想破灭的.《锦瑟》。

4、李商隐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活用典故,但有些诗显得晦涩难懂。

5、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又因李商隐、温庭筠皆排行十六,文学史上又戏称为“三十六体”。

名词解释:晚唐讽刺小品:晚唐讽刺小品是继承柳宗元寓言小品的传统,在晚唐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类作品见于罗隐的《谗书》、皮日休的《皮子文薮》、陆电蒙的《笠泽丛书》等。他们的具有讽刺性的短小精悍之作,在批判现实方面表现得特别尖锐,其气势和锋芒引人注目。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李商隐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首先,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通过想象和象征构成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其次,善于对情景做细致入微的刻画,于纤细中见深厚,精巧中见浑成。第三,他善于活用典故,这些典故丰富了诗的形象,也深化了诗的主题。但因善用生僻典故,以致有些诗晦涩难懂。

“李杜”和“小李杜”:李杜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并称。二人互相倾慕,友谊深厚,创作了“千汇万状”的诗篇,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李白上承屈原,将浪漫文学推向高峰,杜甫反映现实,以“沉郁顿挫”为本色,达到写实文学传统的最高成就。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也并称“李杜”,为区别于李白、杜甫,或称 “小李杜”。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文化常识之晚唐诗坛”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

初唐诗坛与四杰

贞观诗风及上官体王绩与四杰 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

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北方文人以关陇士人为主,入唐后多为史臣。他们的文学主张,受儒家崇古尚质的诗教说影响较大,对南朝齐、梁文风持批判态度,但没有因此而否定诗的声辞之美,从而为唐诗在艺术上的发展和新变留下了馀地。魏征《隋书 ·文学传序》说: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这种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物色的清醒认识,和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的提出,是贞观时期唐太宗及其史臣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形成的对文学发展方向的一种共识。所谓贵于清绮是对追求声律辞藻的南朝诗风的概括,偏重于诗的声辞之美而言,宜于咏歌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则为其所短。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而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词,则是一种缺憾。如何用南朝文学的声辞之美,来表现新朝的恢宏气象和刚健开朗的健康情思,是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也是南、北诗风融合的关键。

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而贞观诗风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在太宗的诗里,常常壮大怀抱与华采并存,如作于贞观四年(630)的《经破薛举战地》诗,言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气格刚健豪迈。但诗中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一联,带着六朝雕琢辞采的痕迹,与全诗的气格颇不协调。他的一些诗,如《采芙蓉》、《咏雨》、《咏雪》等,则完全是南朝风调。杨师道和李百药是具有贞刚气质的北方文人,早年作诗善于吸收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较少合而未融的弊病。杨师道的《陇头水》、《奉和圣制春日望海》,李百药的《咏蝉》,都是写得较为成功的作品。但他们后来成为唐太宗器重的宫廷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和应制之作,尽管在声律辞藻的运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贞观诗风的宫廷化倾向,与受南朝文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太宗李世民是个爱好文艺的君主,现存的.太宗诗里,感时应景、吟咏风月的多达五十馀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虞世南等人所编的《北堂书钞》、《文思博要》和《艺文类聚》等类书,成为宫廷诗人的作诗工具,以便于应制咏物时摭拾辞藻和事典,把诗写得华美典雅。这原为南朝文士作诗的积习,在虞世南和许敬宗等人的创作中均有所反映。尤其是许敬宗的诗,对仗虽工而流于雕琢,文采虽丽而无生气,缺乏美的情思意味。

在贞观诗坛的后期,介于贞观、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

上官仪(608?~644),陕州(今河南陕县)人。贞观初进士及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高宗朝官至三品西台侍郎,地位很高,名噪一时。

上官仪在贞观年间所作的应制诗,就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而显得很突出。如《早春桂林殿应制》中的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一联,即体现出诗人的杰出写景技巧和善于营构明秀灵动的诗境的能力。再如《奉和山夜临秋》: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

此诗虽为奉和之作,但诗人有意摆脱从类书掇拾辞藻的陈规旧习,注重对景物的细致体察,自铸新词以状物色。通过物色的动态变化,写出情思的婉转,从而构成情隐于内而秀发于外的诗境。这种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旧唐书》本传说: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在他的作品里,有不少通过精妙对法来写景传神的佳句,如《奉和秋日即目应制》: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入朝洛堤步月》: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缘情体物,密附婉转而绮错成文。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在唐诗发展史上,它上承杨师道、李白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 和沈佺期、宋之问。

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由于宫廷诗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生活接触面也比较狭窄,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来承担。

初唐的一般士人中,王绩(589~644)是诗风较为独特的一位。他是隋朝大儒王通的弟弟,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自谓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过酒家五首》其二)。他的诗歌创作,是其冷眼旁观世事时化解心中不平的方式,创造出一种宁静淡泊而又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其代表作为《野望》,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感,写得相当真切,有一种不施脂粉的朴素美。

这种平淡自然的隐逸诗风,是易代之际大都会有的,并不构成初唐诗发展的一个环节。在当时,真正能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650~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4?~689)和骆宾王(619~684?)。

初唐诗坛的“四杰”

贞观诗风及上官体王绩与“四杰” 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初唐的贞观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北方文人以关陇士人为主,入唐后多为史臣。他们的文学主张,受儒家崇古尚质的诗教说影响较大,对南朝齐、梁文风持批判态度,但没有因此而否定诗的声辞之美,从而为唐诗在艺术上的发展和新变留下了馀地。魏征《隋书 ·文学传序》说: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这种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物色的清醒认识,和“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文学主张的提出,是贞观时期唐太宗及其史臣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时形成的对文学发展方向的一种共识。所谓“贵于清绮”是对追求声律辞藻的南朝诗风的概括,偏重于诗的声辞之美而言,宜于咏歌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则为其所短。“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而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词,则是一种缺憾。如何用南朝文学的声辞之美,来表现新朝的恢宏气象和刚健开朗的健康情思,是初唐诗人面临的课题,也是南、北诗风融合的关键。

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而贞观诗风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在太宗的诗里,常常壮大怀抱与华采并存,如作于贞观四年(630)的《经破薛举战地》诗,言“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气格刚健豪迈。但诗中“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一联,带着六朝雕琢辞采的痕迹,与全诗的气格颇不协调。他的一些诗,如《采芙蓉》、《咏雨》、《咏雪》等,则完全是南朝风调。杨师道和李百药是具有贞刚气质的北方文人,早年作诗善于吸收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较少合而未融的弊病。杨师道的《陇头水》、《奉和圣制春日望海》,李百药的《咏蝉》,都是写得较为成功的作品。但他们后来成为唐太宗器重的宫廷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多奉和应制之作,尽管在声律辞藻的运用方面日趋精妙,但在风格趣味方面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贞观诗风的宫廷化倾向,与受南朝文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太宗李世民是个爱好文艺的君主,现存的太宗诗里,感时应景、吟咏风月的多达五十馀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虞世南等人所编的《北堂书钞》、《文思博要》和《艺文类聚》等类书,成为宫廷诗人的作诗工具,以便于应制咏物时摭拾辞藻和事典,把诗写得华美典雅。这原为南朝文士作诗的积习,在虞世南和许敬宗等人的创作中均有所反映。尤其是许敬宗的诗,对仗虽工而流于雕琢,文采虽丽而无生气,缺乏美的情思意味。

在贞观诗坛的后期,介于贞观、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

上官仪(608?~644),陕州(今河南陕县)人。贞观初进士及第,召授弘文馆直学士;高宗朝官至三品西台侍郎,地位很高,名噪一时。

上官仪在贞观年间所作的应制诗,就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而显得很突出。如《早春桂林殿应制》中的“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一联,即体现出诗人的杰出写景技巧和善于营构明秀灵动的诗境的能力。再如《奉和山夜临秋》: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

此诗虽为奉和之作,但诗人有意摆脱从类书掇拾辞藻的陈规旧习,注重对景物的细致体察,自铸新词以状物色。通过物色的动态变化,写出情思的婉转,从而构成情隐于内而秀发于外的诗境。这种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旧唐书》本传说: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在他的作品里,有不少通过精妙对法来写景传神的佳句,如《奉和秋日即目应制》:“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入朝洛堤步月》:“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缘情体物,密附婉转而绮错成文。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在唐诗发展史上,它上承杨师道、李白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 和沈佺期、宋之问。

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由于宫廷诗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生活接触面也比较狭窄,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来承担。

初唐的一般士人中,王绩(589~644)是诗风较为独特的一位。他是隋朝大儒王通的弟弟,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自谓“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过酒家五首》其二)。他的诗歌创作,是其冷眼旁观世事时化解心中不平的方式,创造出一种宁静淡泊而又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其代表作为《野望》,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感,写得相当真切,有一种不施脂粉的朴素美。

这种平淡自然的隐逸诗风,是易代之际大都会有的,并不构成初唐诗发展的一个环节。在当时,真正能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650~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4?~689)和骆宾王(619~68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