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人名言

自序传略经典句子汇聚200条资料简介_自序传略经典句子汇聚200条经典语录_自序传略经典句子汇聚200条名言摘抄

日期:2022年09月07日 分类:名人名言

自序传略经典句子 《华严经》在中国流传概述 《华严经》是印度初期大乘佛教流行时出现的佛教经典之一。它是在最早的大乘经典《大般若经》流行后,差不多与《宝积》一类经典同时出

《华严经》在中国流传概述

《华严经》是印度初期大乘佛教流行时出现的佛教经典之一。它是在最早的大乘经典《大般若经》流行后,差不多与《宝积》一类经典同时出现的。

关于此经的梵本在印度流传的情况,有种种不同之说。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说:“《华严经》有百千偈,故名《百千经》”。而法藏的《华严经传记》卷一则称西域传说此《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其中上、中两本隐而不传,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现流天竺。《大智度论》也说,《不思议解脱经》有十万偈。这说明《华严经》最初在印度曾以《不思议解脱经》为名流传过。又龙树在弘扬大乘佛学时,曾造《大不思议论》以解释此经,现行的汉译《十住毗婆沙论》十六卷,就是对此经《十地品》中初地、二地的解说。其后世亲也依《十地品》造《十地经论》,以发挥《华严》要义;。接着又有金刚军、坚慧等诸论师,各各造论对《十地经论》进行注释。这是《华严经·十地品》曾在印度单独流行的一个明证。此外,据《四十华严经后记》记载;四十《华严》的梵本,是南天竺乌茶国王亲自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百于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佛刹极微尘数善知识行中五十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又证明该经的《入法,界品》(即四十《华严》)也自成一经在印度流通。还有寂天的《大乘集菩萨学论》,也曾引用过此经《贤首·品》的偈颂。这又说明,不仅此经的《十地品》和《入法界品》,而且还有其他一些品也在印度单独流行。其中《入法界品》和《十地品》,还是尼泊尔佛教中古来通常传习的九部大经中的两部,其梵本在尼泊尔至今仍被保存着。十九世纪中,这两品梵本,曾先后流传到印、英、法、日本等国,并校刊出版。如;梵文《十地品》有近藤晃曜的校刊本(东京,1936年),《入法界品》有铃木大拙、泉芳璟的校刊本(京都,1934——1936年)。

根据以上的情况推想,《华严经》在印度恐怕也不是一时所出,而是先有单本的经流传,以后才有大本的·《华严经》集成。有人说,《华严经》的原型是《十地品》和《入法界品》,它是出现、于初期大乘佛教经典群中的一些经。此种说法有它一定的道理。

《华严经》最后形成七处九会(六十《华严》为八会)规模,说是释迦牟尼在讲此经时,换了七个地点,集会了九次。但是,《华严经》的汉译,并不是梵文本的全部翻译,而是略本。因为卷数最多的唐译八十《华严》,也只有三万六千颂,分为三十九品,仅是梵文本中最小本子十万颂的三分,之一,

《华严经》在中国汉地的传译,最初也是翻译梵文的单本经典。其中最早是后汉支娄迦谶所译《佛说兜沙经》和三国吴支谦所译《佛说菩萨本业经》。西晋时译出的单本经典更多,计有十余种。其中相当于八十《华严》中的《十地品》和《如来出现品》就有七种。后来东晋佛驮跋陀罗的六十《华严》、唐实叉难陀的八十《华严》、唐贞元中般若的四十《华严》相继译出以后,仍然有不少依单本梵文翻译的零星译本出现。

自从六十《华严》译出后,受到佛教学者和高僧大德的高度重视。他们竞相传习,并撰述注疏。这些注疏,有直接注释《华严经》的,也有对《华严经》注疏再作解释的,同时还有一些依据《华严经》教义进行发挥的。如最初参与译场的法业,曾亲承佛驮跋陀罗的口义而撰成《华严经义记》二卷。随后刘宋求那跋陀罗曾讲解过此经多遍,北齐玄畅则更对此经随章逐句详加疏讲。北魏勒那摩提曾多次弘讲此经,刘谦之也精研此经,作《华严论》六百卷。此后,有地论师慧光、齐大觉寺僧范,邺中昙遵、洛州昙衍、后魏灵辩等,都撰有此经的《经疏》或《经论》等。嗣后隋代有灵裕着《经疏》八卷、《旨归》一卷,昙迁着《华严明难品疏》十卷,慧藏着《义疏》十卷,洪遵着《经疏》七卷,慧远着《经疏》七卷、《十地论义记》七卷,吉藏着《游意》一卷,慧觉着《十地品疏》十卷,法敏着《经疏》七卷,智正着《经疏》二十二卷,灵辩着《经疏》十二卷等。

随着此经在隋唐时期的盛行流传,专弘此经的高僧辈出,所撰注疏也特别多。其中专弘此经而蔚成一宗的法顺、智俨、法藏、澄现、宗密五师,被后世称为华严五祖,是弘扬《华严经》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

隋法顺(杜顺)撰有《华严五教止观》一卷,《华严法界观门》一卷。

唐智俨除撰有《华严搜玄记》(《大方广华严经中搜玄分齐通智方轨》)五卷和《华严孔目章》(《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四卷外,主要着述有《华严一乘十玄门》(隋法顺说,唐智俨撰)一卷。本书对海印三味之所现,分十门明其玄旨。十门即:同时具足相应门、因陀罗网境界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十世隔法异成门、诸藏纯杂具德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唯心回转善成门、托事显法生解门。此十门各具教义、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齐境位,法智师弟、主伴依正、逆顺体用、随生根欲性等十义,总成百门,以显示重重无尽之义。此十玄门后来成为华严宗的重要思想之一。尚有《华严十五要问答》二卷,为用问答体裁述说《华严经)中五十三种要义之书。

唐法藏的重要着述有:

《华严传记》五卷。全书分为部类、隐显、传译、支流、论释、讲解、讽诵、转读、书写、杂述等十门,其中部类门说此经有上、中、下三本,传译门对《华严经》的译者东普佛驮跋陀罗;唐实又难陀等的传略作了介绍;支流门列此经之节选本或单品共三十七种;论释门列举印度、中国论释《华严经》的论书,讲解门为列代宣扬《华严经》的大德立传。本书为研究《华严·经》在中国流传的历史极有价值之书。

《华严五教章》(《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四卷。本书将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的.不同部派和教义分为“五教”,即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立为“十宗”,即我法俱有宗、有法无我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俱德宗。认为华严宗相当于圆教和圆明俱德宗。本书为华严宗判教的基本理论着作。

《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本书为六十《华严》的注释书。第一卷分为:教起所由,藏部所摄,立教差别,教所被机,能诠教体,所诠宗趣,释经题目,部类传译,文义分齐,随文解释等十门。二卷以下,按经文逐一进行解释。旨在叙述六十《华严》之大要,阐述经文之玄义,提出华严宗的基本理论主张。

《华严金师子章》一卷。为答武则天之问,借金师子为喻,解说华严法界缘起之妙理,从而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六相和合、普贤境界等义,明白无遗。全文大别为十门,即:明缘起,辨色空,约三性,显无相,说无生,论五教,勒十玄,括六相,成菩提,入涅槃。由于此书简明扼要,义理玄妙,后成为华严学人之入门书。

其他有关《华严》的着述尚有:《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华严问答》二卷,《华严指归》一卷,《华严策林》一卷,《华严义海百门》一卷,《华严游心法界记》一卷,《华严发菩提心章》一卷,《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一卷,《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华严经关目义记}+卷.,《华严三昧章》一卷,《华严经普贤.观行法寸1}一卷等。

唐澄观的重要着述有:

唆华严经疏》六十卷。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亦称《新华严经·疏》、《华严大疏》、《大疏》、《清凉·疏》等。为《华严》注疏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注释书。其目的是为了恢复法藏祖师教说之本意,重兴华严一宗,本书为八十《华严》的论释书.全书分为教起因缘、藏教所摄、义理分齐、教所被机、教体浅深、宗趣通别、部类品会、传译感通、总释名题、别解文义等十门,系统地对八十《华严》的玄义进行阐释,并加以发挥。特别是在“义理分齐门”,除对《华严》的无尽缘起理论尽性发挥外,又广开十玄门;同时俱足相应门,一多相融不同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因陀罗网境界、广狭自在无限门、诸法相即自在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明具德门、托事显法生解门。进一步阐明此理。由于此书旁证博引,涉及面广,义理丰富,历来被看成是研究华严宗教理和教史的重要资料。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简称《随疏演义钞》。是澄观对自己所撰《华严经疏》所作的`解释。全书分为四部分,即:总序名意,是解释《华严经疏》“自序”的;归敬请加,是解释《华严经疏》“归敬渴”的;开章释文,是开十门以解释《华严经疏》正文的;谦赞回向,是略解《华严经疏》最后“回向偈”的。本书对学说征引、辨难解答、异说批判以及着述《华严经疏》的原委及宗旨等,论述均极详尽,历来也被看作是研究华严宗的重要着作。

以上二书,原各为单行本流通。明嘉靖间,妙明法师始收经入疏,收疏入钞,成《华严疏钞会本》。天启中叶,祺胤又依《永乐南藏》本加以校订重刻;成八十卷,收入《嘉兴续·藏》,成为后来清《龙藏》和金陵刻经处本所依据的本子。因为这一本子原来即会合失当,重刻时又删节不全,错讹较多,故在近代又重新编纂。当时组织编委会,推应慈、蒋维乔等为正付理事长,自1939年开始,至1944年完成,即《新编华严经疏钞》。

其他着述尚有:《华严法界玄镜》二卷,《三圣圆融观门》一卷,《华严经略策》一卷,《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华严心要法门》一卷,《五蕴观》一卷,《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一卷,《华严悬谈》(.《华严玄谈》)九卷等。

唐宗密。的重要着述有:

《华严原人论》一卷。本书系对世界和生命的起源以及社会上富贵贫贱不平等的根源进行论证,,并破斥儒道二教之妄执。全书分为四篇,即:一、斥迷执。破斥儒道二教元气剖判说和虚无大道说。二、斥偏浅。就佛教中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等诸说,破斥其业为本说、色心相续说、赖耶缘起说、万法皆空说。三、直显真源。依华严一乘显性教之旨,以本觉之真心,为天地万有之本源,显示一切有情本来是佛。四、会通本末。会通前所破之诸教,悉引入一乘方便教。

其他着述尚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六卷,《华严经行愿品疏科》一卷,《注华严法界观门》一卷,《注华严法界观门科文》一卷,《华严心要法门注》一卷等。

除了以上专弘此经的华严五祖外,宗外的名家李通玄居士,亦精研此经,尊崇华严的十玄六相之说。其重要着述有《新华严经论》四十卷。本书以独特之见解研究新译八十《华严》,与法藏的见解大异其趣。初于文前列十门,以说明八十《华严》之要义,即依教分宗、依宗教别、教义差别、成佛同别、见佛差别、说教时分、净土权实、摄化境界、因果延促、会教始终。次译经文,一统叙经义,二明经宗趣,三明其教体,四统陈会数,五释其文义。本书与其他各家说法不同之处,即视《华严》一经为十处、十会、四十品,且不用五教之说而用十教判,另加性恶说,并发挥三圣圆融之义。这些观点,对后来澄观撰着《华严大疏钞》有相当影响。本书在大中年间(847——859),有开元寺僧志宁厘经合论,成《华严经合论》一百二十卷。

其他着述尚有: 《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一卷,《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等

此外,尚有天台宗荆溪湛然着《华严经愿行观行骨目》二卷,静居撰《麟德殿讲华严经玄义》一卷,灵裕着《华严经文义记》六卷。宗豫撰《注华严法界观科文》一卷,见登撰《华严一乘成佛妙义》一卷,胡幽贞撰《华严经感应传》一卷,慧苑撰《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二卷, 《华严经刊定记》十五卷等。

慧苑的《华严经刊定记》,亦称《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该书本是慧苑继承法藏的遗志而作,但书中背师自立之说不少,故历来华严家均视为异端。其内容是总立十门以注释八十《华严》。十门即:教起所因、藏部所摄、显教差别、简所被机、能诠教体、所诠宗趣、显义分齐、部类传译、具释题目、依文正释。最后一门,就经中各品,一一立辨名、来意、宗趣、释文等四科以解释其文义。因被视为异说,故澄观曾作《华严经随琉演义钞》以破斥其异辄。

唐代以后,《华严经》的弘扬和讲习仍相当殷盛,历朝的注疏也很多,其中重要的有:宋观复的《华严疏钞会解记》十卷,复庵的《华严纶贯》一卷,戒环的《华严经要解》一卷,道通的《华严法相概节》一卷、《法界观披云集》一卷、《华严经吞海集》三卷,师会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焚薪》二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华严五教章复古记》)六卷、《华严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一卷、《注华严同教一乘策》一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科》一卷,承迁的《注华严金师子章》一卷,本嵩的《注华严法界观门颂》二卷、《注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本嵩述颂、元琮湛集解)二卷,净源的《华严妄尽还原观疏钞补解》一卷、《华严妄尽还原观科》一卷,《华严经疏注》一百二十卷、《原人论发微录》三卷、《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二卷,道亭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华严五教章义苑疏》)十卷,义和的《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一卷,辽鲜演的《华严经玄谈决择》六卷等。

元普瑞的《华严悬谈会玄记》四十卷,圆觉的《原人论解》三卷,《原人论合解》(圆觉解、明杨嘉祚删合)二卷等。

明袾奉宏的《华严经感应略记》一卷,德清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钢要》八十卷,善坚的《华严大义》一卷,李贽的《华严经合论简要》四卷,方泽的《注华严经合论纂要》等。

清永光的《华严经钢目贯摄》一卷、《华严经三十九品大意》一卷, 彭际清的《一乘决疑论》一卷、《华严念佛三昧论》一卷,弘璧的《华严咸应缘起传》一卷,周克复的《华严经持验记》一卷等。清末的杨文会则将智俨的《搜玄记》和法藏的《探玄记》等,辑录为《华严着述辑要》和《贤首法集》等。

民国以来,弘扬《华严经》的仍不乏其人。先是有月霞,以弘扬《华严》为己任,在上海首创华严大学,培养了一批专弘华严的人才。其次有应慈,自号华严座主,一生讲演《华严经》及有关着述,从不少懈。曾先后创立华严学院、华严速成师范学院等,并发起重编《华严经疏钞》等。其后常惺、持松等也热心弘扬《华严》,常惺撰有《贤首概论》持松撰有《华严宗教义始末记》等。

因专弘《华严经》而形成的华严宗,在唐代盛极一时,其宗风远播海外,当时的高丽,新罗和日本等国的僧人纷纷前来学习《华严》教义,并对之竞作注疏。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高丽义天的《圆宗文类》(残卷,现存十四卷及二十二卷),新罗义湘的《华严一乘法界图》一卷,元晓的《华严经纲目》一卷、《华严经疏》十卷,太贤的《古迹记》十卷,表圆的《华严文义要决问答》四卷,明晶的《华严海印三昧论》一卷等。日本则有宗性的《华严经义钞》四十卷,凝然的《华严经品释》一卷、《华严经探玄记洞幽钞》一百二十卷、 《华严孔目章发悟记》、《华严法界义镜》(《华严宗要》)二卷,风潭的《华严经探玄记玄谈》一卷,兴隆的《华严玄记大略钞》四十九卷,普寂的《华严探玄记发挥钞》十卷、《探玄记讲要》八卷,审详的《华严起信观行法门》一卷等。

总起来说,《华严经》在.汉地的流传,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其中唐代的法藏为弘扬《华严》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宗者。但其上首弟子慧苑作《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十五卷,即掺杂自己的观点而与法藏学说相左,因而被列为异说。其后四祖澄观虽着《华严大疏》及《随疏演义钞》力斥慧苑之说,以期恢复法藏宗旨。但澄观着述中仍杂有不少禅宗与天台宗的见解在内, 以致其所弘的华严宗义也已不很纯粹。到了五祖宗密时,更是主张融合华严与禅宗,提倡教禅一致,此时的华严宗义就更为不纯了。会昌禁佛后,华严宗亦受重大打击。以致一蹶不振。直到宋代,有净源中兴华严,才使《华严经》的弘传得以继续。;争源以后,有道亭、观复、师会、希迪各作《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注解,世称宋代华严四大家。随后又有义和、鲜演、戒环、祖觉等相继弘传。元代敷演《华严经》的仍很多,主要有盘谷、文才、了性、宝严、春谷、大同、宝觉、善学、普瑞等。明代有圆镜、祖住、明得、方泽、洪恩等人弘扬《华严经》。明末高僧袜宏、德清、智旭等也都研习过《华严经》及法藏、澄观的着述。明末清初则有明源及其弟子续法,均以振兴华严宗为己任。清初弘传《华严经》者,北方有大义、来舟、通理,南方有巢松、一雨、蕴璞、昧智、心光、佛闲、读微及居士彭绍升(际清)等人。清末有杨文会等,民国以来则有月霞、应慈、常惺、持松等,也均以弘阐《华严经》著称。于此可见《华严经》在汉地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华严经》在中国流传

《华严经》是印度初期大乘佛教流行时出现的佛教经典之一,它是在最早的大乘经典《大般若经》流行后,差不多与《宝积》一类经典同时出现的。

关于此经的梵本在印度流传的情况,有种种不同之说。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说:“《华严经》有百千偈,故名《百千经》”。而法藏的《华严经传记》卷一则称西域传说此《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其中上、中两本隐而不传,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现流天竺。《大智度论》也说,《不思议解脱经》有十万偈。这说明《华严经》最初在印度曾以《不思议解脱经》为名流传过。又龙树在弘扬大乘佛学时,曾造《大不思议论》以解释此经,现行的汉译《十住毗婆沙论》十六卷,就是对此经《十地品》中初地、二地的解说。其后世亲也依《十地品》造《十地经论》,以发挥《华严》要义;。接着又有金刚军、坚慧等诸论师,各各造论对《十地经论》进行注释。这是《华严经·十地品》曾在印度单独流行的一个明证。此外,据《四十华严经后记》记载;四十《华严》的梵本,是南天竺乌茶国王亲自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百于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佛刹极微尘数善知识行中五十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又证明该经的《入法,界品》(即四十《华严》)也自成一经在印度流通。还有寂天的《大乘集菩萨学论》,也曾引用过此经《贤首·品》的偈颂。这又说明,不仅此经的《十地品》和《入法界品》,而且还有其他一些品也在印度单独流行。其中《入法界品》和《十地品》,还是尼泊尔佛教中古来通常传习的九部大经中的两部,其梵本在尼泊尔至今仍被保存着。十九世纪中,这两品梵本,曾先后流传到印、英、法、日本等国,并校刊出版。如;梵文《十地品》有近藤晃曜的校刊本(东京,1936年),《入法界品》有铃木大拙、泉芳璟的校刊本(京都,1934——1936年)。

根据以上的情况推想,《华严经》在印度恐怕也不是一时所出,而是先有单本的经流传,以后才有大本的·《华严经》集成。有人说,《华严经》的原型是《十地品》和《入法界品》,它是出现、于初期大乘佛教经典群中的一些经。此种说法有它一定的道理。

《华严经》最后形成七处九会(六十《华严》为八会)规模,说是释迦牟尼在讲此经时,换了七个地点,集会了九次。但是,《华严经》的汉译,并不是梵文本的全部翻译,而是略本。因为卷数最多的唐译八十《华严》,也只有三万六千颂,分为三十九品,仅是梵文本中最小本子十万颂的三分,之一,

《华严经》在中国汉地的传译,最初也是翻译梵文的单本经典。其中最早是后汉支娄迦谶所译《佛说兜沙经》和三国吴支谦所译《佛说菩萨本业经》。西晋时译出的单本经典更多,计有十余种。其中相当于八十《华严》中的《十地品》和《如来出现品》就有七种。后来东晋佛驮跋陀罗的六十《华严》、唐实叉难陀的八十《华严》、唐贞元中般若的四十《华严》相继译出以后,仍然有不少依单本梵文翻译的零星译本出现。

自从六十《华严》译出后,受到佛教学者和高僧大德的高度重视。他们竞相传习,并撰述注疏。这些注疏,有直接注释《华严经》的,也有对《华严经》注疏再作解释的,同时还有一些依据《华严经》教义进行发挥的。如最初参与译场的法业,曾亲承佛驮跋陀罗的口义而撰成《华严经义记》二卷。随后刘宋求那跋陀罗曾讲解过此经多遍,北齐玄畅则更对此经随章逐句详加疏讲。北魏勒那摩提曾多次弘讲此经,刘谦之也精研此经,作《华严论》六百卷。此后,有地论师慧光、齐大觉寺僧范,邺中昙遵、洛州昙衍、后魏灵辩等,都撰有此经的《经疏》或《经论》等。嗣后隋代有灵裕着《经疏》八卷、《旨归》一卷,昙迁着《华严明难品疏》十卷,慧藏着《义疏》十卷,洪遵着《经疏》七卷,慧远着《经疏》七卷、《十地论义记》七卷,吉藏着《游意》一卷,慧觉着《十地品疏》十卷,法敏着《经疏》七卷,智正着《经疏》二十二卷,灵辩着《经疏》十二卷等。

随着此经在隋唐时期的盛行流传,专弘此经的高僧辈出,所撰注疏也特别多。其中专弘此经而蔚成一宗的法顺、智俨、法藏、澄现、宗密五师,被后世称为华严五祖,是弘扬《华严经》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

隋法顺(杜顺)撰有《华严五教止观》一卷,《华严法界观门》一卷。

唐智俨除撰有《华严搜玄记》(《大方广华严经中搜玄分齐通智方轨》)五卷和《华严孔目章》(《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四卷外,主要着述有《华严一乘十玄门》(隋法顺说,唐智俨撰)一卷。本书对海印三味之所现,分十门明其玄旨。十门即:同时具足相应门、因陀罗网境界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十世隔法异成门、诸藏纯杂具德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唯心回转善成门、托事显法生解门。此十门各具教义、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齐境位,法智师弟、主伴依正、逆顺体用、随生根欲性等十义,总成百门,以显示重重无尽之义。此十玄门后来成为华严宗的重要思想之一。尚有《华严十五要问答》二卷,为用问答体裁述说《华严经)中五十三种要义之书。

唐法藏的重要着述有:

《华严传记》五卷。全书分为部类、隐显、传译、支流、论释、讲解、讽诵、转读、书写、杂述等十门,其中部类门说此经有上、中、下三本,传译门对《华严经》的译者东普佛驮跋陀罗;唐实又难陀等的传略作了介绍;支流门列此经之节选本或单品共三十七种;论释门列举印度、中国论释《华严经》的论书,讲解门为列代宣扬《华严经》的大德立传。本书为研究《华严·经》在中国流传的历史极有价值之书。

《华严五教章》(《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四卷。本书将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的.不同部派和教义分为“五教”,即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立为“十宗”,即我法俱有宗、有法无我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俱德宗。认为华严宗相当于圆教和圆明俱德宗。本书为华严宗判教的基本理论着作。

《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本书为六十《华严》的注释书。第一卷分为:教起所由,藏部所摄,立教差别,教所被机,能诠教体,所诠宗趣,释经题目,部类传译,文义分齐,随文解释等十门。二卷以下,按经文逐一进行解释。旨在叙述六十《华严》之大要,阐述经文之玄义,提出华严宗的基本理论主张。

《华严金师子章》一卷。为答武则天之问,借金师子为喻,解说华严法界缘起之妙理,从而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六相和合、普贤境界等义,明白无遗。全文大别为十门,即:明缘起,辨色空,约三性,显无相,说无生,论五教,勒十玄,括六相,成菩提,入涅槃。由于此书简明扼要,义理玄妙,后成为华严学人之入门书。

其他有关《华严》的着述尚有:《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华严问答》二卷,《华严指归》一卷,《华严策林》一卷,《华严义海百门》一卷,《华严游心法界记》一卷,《华严发菩提心章》一卷,《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一卷,《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华严经关目义记}+卷.,《华严三昧章》一卷,《华严经普贤.观行法寸1}一卷等。

唐澄观的重要着述有:

唆华严经疏》六十卷。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亦称《新华严经·疏》、《华严大疏》、《大疏》、《清凉·疏》等。为《华严》注疏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注释书。其目的是为了恢复法藏祖师教说之本意,重兴华严一宗,本书为八十《华严》的论释书.全书分为教起因缘、藏教所摄、义理分齐、教所被机、教体浅深、宗趣通别、部类品会、传译感通、总释名题、别解文义等十门,系统地对八十《华严》的玄义进行阐释,并加以发挥。特别是在“义理分齐门”,除对《华严》的无尽缘起理论尽性发挥外,又广开十玄门;同时俱足相应门,一多相融不同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因陀罗网境界、广狭自在无限门、诸法相即自在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明具德门、托事显法生解门。进一步阐明此理。由于此书旁证博引,涉及面广,义理丰富,历来被看成是研究华严宗教理和教史的重要资料。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简称《随疏演义钞》。是澄观对自己所撰《华严经疏》所作的解释。全书分为四部分,即:总序名意,是解释《华严经疏》“自序”的;归敬请加,是解释《华严经疏》“归敬渴”的;开章释文,是开十门以解释《华严经疏》正文的;谦赞回向,是略解《华严经疏》最后“回向偈”的。本书对学说征引、辨难解答、异说批判以及着述《华严经疏》的原委及宗旨等,论述均极详尽,历来也被看作是研究华严宗的重要着作。

以上二书,原各为单行本流通。明嘉靖间,妙明法师始收经入疏,收疏入钞,成《华严疏钞会本》。天启中叶,祺胤又依《永乐南藏》本加以校订重刻;成八十卷,收入《嘉兴续·藏》,成为后来清《龙藏》和金陵刻经处本所依据的本子。因为这一本子原来即会合失当,重刻时又删节不全,错讹较多,故在近代又重新编纂。当时组织编委会,推应慈、蒋维乔等为正付理事长,自1939年开始,至1944年完成,即《新编华严经疏钞》。

其他着述尚有:《华严法界玄镜》二卷,《三圣圆融观门》一卷,《华严经略策》一卷,《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华严心要法门》一卷,《五蕴观》一卷,《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一卷,《华严悬谈》(.《华严玄谈》)九卷等。

唐宗密。的重要着述有:

《华严原人论》一卷。本书系对世界和生命的起源以及社会上富贵贫贱不平等的根源进行论证,,并破斥儒道二教之妄执。全书分为四篇,即:一、斥迷执。破斥儒道二教元气剖判说和虚无大道说。二、斥偏浅。就佛教中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等诸说,破斥其业为本说、色心相续说、赖耶缘起说、万法皆空说。三、直显真源。依华严一乘显性教之旨,以本觉之真心,为天地万有之本源,显示一切有情本来是佛。四、会通本末。会通前所破之诸教,悉引入一乘方便教。

其他着述尚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六卷,《华严经行愿品疏科》一卷,《注华严法界观门》一卷,《注华严法界观门科文》一卷,《华严心要法门注》一卷等。

除了以上专弘此经的华严五祖外,宗外的名家李通玄居士,亦精研此经,尊崇华严的十玄六相之说。其重要着述有《新华严经论》四十卷。本书以独特之见解研究新译八十《华严》,与法藏的见解大异其趣。初于文前列十门,以说明八十《华严》之要义,即依教分宗、依宗教别、教义差别、成佛同别、见佛差别、说教时分、净土权实、摄化境界、因果延促、会教始终。次译经文,一统叙经义,二明经宗趣,三明其教体,四统陈会数,五释其文义。本书与其他各家说法不同之处,即视《华严》一经为十处、十会、四十品,且不用五教之说而用十教判,另加性恶说,并发挥三圣圆融之义。这些观点,对后来澄观撰着《华严大疏钞》有相当影响。本书在大中年间(847——859),有开元寺僧志宁厘经合论,成《华严经合论》一百二十卷。

其他着述尚有: 《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一卷,《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等

此外,尚有天台宗荆溪湛然着《华严经愿行观行骨目》二卷,静居撰《麟德殿讲华严经玄义》一卷,灵裕着《华严经文义记》六卷。宗豫撰《注华严法界观科文》一卷,见登撰《华严一乘成佛妙义》一卷,胡幽贞撰《华严经感应传》一卷,慧苑撰《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二卷, 《华严经刊定记》十五卷等。

慧苑的《华严经刊定记》,亦称《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该书本是慧苑继承法藏的遗志而作,但书中背师自立之说不少,故历来华严家均视为异端。其内容是总立十门以注释八十《华严》。十门即:教起所因、藏部所摄、显教差别、简所被机、能诠教体、所诠宗趣、显义分齐、部类传译、具释题目、依文正释。最后一门,就经中各品,一一立辨名、来意、宗趣、释文等四科以解释其文义。因被视为异说,故澄观曾作《华严经随琉演义钞》以破斥其异辄。

唐代以后,《华严经》的弘扬和讲习仍相当殷盛,历朝的注疏也很多,其中重要的有:宋观复的.《华严疏钞会解记》十卷,复庵的《华严纶贯》一卷,戒环的《华严经要解》一卷,道通的《华严法相概节》一卷、《法界观披云集》一卷、《华严经吞海集》三卷,师会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焚薪》二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华严五教章复古记》)六卷、《华严融会一乘义章明宗记》一卷、《注华严同教一乘策》一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科》一卷,承迁的《注华严金师子章》一卷,本嵩的《注华严法界观门颂》二卷、《注华严七字经题法界观三十门颂》(本嵩述颂、元琮湛集解)二卷,净源的《华严妄尽还原观疏钞补解》一卷、《华严妄尽还原观科》一卷,《华严经疏注》一百二十卷、《原人论发微录》三卷、《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二卷,道亭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苑疏》(《华严五教章义苑疏》)十卷,义和的《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一卷,辽鲜演的《华严经玄谈决择》六卷等。

元普瑞的《华严悬谈会玄记》四十卷,圆觉的《原人论解》三卷,《原人论合解》(圆觉解、明杨嘉祚删合)二卷等。

明袾奉宏的《华严经感应略记》一卷,德清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钢要》八十卷,善坚的《华严大义》一卷,李贽的《华严经合论简要》四卷,方泽的《注华严经合论纂要》等。

清永光的《华严经钢目贯摄》一卷、《华严经三十九品大意》一卷, 彭际清的《一乘决疑论》一卷、《华严念佛三昧论》一卷,弘璧的《华严咸应缘起传》一卷,周克复的《华严经持验记》一卷等。清末的杨文会则将智俨的《搜玄记》和法藏的《探玄记》等,辑录为《华严着述辑要》和《贤首法集》等。

民国以来,弘扬《华严经》的仍不乏其人。先是有月霞,以弘扬《华严》为己任,在上海首创华严大学,培养了一批专弘华严的人才。其次有应慈,自号华严座主,一生讲演《华严经》及有关着述,从不少懈。曾先后创立华严学院、华严速成师范学院等,并发起重编《华严经疏钞》等。其后常惺、持松等也热心弘扬《华严》,常惺撰有《贤首概论》持松撰有《华严宗教义始末记》等。

因专弘《华严经》而形成的华严宗,在唐代盛极一时,其宗风远播海外,当时的高丽,新罗和日本等国的僧人纷纷前来学习《华严》教义,并对之竞作注疏。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高丽义天的《圆宗文类》(残卷,现存十四卷及二十二卷),新罗义湘的《华严一乘法界图》一卷,元晓的《华严经纲目》一卷、《华严经疏》十卷,太贤的《古迹记》十卷,表圆的《华严文义要决问答》四卷,明晶的《华严海印三昧论》一卷等。日本则有宗性的《华严经义钞》四十卷,凝然的《华严经品释》一卷、《华严经探玄记洞幽钞》一百二十卷、 《华严孔目章发悟记》、《华严法界义镜》(《华严宗要》)二卷,风潭的《华严经探玄记玄谈》一卷,兴隆的《华严玄记大略钞》四十九卷,普寂的《华严探玄记发挥钞》十卷、《探玄记讲要》八卷,审详的《华严起信观行法门》一卷等。

总起来说,《华严经》在.汉地的流传,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其中唐代的法藏为弘扬《华严》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宗者。但其上首弟子慧苑作《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十五卷,即掺杂自己的观点而与法藏学说相左,因而被列为异说。其后四祖澄观虽着《华严大疏》及《随疏演义钞》力斥慧苑之说,以期恢复法藏宗旨。但澄观着述中仍杂有不少禅宗与天台宗的见解在内, 以致其所弘的华严宗义也已不很纯粹。到了五祖宗密时,更是主张融合华严与禅宗,提倡教禅一致,此时的华严宗义就更为不纯了。会昌禁佛后,华严宗亦受重大打击。以致一蹶不振。直到宋代,有净源中兴华严,才使《华严经》的弘传得以继续。;争源以后,有道亭、观复、师会、希迪各作《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注解,世称宋代华严四大家。随后又有义和、鲜演、戒环、祖觉等相继弘传。元代敷演《华严经》的仍很多,主要有盘谷、文才、了性、宝严、春谷、大同、宝觉、善学、普瑞等。明代有圆镜、祖住、明得、方泽、洪恩等人弘扬《华严经》。明末高僧袜宏、德清、智旭等也都研习过《华严经》及法藏、澄观的着述。明末清初则有明源及其弟子续法,均以振兴华严宗为己任。清初弘传《华严经》者,北方有大义、来舟、通理,南方有巢松、一雨、蕴璞、昧智、心光、佛闲、读微及居士彭绍升(际清)等人。清末有杨文会等,民国以来则有月霞、应慈、常惺、持松等,也均以弘阐《华严经》著称。于此可见《华严经》在汉地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华严经》概述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又称《八十华严》、《新华严》、《唐经》、《杂华经》。八十卷三十九品。

唐代实叉难陀(652-710)译。师于阗人,善大、小二乘,旁通异学。当时则天武后有感于《旧华严》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梵本,于是遣使迎师至洛阳。证圣元年(695),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翻译本经,武后亲临译场,挥毫首题品名。至圣历二年(699)十月完成八十卷《华严》的翻译工作。

本经是大乘佛法要典之一。我国华严宗即是依据本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就本经经题而论,《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法喻因果”并举,“理智人法”兼备,一经要旨,皆在其中。大,是包含的意思;方,是轨范的意思;广,是周遍的意思。也就是总说一心法界的体用,广大而无边,称为大方广。佛,是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者;华,是成就万德圆备果体的因行譬喻;因此开演因位的万行,以严饰佛果的深义,则称为佛华严。总之,大方广佛华严是所诠的义理,而“经”则为能诠的言教。

本经是如来成道后的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的自内证法门,此一华严经教是教法中的根本*轮,所以称为“称性本教”。又因本教法属顿教法门,因此也称“初顿华严”,内容记述佛陀的因行果德,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妙旨。

本经共分七处九会三十九品,兹略述各会大意如下:

初会菩提场:普贤菩萨说毘卢遮那如来依正因果法门。计有《世主妙严品》、《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毘卢遮那品》等六品。这六品是宣扬如来难思之果,劝励发大菩提心的众生,令生乐欲,以起净信。前五品是彰显卢舍那佛依正果德,后一品则是明佛本因。

二会普光明殿:文殊师利菩萨说十信等法门。计有《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等六品。前三品是所信之果,后三品是能信之因。

三会忉利天宫:法慧菩萨说十住等法门。计有《升须弥山顶品》、《须弥顶上偈赞品》、《十住品》、《梵行品》、《初发心功德品》、《明法品》等六品。

四会夜摩天宫:功德林菩萨说十行等法门。计有《升夜摩天宫品》、《夜摩宫中偈赞品》、《十行品》、《十无尽藏品》等四品。

五会兜率天宫: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等法门。计有《升兜率天宫品》、《兜率宫中偈赞品》、《十回向品》等三品。

六会他化自在天宫:金刚藏菩萨说十地法门,即《十地品》。

七重会普光明殿:毘卢遮那如来说阿僧只数量法门及如来随好光明功德;普贤等诸菩萨说十大三昧等等觉法门。计有《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只品》、《寿量品》、《诸菩萨住处品》,以上明差别因;《佛不思议法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以上明差别果;《说普贤行品》,是明平等因;《如来出现品》,是明平等果。

八三会普光明殿:普贤菩萨说离世间法,即《离世间品》。普慧菩萨云兴二百问,普贤菩萨瓶泻二千酬,初明住、行、向、地、等觉五位之因,后明八相之果。

九会逝多林:有本末二会,初毘卢遮那如来放光现相,答诸菩萨念请,是为本会;其次文殊师利菩萨从善住楼阁出往人间,开悟六千比丘,指引善财童子遍参五十三善知识,是为末会,即《入法界品》。

上述九会三十九品中的《净行品》是佛教徒实践清净生活的指南,是人间佛教的经证。据《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载,华严宗三祖法藏大师向西域僧请受菩萨戒时,众人告诉西域僧说:“此童子能读诵华严大经,且能理解其经义。”西域僧惊叹道:“华严一乘是诸佛的秘藏,此经甚难值遇,何况能理解经中要义!若有人能读诵《净行》一品,其人已具足菩萨净戒,不须再求受菩萨戒。”诚如西域僧所说,若能实践《净行品》,则犹如已实践菩萨戒,因为《净行品》实即为大乘的菩萨戒。在本品中,智首菩萨请问净化身口意三业的方法,文殊菩萨为说“一百四十愿行”,这就是说明如何由日常生活净化已受染污行为的方法。又佛教徒日日礼诵的三归依文,亦出自本品。由是可见本品与佛教徒修行关系的密切。

《十地品》在《华严经》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佛陀于他化自在天宫说法时,金刚藏菩萨承佛威神,述说菩萨修行的十地。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一切佛法的根本,菩萨若能奉行此十地,必能获得一切智慧。

《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受文殊师利菩萨教诲,遍游南方诸国,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值遇普贤菩萨而成就佛道。其求法过程,表示华严入法界的各阶段。善财初参德云比丘,受念佛三昧门,继而展转参访语言学家弥伽、聚沙为戏的数学家自在主童子、严刑酷罚的无厌足王、修大慈幢行的大光王、鬻香长者、航海家婆施罗、法官无上胜、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及诸比丘尼、优婆夷、仙人、婆罗门、外道、王女、佛母、地神、树神等,听受种种法门,终至普贤菩萨道场,证入无生法界。

有关善财童子求道历程的偈赞与图绘极多,如宋忠师的《五相智识颂》、佛国惟白的《文殊指南图赞》等皆是。又禅宗寺院常于观世音菩萨左侧设置善财童子像,即取材自善财参谒观音,受其教化一事。

本经的异译本有《六十华严》及《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又称旧译,东晋佛驮跋陀罗翻译,共六十卷七处八会,三十四品。

《四十华严》,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称《普贤行愿品》。四十卷。唐朝般若译。为新旧二译《华严经.入法界品》的.别译。《四十华严》虽与新旧二译的《入法界品》大同小异,然其文较广,并于卷四十中新添入普贤十大愿。

        此十大愿是:

□礼敬诸佛──是人格的尊重。

□称赞如来──是语言的布施。

□广修供养──是结缘的实践。

□忏悔业障──是生活的反省。

□随喜功德──是心意的净化。

□请转*轮──是真理的传播。

□请佛住世──是圣贤的礼遇。

□常随佛学──是智者的追随。

□恒顺众生──是民意的重视。

□普皆回向──是法界的平和。

本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八册、《碛砂藏》第七、八册、《龙藏》第二十五、二十六册、《卍正藏》第十二册、《大正藏》第十册。

其注疏有:

□华严经略策一卷唐.澄观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六十卷 唐.澄观撰

□新华严经论四十卷 唐.李通玄撰

□华严经纲要八十卷 唐.澄观疏义、明.德清提挈

□华严经三十九品大意一卷清.永光敬录

□华严经讲话日本.鎌田茂雄着、民国.慈怡译

□试仿《净行品》发十愿行。

□试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对吾人的启发。

「华严经」的版本

「华严经」具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据说有上中下三部。上本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这个数字,我们无法想象,也数不尽。

龙树菩萨入了龙宫,看到这部大经,都无法受持,故上本存在龙宫。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数量也很多,龙树菩萨自己虽能受持,但也不是娑婆世界之众生所能接受,读诵,亦非我们的智慧能明白,所以仍把他留于龙宫。下本有十万偈,48品。娑婆世界,阎浮提人可受持,故龙树菩萨从龙宫只诵记(取回)下本,带回娑婆世界,流传世间。

至于华严经的传入中国,东晋时候,依其翻译年代先后,亦分三部。因经过三位译师的翻译,有三种(三部)译本,经名虽同,但卷数就不同了。

(一)六十华严:晋朝佛陀跋陀罗尊者译的,计六十卷,称六十华严,旧译华严(旧经),或晋经。(六十华严为印度遮拘盘国之国宝,东晋时有沙门支法岭者往西土取经,遮国以其求法精诚,由西城高僧佛陀跋陀罗尊者等百余高僧,用了几年时间,把他译出。这次所译只有3万6千偈,并未完整,后被贤首国师宣讲时发现不完整,幸好从天竺有三藏法师地婆诃罗来华弘法,对照之后,把缺文补入。)

(二)八十华严:唐武则天朝实叉难陀法师翻译的,计八十卷,称八十华严,新译华严(新经),或唐经。(八十华严为西域于阗国之国宝,大唐武则天以六十华严未齐全,派使往于阗国取经,高僧实叉难陀尊者三藏法师,带经回中国翻译,仍未齐全,只有4万5千偈,39品。但跟据史传龙树菩萨所传诵的下本经计有十万偈48品。)

(三)四十华严:唐德宗朝般若三藏法师译的,计四十卷,(一品,九千偈)称后译华严,或四十华严。这是八十华严内之最后一品(入法界品),这一品很完整。为何完整?此经本藏于南天竺的'乌茶国,乌王要来大唐朝礼,进贡,知德宗皇帝信奉佛教,手书此经,呈献此法宝给德宗皇帝,帝命般若三藏翻译,用两年时间译出,得经文40卷)

其实此三本华严,都不是全部,旧译的仅三万六千偈,新译仅四万五千偈,皆不及一半(应有十万偈),后译则仅此经中「入法界品」的一品而已。弘一大师教导我们,八十卷经读到离世间品,59卷,接着念四十华严,40卷,总共99卷,那就是最完整的本子了。

在上述这三种版本当中,最为人们所爱研读的,当推被称为新经的八十华严。虽还不完全,祗有下本中的前分四万五千偈,三十九品经。不过序、正、流通三分俱全。清凉国师判释前五卷为序分,中间55卷半经为正宗分,后面19卷半经为流通分。

本苑每逢星期二举行华严法会,诵「八十华严」欢迎大家随喜参加,共沾法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