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人名言

医院排队挂号心情说说汇编五篇资料简介_医院排队挂号心情说说汇编五篇经典语录_医院排队挂号心情说说汇编五篇名言摘抄

日期:2022年09月17日 分类:名人名言

医院排队挂号心情说说 排队的心情散文 生活中,排队是家常便饭,但心情总是不一样的。 糟糕的心情。刚上高中时,学校排队打饭的秩序很差,男生最爱插队,有时甚至没有队列,一

排队的心情散文

生活中,排队是家常便饭,但心情总是不一样的。

糟糕的心情。刚上高中时,学校排队打饭的秩序很差,男生最爱插队,有时甚至没有队列,一窝蜂地挤,打到饭的同学有时会不小心会将稀饭或菜汤泼在别人的身上,很是难看,但他们若无其事,好像是个凯旋归来的战士,不过这不能怪,青春年少嘛。女生偶尔打不到饭吃,只有饿着肚子或吃着冰凉的饭,无奈之下,有的女生也加入了不排队的行列,并总结出一个方法,贴着窗口两侧的墙往里挤,这样就不容易被挤出。

急燥的心情。在一个很短时间内,急着要去上班或去干别的事,又不得不在银行排队取钱用,经常急得像热锅上蚂蚁,从一人窗口辗转到另一个窗口,又从另一个窗口辗转到原窗口,心理不断地埋怨着银行工作人员办事的缓慢。每次开学把孩子报名时,那个队伍足足有几米长,别无它法,只好耐心等候,特别另人气愤的是,眼看自己慢慢接近窗口了,接连不断地有人找前面的熟人代劳。记忆中排气最长的时间是去年五一去黄山旅游,排队下山坐索道足足等了两个多小时的队,队伍的前进如同蜗牛,十分钟才能走一小步,几乎消耗了我所有的耐心,而且不坐索道者下山还只用了一个多小时。

惭愧的心情。有一次,儿子在医院高烧,等着我去取钱交款看病,我心急如焚地挤到从长龙似的队伍前面,回头一看,也没有其它人抗议,好像都知道我的心思,可我取钱的那两分钟却感觉像身后有无数双愤怒的'眼光刺向我,真是无地自容。

悠闲的心情。现在好多银行都在实行挂号排队的方法,不用站着排队,在清闲的时间内可以平心静气地坐在那儿看着报纸或和熟人聊聊天,等着喊自己的号码。这样挺好的,我们的账号密码既不容易被泄漏,又少了一份等待的焦虑。

感激的心情。一次,有三个人排队买现做现卖的杂粮饼,最前面的一位大姐,我和另外一位小妹在后面,她得知我们一人只买一个时,让我们先买,说自己买三个最后买,这让我们三个人都很感激,感激她的这种对换位思考礼让三分的精神。

其实排队的状况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和涵养,但愿我们时时看到的井然有序而安静而不是拥挤混乱的的队列。

从排队开始散文

不管哪个城市,总有几家路边店,永远是在排队的。

排队的多是小店,正经八百的小,面积小,门脸小,卖的也是小吃。有的甚至连小店也不是,只是一个小摊,有半间小门脸,或一辆小推车。别看小,食材、锅灶都是全的,老板兼厨师,也兼服务员、收银员。收银台甚至只是一个纸盒子,里面有整有零,让客人自己往里放,自己找零,老板不沾手,眼皮子都不抬,其实既省了自己的事,又显得对顾客信任。这两年纸盒子基本都退役了,改成二维码,顾客拿出手机,扫好了,确定,那边就传出一个声音:支付到账XX元……女声,娇滴滴的,很像林志玲。

晨起就排队的小店,卖的`自然是早点;晌午排队的小店,卖的肯定是快餐。黄昏时分排队的,多半是卖熟食。排队的人睡眼蒙眬,又望眼欲穿,脸上都写着如饥似渴,更准确地说,是名副其实的饥渴,又饥又渴,又实在不愿凑合,只得一个个伸长了脖子等着,不小心,就踩掉了前人的鞋后跟。

在济南,我是经常去排队的。比如去电视台录节目,就去一家叫侯记的煎饼果子排队。做煎饼果子的一对夫妻,每人守着一个冒着热气的铁鏊子,双手在上面翻飞不止,浇面,摊饼,打蛋,裹油条或馓子,一气呵成,动作娴熟无比。整个过程中,口中还念念有词,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为排队的人加油鼓劲:一二三,翻过来,好啦!

在那里排队,常遇到熟人。有次我排了将近半小时队,买了四个煎饼果子,一出门,看见队伍已从屋里排到了路边,从人行道排到了快车道,队末站着一位老朋友,刚从千佛山跑完步过来,正满面惆怅地站着,和半个小时前的我一样。我笑着塞给她一个,说别客气。虽然只是一个煎饼果子,却让我生出一种行侠仗义的豪迈。还有一次,我遇到一位女作家,至少有五六年未见过,她面色很差,但很开心,说自己这两年一直在作化疗,没想到在这里遇上。那次我们一起在旁边喝了碗胡辣汤,还加了微信,没再联系,两三个月后,她姐姐用她的微信发来一条消息,说她已经走了,感谢所有一直关心她的人。

排队也是一件能产生成就感的事。在拿到食物那一刻,精神上可升华。另外,排队本身,也从时间上保证了食物的美味。比如牛肉烧饼,只有排队,才能等到刚从炉子中烤出的烧饼,用刀豁出一张嘴来,打呵欠一样冒着热气,再把肥瘦混在一起剁成酱的牛肉用刀顺进去,若接着咬上一口,酥得烫嘴,香得沾嘴。

排队,说明许多人对美食有发自口腹的追求,但并非排队买到的食物就有多么好。有些店开业时,是会雇人排队的。尤其是一些连锁店,主要为了忽悠人加盟。原本并无名声,刚一开业,队伍就排老长,这只能是一时。前阵子我就发现有一家蛋糕店,下着雨还排很长的队,排队的人是不是托儿我不敢说,单看这家店的名字,在济南,是很容易就“草鸡”了的。

大多数能让人排队的小吃,也只能说明质量还算稳定,口味保持中上。因为其中有一个关键原因——便宜实惠。这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否则绝不可能。像簋街那些又贵又排队的龙虾店,也只能开在北京。二三线的小城,龙虾店要一个个排着队等客人来吃。像我常去的泺水居龙虾坊,即便天天客满,排队也不过两三桌。不是没有耐心,而是在吃上,人们并不需要太多发朋友圈用的虚荣心。

各个排队的地方,各个长长的队伍里,总时不时冒出一两个不甘于排队的人。他们会想办法取个巧,找个空,插到前面去。我每次遇到,都会义正辞严地阻止,有的人会狡辩,有的人会装可怜,一副要赶飞机的样子。还有人会恼羞成怒,说自己就是排到这里来的。有一次买羊肉大包子,排到我的时候,旁边趁乱横过来一个年轻人,要伸手抢先。我说你没看见排队吗?他说我就是先占个空儿,你买完了我再买。我看着他激动的样子,就没再理会,反正,我从不插队,谁也不要在我前面插队,或许,我只能做到这一点。

人这一生,就是从排队开始的。在医院排着队检查、拍片子、分娩,排着队啼哭,排着队打针,排着队上学,排着队吃饭,排着队上厕所,不知不觉,头发也排着队白了,就像一位诗人写的:皱纹像波浪追赶着,喃喃着,有一天,所有的欢乐与悲伤,排着队去远方。

梁实秋散文精选《排队》

引导语:排队,现在是指呈现整齐的线形排列,那么在梁实秋散文《排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通过下文的阅读了解。

“民权初步”讲的是一般开会的法则,如果有人撰一续编,应该是讲排队。

如果你起个大早,赶到邮局烧头炷香,柜台前即使只有你一个人,你也休想能从容办事,因为柜台里面的先生小姐忙着开柜子、取邮票文件、调整邮戳,这时候就有顾客陆续进来,说不定一位站在你左边,一位站在你右边,也许是衣冠楚楚的,也许是破衣邋遢的,总之是会把你夹在中间。夹在中间的人未必有优先权,所以三个人就挤得很紧,胳膊粗、个子大、脚跟稳的占便宜。夹在中间的人也未必轮到第二名,因为说不定又有人附在你的背上,像长臂猿似的伸出一只胳膊越过你的头部拿着钱要买邮票。人越聚越多,最后像是橄榄球赛似的挤成一团,你想钻出来也不容易。

三人曰众,古有明训。所以三个人聚在一起就要挤成一堆。排队是洋玩艺儿,我们所谓“鱼贯而行”都是在极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所做的动作。晋书范汪传:“玄冬之月,淝汉干涸,皆当鱼贯而行,推排而进。”水不干涸谁肯循序而进,虽然鱼贯,仍不免於推排。我小时候,在北平有过一段经验,过年父亲常带我逛厂甸,进入海王村,里面有旧书铺、古玩铺、玉器摊,以及临时搭起的几个茶座儿。我父亲如入宝山,图书、古董都是他所爱好的,盘旋许久,乐此不疲,可是人潮汹涌,越聚越多。等到我们兴尽欲返的时候,大门口已经壅塞了。门口只有一个,进也是它,出也是它。而且谁也不理会应靠左边行,於是大门变成瓶颈,人人自由行动,卡成一团。也有不少人故意起哄,哪里人多往哪里挤,因为里面有的是大姑娘、小媳妇。父亲手里抱了好几包书,顾不了我。为了免於被人践踏,我由一位身材高大的警察抱着挤了出来。我从此没再去过厂甸,直到我自己长大有资格抱着我自己的孩子冲出杀进。

中国地方大,按说用不着挤,可是挤也有挤的趣味。逛隆福寺、护国寺,若是冷清清的凄凄惨惨觅觅,那多没有味儿!不过时代变了,人几乎天天到处要像是逛庙赶集。长年挤下去实在受不了,于是排队这洋玩艺儿应运而兴。奇怪的.是,这洋玩艺儿兴了这么多年,至今还没有蔚成风气。长一辈的人在人多的地方横冲直撞,孩子们当然认为这是生存技能之一。学校不能负起教导的责任,因为教师就有许多是不守秩序的好手。法律无排队之明文规定,警察管不了这么多。

大家自由活动,也能活下去。

不要以为不守秩序、不排队是我们民族性,生活习惯是可以改的。抗战胜利后我回到北平,家人告诉我许多敌伪横行霸道的事迹,其中之一是在前门火车站票房前面常有一名日本警察手持竹鞭来回巡视,遇到不排队就抢先买票的人,就一声不响高高举起竹鞭飕的一声着着实实的抽在他的背上。挨了一鞭之后,他一声不响的排在队尾了。前门车站的秩序从此改良许多。我对此事的感想很复杂。不排队的人是应该挨一鞭子,只是不应该由日本人来执行。拿着鞭子打我们的人,我真想抽他十鞭子!但是,我们自己人就没有人肯对不排队的人下那个毒手!好像是基于同胞爱,开始是劝,继而还是劝,不听劝也就算了,大家不伤和气。谁也不肯扬起鞭子去取缔,腆颜说是“于法无据”。一条街定为单行道、一个路口不准向左转,又何所据?法是人定的,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便应该有什么样的法。

洋人排队另有一套,他们是不拘什么地方都要排队。邮局、银行、剧院无论矣,就是到餐厅进膳,也常要排队听候指引一一入座。人多了要排队,两三个人也要排队。有一次要吃皮萨饼,看门口队伍很长,只好另觅食处。为了看古物展览,我参加过一次两千人左右的长龙,我到场的时候才有千把人,顺着龙头往下走,拐弯抹角,走了半天才找到龙尾,立定脚跟,不久回头一看,龙尾又不知伸展得何处去了。我仔细观察发现了一个秘密:洋人排队,浪费空间,他们排队占用一里,由我们来排队大概半里就足够。因为他们每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通常保持相当距离,没有肌肤之亲,也没有摩肩接踵之事。我们排队就亲热得多,紧迫钉人,惟恐脱节,前面人的胳膊肘会戳你的肋骨,后面人喷出的热气会轻拂你的脖梗。其缘故之一,大概是我们的人丁太旺而场地太窄。以我们的超级市场而论,实在不够超级,往往近于迷你,遇上八折的日子,付款处的长龙摆到货架里面去,行不得也。洋人的税捐处很会优待主顾,设备充分,偶然有七八个人排队,排得松松的,龙头走到柜台也有五步六步之遥。办起事来无左右受夹之烦,也无后顾催迫之感,从从容容,可以减少纳税人胸中许多戾气。

我们是礼义之邦,君子无所争,从来没有鼓励人争先恐后之说。很多地方我们都讲究揖让,尤其是几个朋友走出门口的时候,常不免于拉拉扯扯礼让了半天,其实鱼贯而行也就够了。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到了陌生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便不肯排队,而一定要奋不顾身。

我小时候只知道上兵操时才排队。曾路过大栅栏同仁堂,柜台占两间门面,顾客经常是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多半是仰慕同仁堂丸散膏丹的大名而来办货的乡巴佬。他们不知排队犹可说也。奈何数十年后,工业已经起飞,都市中人还不懂得这生活方式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项目?难道真需要那一条鞭子才行么?

梁实秋散文《排队》阅读练习及答案

1.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下列对“让”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是:(3分)

A、我们“固有道德”的项目有很多,“让”是其中之一。“争”是人之本性,“让”可以在后面慢慢培养形成。

B、孔融让梨、王泰推枣的故事体现古人“让”之精神,“让”之道德。日常生活中,懂得克己复礼的道理的人甚少。

C、“让,德之主也”(昭·十)“当仁不让于师”来源于《左转》《论语》,在赞赏“让”之行为的同时提倡只有当仁的时候才可以不让,否则则一定当以谦让为宜。

D、避秦流亡海外的人还懂得“行者相逢皆住让路”的道理,所以史官秉笔特别标出,表示礼让乃泱泱大国的流风遗韵,远至海外,犹堪称述。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3分)

A、因为柜台里面的先生小姐忙着开柜子,取邮票文件,调整邮戳,这时候人陆续进来,会把你夹在中间,所以即使你起个大早,赶到邮局烧头炷香,柜台前即使只有你一个人,你也不能从容办事。

B、古有明训:三个人聚在一起就要挤成一堆。排队是洋玩意儿,我们所谓“鱼贯而行”都是在极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所做的动作。小的地方肯让,大的地方才会与人无争。“争”与“让”需辩证对待,一切动物皆会“争”,让是发展到文明社会存有的习惯。

C、因为人为万物之灵,当不至于狼奔豕窜地攘臂争先地夺取一根骨头。但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我们必“争”不“让”。

D、我们是礼义之邦,君子无所争,从来没有鼓励人争先恐后之说。很多地方我们都讲究揖让,但当我们混在陌生人人群中,我们便奋不顾身。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事件或说法体现“让”的美德的是:(3分)

A、因父亲病危而五天没有公开露面的李总理,昨天来到丹戎巴葛民众俱乐部,神情自若地写下祝福父亲康复的祝语,并感谢该区居民连日来表达的关怀与慰问。(凤凰网)

B、“土气”跟“宁在宝马车里哭”的价值取向格格不入,却是艰苦朴素的精神体现。党的干部不该整天穿名牌、抽名烟、喝名酒,更应该让于甘愿淡泊、乐于清贫的精神,为“出无车食无鱼”的“土气”而欣慰。

C、 辅助警力要求男子驾车靠边接受检查,男子却开车将 辅助警力撞倒在地,并对 辅助警力大骂:“穿狗皮的宝儿(傻子),弄你。”后经查证,驾车男子为安岳城区某工商所所长刘涛,当时身着工商制服。(华西都市报)

D、往来车辆的驾驶人,一见Yield(“让”)这个牌示,把车停了下来,左顾右盼,直到可以通行无阻的时候才把车直驶过去。有时候路上根本并无车辆横过,但是驾驶人仍然照常停车。(《不淡定的中国人》)

答案:

1-3ABD4-6CBD

梁实秋 排队 原文

排队发展到如今的时代,依然有插队现象的存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梁实秋作家的《排队》。

排队

梁实秋

“民权初步”讲的是一般开会的法则,如果有人撰一续编,应该是讲排队。

如果你起个大早,赶到邮局烧头炷香,柜台前即使只有你一个人,你也休想能从容办事,因为柜台里面的先生小姐忙着开柜子、取邮票文件、调整邮戳,这时候就有顾客陆续进来,说不定一位站在你左边,一位站在你右边,也许是衣冠楚楚的,也许是破衣邋遢的,总之是会把你夹在中间。夹在中间的人未必有优先权,所以三个人就挤得很紧,胳膊粗、个子大、脚跟稳的占便宜。夹在中间的人也未必轮到第二名,因为说不定又有人附在你的背上,像长臂猿似的伸出一只胳膊越过你的头部拿着钱要买邮票。人越聚越多,最后像是橄榄球赛似的挤成一团,你想钻出来也不容易。

三人曰众,古有明训。所以三个人聚在一起就要挤成一堆。排队是洋玩艺儿,我们所谓「鱼贯而行」都是在极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所做的动作。晋书范汪传:「玄冬之月,沔汉干涸,皆当鱼贯而行,推排而进。」水不干涸谁肯循序而进,虽然鱼贯,仍不免于推排。我小时候,在北平有过一段经验,过年父亲常带我逛厂甸,进入海王村,里面有旧书铺、古玩铺、玉器摊,以及临时搭起的几个茶座儿。我父亲如入宝山,图书、古董都是他所爱好的,盘旋许久,乐此不疲,可是人潮汹涌,越聚越多。等到我们兴尽欲返的时候,大门口已经壅塞了。门口只有一个,进也是它,出也是它。而且谁也不理会应靠左边行,于是大门变成瓶颈,人人自由行动,卡成一团。也有不少人故意起哄,哪里人多往哪里挤,因为里面有的是大姑娘、小媳妇。父亲手里抱了好几包书,顾不了我。为了免于被人践踏,我由一位身材高大的警察抱着挤了出来。我从此没再去过厂甸,直到我自己长大有资格抱着我自己的孩子冲出杀进。

中国地方大,按说用不着挤,可是挤也有挤的趣味。逛隆福寺、护国寺,若是冷清清的凄凄渗渗觅觅,那多没有味儿!不过时代变了,人几乎天天到处要像是逛庙赶集。长年挤下去实在受不了,于是排队这洋玩艺儿应运而兴。奇怪的是,这洋玩艺儿兴了这么多年,至今还没有蔚成风气。长一辈的人在人多的地方横冲直撞,孩子们当然认为这是生存技能之一。学校不能负起教导的责任,因为教师就有许多是不守秩序的好手。法律无排队之明文规定,警察管不了这么多。大家自由活动,也能活下去。

不要以为不守秩序、不排队是我们民族性,生活习惯是可以改的。抗战胜利后我回到北平,家人告诉我许多敌伪横行霸道的事迹,其中之一是在前门火车站票房前面常有一名日本警察手持竹鞭来回巡视,遇到不排队就抢先买票的人,就一声不响高高举起竹鞭飕的一声着着实实的抽在他的背上。挨了一鞭之后,他一声不响的排在队尾了。前门车站的秩序从此改良许多。我对此事的感想很复杂。不排队的人是应该挨一鞭子,只是不应该由日本人来执行。拿着鞭子打我们的人,我真想抽他十鞭子!但是,我们自己人就没有人肯对不排队的人下那个毒手!好像是基于同胞爱,开始是劝,继而还是劝,不听劝也就算了,大家不伤和气。谁也不肯扬起鞭子去取缔,腆颜说是「于法无据」。一条街定为单行道、一个路口不准向左转,又何所据?法是人定的,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便应该有什么样的法。

洋人排队另有一套,他们是不拘什么地方都要排队。邮局、银行、剧院无论矣,就是到餐厅进膳,也常要排队听候指引一一入座。人多了要排队,两三个人也要排队。有一次要吃披萨饼,看门口队伍很长,只好另觅食处。为了看古物展览,我参加过一次两千人左右的长龙,我到场的时候才有千把人,顺着龙头往下走,拐弯抹角,走了半天才找到龙尾,立定脚跟,不久回头一看,龙尾又不知伸展得何处去了。我仔细观察发现了一个秘密:洋人排队,浪费空间,他们排队占用一哩,由我们来排队大概半哩就足够。因为他们每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通常保持相当距离,没有肌肤之亲,也没有摩肩接踵之事。我们排队就亲热得多,紧迫钉人,惟恐脱节,前面人的胳膊肘会戳你的肋骨,后面人喷出的热气会轻拂你的脖梗。其缘故之一,大概是我们的人丁太旺而场地太窄。以我们的超级市场而论,实在不够超级,往往近于迷你,遇上八折的日子,付款处的长龙摆到货架里面去,行不得也。洋人的税捐处很会优待主顾,设备充分,偶然有七八个人排队,排得松松的,龙头走到柜台也有五步六步之遥。办起事来无左右受夹之烦,也无后顾催迫之感,从从容容,可以减少纳税人胸中许多戾气。

我们是礼义之邦,君子无所争,从来没有鼓励人争先恐后之说。很多地方我们都讲究揖让,尤其是几个朋友走出门口的时候,常不免于拉拉扯扯礼让了半天,其实鱼贯而行也就够了。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到了陌生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便不肯排队,而一定要奋不顾身。

我小时候只知道上兵操时才排队。曾路过大栅栏同仁堂,柜台占两间门面,顾客经常是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多半是仰慕同仁堂丸散膏丹的大名而来办货的乡巴佬。他们不知排队犹可说也。奈何数十年后,工业已经起飞,都市中人还不懂得这生活方式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项目?难道真需要那一条鞭子才行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