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人名言

山东驰援湖北的口号聚集80句资料简介_山东驰援湖北的口号聚集80句经典语录_山东驰援湖北的口号聚集80句名言摘抄

日期:2022年12月04日 分类:名人名言

山东驰援湖北的口号 赵丹阳:文天祥、岳飞等人绝非今日英雄 引导语:文天祥、岳飞等人为何被认为绝非今日英雄?我们通过下文的7个案例来了解。 卫青、霍去病、冉闵、陆秀夫、文天

赵丹阳:文天祥、岳飞等人绝非今日英雄

引导语:文天祥、岳飞等人为何被认为绝非今日英雄?我们通过下文的7个案例来了解。

卫青、霍去病、冉闵、陆秀夫、文天祥、岳飞、夏完淳等等为守卫民族大业而杀身成仁的所谓“英雄”向来不绝于史。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缺少“英雄”的民族,但究竟何者为‘英’,何者为‘雄’,实在不得不慎重作答。据刘向之《人物志》所载:花草之精粹优秀者为英,禽兽之出类拔萃者为雄;所以,人类中之文才武功优异超众者,由此而命名。因此,聪慧明智超出众人,谓之英;胆识力量超过众人,谓之雄。此是自其中大体分类而命名。如果比较其分数多少,则必须相辅相成,各按二分计算,取得另外之一分,然后才能成全。何以如此说?聪慧明智者,是英才之分数,若不得雄才之胆识,则其言辞不能得以被人接受;有胆识力量者,雄才之分数,若不得英才之智慧,则其所做之事难以成立。

因此,英才凭其聪慧谋划于初,凭其明智而寻找机会,依赖雄才之胆识而行动;雄才凭其力量使众人服从,凭其勇气排除困难,依赖英才之智慧而成就其事;(譬金待水而成利功,物得水然后成养功。)如此之后方能对其所擅长者有所助益。

如果凭聪慧能够谋划于初,而明智不能寻找机会,则可以坐论其道,而不可以处理具体事务。(明能循常,勇不能行,何应变之能为。)

聪慧能够谋划于初,明智能够寻找机会,而勇气不能使之行动,可以遵循常道,而不可以思虑应变之事。(力虽绝群,胆雄不决,何先锋之能为。)

如果力量能够超过众人,而勇气不能使之行动,可以成为出力之人,不可以作为捷足先登者。力量能够超过众人,勇气能够使之行动,而智慧不能决断事务,可以成为捷足先登者,不足以成为将帅。一定要聪慧能够谋划于初,明智能够寻找机会,胆识能够决断疑难,然后可以成为英才,张良便是此类之人。胆气力量超过众人,勇气能够使之行动,智慧足以决断事务,方可以成为雄才,韩信便是此类之人。(张良英智多,韩信雄胆胜。)

人之本体与所得分数本自不同,只以分数多少设立名目,所以,英才与雄才之名目不同,然而皆为独擅其一之偏材,可以任用为臣子。因此,英才可以任用为宰相,雄才可以任用为将帅。如果一人之身,兼有英才与雄才之长处,则能为当世之尊长。以古量之,曹、刘、孙便是此类;以今量之,则陈独秀、孙中山、周恩来即是此类。

具体的来说,如果一个人不是聪明秀出、武略奇绝、文采茂盛、胆力过人,且兼弘思远益,应权通变,而只是一味的见义勇为或不识时务,就被周围环境冠以‘英雄’二字,只能证明那个时代并无真正的英雄豪杰。没有英雄豪杰,却还拿“英雄的标准不能强行统一,个人有个人心目中的英雄”来做借口,遂使华夏的苦难一日甚于一日。

以丹阳的愚见,从古至今出了无数的所谓“民族英雄”,他们在国家民族陷于沦亡危难之时,敢于站出来力挽狂澜,牺牲自我,即使失败了,也照样桀骜群敌,不屈不抗,在敌难中从容而亡。但时隔千载,他们还到底配不配被称作“中国脊梁”,的确值得商榷。在此列举二个: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汉族,北直隶保定高阳(今属河北)人;明末军事战略家、忠贞的爱国者,民族英雄。1638年,清兵向高阳进攻的时候,孙承宗以76岁的高龄,率领全家及高阳民众奋起抵抗,由于兵力相差过于悬殊,高阳城很快就被攻破了,孙承宗被清兵抓获。多尔衮听说抓到了孙承宗,非常高兴,亲自来劝降,孙承宗严词拒绝!有军官向孙承宗勒索金银,孙承宗大骂:“狗臊奴,不知道天朝有个没有金银的孙阁老?”清兵无奈,鉴于对其敬重,应允孙承宗可自尽而亡;看守的清兵不忍孙承宗自尽,从梁上救下三次。到伴晚,清兵换防,孙承宗坐在一张椅子上,令两个清兵用白绫将自己勒死,从容而又壮烈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说投缳而死)。在保卫高阳的战斗中,孙承宗6个儿子、2个侄子,12个孙子、侄孙殉国,全家老小40余人遇难,孙承宗死后(帝嗟悼,命所司优恤。当国者杨嗣昌、薛国观辈阴扼之,但复故官,予祭葬而已),福王时,始赠太师,谥号文忠。

李定国:(1620年—1663年),字鸿远,小号一纯。这个南明乃至中华历史上的绝代名将之一,他的一生,只能用悲恨相续,鞠躬尽瘁八个字来形容,他十岁便投身于明末起义首领张献忠。张献忠死后,大西军与南明永历朝合作,从此李定国便成为南明的军事领袖之一,屡破清军,连杀满清四大汉奸王之首的孔有德和满族敬谨亲王尼堪,当时天下皆称他“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实在是万历以来中华对外族战争之从所未有的胜利,可惜的是,他的战功遭到了同为大西军出身,又同为南明军事领袖的孙可望嫉妒,最终孙可望投降了满清,被封为王,将南明军的虚实尽数告诉了另一个大汉奸洪承畴,最终李定国被迫退向缅甸,而他一生最好的两个兄弟,白文选,在万般无奈下,投降了清廷,刘文秀,则在之前抱憾病死,不久又传来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李定国,这位南明最后一根支柱,终于病倒了。临终之际,他对儿子说:“宁可死于荒野,也不可投降。”一代名将如此客死异乡,不禁令人动容。

由此而论,孙承宗、李定国、岳飞以及文天祥之流,在当时那个时代,可以算作‘民族英雄’了,然而时过境迁,后世的统治者、权谋家为了能够包容异族,扩大疆土,维护稳定,只轻描淡写一句:“各民族合同为一家,我们要坚持各民族的平等与团结。”那么之前被孙承宗、李定国等等民族英雄所抗击的异族,现在倒成了一家人,当初他们的誓死抵抗、无畏无惧,反而显得迂腐和狭隘。如此一来,民族英雄不是被后继的帝王将相与及历史的大潮所颠覆了吗?既然现在可以合同为一家,当初为什么不合同为一家?

理由很简单,在当初被所谓的‘异族’入侵时,如果官方倡导天下一家,互相包容,统治阶级的政权不就要拱手相让了吗?至于日后革故鼎新,新帝登位,先前之异族已被‘外儒内法’的文明所汉化,尤为重要的是既定之格局已成,人心已服,谁愿再大动干戈?!这时如果宣扬‘四海一家’的论调,统治阶级又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扩大疆域,收降异类,以为己用。

如此看来,历代统治阶级推崇“民族英雄”,让百姓时时刻刻以身仿效,而却在“英雄标准”(官方)大讨论中,刻意回避曹操、刘备、孙权、孙中山、陈独秀这类重修宇内,再造乾坤的真正英雄,目的无非是为了让百姓帮助他们守卫政权,而千万不要褫夺他们的地位啊!

案例一:

王士珍道:“您能够夺取现今的权位,除了我的精心谋划和您的天资卓异之外,实在是由于孙逸仙博士的谦逊礼让。而您在现今的官方教材里却对他提及甚少,反而对郑成功、史可法、秦良玉、王聪这类民族英雄大书特书,为什么呢?”

袁世凯:“原因是孙中山不仅是民族英雄,也是造反人物。大力夸赞他,等于这样告诉老百姓:‘当我们的政府暴虐无道时,我们推翻它是合理合法的。’这将不利于我们维护稳定。而宣传郑成功、秦良玉、王聪、史可法这类人物,有利于激发大众保卫民族,抗击外侮的情节,可以间接维护我们的政权。”

另一种说法是:

汤芗铭说:“湖南湘学界里的教材不宜大肆歌颂乱世英雄。应该多表扬‘杀身守节’的民族英雄。”

副官道:“为什么呢?”

汤芗铭道:“以现在混沌不堪的状况,越是歌颂乱世英雄对我们的维稳工作越不利。而杀身守节的民族英雄,大都是严厉正直、刚正不阿,清高耿介,廉洁奉公,却拘泥死板,鼠目寸光,徒效犬忠,不懂变通之人。这种人是常见的12种偏才之中最为愚笨的.。大力夸赞他们,将有利于弱化百姓的智商,并将他们的思维管状化、简单化!”

案例二:

晋惠帝在位十四年,驾崩,他的弟弟豫章王司马炽被立为皇帝[司马炽字丰度,就是晋怀帝],定都长安,后被刘聪杀死,国内大乱。面对黎、傣、羌、苗、土、鲜卑等近十个异族轮番入侵中原的情势,晋国代表司马衷发表政治宣言道:“‘五胡乱华’破坏了三国之乱后的国际新秩序,更是对大晋统一三国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定,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中原大地是大晋的固有领土,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大晋政府和子民绝不会退让半步。谁敢挑衅中华民族尊严、威信都将是一场沉重的灾难!繁荣强盛的中国和善良勇敢智慧的中华民族,以无比豪迈的胸怀激情高举旗帜奋勇前进!一切敢于挑衅我们主权尊严的敌寇只能是自取灭亡!”

言毕,大晋灭亡。又经宋、齐、梁、陈四代,并入于隋。

隋帝杨坚上台后表示:“大汉与黎、傣、羌、苗、土等少数民族合同为一家,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大隋解决民族的问题的政策,在大隋的典律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隋法》规定:‘大隋政府统治下的各民族一律平等。大隋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案例三:

公元350年前后,冉闵歼灭数十万后赵胡军,推翻后赵王朝,致书各地,号召汉人起来杀胡人复仇,史载全国各地:‘所在承闵书诛之。’(亦即拿着冉闵的敕令诛杀胡人)

当时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北部、陕西的汉人都纷纷起兵,仅邺都一地被杀的胡人就高达20几万(甚至远在陇西的麻秋收到冉闵的“讨胡檄文”后,都杀掉所部胡人响应,因为陇西胡人太多,呆不住脚,麻秋带领部下斩关向东出关中投靠冉闵,中途与胡人王朗干了一仗,杀朗部胡人数千,后被氐酋蒲洪捉了去。)除了向侵略者报仇外,冉闵最大的功绩还在于驱逐胡蛮数百万出中土。

《晋纪》:“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

于是冉闵在当时成为被众多汉人追捧的民族英雄。

越明年,冉闵败于鲜卑贵族之手。燕将慕容恪捉到冉闵后,献与前燕国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闵:“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

半个世纪过去了,隋炀帝复又与虞世基重温这段历史,抚掌大笑道:“前面的民族英雄,不过是白白为我增加人口和疆土罢了!到了我这个时代,鲜卑、诸氐、羌都已经合同为一家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又有什么区别呢?不过都是我的奴隶而已!”

虞世基道:“所以说为了巩固现在的政局,令百姓能在外侮袭来之际不计生死的为我们作战,我们应该多歌颂冉闵这类人!”

另一种说法是:

谋士道:“异族人也是人,没必要赶尽杀绝。希望大王为‘冉魏’王朝积些阴德。”

冉闵道:“不杀尽胡人,不足以显示我的民族气节!”

谋士道:“这不符合‘上兵伐谋’的战略啊!我恐怕以后异族宁肯战死也不会投降了。关外还有鲜卑族人15万,一旦发生动乱,以我们的兵力不足以应付。况且中国历史上的‘族群’现象,一直以兼收并蓄为外在表现,而以帝王之术和成王败寇为内在性质。假使我们失败了,而令鲜卑族人得逞一时,那么百年之后,鲜卑族人也不过是我们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罢了。您自己屠杀自己人,后世的人又会怎么看待您的所谓‘民族气节’呢?请您多从战略方面考虑,放弃不切实际的极端想法!”

冉闵不听从,终被燕将所擒杀。

迄今为止,冉闵仍是汉族学者心目中的英雄,而为少数民族心目中的恶魔。

以自己的亲族遭受千刀万剐、自己所缔造的政权灰飞烟灭、自己所寄居的身躯万劫不复的代价,仅仅换来了后世帝王家一句“各民族合同为一家,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携手并进”的政治口号和民间百姓们毁誉参半的评价,到底值得吗?

案例四:

汉元光六年(前129)春,卫青以车骑将军率万骑出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击匈奴,进至龙城(今内蒙古东、西乌珠穆沁旗境),斩获700人,受爵关内侯。元朔元年(前128)秋,率3万骑出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境)反击匈奴,斩获数千。二年春,与将军李息等领兵出云中(今呼和浩特西南),向西至高阙(今内蒙古临河西北),再折向南,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斩获数千,取得河南地(今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开辟其后出击匈奴单于本部的基地,受封长平侯。五年春,率骑兵3万出高阙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俘获1.5万人,拜大将军,统领众将。六年春、夏,两次率六将军、十余万骑出定襄(今和林格尔西北)击漠南单于大本营,歼万余人(见河南漠南之战)。元狩四年(前119)春,率4将军、5万骑出定襄奔袭匈奴,击溃单于本部,追至窴颜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面支脉)赵信城,烧匈奴积粟而还。是役斩获近两万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见漠北之战)。因功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

卫青一生七次率兵击匈奴。用兵敢于深入,奇正兼擅;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作战常奋勇争先,将士皆愿为其效力;处世谨慎,奉法守职。

后世为诗赞之曰:“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虎剑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二百多年以后,汉室倾颓,天下三分。蜀将卫平以太祖亲族多为匈奴所杀为由,欲诛蒙古族将领觇惜。

诸葛亮劝阻道:“卫平、觇惜都是我的将领,都为蜀汉立过大功,理应合同为一家。匈奴族与汉族在我眼里没什么区别,只要能蜀汉建功立业,都可以官居显爵!南蛮族才是异族!”

后诸葛亮三征南蛮,收服孟获,也便不再把南蛮当做异族。反而礼敬如兄,仿佛真的亲似一家。

奇怪的是,北魏人民、东吴人民与蜀汉人民一样,大体均为汉族,却被诸葛丞相视为异类一般。

所以说国家没有固定的异族,没有固定的同胞,没有一成不变的民族英雄,一切不过是全看帝王将相的政治需要罢了。

案例五:

绍兴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毁和约南侵,岳飞奋起抗战,大破金兵于蔡州、陈州、颖州,郑州、西京、蒿州、许州、孟州、卫州、怀州、郾城等地,并在顺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正当岳飞所向披靡,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 强令岳飞班师。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 秦桧为剪除和谈障碍,指使万俟莴上章诬篾一贯主战的岳飞“谋反”,收买王俊作假证,十月将岳飞父子和部将张宪关进杭州大理寺。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岳飞父子和张宪诬害,岳飞宁死不屈,临邢前挥笔写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诚然是慷慨悲歌,令人万分悲恸。

然而在我们觉得岳飞可怜、可叹、可悲之余,笔者也不免觉得有些可惜。

以赵宋“处之师相之尊,委以国柄之重。世济其恶,真凶悖之贾充。谋及乃心,效奸雄之曹操”的罪恶,“不学无识,舞术弄权。夸浒黄仅免其身,比河清莫大之绩。承君之宠,如彼之专。贪天之功,确乎不拔”的蠢笨,“借官爵以总宝货,苛条法以苦贤才。夺土田而无地可耕,变关会而物价溢涌”的贪婪,能比雄略非常的完颜兀毒好到哪去?

岳飞与完颜兀毒为何不能联起手来,杀出个清平世道?!那时,不也能封妻荫子,名留青史吗?!

惟是,以三纲八目为核心的儒家系统总试图这样告诉我们:每当异族入侵,必然本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大肆屠戮,直至万里山河沦为焦土才肯罢休。

所以忽必烈取江南,不杀一人;多尔衮攻南明,礼贤下士等等故事,都应该是假的。只有嘉定三屠、扬州五日之类的事件更容易让我们相信。

古语说:“宋亡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诚然有其一定的道理。由于满蒙的入侵,的确给中华文明带来了无法修补的断层,给汉族百姓带来了难以磨灭的灾难。但是这灾难之中,也不乏统治阶级为保社稷,迫不得已的举贤任能,从而带来的些许生机——郝经、窦默、姚枢、刘侃四书记,有作为于天下,冀凭兢兢业业,致三十载太平;康乾盛世,虽属政治高压下的浮夸时代,亦得岳起、汤斌、陆陇其、周培公、姚启圣等贤才近百人,禄泽一方。

然而在汉族统治下的唐宪宗时期,根据《天灾人祸》列表的记载,仅仅十年的功夫,全国人口锐减一半!

那1400余万百姓被唐宪宗变到哪里去了,实在不得而知!

本民族存在的帝王之术、申商之术、壹民理论、胜民法则,其破坏力实在可以与外族入侵等量齐观,甚至更强亦未可料!!

案例六:

德佑元年(1275)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

元军为了减少己方损伤,加上敬重张世杰、文天祥的为人,遂改用攻心战和诱降计。张世杰过去曾是张弘范父亲张柔手下的军士,其时外甥韩新还在元军中。张弘范派韩新到宋营,要他以做过万户府的经历劝舅父归降。对富贵荣华的引诱,张世杰不理不睬,意志坚定。到第三次来劝降时已忍无可忍,用手指着韩新的鼻子怒骂:“我知道投降可以苟全性命,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人可以不顾节义吗?”羞愧得韩新无地自容,悻悻而去。

张弘范又转到文天祥身上打主意,企图一箭双雕,既诱使文天祥归降,又利用文丞相在宋军中的威望,瓦解宋军。他派李恒劝文天祥修书给张世杰,促其早日归降。但文天祥不写,并义正辞严地说:“我无法拯救我的父母(指宋王朝),难道能教人背叛自己的父母吗?”一定要他写,就愤然拿起叫他修降书的纸笔,把被押在船上经过珠江口零丁洋时所作那首流芳人间的诗歌《七律·过零丁洋》写了出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文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张弘范看了只得苦笑而止,称“好人好诗”。张弘范接过诗中“照汗青”的话题说:“国亡了,您舍身为忠孝,但谁为您记人史册?”文天祥回答:“商朝灭亡了,它的臣子夷齐宁可饿死也不食周朝的粮食,当为臣子的各尽忠心,哪里管他记还是不记!”张弘范顿时肃然起敬。元军又在船上大声向宋方士民喊话,说你们的陈宜中丞相潜逃(指1277年十一月陈宜中到占城不返),文天祥丞相被俘,不投降还待何时!负隅顽抗唯有死路一条!宋阵不受益惑,士民无人叛变,终日坚守不动,元军也无计可施。

此一役,双方死伤兵卒近15万,尸血横江。身为有识之士,不设身处地的衡量敌我双方领袖的十项基本素质——做人原则、政治号召、管理方法、胸襟气度、谋略判断、品德见识、统御能力、英明智能、执法态度、军事才干与及双方各自想要推行的政治制度,反而单一的去看对方是否异族。我华夏正因为有文天祥似的人物,才使得改朝换代与民族融合之时,死伤枕藉!

无怪乎新学社的徐东先生要发表感慨:

双龙鏖战气玄黄,

征夫僵立映碧苍。

早知族群归一处,

何必当初血染江!

案例七:

袁崇焕(1584.4.28-1630.8.16),明末杰出军事家,抵抗后金英雄、爱国将领。字元素,号自如。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人。祖籍广东东莞。曾任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蓟辽督师等。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中三甲第四名,赐同进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县。喜欢研究兵法,常向退伍老卒了解东北边塞情况。

天启二年(1622)入京朝觐,升任兵部主事。单骑赴山海关考察关内外形势,自请守辽抗金,擢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组织修筑宁远(今辽宁兴城)等地城堡,招练兵马。天启四年再迁山东布政司右参政。督率军民修缮边镇,开疆拓土。天启五年十月,抵制辽东经略高第之命,拒绝将军队撤译关内,率部留守宁远。升山东按察使。次年挫败努尔哈赤所率后金劲旅,获宁远大捷,一炮轰死一代天骄努尔哈赤。改任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兼兵部侍郎,收复高第所弃关外所有故土。天启七年苦战宁远、锦州,击退皇态极所率后金大军十八万。因受宦官魏忠贤党徒诬陷,辞官归。崇祯元年(1628)起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次年斩杀皮岛守将,大汉奸毛文龙。在任辽事期间曾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阻止后金军南下。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绕开袁崇焕在辽西的防线进攻北京。袁崇焕闻讯后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以九百铁骑大破八旗军20万,力解京师之危。但昏君崇祯帝听信谗言,昏君崇祯帝中皇太极反间计,以为袁勾结后金,引敌胁和被逮下诏狱。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以谋逆罪磔死。其尸身被百姓所食。袁崇焕被冤杀后,明朝军队离心离德,再没人为崇祯这个昏君效力,纷纷投向清朝,明朝很快就灭亡了。其部下佘义士夜窃其尸葬于今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即原广东义园,并为其世代守墓至今已传十七代。清初设馆修《明史》时,冤情方大白。袁崇焕被后代历史学家阎崇年誉为“明朝第一将军”。

袁崇焕没搞明白的是,无论是历史悠久的汉族,还是粗野鄙陋的异族,在入主中原初期都会兢兢业业,修德律己,躬行卑政。到了中后期,也一样会妄行不法、贪腐、蠹政害民。正所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把大明朝与大清朝的皇帝一个个的对比一下,就知道其实都是半斤八两。早知道无论谁登位九五,对天下生民都是专制独裁,还不如索性找个“开明专制”的君主!

在如今已是满汉一家的时代,袁崇焕宁肯千刀万剐,也不受降的意义又体现在哪了呢?

假使皇太极、多尔衮入关之初,想要推行一种比南明更腐朽的政治制度,袁崇焕的宁死不降多多少少还会有一些积极意义,可以鼓励万千百姓反抗强压于自身之上的且极不合理的政治制度。但问题是,皇太极、多尔衮是打着践行《四顺》、《十一经》的治国理念来的。

何谓四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译为: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为我能使人民安乐,他们就可以为我承受忧劳;我能使人民富贵,他们就可以为我忍受贫贱;我能使人民安定,他们就可以为我承担危难;我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们也就不惜为我而牺牲了。单靠刑罚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伯,仅凭杀戮不足以使人民心悦诚服。刑罚繁重而人心不惧,法令就无法推行了;杀戮多行而人心不服,为君者的地位就危险了。因此,满足上述四种人民的愿望,疏远的自会亲近;强行上述四种人民厌恶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这个原则,是治国的法宝。)

何谓十一经? 错国於不倾之地,积於不涸之仓,藏於不竭之府,下令於流水之原,使民於不争之官,明必死之路,开必得之门。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错国於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积於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於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下令於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使民於不争之官者,使各为其所长也;明必死之路者,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者,信庆赏也;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强民以其所恶也;不处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故授有德,则国安;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令顺民心,则威令行;使民各为其所长,则用备;严刑罚,则民远邪;信庆赏,则民轻难;量民力,则事无不成;不强民以其所恶,则诈伪不生;不偷取一世,则民无怨心;不欺其民,则下亲其上。

(译为:把国家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把粮食积存在取之不尽的粮仓里。把财货贮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库里。把政令下达在流水源头上。把人民使用在无所争议的岗位上。向人们指出犯罪必死的道路。向人们敞开立功必赏的大门。不强干办不到的事。不追求得不到的利。不可立足于难得持久的地位。不去做不可再行的事情。所谓把国家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就是把政权交给有道德的人。所谓把粮食积存在取之不尽的粮仓里,就是要努力从事粮食生产。所谓把财富贮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库里,就是要种植桑麻、饲养六畜。所谓把政令下达在流水源头上,就是要令顺民心。所谓把人民使用在无所争议的岗位上,就是要尽其所长。所谓向人民指出犯罪必死的道路,就是刑罚严厉。所谓向人民敞开立功必赏的大门,就是奖赏信实。所谓不强干办不到的事,就是要度量民力。所谓不追求得不到的利,就是不强迫人民去做他们厌恶的事情。所谓不可立足于难得持久的地位,就是不贪图一时侥幸。所谓不去做不可再行的事情,就是不欺骗人民。这样,把政权交给有道德的人,国家就能安定。努力从事粮食生产,民食就会充足。种植桑麻、饲养六畜,人民就可以富裕。能作到令顺民心,威令就可以贯彻。使人民各尽所长,用品就能齐备。刑罚严厉,人民就不去干坏事。奖赏信实,人民就不怕死难。量民力而行事,就可以事无不成。不强使人民干他们厌恶的事情,欺诈作假的行为就不会发生。不贪图一时侥幸,人民就不会抱怨。不欺骗人民,人民就拥戴君上。)

而且在多尔衮统治中原初期,出于收揽人心、维护稳定的政治目的,他也的确是按照‘四顺’、‘十一经’中的妙谛来装孙子的。而南明的几个末代皇帝连孙子都懒得装。所以袁崇焕的反抗显然不合情理,也谈不上大义凛然。充其量是书呆子的做法。

文天祥——宋末三杰之一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1-2] 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时,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的画像,谥号都为“忠”,即为此高兴,羡慕不已。说:“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他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渐渐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有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宋理宗皇帝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

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起用为荆湖南路提刑。因此见到了原来的宰相江万里。江万里平素就对文天祥的志向、气节感到惊奇,同他谈到国事,神色忧伤地说:“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应当有变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不就是在你吗?望你努力。”

文天祥给人民留下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虽然他在文学研究上除了《御试策—道》这篇哲学专著外,再无其它专题研究或专著,这是由于当是的环境不允许他坐下来进行专题研究所致,除对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却友人之所托,写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铭,寿序、赞、颂、祝辞、书、启、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文体。此外,诗、词最多,除了《指南录》和《指南后录》和《吟啸集》外,还有《集杜诗》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词等。这是最有价值的著作,称之为史诗。此外还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诗稿。

文天祥英雄故事

引导语:古往今来,我们的祖国有多少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而牺牲自己的一切,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其中一位,下文是小编整理他的英雄故事,我们一起阅读学习吧。

宁死不屈的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年),宋末元初人。蒙古族侵略南宋时,他曾率领兵士保卫京城临安。临安失守后,他转移到南方,与各将领抵抗敌人,保卫国家。后来兵败被俘,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终于壮烈牺牲。

文天祥的时代,正是蒙古族侵略南宋的时代。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军攻打南宋,临安危在旦夕。文天祥虽然是个文官,但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国家的一分子,就应当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1275年,他毅然变卖了家产,招兵买马,购买军粮。百姓纷纷响应,加入他的抗敌队伍。

由于元军势力强大,文天祥和其他将领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临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军讲和,元军将领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胁要把他杀死。文天祥说道:“国家存在,我也存在;国家灭亡,我也灭亡。你们就是把刀、锯、油锅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军将领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扣留起来,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个船夫的协助,乘机逃脱。他历经许多艰险,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组织抗元救国队伍,还打了几次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元军主帅劝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绝。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文天祥知道国家灭亡了,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不会死去呢?死要死得有价值,让我们把红心留在史册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关在地牢里。元朝统治者劝文天祥说:“只要你投降,为我们出力,我们就让你享尽荣华富贵。”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威迫利诱,也无法动摇文天祥尽忠报国的决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尽了折磨。1283年,元朝统治者知道无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杀了。文天祥临死时,朝南方拜了几拜,沉痛地说:“我报答国家的机会,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热爱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念奴娇文天祥

文天祥是我国南宋末年的一代名相,作为宰相的文天祥不仅因其宁死不屈的气节而被后世纪念,亦因其诗词的豪迈而被后人所称赞。文天祥的诗词颇有意境,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到:“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王沂孙)、叔夏(张炎)、公谨(周密)诸公之上。”

文天祥的词作《念奴娇·驿中言别友人》作于1279年,乃其被押解至大都途中与友人的惜别时所作,这首词意境幽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文天祥词曲的代表作。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念奴娇·文天祥

文天祥自知大都之行有去无回,因此这首词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韵味”。在缥缈无垠的江边,文天祥与友人依依惜别,见江边诸景,遥想吴蜀当年,不禁痛惜英雄末路,感慨国破家亡。同时,作者借古述今,以古人的英雄壮志表明自己绝不侍奉二主、向元朝统治者屈服的决心。《念奴娇》只寥寥数句,而作者文天祥的爱国之情与凛然气节却真实而感人。因此,这首《念奴娇》不仅是一首好词,也是一首英雄悲歌。

爱国之心——读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故事有感

古往今来,我们的祖国有多少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而牺牲自己的一切。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其中一位,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思是国家都已成这样了,我就不能再保护自己了,而要去保卫祖国。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最后胆小的中国人,跑的跑,降的降,谢太后唯珂派人只剩下一个文天祥。他毅然临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说:“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他甚至借此机会观察一下敌营的虚实以谋“救国之策”。但是他没有想到,正当他指斥伯颜扣押不能返回宋营,他的义兵则在同时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敌人的凶残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使他遭到了第一次严重的挫折。

读了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感触,我的感触是: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的祖国之所以这么强大,都是像文天祥这样的.祖先用血肉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虽然在我们中国皇帝历史上有不少昏君,就像乾隆皇帝。他是历史上最有钱的一位君王,但是他总是闭门修炼,从不接受外国的技术,假如当时乾隆皇帝肯接受外国的技术,我们中国也许就不会受到外国人的欺凌,我们的科技也会更发达。就是因为乾隆皇不肯接受外国的技术,才导致国家灭亡了。可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像文天祥一样的英雄:邓世昌、赵一曼、董存瑞、杨靖宇等等。他们都有着一颗炽热,能够燃烧太阳的爱国之心,他们都是为了保卫祖国而牺牲的,他们用自己的血肉铸成了今天强大的中国。看今朝,我们都是21世纪的少年了。在我们心里也应该怀着像这些英雄一样的爱国之心,祖国需要我,我们就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帮助祖国。现在我们就要从小事做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长大后用我的才能报效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更进一步!

爱国英雄文天祥

引导语: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那么大家知道哪些有关他的爱国事迹呢?下面就是小编收集的,我们一起阅读了解吧。

文天祥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中选吉州贡士,并随父前往南宋首都临安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宋理宗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但四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三年.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他上疏请斩董宋臣,建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后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职等.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散尽家产,招募豪杰,起兵勤王,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口号进行反元斗争.然最终因为孤立无援,抗争失败,到最后仅余六人.次年任右丞相,赴元营谈判,希望以谈判的方式来刺探蒙古军情,在谈判过程中,文天祥据理力争,怒骂伯颜,但与此同时,南宋朝廷却派人前往文天祥军营,宣布解散文天祥的军队.伯颜得知文天祥军队已经被解散,故下令逮捕他,押解北方.当文天祥被押送到镇江的时候,得当地义士相救脱险.此后力图恢复,转战东南.这时,南宋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元大都,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以继续抗元战争.秋天,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文天祥与当时朝臣张世杰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攻入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十县、吉州四县,人心振奋,抗元形势转好.但好景不长,元军主力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到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儿也被元军掳走.

祥兴元年(1278年)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崖山,为摆脱艰难处境,请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计划失败,文天祥率军退往潮阳县.当年八月南宋朝廷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再败逃走,传说曾经发生文天祥几乎快被元军逮捕时,突然冒出三座山遮住蒙古兵,掩护文天祥逃去,后人即以“三山国王庙”祀拜这三座山神保护忠义;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文天祥军在五坡岭(广东海丰北)造饭时被元军攻击,兵败,文天祥吞下随身携带的冰片企图自杀,未死,但却昏迷过去,在昏迷当中,文天祥被俘.张弘范要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不久遣使护送至大都,路上绝食八日,不死.被关押在北京府学胡同,拘囚四年.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宋亡,文天祥仍坚守初志,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狱中作《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

元世祖忽必烈爱其才,先后派出平章政事阿合马、丞相孛罗招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1283年1月8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坚贞不屈,答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元朝又请出当时已经降元的南宋大臣,出面劝降,结果遭到文天祥的痛骂;元朝又派出已经被俘的`宋恭帝劝降,文天祥置之不理.次日押赴刑场(柴市口,今北京东城区交道口),文天祥向南方跪拜,从容就义,年47岁.行刑后不久,“俄有诏使止之”,然文天祥已死,忽必烈惋惜说:“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收尸时,在其衣带中发现绝笔自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著有多篇作品,以《过零丁洋》和在狱中所题《正气歌》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其中前者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绝唱.他生前所用的砚台玉带生砚仍保留至今.

文天祥的爱国诗

1、《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磋余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馅,求之不可得。

阴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忧,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3、《金陵驿二首·其一》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4、《酹江月·乾坤能大》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

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蛩四壁。

横槊题,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

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5、《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英雄爱国故事

引导语:南宋民族爱国英雄文天祥,大家知道他的宁死不屈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他的爱国故事,我们一起阅读了解吧。

宁死不屈的文天祥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文天祥:我要面向祖国而死

公元1275年,元军侵略南宋。元军在元朝统帅伯颜的率领下,离南宋的都城临安只有30里路。大兵压境,南宋朝廷无计可施,决定求降。伯颜声明,只有南宋的丞相才有资格与他谈判。

这时,南宋朝廷的左右丞相都闻讯逃跑了,朝廷只好让文天祥为右丞相,去和伯颜谈判。

文天祥见了伯颜后,义正词严地问:“贵国是要与我国交好呢,还是要灭掉我国?”

“我们不想灭掉宋国!”

“既然如此,请你们后撤百里,以表诚意,否则我们将以死相拼!”

伯颜感到文天祥像是向元朝下挑战书的,就扣留了他,并让其随行人员回去传话说,如果南宋不投降,元军马上就发起进攻。

南宋朝廷在伯颜的威胁下,向元军投降。文天祥得知真相后,痛哭流涕,仰天长叹。

四年后,文天祥带兵到广东潮阳抗元,全军覆没,文天祥被俘。

元世祖很钦佩文天祥的忠心,把他软禁在大都的“会同馆”里,每天派人去轮番劝降,但都被文天祥骂走了。元世祖见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在狱中艰苦的环境下,文天祥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其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了几年,元世祖决定亲自劝降文天祥。

文天祥见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元世祖和颜悦色地劝说道:“你的忠心,我非常佩服。如果你能改变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旧让你当丞相,怎么样?”

文天祥慷慨地说:“我是宋朝的宰相,怎么能再做元朝的臣子?如果这样,我死了以后,哪还有脸去见地下的忠臣烈士?”

元世祖说:“你不愿做丞相,做个枢密使怎样?”

文天祥看了看元世祖,斩钉截铁地说:“我别无他求,只求一死!”

元世祖知道劝降已没有希望,就下令把文天祥处死。

刑场上,文天祥面色从容。他对监斩官说:“我的'祖国在南方,我要面对南方而死!”说完,整整衣冠,朝南方拜了几拜,仰天长叹道,“我事已毕,心无悔矣!”

决不投降的文天祥

南宋在崖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文天祥栽树的故事

文天祥少年时候,有一次跟父亲到侯城书院去。一进大门,只见对面墙上挂着几幅人物画像。

“这是谁呀?”文天祥指着一幅画像问。

“欧阳修。”父亲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读过他的文章!”文天祥兴致勃勃地说,“那篇《醉翁亭记》,写得妙极了!”

“这是本朝初期的一位大忠臣,名叫杨邦义,”父亲沉思片刻,又指向另一幅画像,“他被金兵俘虏后,坚贞不屈,宁死不降。金国大将张真怒无可奈何,只得把他杀了,还挖出了他的心……”

“太惨了!”文天祥眼睛里喷射出怒光。

“这边两幅画像,分别画的是周必大和胡铨。他们也都是本朝很得民心的人物。”父亲深情地介绍着,每一言每一语都强烈地撞击着文天祥纯真的心灵。

文天祥决心学习欧阳修的文章道德,周必大的气度学识,杨邦义、胡铨的气节忠勇,长大了报效国家。为表达这种雄心壮志,他当即从附近的山坡上找来五棵柏树苗,栽在书院门前。前四棵柏树,象征欧阳修、周必大、杨邦义、胡铨,第五棵尾梢入士,兜根朝上,代表自己。后来,这五棵柏树不仅全成活了,而且长得格外苍翠。

清代著名诗人胡友梅还写过一首《吊侯城书院古柏》的五言古诗呢!可惜,由于战乱,先后有三棵古柏被大火焚为灰烬。幸存的两棵,现已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接受人们的凭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