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句子

赞美王家大院的诗句精选80条

日期:2023年03月14日 分类:优美句子

在黄河边散文

20xx年9月9日,我和三女儿参加了二女儿所在单位组织的山西三日游活动。

这个以年青人为主的旅游团队,更有它朝气蓬勃、生动活泼的特点和团结互助的美德。我是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融入这青年人的集体,仿佛自己也年轻了十几岁,那种让人不甘落后,不给大家找麻烦的心态,-直鼓励我追上队伍。整个行程,我用手机把所有途经的景色和文物拍照下来,因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旅游大巴下午二时出发,途经河北保定.石家庄穿越太行山麓向山西首府太原驶去。车行驶在弯弯曲曲的太行山路时,天渐渐黑下来了,山野漆黑一片,只有点点星星在天空闪烁,无济于山路的险要,车辆大开远光灯照着前面的大货车,汽车尾灯和车牌号清淅可见。车行缓慢给人一种安全感,我坐在车的尾部虽有颠簸之感,却也让我渐入梦境......醒来时已到达晋中腹地-平遥。

啊!已是午夜11时,平遥古城依然彩灯高照,高高的城门楼在夜空下显得那么深厚和庄重。这座古城真不愧为晋商文化的发源地,远望暮霭中的古城墙;伫立城墙上,看城中的袅袅炊烟;坐在街边的小饭桌上吃一顿地道的平遥饭;还可睡一睡老乡家里的土炕;和朴实憨厚的平遥人聊聊天;与明清街上的古董商人”砍砍”价;再学两句平遥话;买一双麻底布鞋;买些平遥的特产-平遥牛肉;看民俗表演——《又见平遥》,仿佛穿越了历史,置身在历史的长河中,古老而精彩的画卷,记载了近三千年的文明史,可歌!可颂!

古城中的日升昌票号及建于1346年的县衙,还有那建于1163年的古城城隍庙北侧的文庙,是全国各地孔庙中最早的.唯一的宋代建筑。

我许久之前对平遥古城有所耳闻,置身于中才知晓它的伟大历史价值,难得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随后的参观便是占地25万平方米的王家大院,远比占地15万平方米的紫禁城还要大,电视剧《乔家大院》占地4000多平方米,可见小巫见大巫呀!

座落在太原的晋祠更是历史的名片。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所谓晋祠三绝便是:宋塑侍女像.周柏及难老泉,那晋阳第一泉更是名扬中外,突突涌流的泉水通过龙嘴再过十个小涵洞流入村村寨寨,滋养着千亩良田和晋属百姓。

下午二女儿单位的人员要返京了,我与三女儿辞别了他们,又报团准备游览我朝思暮想的黄河壶口瀑布。

第四天清晨七时许,大巴车接上了我们娘儿俩,並与车上的五十位同行旅友一同前往山西与陕西交界的壶口地界。大巴车在漫漫的黄土高原上行驶,在我印象中的黄土高原定是黄土漫天,沟壑纵横,有限的绿植,怎么也盖不住那黄的让人幌眼的.黄土......然而-切都与我的思绪有着天圵之别,那黄土高坡的植被覆盖了大小山坡,举目远望是蓝天白云,绿野葱翠,大小沟壑被绿色包围,啊!这是昔日的黄土高原吗?改革开放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人民改天換地,定叫黄土变成金,定叫日月換新天!我坐在车内用手机记下了不朽历史的辉煌画卷,让我的思路和视野一并开阔和豁达起来。

车行四个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在距黄河壶口瀑布还有千米的路程,大巴车停驶在车场,我们徒步走过龙桥朝瀑布方向走去。朝西望去依然是郁郁葱葱的黄土高原,黄河之水自北向南流经陕西和山西两省,从内蒙古的托克托顺流南下,一直到三门峡才又向东流去,在山西吉县境內黄河水进入瓶颈一样的地段,咆啸的黄河水在这里受到约束,便发疯也似地狂奔起来,撞击着岸边的岩石,掀起百米巨浪,那敲击人的灵魂的黄水咆啸之声,让人们不得不仰视这宏大的气派,我们沿龙洞下行,让人有一种惊魂未定之感,传说龙洞是大禹治水时所凿。洞深13.8米,沿旋转阶梯而下,可到壶口底部,仰观壶口瀑布的雄姿,领略李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真实意境。在下行的岩壁上有黄河水渗透出来,好似花果山水帘洞,我也顾不得这许多了,尽让这黄河水雾、水滴浸透头发和衣衫,我兴奋,我感慨,我此生此时足矣!

难怪世上诗人、画家、音乐家等伟人都以黄河为题,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表现出痛诉侵略者的豪迈气概。我赞美黄河,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爱我的母亲,如同热爱伟大的祖国,如今我国正以磅礴的气势,绘制着宏伟的蓝图,就像那黄河水奔流不息,永远朝前。

此次山西之行,让我永生难忘。我观赏了美丽的山西风光,欣赏了厚重、深遂的晋商文化,領略了黄河壶口的雄姿,悟出了一个真缔:祖国强盛,人民伟大,国富民强的伟大中华一定会永立世界民族之林!

走在河边散文

走在河边,路在脚下,心在远方。

漫步在河边,思绪在飘扬,缓缓流动的水,把那尘世的铅华一起带走吧。

水中的世界,鱼儿在傲游生存,水草在悄悄地生长蔓延。岸上的人儿,只能看到繁华世界里的缤纷,小草儿在脚下悄悄探出头来,桃花的枝桠吐露出花苞儿来;远处青葱的山色,小河上绿色的丝带在流动。

就这样躺在丝带上,感受那柔软的怀抱,就让身心都被这凉意侵袭包围吧。随着飘去远方,不问归期。流水不复归,此去不回乡。在浪子心中,远方是希望,是家的港湾。

因为自小就生长在南方,山,河流,小溪多的小山村里。四季溪水的变换,河流的改变,都留在那个时代的记忆里。最喜欢的是秋天的小河流水。

风,微凉微凉的,感受风儿的抚摸。阳光明媚,却不炽烈,只感受到那温暖,让他们依恋的温存。溪水里一串一串的银色链子,一圈圈的金色项链,还有在空中舞那离别的.秋,告别这一轮回。落叶归根随流水,来年相见别亦难。

如果能像落叶,生于枝桠,又归于尘土;或是随着流水,不问路途,只等待化为虚无。

常常走在河边,想为何生而为人,感叹自然的奇妙。小小的人儿何处归,烦恼一生相伴随。花开了又谢,草枯萎了来年开春又青翠。繁花谢了有春色,人归为尘土还剩下什么?

路走多了,感受不到新意乐趣。又想着,如果能在水面上行走,那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啊。想象自己就像武侠电视剧里,会轻功,恣意在水面上打斗对决。那是一种多么畅快淋漓的感觉啊!记忆深处的《飞刀又见飞刀》,李坏和薛采月的决斗场景就是在湖面上。画面太美,水上人如玉,君子来相会。两厢情,一情缘;今生恨,犹不忘冤家相逢恨意浓,奈何情缘深似海,终不忍!

终究是,敌不过缘分的安排,抗拒不了似水的柔情。

黄狮垭散文

以前,黄狮埡是一色的 封火桶子屋,青砖碧瓦,高院墙大南门【现在完整的只有几栋】,古色古香的好气派,我这里有个很好的故事,足足可以证明黄狮埡先人的勤劳。

很久以前,黄狮埡熊某【黄狮埡都是姓熊】 八口之家。父母年事已高只能做点家务,办下茶饭;三个儿子二十都出了头,女儿也大了该出嫁了。一家人空有一身蛮力,田少地少有力无处用,生活开销越来越大,日子过得很贫穷。一年冬天,熊某趁着农闲大胆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去讨地种苞谷,想法提出来以后全家人都赞成。

熊某经过几天时间奔忙,终于在王二湾一个远亲家讨得一块山地,这块地就在葫芦蒋【离黄狮埡约四十里,现八角屋场】。 这块地能种的面积足有两百亩。达成协议后,说干就干,一家人趁着冬天没事就把生活用具搬到葫芦蒋,在山上搭起茅棚,开始砍莎破地。大年一过,就将莎地烧了,六把锄头“兵兵蹦蹦”不分昼夜的挖起来了。

其实,他们烧了莎后经常半夜过后就听到有三匹马在莎地里嘶鸣狂奔,吵得他们无法睡觉,刚开始 还有些害怕,过了一阵也就习惯了。一天深夜,明月当空,三匹马又来莎地作欢了。熊某很小心爬起来从茅屋的缝隙偷偷察看,只见两匹白马一匹黄马在莎地里跑来跑去,闹了个多时辰才安静下来。熊某怎么也搞不明白是从那里来的.三匹马。

到了二月初,他们挖到一块不算大的平地时,熊某老觉得是在敲鼓,锄头挖下去就听到“砰砰”的响。熊某觉得很奇怪,叫家人都过来挖这里,挖下去三尺时就看见有两副棺材。熊某左思右想;“这里不是坟地,我们这里也没习惯一穴埋两个人”。他想;反正也没旁人,就先打开看看,于是就叫三个儿子把棺材盖撬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这两副棺材都是满满的银元宝,一家人欣喜若狂。

他们一家人用筐、篓、袋将元宝装好藏好,白天就照常挖新地,晚上就将元宝偷运回黄狮埡。熊某一家人神不知鬼不觉的就发了大财。秋后,这块地也丰收了。后来,他们连种了三年苞谷就回黄狮埡了。之后,他们就在黄狮埡修起了封火桶子院墙屋。以后很多年整过火溪大只有黄狮埡富有,红红火火,气派十足。

算黄算割的散文

当四声杜鹃那酷似关中方言“算黄算割”的叫声在八百里秦川的乡村与田野响起时,我知道是到该收麦子的时候了。

一片片金黄的麦地在初夏的骄阳下泛着迷人的光泽。从小在农村生长的我到了这个季节,也就跟着收割大军兴奋了起来。虽然这些年由于家中劳力外出务工,自己身体不好,把地让给别人种了,可看着他们忙碌着收获粮食,也跟着乐呵呀!

先进的机械收割已在近十年来慢慢替代了传统的镰刀人工收割,农人们终于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了出来。碾场和脱粒机脱麦粒的情景也已慢慢消失。可那些年用镰刀人工收割的夏收情景仍在脑海中回放着。

关于“算黄算割”,在关中农村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麦收时节,一个老农看着邻家们都急急地下地割麦却一点都不着急,别人都劝他赶紧,他回答等等,等地里的麦子全都黄透了再割。过了几天邻家们的麦子都垛在了场里,他家的麦子也都黄透了,他准备开镰了,可是一场暴雨把他一年的希望都浇灭了,他又饿又气,直到吐血而亡,那不甘心的怨气化做了一只小杜鹃。每年麦子扬花的时候这小杜鹃就开始日夜啼叫着“算黄算割”、“算黄算割”,意思是麦子黄一块就赶紧收割一块,提醒人们不要错过时机,不要侥幸于万事具备。

关中人就把这种四季杜鹃称为“算黄算割”。

记得母亲在世的时候告诉过我,我是在算黄算割的叫声中出生的。当初那个粉嘟嘟的小囡囡来的是个不凑巧的时候,影响了母亲参与夏收挣工分,以至于爷爷奶奶都不待见。其后是外婆从邻县赶来帮着夏收,帮着父亲照顾母亲和我。幸好我打婴儿时就特别乖巧,不哭不闹的躺着,一个人在屋子里看父亲用报纸和杂志糊的竹子顶棚,大概是知道人家都要夏收自己哭也没人理吧!以至于后来把后脑勺都睡平了,落了个“平平”的小名。

在“算黄算割”的叫声中出生,那就注定在它的叫声中过生日了,于是此后每年过生日时母亲不管收割麦子有多忙都要煮两个鸡蛋做顿长寿哨子面给我吃。直到懵懂的长到象我的小女儿这么大时,生产队叫着让去拾麦穗时,才发觉自己已经可以帮忙干活了。

依稀记得那年的麦子特别好,黄澄澄沉甸甸的麦穗象持戈的士兵一样矗立在陇海铁路与渭河北岸之间,可我无论怎样用心,都无法在大人们“刷刷”响着的割麦声中拾到生产队要求的分量,只好傻傻的听着绿皮火车和黑色的货车火车偶而从村北“哐当哐当”驶过,自己带着小弟弟兀自看着大人们忙活,等到傍晚时父母完成了他们的割麦任务,才帮忙捡够麦穗去交了工。

第二年生产队就解散了,我的捡麦穗生涯也就结束了。

打那以后,每年算黄算割开始鸣叫的时候,陇海铁路线上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景观,那种黑色的长方体火车皮上和两节车箱的`连接处趴满了从甘肃下来的“麦客”,他们一个个赤红着脸膛,提溜着镰刀和褡裢,豪爽的说着口音中老带着“呆”(的)字的陇西话,那是他们帮陕西关中那些家中缺劳力的人夏收来了。

到了这个时候,村里的大喇叭中,村长就会吆喝道:“广大的村民同志们,忙碌而令人兴奋的夏收又来了,大家伙在防火防盗忙于收种的同时,也要保重身体,家中缺劳力的就叫麦客帮忙,好好款待这些远道而来的热心人。″

就这样一直到我谈了对象订婚后,他夏收时来帮忙割麦,才慢慢不请麦客了,他割麦割的倒还不错,就是太难伺候,故意穿个白衬衫,上一响地回来就要换洗衣服,想起那臭美劲就来气,当时就一直问:“你是跑来帮着割麦呢,还是让人看你呢?″

如今,随着大型收割机械的推广,麦客收麦的情景再也看不到了,“麦客”这一古老的职业也彻底消失了。可那种大范围的互助协作想起来还是让人心中暖暖的。

新女婿帮丈人收麦的风俗还一直保留着,不过现在的新女婿只用帮着晾晒就可以了。

时间在走,一切都在变化,不管什么人都不用活得象从前那么辛苦了。

今年的麦子,比往年早收了一周,有的麦粒还未熟透变硬,尚软的麦粒在晾晒时人走上去会踩成一片粘在鞋底上,麦子上连带的麦皮和麦秆的断节偶有青色,看起来怪可惜的,这是因为人心太急了。

算黄算割,边黄边割,不黄不割。收割麦子,过早会因为不成熟影响质量,过晚会因为跌落田间影响产量,只有在恰好的时节收获才对。而体会幸福,过早会因为经历太少无法领悟真义只限于表面浮华,过晚也会因为历尽沧桑而缺乏喜悦感,一切也是在恰好懂世故而不世故的年纪刚刚好。

幸福就是有人爱,有所期待,能及时收获和珍惜身边的美好遇见。

愿你一路奔波,一路辛劳,到最后能有个好收成。算黄算割不会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