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句子

跪拜之礼的诗句锦集60条

日期:2023年03月28日 分类:优美句子

礼仪变革之跪拜之礼

导语:中国是礼仪之邦,这礼仪最早体现在君臣之间。我们广为熟知的是大臣见到皇帝一定要行跪拜之礼。可是这一礼仪并不是一直都有,它的发展是有一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礼仪最早体现在君臣之间。我们广为熟知的是大臣见到皇帝一定要行跪拜之礼。可是这一礼仪并不是一直都有,它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那究竟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大臣像君王行跪拜之礼呢?

叔孙通在历史上最大的名气大概是因为他给刘邦制定了朝仪。朝仪这东西是用来规范礼仪的,对于西汉那些建国功臣们来说,要制定这,比上战场杀敌立功难。但是交给叔孙通后,什么都制定的好好的。

说起叔孙通这个薛县人,起初他是当秦朝的.待诏博士的,学问自然是不用说的高。他很会说话。叔孙通曾在秦二世朝中为官,陈胜起义,二世皇帝召人议论此事。人们都说是造反,秦二世一听就发了火,脸都变了色。这时叔孙通走向前去说:“当今有贤明的君主君临天下,给下面制定了完备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职,四方八面都归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

这只是一伙盗贼行窃罢了,何足挂齿。郡官们正在搜捕他们治罪论处,不值得忧患。”秦二世这才转怒为喜。就这样,说人话有人造反的被治罪,说是盗贼的都免了官,只有他叔孙通得了二十匹帛的赏赐,还被秦二世封为博士。这个官可来得太轻松了。

眼见秦的天下将要灭亡,他轻车简从,收拾金银逃回薛城旧地,归附正盘踞在薛城的项梁。项梁败死定陶后,叔孙通就跟随着楚怀王。怀王被举为义帝后,把京城迁到长沙,叔孙通留下侍奉项羽。

不过随着项羽和刘邦的交战形势看来,项羽是注定要败的,于是叔孙通就又投降了汉军。队列变了,而叔孙通的官职没变,他被刘邦拜为博士,号稷嗣君,负责举荐勇武之士为汉军争夺天下。

刘邦统一天下,尊为皇帝,下令废除秦的仪法,代以简易的规范,但又厌于君臣礼节不严。叔孙通得知便自荐为汉王制定朝仪,采用古礼并参照秦的仪法而制礼,具体过程很繁琐,大致讲来就是天不亮,谒者到现场主持,依顺序进殿,东西分站,侍卫武官沿台阶布岗戒备,手拿武器,前端警告:皇上驾到!刘邦坐御辇,谒者引亲王以下,按年薪多少爵位高低依然跪拜皇帝,朝礼完毕后,不许抬头看皇帝,祝酒时,按高低依次向刘邦敬酒,规定不许喧哗,不许粗鲁……刘邦倍感兴奋,过足了皇帝瘾。要是没有叔孙通的这个礼仪法,刘邦的乐不可支可没那么容易达到。

因为这个礼仪,叔孙通立了大功,封为奉常,赏赐黄金500斤,他的孩子们都被封为郎官。从此以后,见皇帝就要下跪,当然,这时候的跪还只是把屁股坐在小腿肚上,只要稍稍挺身,就可以完成,不象满清时期,整个人都趴下去了。

刘邦晚年想废太子刘盈立刘如意,叔孙通以不合礼仪为由,驳回皇帝意见。因此,刘盈上台后,继续重用他制定宗庙等各种仪法,一时盛宠。

对于儒生来说,叔孙通的确是深懂礼仪,司马迁等史学家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但是从个人来讲,这个人未免太过圆滑了些。当然,个人活法不同,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也是一种生存状态。

原来礼仪规范是这样来的,真的很难想象这样的规范竟然被人们沿袭了几千年。可见统治者的心理是相同的,都想体现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才使得这套规范深受统治者喜爱,也让我们找到了跪拜之礼的源头。

酒之礼仪道德

关于酒德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儒家思想认为,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骄奢淫逸。用酒祭祀敬神,尊老奉宾,都是德行的体现,因此儒家并不反对饮酒。《尚书·酒诰》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归纳起来有四点:“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

古代饮酒的'礼仪主要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具体来说就是先做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最后仰杯而尽。酒礼必须要被遵守,不然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

浅析传统礼仪之跪拜礼

在一些反映古代历史的戏剧和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生活礼节呢?这要从古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谈起。

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五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上“谨肃”。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

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有高座,凳椅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却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仍世代相传。后来,又增加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直到辛亥革命胜利,随着几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灭,才结束了这种跪拜礼,今在拜神、拜祖时仍有残留。

跪拜之礼不可废的短文散文

跪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也是人类文明的优良遗产。今日的世界,倡导平等自由,早将跪拜之礼抛弃。中国直到民国成立的时候才从法律上废除跪拜之礼,完全是受到西方风气的影响和政治上的考虑。现在我们反思一下,跪拜之礼究竟有无存在的意义?我可以直言,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我希望不久的将来,跪拜之礼能够被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所重新接受。

正常人都有双膝,但却没多少人知道人为什么会有双膝。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如同我们有眼睛是为了看东西一样,我们长膝盖就是为了跪拜。跪地拜天,跪祖拜宗,跪贤拜圣,跪长拜君。近世以降,平等自由思潮的泛滥,表面上看是历史的进步,实则为文明的大倒退。人类眼光太短浅,是非颠倒,以至于妖魔鬼怪横行世间,形成如今社会的种种乱象而不自知,乍闻正理反生惊诧,以迂腐封建而讥讦之,甚可悲哀。

跪拜的道理很深,比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科学高深千万倍。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知道自己是谁,知道宇宙的真相是怎么回事,而不是什么发展生产力,搞活经济,提高生活水平。我对政治经济本无什么兴趣,因为我知道人类的根本问题不在这上面,专制政体也好,民主政体也罢,计划经济或者市场经济,这个不是我所着重关心的,虽然它对人类的命运有一定的影响,但这是次要的,而且会有人关心,关心的人还很多,因为大家都认为这是核心问题,所以我就不讨论它了,因为我明白大家这样想是谬误的,我也没时间长篇大论,我就坦白说,一切问题都是人心的问题,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就是人生的唯一意义,不走这条道路,往任何其它路上走都是歧途。所以,你们不要用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科学这样的道理来反驳我,这在我看来都是梦话。

每一个人活在世上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觉悟,这就是我的价值观。虽然在这个时代这是不可能实现的,99%以上的人都在醉生梦死,但我不会因此就妥协放弃自己的观念,所以你也不用劝我现实点,那还不如让我做个糊涂蛋干脆。既然我已经讲了人生的意义何在,那下面就切入正题。怎么才能觉悟呢?不是靠你胡思乱想,也不是靠你读书就能得到的。世间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无论他的学问有多高,他都不是觉悟的,因为觉悟不是靠读书思考来的,一切语言文字都是有局限的,不可能把宇宙人生的真相道出来,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是也。今天世俗社会的书籍学说也就不用多提了,八个字就可概括:世智辨聪,增益邪心。你读这些书永远都在梦里。

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得学道,外国的先不谈,先讲中国的。儒家的道,道家的道,佛家的道都在不同层次上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当然佛法是最圆满最无上的真理。但孔孟之道同样是非常伟大的,是人间正道。圣人施教,以文字为道具,无知之徒以训诂考究为道,早已差之万万里。西方人就很无知,以为中国的哲学太简单了,连三岁儿童都会说。但他们不晓得三岁儿童道晓得,八十老翁却行不得。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哲学,是道德。道者,天之行也;德者,人法天之行也。只会说不会做是永远不能得道的。所以西方人重视辩论,而中国人却轻视它,连极其善辩的孟子也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正是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要觉悟就得有实行,儒佛道三家虽异,但在求道的根本方法上却是相同的,这个方法就是恭敬二字。没有恭敬心的人永远不会觉悟。恭敬心就是与道妙合。真正懂传统文化的人,他就会有恭敬心;真正觉悟的人也一定是有恭敬心的。我们现在太不象话了,不但不恭敬圣贤,还要诽谤圣贤,实在是大逆不道。一切道都要从恭敬心中求。真懂传统文化的人不用我讲,不懂传统文化的人三言两语,他也一定不会相信,除非先让他接受几年圣贤教育,或许有相信的可能。所以,我这些话也只是讲给有缘同道听的。我就简单把道理说几句。

人之初,性本善。什么意思呢?人之初不是从出生开始计算的,而是无始久远以前,我们的本性还没有受到无明烦恼污染的时候,就叫初,这个初就是我们的本觉,就是众生与佛不二的佛性。性本善就是说我们的本性是觉悟的,众生本来是佛,并无佛可成。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本性被无明烦恼所污染,就同一面镜子被灰尘遮掩了一般,我们就这样堕入生死轮回。所谓觉悟就是祛除无明烦恼,恢复清净本性而已。恭敬心是觉悟的基础,也是本性之用。跪拜就是恭敬心的一大表现。见到孔孟圣像,见到佛菩萨圣像而不跪拜,这样缺乏恭敬心的人是不可能觉悟的。

我们这个时代太不成体统了,本来跪拜之礼是应该在所有人之间进行的,但已经完全被废除不可挽回了。所以我们今天只好暂时将跪拜对象局限在往圣先贤里了,这是绝不可再罢黜的。在一代代有识之士的弘扬下,再逐渐恢复这个传统。即使不是每个人都要在今生觉悟,仅仅为了维护人世的正道,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天地君亲师,我皆当跪拜;

敬极心亦净,朗朗乾坤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