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句子

表达仁德的句子

日期:2019年12月02日 分类:优美句子

1、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2、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苏格拉底徒弟关于仁德的名言

仁,亲也。

——《说文》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春初·元命苞》上下相亲谓之仁。

——《礼记·经解》温良者,仁之本也。

——《礼记·儒行》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韩非子·解老》仁者,可以观其爱焉。

——《礼记·丧服四制》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诗·郑风·叔于田》3. 又如:仁人(有仁德的人);仁术(施行仁道、仁政的方法);仁宇(在仁德的覆蔽之下);仁瑞(仁德的瑞兆);仁朴(仁爱朴实);仁笃(仁爱笃厚);仁诲(仁爱的教诲);仁鄙(仁爱与鄙薄)4. 有德者之称 [the benevolent]5. 旧指有仁德的人,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6. 又如:仁人网(传说商汤曾让猎人网开三面。

指给予一条生路);仁者(有德行的人);仁里(仁者住地);仁士(仁人。

有德行的人)7. 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生育者,古代常与五行等相配养之,长之,假之,仁也。

——《礼记》8. 完美的道德 [perfect virtue]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9. 仁政 [benevolent government]以德行仁者王。

——《孟子》10. 恩惠 [kindness]则民与子仁。

——《论语》。

皇疏:“恩也。

”厚泽深仁,遂有天下。

——鲁迅《伪自由书》11. 同情,怜悯 [pity]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

——柳宗元《天说》12. 种子外皮内的部分——常指可以食用的种子和坚果、核果及类似果实的内果皮里边的部分。

字本作“人”,明代后改作“仁” [kernel]。

如:核桃仁13. 类似果仁的东西 [something resembling a kernel of fruit]。

如:瓜子仁14. 人 [man]仁者,人也。

——《礼记·中庸》。

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

”仁者,人也。

——《孟子·尽心下》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论语·雍也》15. 古县名 [Ren]又并蒲、 衍、 首、 垣,以临 仁、 平丘。

——《史记·春申君列传》16. 水名 [Ren River]乌江,府东七十里;源出水西蛮界,绕府南与 湘、 洪、 仁三江合。

——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17. 等于8尺(一说7尺,也有说5.6尺或4尺的)的中国古代长度单位。

通“仞” [ren]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台(始)于足下。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

有关孔子曰的名言5句,还得有意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释义:孔子说:“只一味读书而不知思考,就容易受骗;只一味思考而不去读书,仍然不能解除疑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释义:孔子说:“温习旧有的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释义:孔子说:“面对着合乎仁德的事,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释义: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释义:孔子说:“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关于“善行”的句子有哪些?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

●慈心为民,善举济世。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众善奉行,诸恶莫做。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

●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

●慈善是高尚人格的真实标记。

●滴水穿坚石,爱心美天下。

●礼发于诚,声发于心,行出于义。

●慈善只能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越责任和道德范畴的境界。

●凡是有益于人的就是善,损人利己的就是恶。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智慧。

●行善最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

●鸟需巢,蛛需网,人需要爱心。

●就人性说来,唯一的向导,就是人的爱心。

●把自己看的轻些,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

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

——罗曼·罗兰善良与品德兼备,犹如宝石之于金属,两者互为衬托,益增光彩。

—— 萧伯纳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 《浮士德》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

——高尔基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 雨果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

—— 卢梭善良的行为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

—— 卢梭善良的心就是太阳。

——雨果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

—— 莎士比亚善良的根须和根源,在于建设,在于创造,在于确立生活和美。

善良的品格同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

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德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孔子说的)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

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 [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

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 [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老子,论语,庄子里关于诚信的语句

论语·学而篇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

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

论语十则中求知态度 学习方法 修身做人的句子

1、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

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

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

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

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

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

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

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

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

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

论语107处有关君子句子

《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小人24次.君子小人皆有二义,其一以有无道德区分,其二则分指贵族和平民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意思是君子讲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讲团结.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意思是君子念念不忘道德,小人念念不忘乡土;君子关心法制,小人心系恩惠.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意思是君子懂得正义,小人只讲究私利.4,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你一定要做个有道德的儒者,千万不要做个没有道德的儒者.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意思是君子事事处处时时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常常局促不安而忧愁.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颜渊》)意思是君子会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会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正好相反.7,“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小人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在草上刮过,草必定向一边倒去.8,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意思是君子讲究互相协调,而不会盲目随从;小人盲目随从,而不会讲究协调.9,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意思事说在君子手下做事工作很容易,要讨他的喜欢却很难.不用正当的手段去讨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等到他任用人的时候,一定会按照各人的德才,使用的.在小人的手下做事和工作那就很难,要想他的喜欢倒特别容易.即使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讨他喜欢,他也会很喜欢的.等到他使唤人的时候,便会百般挑剔,求全责备.10,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意思是君子安详舒展,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安详舒展.11,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意思是君子当中会有不仁德的人啊,而小人当中却不会有仁德的人的.12,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意思是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13,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意思是君子定要求自己,小人只要求别人.1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意思是君子不可以用小事去考验他,却可以承当重大任务;小人你可以承当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去考验他.15,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意思是君子惧怕三件事:惧怕天命,惧怕权贵人物,惧怕圣人的言论.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没有惧怕,亵渎权贵人物,侮慢圣人的言论.16,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意思是君子学习了道理便有仁爱之心,小人学习了道理便容易听使唤.17,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意思是君子之讲勇敢而不讲正义就会造反作乱,小人只讲勇敢而不讲正义就会做盗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