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句子

关于簪子的爱情诗句汇聚50条

日期:2023年04月07日 分类:优美句子

文人笔下的七夕诗歌欣赏

农历七月初七日,俗称七夕,是我国古代充满神奇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由于此节日的由来与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纠缠在一起,节日中的拜星、乞巧、化生、卜巧等风俗多缘于此,且与妇女生活息息相关,故“七夕”又有女儿节、乞巧节、少女节、双星节乃至情人节等美丽的别称。

关于牛郎织女的美丽故事,最初是由天上的牵牛星与织女星衍化而来的神话传说。《诗经小雅大东》写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两组星宿隔着银河遥相凝望,激发了人们天真而神奇的想象。诗人抱怨织女织不成布帛,怨牵牛不能拉车运输,朝启明,夕长庚,有名无实,讥笑毕星在大路上张网,徒劳无功。整个运转的天体都不能为小民解决困苦。汉代以后,牛郎织女的故事开始逐渐形成。唐韩鄂《岁花纪丽》引汉《风俗通》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记载。又据《月令广义七月会》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服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经。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因此,民间传说每年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姑娘们在夜里静静地倾听,还能听到织女的哭泣声。

到了南北朝时,文人逐渐演绎出比较完整的牛郎织女故事。据南朝梁殷芸《小说》和任防《述异记》等记载,大致情节和上述《月令广义》的记载完全相同。从这以后,民间百姓则更将牛郎织女的传说世俗化,赋予了他们以美丽而坚贞的爱情。故事的情节大致如此:天帝的孙女偷偷地来到人间,爱上了人间的牛郎,并结为夫妇,此后两人相亲相爱,男耕女织。一二年后他们又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这一日牛郎下田干活去了,天兵便将织女抓走,儿女急忙告诉牛郎,牛郎十分着急,用扁担担着两个箩筐挑着两个孩子追了上去,眼看着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拨下头上的簪子一划,就成了一条天河,永远地将他们隔在两边,遥遥相望,但始终不能相会。后来喜鹊同情他们,就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搭成鹊桥,让他们夫妻相会。这一美丽动人的传说,成为历代诗人吟咏不绝的诗歌主题。

《古诗十九首》中就有这样一首绮丽而凄清的“七夕”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国时期的曹植曾作有这样一首反映牛郎织女传说的《九咏》诗:“乘回风兮浮汉渚,目牵牛兮眺织女。交有际兮会有期,嗟痛君子兮来不时。”在魏晋南北朝时,牛郎织女的动人故事在诗人笔下也多有吟咏,如梁武帝《望织女》诗写道:“盈盈一水池,夜夜空自怜。不辞精卫苦,河流未可填。寸情百重结,一心万处悬。愿作双清鸟,共舒明镜前。”在唐代诗人中,反映牛郎织女传说的'七夕诗可谓举不胜举。

如初唐“四杰”李贺的《七夕》诗云: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宝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白居易的《七夕》诗写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戴叔伦在《织女词》云:

“凤梭停织鹊无音,梦忆仙郎夜夜心。难得相逢容易别,银河争似妾愁深。”

杜牧《七夕》诗云: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宋之问的《七夕》诗云: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清,归轮贮日输。

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李商隐的《七夕》诗写道: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其他诗人如祖咏、卢照邻、崔灏、孟浩然、罗隐、韦应物、卢纶、刘禹锡等都写有吟咏牛郎织女为主题及七夕民俗活动的“七夕”诗。

在宋代,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也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北宋大词人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张耒在《七夕歌》中写道:

“河东美人天帝子,机杼年年劳玉指。

织成云雾紫真衣,辛苦无欢容不理。

帝怜独居无与娱,河西嫁与牵牛夫。

自从嫁后废织紝,绿鬓云鬟朝暮梳。

贪欢不归天帝怒,谪归却踏来时路。

但今一岁一相逢,七月七日河边度。”

梅尧臣在《七夕咏怀》中也写道:

“织女无羞耻,年年嫁牵牛。

牵牛苦娶妇,娶妇不解留。

来往一夕光,奕奕河汉秋。

轻传人世巧,未知何时休。”

沈遘也写有这样的《七夕》诗:

“风吹北斗向西横,月映林梢只半明。

野鹊到天羌有分,银河泻地俏无声。

泛槎仙客今何在,连理佳人卒改盟。

牛女尽歆寰海酹,几人心事是圆成。”

李新的《七夕宿长江》诗写道:

“去岁龙城乐事多,楼头乞巧傍青蛾。今年织女知何处,不见星郎夜渡河。”

另外,宋代著名诗人司马光、宋祁、杨亿、陈师道、张无尽、钱易等都写有“七夕”诗多首。

此外,我国民间在每年七月七日来临之际,都要举办多种活动,为节日增光添彩。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乞巧”,即在七月七日晚上,女人们向织女乞求一双灵巧的手,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以表达过上美好生活的心愿。南朝梁《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七夕时妇女用彩色线来回地穿针孔,谁穿得快就意味着谁“乞”得“巧”了。

民间《竹枝词》吟咏“乞巧”风俗道:

“七夕相沿乞巧风,秋闺姊妹笑声通,阿侬欲博针神著,度线穿针学女红。”

民间还有这样的“乞巧”诗:

“穿线年年约比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

唐朝诗人林杰也作有一首《乞巧》诗: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穷尽红丝几万条。”

明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引元孙淑诗云:

“乞巧楼前雨乍晴,弯弯新月伴双星。邻家小女都相学,斗取金盆看五生。“

从以上可以看出,七夕因牛郎织女的美丽动人传说,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节日民俗,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绝好的吟咏主题。

诗人笔下的爱诗歌

就像孩子的眼睛

爱的清澈

爱的干净

笔笔的'勾勒

不会忘了表达自己的心声

段段的诉说

超越着思想的时空

诗人笔下的爱

有如大海一样的心胸

当沙鸥飞落

看做是一道风景

有时骤风席卷

依旧力缆狂澜荣辱不惊

将蔚蓝的天空揽入怀抱

笔下的颜色变得五彩纷呈

诗人笔下的爱

犹如一杆秤

称量的是爱的分量

一桩桩故事与情话

不断填充着爱的天平

无论爱亲人

还是爱朋友

哪一边的砝码都不会失重

诗人笔下的爱

就像花儿长上翅膀

香了沙漠

点缀了苍穹

花瓣挂满了一弯月

将天边的湖波染映

一波波絮语散落

风儿吹乱花心瓣瓣坠入梦中

大诗人杜甫笔下的长安雨灾

对北京居民而言,2022年的6月23日和2022年的7月21日,都将是终身难忘的日子:一个向以缺水闻名的北方城市,竟然因为数小时的暴雨,两度变成水乡泽国,人或为鱼鳖。尤其是2022年的7月21日的暴雨,官方公布的数字,这一天,北京地区死于洪水、泥石流、雷击、触电、房屋倒塌、高空坠物等原因的人数,就多达77名。

暴雨成灾,编年体史书中屡见不鲜。但是,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二十一世纪,有如此众多的死亡人数,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我不由地想起了唐朝的一次雨灾,杜甫在诗歌里写过的一次雨灾。

这次雨灾,史书里有所记载。《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云:天宝十三载(754)七八月间,关中一带阴雨连绵,唐玄宗李隆基“忧雨伤稼”。奸相杨国忠专门选了一些长得好的庄稼,献给李隆基。说是雨水虽多,对庄稼并没有危害。李隆基信以为真。扶风太守房琯上书报告水灾,杨国忠指使御史,罗织他的罪名。“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

其实,是史臣寡闻,天下有敢言灾的.,他就是诗人杜甫。杜甫一气写了三首以《秋雨叹》为题的诗歌,如下: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决明,草决明,决明子草)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黄金钱,草决明花呈黄色)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汝,指决明子草)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两句形容雨水之大)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禾头句,写淫雨时间之长)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雨后物价腾涨)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衡门,穷人简陋住所。环堵,家徒四壁)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三首诗,第一首描写决明子草虽经淫雨而生机不减,不像其他百草,被雨水沤烂而死。文学史家多认为,杜甫这是拿决明子比喻君子身处乱世的危险,逃得过秋雨,却逃不过秋风。第二首写雨水之大,之持久,以及对庄稼危害之烈,对物价影响之巨。不难想象,当时包括长安在内的关中地区,一定是洪水泛滥。第三首写雨水对像自己一样的平民百姓的生活的影响,困居家中,以至于门外长满了蓬蒿。不懂事的孩子在风雨中奔走嬉戏,反衬出诗人的忧愁深重。

有论者说,杜甫写这三首诗,是为了揭穿杨国忠的谎言。我认为,这是可能的。但诗的实际意义,决不局限于此。除了本身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我们今天还可以根据它们所描写的长安雨灾,来跟当今的北京雨灾做一个比较:同样是大雨,同样是首都,1258年前的长安,却只是庄稼受害、物价飞涨、百姓困居家中,而今天的北京,除了这些后果之外,还死了这么多人!根据诗圣写诗,对于百姓的苦难从来不加讳言的特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年长安应当没有死于雨水之人。这一点,6.23、7.21两次大雨,故宫都并未积水成灾,可为佐证。两者之间后果的天壤之别,令人深思。

雨水面前,现代人的生命反而比古代脆弱的原因,暴露了许多现代化设施的致命缺陷:市政排水工程设计标准过低,道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管理缺乏防患意识,输电线路缺少应急断电设置,消防队之类救灾机构机械设备不足……不胜枚举!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我要说:市政猛于虎。

我认为,如今搞市政设计的专家,都有必要去好好地学习一下古人(包括唐朝、明朝、清朝的人)是如何建设一个城市的。古人云,“城以盛民”,决不能儿戏视之!

杜甫笔下的春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夜深了,已经将近晚上十一点了。春雨好像一条条丝线飘飘洒洒地从远处的天边下来。“唏唏呖呖”雨点儿落在潮湿的泥土地上,形成一段奇妙动听的乐曲。细雨如丝,它好像知道时节似的,一到春天来临的时候,就从天边洒落下来,给植物施肥,春雨姑娘笑呵呵的,嘴巴里仿佛还在说:“小花小草们,我来看你们了,我给你们施肥料,让你们好快快成长吧!

春雨好像知道人们的心思一样,人们不喜欢白天下雨,是因为白天人们要干活儿,如果在白天下雨的话,不但会让道路变得泥泞,致使人们出行不方便;如果在白天下雨的话,就会让人们的工作效率下降。于是,春雨趁着夜色潜入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为植物催生,让它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说得迟,那是快,不一会儿工夫,时钟已经敲了十二下。可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失眠了,怎么也睡不着,仿佛有什么心事似的。他呆呆地坐在绣有花边的窗子前,痴痴地望着外面,看着春雨下得正浓,便诗兴大发,当场就把诗歌写了下来:“《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写出了前两句,却再也写不出这首诗的后半段了。突然,他看见东边的田野与天空一片黑,模模糊糊地看不见一点儿东西,旁边的江边船上的点点渔火,放射出微弱的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杜甫看着细细的春雨,让他联想起了:早晨起来,那潮湿的泥土上一定是红色的花瓣,成都的大街小巷必将是一片万紫千红。杜甫由感而发,流畅地写出了下两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