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句子

孟子两章中主要观点和具体体现?

日期:2019年12月13日 分类:优美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方能“天下顺之”,作战才会取得胜利。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告诉我孟子二章中孟子的两个论述过程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 译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

然而,如果你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舌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本来的思想,丧失了“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孟子 两章》中强调“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的句子是?

孟子两章目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翻译: 评析 本章写作特色: 字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翻译: 注释: 评析 比较两章论证方式: 评析 比较两章论证方式: “《孟子》两章”是指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九年级下册的两篇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出自《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有一位儒家大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通假字 畔通“叛” ,衡通“横”,曾通“增”,拂通“弻”。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编辑本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编辑本段]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编辑本段]评析 本文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人和”,具体表现为下文所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

”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所以这一章是借战争论述实行“仁政”的重要性,是讲民心向背的。

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用概括的战争例子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编辑本段]本章写作特色: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

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陈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编辑本段]字词 以下要注意: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离开。

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今指水塘。

)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孟子两章》以两篇短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简短的演讲...

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中说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此话的确意味深长。

只有心怀一定 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立足之地! 忧患可以使担当大任的人经得住苦难的考验,可以促进人类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但是,在美国阿拉斯加动物园中的鹿苑里发生了一件值得每个人深思的事…… 狼捕食鹿,人们想让鹿不被狼捕杀而杀死狼。

他们违背了" 优胜劣汰" 的原则。

由 此,狼便越来越少,本想鹿应该增多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

这是为什么?是因为, 鹿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

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 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

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 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这也是《孟子》中的一段话。

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 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 天" 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 他的竞争能力。

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 要用" 忧患" 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

从古至今,多少英雄豪杰做出的丰功伟绩,都 缺不了" 忧患" 意识做为精神支柱,这也体现出忧患的重要。

比如爱迪生,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而他小时侯却家境贫寒,所以,他省吃俭用、 积攒零钱、购置仪器、配件,创出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才得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

这 又凭着什么?还不是凭借他的智慧与刻苦钻研精神,而这精神从哪儿来?不屈不挠的精 神就是忧患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忧患的思想,只有抱着这样一种态度,自己 的学业就会有成,自己的事业才会成功! 可是,社会上也有一些不良风气。

再如:一个退休老干部,年轻时饱经风霜,现在 过上好日子后整天只想怎样养生,如何享受,最终堕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这样的例子 还有很多,这些人做出这些行为的原因何在?原因在于他心中没有忧患做支撑,结果就 像那些鹿一样败下阵来,最终被社会淘汰。

因此,我们要抵制不正之风,发扬优良传统,弘扬中华美德,使我们的祖国经久不 衰,繁荣富强!若想做到这些,就必须有" 忧患" 精神来做我们的立国之本! 勿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选孟子两章中你喜欢的句子写一篇作文 600字

孔子说过的:《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

这句话说得短小而经典,因此被许多人引为座右铭挂在身上。

没错,这句话说得很对,但是我想了想,难道只有是己所不欲,才能勿施于人吗?那么己所欲,是不是就可以施于人?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就是总喜欢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介绍给另一个人。

我有一个同学,他很喜欢周杰伦,于是他把周杰伦的海报贴满了整个宿舍,又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讲述他的经历,终于找来了同学对他的反感。

可他最后还很委屈的说:这么厉害的人,难道你们不敬佩他吗?诚然,JAY的名气很大,但也不是全天下的人都喜欢他一个,毕竟还有喜欢刘德华,喜欢李宇春的。

那位同学很喜欢周杰伦,是没错。

但如果把这种喜欢横加与别人身上,就是他的不对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只要大家克制一点都能做到。

但己所欲,勿施于人,这点要做好就相对困难了。

因为己所欲是指自己喜欢的东西,依照每个人的心理特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定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那把它拿来分给大家难道有什么错吗?其实错就错在这,因为我们喜欢的东西不一定每个人都喜欢。

有人是金钱为至高无上,又认识金钱为粪土垃圾,道理便是这样。

有时我也会不知不觉地做出一些这样的事情,比如我迷恋创网,便把同学们都推荐到创网上去,结果他们都认为那只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网站,丝毫不感兴趣。

刚开始我也费解,这么好的网站为什么他们全都置若罔闻?不过现在我明白了,每个人的兴趣不同,一个文学爱好者当然喜欢像创网这样能发表文章的网站,反之如果对一个讨厌写作的人来说又怎会喜欢上这里?可见一个人的爱好不同,个性不同,他所形成的世界观也就不同。

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东西,也没有绝对差的东西,关键是我们自己对它的看法。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

有人爱江山,有人爱美女,有人爱财富,有人爱自由。

如果把比尔?盖茨的金钱送给犬儒学派的第欧根尼?拉尔修,我相信他一定会嗤之以鼻。

正如我们无法接受自己讨厌的东西一样,也许别人也无法接受我们的好意呢!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孟子两章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

孟子两章,如果把这篇短文两个自然段的顺序进行互换,这样做行不行...

不行。

理由有二。

其一,文章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谈“生”后谈“死”。

段(1)主要是紧扣“生于忧患”的内容来论证;而段(2)的中心则谈到治国之道,这是紧扣“死于安乐”的内容来论证,原文的这种结构,对应论点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其二,从认知的层面上看,段(1)主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谈,而段(2)主要从治国的角度来谈,这也符合由小到大,从个人到国家的认知规律。

如果互换后,行文的逻辑就会产生混乱,所以不能互换。

...

孟子两章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一、重点词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环】围。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固国】巩固国防。

【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顺】归顺,服从。

【故】所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畎亩】间、田地。

【大任】重大的责任,担子。

【行拂乱其所为】行拂,所行不顺。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来 【恒】常。

【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内心优困。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外患】外来侵略的忧患。

二、《〈孟子〉两章》通假字【亲戚湖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三、一词多义【之】 亲戚畔之:代词,他 三里之城:助词,的 寡助之至:动词,到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而】 而后作:承接连词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拂】 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以】 以天下之所顺:凭 所以动心忍性:用来【发】 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四、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 古义:放弃 今义:委托 【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限制 今义:疆域 【七里之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亲戚..畔之】 古义:内亲外戚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付 【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修路 【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出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比喻 五、词类活用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一般“威”是形容词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必先苦其心志】 一般“苦”是形容词,在此为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一般“劳”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 一般“饿”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 一般“空”“乏”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贫困。

【行拂乱其所为】 一般“乱”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额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 一般“动”是动词,“忍”是形容词,在此为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人恒过】 一般“过”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一般“入”“出”是动词,在此活用为为名词,国内、国外。

六、句子解释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忧患中生存发展,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5、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做事不顺。

孟子两章课后题答案 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①之:的 。

例句:三里之成,七里之郭 指城郭。

例句:环而攻之 ②而: 表承接。

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 表转接. 例句;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拂:违背。

例句:行拂乱其所为 通“弼”,辅弼。

例句:法家拂士 ④于:介词,在。

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介词,从。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给。

例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今异义: 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或他的成员通假字:亲戚畔之,‘畔’通‘叛’曾益;增加。

曾,通‘增’。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哪两句?

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中心论点的看法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是本文中心论点的看法并不矛盾,二者的观点是一致的。

因为“得道”才会赢得民心,才会“人和”,孟子“仁政”的思想才会实现,“得道”与“人和”所主张的是同一个意思,都是为了实现“仁政”。

所以,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中心论点并没有说错,只是同一个意思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