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句子

玉和玲的诗句有哪些集锦70条

日期:2023年04月23日 分类:优美句子

《诗经》中的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对玉在“风”和“雅、颂”三类诗歌中的出现情况进行分析。

一、

据本人统计《诗经》中有玉的诗篇一共有三十三首。现将《诗经》中涉及玉的诗篇整理如下:

国风中涉及玉的诗篇:

《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瓊瑰玉佩。

《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终南》:佩玉锵锵,寿考不忘。

《君子协老》:副笄六珈。

《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有女同车》: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锵锵。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瓊琚。非报业,永以为好也。

《野有死麇》: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竹竿》: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齿,佩玉之挪。

《大车》: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觹。……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小雅:

《白驹》: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大东》: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瓍,不以其长。

《都人士》:彼都人士,充耳琇实。

《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鞸琫有珌。

《采芑》:有玱葱珩。

《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斯干》:载弄之璋。《毛传》半珪曰璋。

大雅:

《域朴》: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

《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

《卷阿》:颙颙卬卬,如圭如璋。

《公刘》:何以舟之,维玉及瑶。

《民劳》:王欲玉汝,是用大谏。

《板》:如璋如圭,如取如携。

《崧高》:赐尔介圭,以左尔宝。

《韩奕》: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

《江汉》:厘尔圭瓒,秬鬯一卣。

《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颂:

《长发》:受大球小球,为下国缀,受小共大共,为下锅骏尨。

二、

雅是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域的乐歌,多数为朝廷官僚的作品。颂是西周、鲁国、宋国最高统治者用于祭祀和其他重大典礼的乐歌。

一、无论是作为装饰品还是礼器,玉都是贵族所用之物,并且具有浓厚的礼仪文化色彩。

据《史记》载:周人在终结殷商灭亡的教训与经验中,制定了一套礼乐文化体系。西周礼乐文化体系的制定是为了更好的协调各贵族之间的权力与利益,如宗法制度;让整个王朝有序的发展下去。玉的佩戴也属于礼制文化的一部份。《周礼》在“玉人之事”中详细记载了镇、圭、瑁、珑、瓉、琬、琰、璧、琮、璋、瑑、珩等玉器的尺寸及使用功能。

1.玉是贵族所用之物。

诗经中《小雅大东》:“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瓍,不以其长。”这是一首讽刺乐歌,其意思是:贵族子弟能佩戴玉饰品,不是因为他们良善。《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都,当指镐京。琇,一种美玉。人士,指贵族。《大雅韩奕》“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圭,一种玉制的礼器。侯乃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颂长发》受大球小球,为下国缀,受小共大共,为下锅骏尨。这是宋君祭祀成汤及其先王的歌曲。成汤以大小玉赏赐下国诸侯,做恒圭用,穿旒用。由此可见,玉多伴随着贵族、诸侯的出现而出现,无论是奖赏有功之臣还是诸侯朝见天子都用到了玉。

2.玉作为一种礼器。具有浓厚的礼仪文化色彩。

先秦祭祀是一项隆重庄严的活动,祭祀礼仪等级森严,名目繁多,有一套严格的制度《礼记王制》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1]祭祀者的地位越高,祭祀的对象也就越多。同样祭祀用的器物也有严格的规定。先秦人相信万物有灵,玉由于其特殊的物理性质被用于祭祀活动中。

诗经中用于祭祀:《大雅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瓒,以玉圭为柄,柄的一端有勺。周代贵族祭祀时,铺白茅于神位前,灌酒于白茅之上,以象神饮。瓒就是舀酒用的[2]。

玉佩是贵族阶级必不可少的随身饰物,先秦对饰物佩戴也有仪制。不同的等级使用玉器的规格不一,有严格的规定。其乐句中出现了:璋、瓒、圭等玉器名称。于用于诸侯朝见的《大雅域朴》:“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这是一首歌颂周王及大臣的乐歌,其中我们可见周朝大臣朝见君主时,手执璋的礼仪规定。

三、

风原是乐曲的通名。《大雅·崧高》云:“吉普作颂,其诗孔硕,其风甚好。”此处风指的此诗的曲调。《左转·成公九年》:“乐操土风”土风即本地曲调。由于乐曲的内容和形式一般是风俗的反应,所以风也与风俗有光。十五国风也可以说是十五个诸侯国风俗。 一、风中涉及有玉诗句的主要类型:

1以玉作比现象:《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野有死麇》“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皆是以人比玉,无论男女皆是赞美其品德,与美貌无关。

2国风中的佩玉现象:

侧重对玉的色泽描述:《卫风·淇奥》:“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曹风·鸤鸠》:“其带伊丝,其弁伊骐。”上述诗中的“弁”都指皮弁,即一种鹿皮小帽。《郑笺》:“会,谓弁之缝中,饰之以玉,皪皪而处,状似星也。”会弁以玉就是弁的缝中用美玉来装饰。

对玉的声音的关注:《有女同车》“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锵锵。彼美孟姜,德音不忘。”用玉碰撞发出的声音比喻女子的德音。《终南》佩玉锵锵,寿考不忘。《竹竿》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齿,佩玉之挪。是

3玉作为馈赠的礼物:《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瑰玉佩。《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瓊琚。非报业,永以为好也。《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二、风中有玉的.诗句反映了周人一定的审美特质:尚“德”

首先,从周人对天与祖先的认识出发,周人认为天、帝是至上神,祖先神居于天之下,受天的支配。“天乃大命文王,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3]周取代商是因为殷商无道,周人接受天命。从殷商灭亡的前车之鉴,得出由于殷人丧德,从而失去天命的保护,“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因而周王朝提出了“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敬”字的意思是警,警惕。“德”,从值从心,意思是心思正直。

其次,周人的审美把具有德的人和事视为美。“伍举论美”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核心是,美在人的德行,而不在于外表。再有周武王在攻入朝歌,建立周朝后,采取的措施:“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戈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4]既是彰显其以德治天下。

玉又如何与周人的尚“德”审美特点有关呢,周人评价一个人美不美多在于其的德行。合德合礼是为美。[1]至于《小雅大东》:“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瓍,不以其长。”长,善也。《广雅释诂》也是指其德行而言。雅是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域的乐歌,多数为朝廷官僚的作品。所谓上行下效,至于风中《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既然周人以和德为美,对公族的要求当然也须合德合礼才为美,在此诗句中对“彼其之子,美如玉”的赞美相必也是对其德行而言。至于《有女同车》“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锵锵。彼美孟姜,德音不忘。”更是不言而喻。

《诗经》中的玉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其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内容多样化,其中的佩饰意象的丰富性和特殊性是极其耀眼的。就其质地而言,《诗经》中的佩饰可分为:玉饰、象牙(骨)质佩饰、金饰三种。其中玉饰居多,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玉的重视与崇拜。彰显了那个时代人们特有的丰富生活内容、审美意识以及文化精神。

一、玉饰的颜色和形式

玉,自古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1](P10)玉饰的颜色方面,《诗经》中主要有白、红、青、玄等颜色。“巧笑之瑳”[2](P88)(《卫风·竹竿》),瑳即是指玉色鲜白,在这里则形容女子牙齿洁白。“毳衣如璊”(《王风·大车》),璊是赤色的玉,形容车氊的颜色如玉红。“有玱葱珩”(《小雅·采芑》),葱珩指青色佩玉。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玉的美的追求,体现了他们已经具有很高的审美意识。

在玉饰中,还体现了人们以多为贵的思想,对玉佩在人走动时发出的有节奏地声响的喜爱。“杂佩以问之”(《郑风·女曰鸡鸣》),此中的“杂佩”指的是各种佩玉,诗中的杂佩是要送予心上人,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当然要以多为妙。自古以来,人们皆是以多为贵,这种传统不仅仅是从《诗经》开始的,在此之前的人们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将翱将翔,佩玉将将”(《郑风·有女同车》),玉佩发出锵锵的声音很是动听,作者是在美赞自己所爱女子,她坐在车上,随着马车的前行,她身上的佩玉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这有节奏的动听声响是对所爱之人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音乐美的追求,这无疑是与《诗经》在当时的乐歌地位相融合的。

二、玉饰的社会功用

1.解佩结言和祭祀

古人有解佩结言的习俗,玉佩质地坚硬,保存时间长久,其象征意义可想而知。《诗经》中有一部分玉饰是赠送他人的,用以表达自己的感情。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用于表现男女相好的,在一些爱情婚姻诗中是可以看到的。如《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琼琚即是指美玉,诗中对方送我木瓜,我以美玉报答,这并不是答报,而是将美玉作为永远相好的见证之物,用我们现代人的说法,就是定情信物。“贻我佩玖”(《王风·丘中有麻》),则是将美玉作为男女约期的证物。将美玉送予所爱之人,是希望对方永远佩戴在身上,永以为好。另外,还有的是为了表达念母之情,如《秦风·渭阳》:“何以赠之?琼瑰玉佩。”“《列女传》(传《鲁诗》)、《毛诗》皆以为秦康公送其舅氏晋公子重耳入国之辞”[3](P68),秦康公思母而不得见,故见其舅氏即以美玉作佩来表达思母之情。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儒家所推崇的,《诗经》已经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不愧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是不可忽视的。

《诗经》中的玉饰众多。《大雅·云汉》:“圭璧既卒。宁莫我听?”表明玉器是祭神的器物,在《诗经》的时代,人们对神灵是崇拜的,对神灵的祭祀就会受到人们极度重视,从中可看出,玉的崇高地位。在那个时代,人们已经有了阶级观念,男尊女卑的思想也已突显,如《小雅·斯干》中“乃生男子”则让他“载弄之璋”,“乃生女子”却让她“载弄之瓦”。即是明证。

2.美赞君子和女子

《诗经》的玉饰中,有一些是用于形容君子的,当然均是美赞君子和显示其社会地位的。“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卫风·淇奥》),以耳瑱美玉、帽缝如星的宝玉,来赞美君子美好的.德行。“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大雅·公刘》),用美玉和琼瑶来突显公刘的身份。除此之外,还有:《秦风·小戎》中“温其如玉”,则直接以玉来比君子;《大雅·卷阿》中“如圭如璋”,用玉圭和玉璋来表现君子所具有的美名和好声望,等等。古人用美玉以彰显君子美好的德行,是很普遍的,在《礼记·曲礼下第二》中就有“君无故玉不去身”[4](P41)的描述。如此可见,在当时的礼仪制度下,玉饰是只有贵族阶级所特有的佩饰。下层的劳动人民是没有这个特权的,也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因此,生男子则让其把玩“璋”,就是希望他长大之后能有所作为。

在《诗经》的玉饰中还有一些是用来赞美女子的。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召南·野有死麋》中“有女如玉”,形容女子,质本无暇也,是男女相悦之辞。“玉之瑱也”(《鄘风·君子偕老》),用美玉耳环来美赞君夫人。另外,《郑风·有女同车》中“佩玉琼琚”,以优良的宝玉衬托女子的美丽,映衬的不仅仅是女子的外貌,还有女子所具有的内在美,因为玉是温润的,是含蓄的。在这些赞美女子的诗歌中,大多是爱情婚姻诗,他们是将女子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结合在一起了。从中可以窥探到当时人们所具有的审美意识,以及特有的审美眼光。

此外,《诗经》还表现了对金玉的声音的赞美,如《小雅·白驹》中“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以金玉之声赞美贤人,希望君王能够亲近贤人。金玉之声是美妙的,是具有音乐美的。这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亲贤人,远小人,是作为统治者应该做到的,只有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

总之,《诗经》中的佩饰是丰富多彩的,它给我们展示了“诗经时代”人们对佩饰的认识、审美意识的觉醒。玉饰,是具有多种象征意义的,表达念母之情、约期之物、美赞君子等等。当然,佩饰丰富了人们生活,是那个时代人们身份的象征。对其中玉饰的研究,为我们探究《诗经》中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内容,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品读《诗经》时,细细体会其中佩饰,对我们理解《诗经》深层次的社会内涵以及文化意义是有很大帮助的。

《诗经》:玉

《诗经》中出现了很多写玉的篇章,关于诗经中的玉,大家了解多少呢?

一、

据本人统计《诗经》中有玉的诗篇一共有三十三首。现将《诗经》中涉及玉的诗篇整理如下:

国风中涉及玉的诗篇:

《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瓊瑰玉佩。

《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终南》:佩玉锵锵,寿考不忘。

《君子协老》:副笄六珈。

《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有女同车》: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锵锵。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瓊琚。非报业,永以为好也。

《野有死麇》: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竹竿》: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齿,佩玉之挪。

《大车》: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觹。……芄兰之叶,童子佩韘。

《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小雅:

《白驹》: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大东》: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瓍,不以其长。

《都人士》:彼都人士,充耳琇实。

《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鞸琫有珌。

《采芑》:有玱葱珩。

《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斯干》:载弄之璋。《毛传》半珪曰璋。

大雅:

《域朴》: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

《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

《卷阿》:颙颙卬卬,如圭如璋。

《公刘》:何以舟之,维玉及瑶。

《民劳》:王欲玉汝,是用大谏。

《板》:如璋如圭,如取如携。

《崧高》:赐尔介圭,以左尔宝。

《韩奕》: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

《江汉》:厘尔圭瓒,秬鬯一卣。

《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颂:

《长发》:受大球小球,为下国缀,受小共大共,为下锅骏尨。

二、

雅是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域的乐歌,多数为朝廷官僚的作品。颂是西周、鲁国、宋国最高统治者用于祭祀和其他重大典礼的乐歌。

一、无论是作为装饰品还是礼器,玉都是贵族所用之物,并且具有浓厚的礼仪文化色彩。

据《史记》载:周人在终结殷商灭亡的教训与经验中,制定了一套礼乐文化体系。西周礼乐文化体系的制定是为了更好的协调各贵族之间的权力与利益,如宗法制度;让整个王朝有序的发展下去。玉的佩戴也属于礼制文化的一部份。《周礼》在“玉人之事”中详细记载了镇、圭、瑁、珑、瓉、琬、琰、璧、琮、璋、瑑、珩等玉器的尺寸及使用功能。

1.玉是贵族所用之物。

诗经中《小雅大东》:“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瓍,不以其长。”这是一首讽刺乐歌,其意思是:贵族子弟能佩戴玉饰品,不是因为他们良善。《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充耳琇实。”彼都,当指镐京。琇,一种美玉。人士,指贵族。《大雅韩奕》“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圭,一种玉制的礼器。侯乃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颂长发》受大球小球,为下国缀,受小共大共,为下锅骏尨。这是宋君祭祀成汤及其先王的歌曲。成汤以大小玉赏赐下国诸侯,做恒圭用,穿旒用。由此可见,玉多伴随着贵族、诸侯的出现而出现,无论是奖赏有功之臣还是诸侯朝见天子都用到了玉。

2.玉作为一种礼器。具有浓厚的礼仪文化色彩。

先秦祭祀是一项隆重庄严的活动,祭祀礼仪等级森严,名目繁多,有一套严格的制度《礼记王制》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祭祀者的地位越高,祭祀的对象也就越多。同样祭祀用的器物也有严格的规定。先秦人相信万物有灵,玉由于其特殊的物理性质被用于祭祀活动中。

诗经中用于祭祀:《大雅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瓒,以玉圭为柄,柄的一端有勺。周代贵族祭祀时,铺白茅于神位前,灌酒于白茅之上,以象神饮。瓒就是舀酒用的。

玉佩是贵族阶级必不可少的随身饰物,先秦对饰物佩戴也有仪制。不同的等级使用玉器的规格不一,有严格的规定。其乐句中出现了:璋、瓒、圭等玉器名称。于用于诸侯朝见的《大雅域朴》:“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这是一首歌颂周王及大臣的乐歌,其中我们可见周朝大臣朝见君主时,手执璋的礼仪规定。

三、

风原是乐曲的通名。《大雅·崧高》云:“吉普作颂,其诗孔硕,其风甚好。”此处风指的此诗的曲调。《左转·成公九年》:“乐操土风”土风即本地曲调。由于乐曲的内容和形式一般是风俗的反应,所以风也与风俗有光。十五国风也可以说是十五个诸侯国风俗。

一、风中涉及有玉诗句的主要类型:

1以玉作比现象:《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野有死麇》“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皆是以人比玉,无论男女皆是赞美其品德,与美貌无关。

2国风中的佩玉现象:

侧重对玉的色泽描述:《卫风·淇奥》:“充耳琇莹,会弁如星。”《曹风·鸤鸠》:“其带伊丝,其弁伊骐。”上述诗中的“弁”都指皮弁,即一种鹿皮小帽。《郑笺》:“会,谓弁之缝中,饰之以玉,皪皪而处,状似星也。”会弁以玉就是弁的缝中用美玉来装饰。

对玉的`声音的关注:《有女同车》“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锵锵。彼美孟姜,德音不忘。”用玉碰撞发出的声音比喻女子的德音。《终南》佩玉锵锵,寿考不忘。《竹竿》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齿,佩玉之挪。是

3玉作为馈赠的礼物:《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瑰玉佩。《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瓊琚。非报业,永以为好也。《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二、风中有玉的诗句反映了周人一定的审美特质:尚“德”

首先,从周人对天与祖先的认识出发,周人认为天、帝是至上神,祖先神居于天之下,受天的支配。“天乃大命文王,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周取代商是因为殷商无道,周人接受天命。从殷商灭亡的前车之鉴,得出由于殷人丧德,从而失去天命的保护,“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因而周王朝提出了“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敬”字的意思是警,警惕。“德”,从值从心,意思是心思正直。

其次,周人的审美把具有德的人和事视为美。“伍举论美”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核心是,美在人的德行,而不在于外表。再有周武王在攻入朝歌,建立周朝后,采取的措施:“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戈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既是彰显其以德治天下。

玉又如何与周人的尚“德”审美特点有关呢,周人评价一个人美不美多在于其的德行。合德合礼是为美。至于《小雅大东》:“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鞙鞙佩瓍,不以其长。”长,善也。《广雅释诂》也是指其德行而言。雅是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域的乐歌,多数为朝廷官僚的作品。所谓上行下效,至于风中《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既然周人以和德为美,对公族的要求当然也须合德合礼才为美,在此诗句中对“彼其之子,美如玉”的赞美相必也是对其德行而言。至于《有女同车》“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锵锵。彼美孟姜,德音不忘。”更是不言而喻。

《诗经》中的科技

中国古时五金为金银铜铁锡五种,自然界中有天然金、铜和陨铁存在,人类首先使用的是这些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金、铜、和陨铁。后来才发现用矿石冶炼还原加工金属,银和锡的熔点较低,冶炼方便,取得较容易,所以这五种金属是人们最早发现并应用的材料。

一、《诗经》中对于金属材料的提及:

《诗经·卫风·淇奥》中有“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这是形容有文采的君子如金锡般的精粹,如璧玉般的纯净。这里提到了金和锡。

《诗经·小雅·车攻》中有“赤芾金舄,会同有绎”。说的是那些贵族们围着赤色的裙(裳),穿着金黄色的鞋,在一起朝会。这里的“金舄”,就是金黄色的鞋。这种鞋可能是金黄色的面料做成的,也可能是木头鞋底边上装饰着铜片,总之,是一种普通老百姓穿不起的鞋。

古时,铜被称为赤金,《汉书·食货志·下》有“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的记述。其中,黄金为金,是大家公认的,白金为银,赤金为铜,这也是大家认可的。在“赤芾金舄”中的“金”我认为是作为装饰的铜片较为可信,因为当时金子贵重,不可能用在鞋上,作为鞋底的木板上装饰一点薄铜片倒是可行的。夏商以来,青铜器已经大量出现,铜的使用已经是奴隶主好贵族阶级的日常需要,在鞋上装饰黄铜片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

总之,金属在夏朝以后,就广泛地被应用了。

二、金属制造的生活用品

夏朝以后,由于金属的使用,用金属制造生活用品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原来使用陶器、木器的生活用具,逐渐被用金属代替。也使生活用具更加结实耐用,美观大方,

1,锅:《诗经·召南·采蘋》中有“于以湘之,维錡及釜”。这句话是说采来的水草,把它们放到锅里煮。錡和釜都是用来煮食的,原来都是用陶器,现在都用青铜器了,后来就是铁器。“錡”是有脚的锅,“釜”是无脚的平底锅。原来只有祭祀用的礼器才能用青铜制造,现在,金属使用普遍了,普通生活用具都可以用金属制造了。

《诗经·桧风·匪风》中有“谁能亨鱼,溉之釜鬵(xin)”,这里的釜是小锅,鬵是大锅。大锅小锅都要洗干净,准备烹鱼。

2,保温“镐”:《诗经·小雅·六月》中有句“侵镐及方,至于泾阳”,是说玁狁侵犯了镐京及其北方,一直到了泾阳。这里的“镐”是指“镐京”,是地方名字。但是“镐”还有一个意思是加热和保温的,所以,如果单单一个“镐”字,它也是一种生活用具。

3,马嚼子:《诗经·秦风·驷驖》有句“輶车銮镳,载猃歇骄”,是说驾轻车的马儿的嘴里含着马嚼子,车两边还挂着铃铛,,车上还载着猎狗。这里的“镳”是马嚼子,严粲解释为“马衔外鐡也”。“銮”是车的的两边挂着的小铃铛。,这都是生活中用得着的东西,是用鐡或铜做的。

顺便说一下这个“驖”字,朱熹解释说:“驷驖”是四匹黑色如鐡的马。虽然没有直接出现“鐡”字,但是从比喻来看,“鐡色”之说,已经证明,西周时代鐡已是很普遍的东西了,不然,就不会用它来比喻事物了。

4,木底鞋:上面说过,《诗经·小雅·车攻》中“赤带金舄”,“舄”是木底鞋,在木底的边上装饰铜片,即所谓的“金舄”,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如果金属使用不普及,哪里还能用铜片装饰鞋呢?(也有说“金舄”是黄色的鞋,不一定用铜片装饰,此说也可通。)

所以,不论从生活用具还是装饰用品,金属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审美情趣。

三、金属制造的乐器

《诗经》有关于乐器的记载多处,表明那时候的人民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

1、铃铛:《诗经·周颂·载见》中有“龙旗扬扬,和铃央央”,这里的“和”和“铃”都是古代的车铃。和在轼前,铃在旗上。车子走起来时,旗帜飘飘,车轮滚滚,铃声铛铛。这些“和”和“铃”都是用铜或其合金制造的。

《诗经·小雅···蓼萧》有“和鸾雝雝”之句,“和”和“鸾”也是铃。

2、钟鼓:《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里的钟鼓都是乐器,钟是金属(铜和铁等)制造的。描写钟鼓的诗句还有《诗经·小雅·彤弓》中“钟鼓既设”、《诗经·小雅·钟鼓》中的“鼓钟将将”,《诗经·小雅·白华》中的“鼓钟于宫,声闻于外”、等等。

还有一种大钟叫“镛”,《诗经·大雅·灵台》中有“贲鼓维镛”,贲鼓就是大鼓,镛就是大钟。

3、铴锣:《诗经·邶风·击鼓》中“击鼓其镗,踊跃用兵”,鼓和镗都是乐器,镗在现在称为铴锣,也叫镗锣,是铜制品。

乐器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文化程度提高后的必然追求,从最初的草木丝竹,到石琴石罄,再发展到使用金属制品,人类的乐器家族越来越大,水平也越来越高,乐器生产的难度也越来越复杂。

四、金属制造的生产工具

生产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产就没有生活来源,人们为了生存,必须时时搞好生产。因此,生产工具就是必须要精心准备的。人们从手工摘取果实,到木石工具在生产中的应用,再到用金属工具生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到了商周时期,金属工具已经非常普及,涉及到生产的方方面面。《诗经》里的许多诗歌都有生产场景的描述,,也提及了不少生产工具。

1、锹和镰刀:《诗经·周颂·臣工》中有“痔乃钱镈,奄观铚艾”,就是说把锄和锹都藏起来,拿起镰刀收麦子吧。因为要收麦子了,用不着锄和锹了。诗中“钱”(读jian剪音)就是锹,“镈”就是锄,“铚”就是镰刀。都是生产用的农具。

2、锄和犁:《诗经·周颂·良耜》有“其镈斯赵,以薅荼蓼”。就是用锄头锄去杂草的意思。“镈”是锄,上面已经说过。这诗的题目“良耜”,“耜”是犁,同样是农具

3、斧头和鏨子:《诗经·豳风·破斧》有“既破我斧,又缺我銶”。“銶”是鏨子或者是鑿子,斧和銶都是生产工具。

《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二之日,鑿冰沖沖”,这里的“鑿”就是鑿子。是用鑿子打孔破冰以便取冰。

4、锻石、碫石或砧石:《诗经·大雅·公刘》中有“涉渭为乱,取厉取锻”。这里的“厉”是石头,“锻”也可以理解为粗石头,同“碫”;也可以解释为打铁的砧子,或者叫砧石。总之,“厉”和“锻”都是生产用的工具。

5、错(磨刀石):《诗经·小雅·鹤鸣》中用“他山之石,可以为错”这里的“错”是磨刀石的,磨刀石是使更锋利的磨具,也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总之,不论是农具还是手工工具,这些生产工具都是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发明的,生产工具的进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五、金属装饰品:

随着金属制品的应用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扩大,人们对于生活用品的美化也越来越重视,人们从应用自然界的天然用品美化自己的生活,到用各种制成品来美化生活,就成为生活必需和生活常态。用金属制品来美化生活,也就越来越多了。

1、银环:诗经·秦风·小戎》中有“游環脅驱,阴靷鋈续”。是说缰绳穿过活环,以便控制住奔马;银圈儿把引车的皮条牢牢地扣住。这里的“环”有很大的可能是金属环,那“鋈”就是银环或银圈。按郑玄的解释:“鋈续,是白金饰续靷之环。”那“鋈”就是白金即白银了。《辞源》中“鋈”解释为“白铜,以铜镀器物。”我认为,在先秦之前,用铜作为表面镀层来装饰器物,难度较大,还是直接用银或铜来制造器物更方便。

2、金银饰马具:《小戎》中还有一句“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是说披着薄金甲的四匹马,威风凛凛,三隅矛杆下装饰着白银鐏。盾牌上画着羽毛花纹,虎皮做的弓囊上装饰着金色饰物。你看,从马匹、长矛、盾牌、弓囊,处处都有金属装饰物。 “俴”,郑玄的解释为:“俴,浅也,谓以薄金为介之扎,介,甲也。”可见,俴就是薄金做的甲,或者就是用薄金装饰马甲。“鋈錞”,就是银鐏,是安放在矛或者戟柄端的装饰物。“蒙伐”就是画羽毛于盾牌之上。“镂”就是雕金为饰的马带。

《诗经·周颂·载见》中有“鞗革有鶬”,鞗革就是马的缰绳或者是辔首,鶬就是辔首上装饰的金属。

马、马车是古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身份的象征之一,更是王公贵族的仪仗。所以人们千方百计地去装饰它,美化它。

3、猎犬的装饰:《诗经·齐风·卢令》中有“卢重鋂,其人美且偲”。是说猎狗脖子上套着的环上还套着环,那个猎人漂亮又能干。“重鋂”就是环上套着环。这个“鋂”是金属环是无疑的了。猎狗脖子上套了那么多金属环,装饰的意味够浓的了。

4、马车和马的装饰:《诗经·大雅·韩奕》中有“玄衮赤舄,鉤膺镂鍚。鞹鞃浅幭,鞗革金厄。”意思是身着衮龙衣,脚穿红色的鞋,马头马身上装饰得金光闪闪。车轼上蒙着虎皮,金环装饰着缰绳。你看,整个马和马车,都用金子(或铜)装饰得闪闪发光。

5、鞋的装饰:生活当中的装饰,上面已经引用了““赤带金舄””,还有“赤芾金舄”等都是装饰鞋子的诗句。

装饰品的使用,是人们文化品位发展、审美意识提高的表现,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有审美意识的萌芽,到了商周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达到了相当高度,金属制品的应用,更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六、金属制造的武器:

人类初期为了生活是只有生产工具和生活,没有武器的概念。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争夺社会财富越来越激烈,产生争斗和战争也越来越多,于是许多工具演变成武器,并且发明了许多新的武器。到了商朝以后,金属制造的武器越来越多,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所以《诗经》中对于金属制造的武器也有反映。

1、弓箭:弓箭是人类最早发明的武器,《诗经·大雅·行苇》第三章中有:“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敦弓”就是坚弓,也叫雕弓。“四鍭”就是四支箭。“鍭”是箭。弓箭乃是古人最常用的武器,打猎时可以远距离射杀野兽,作战时可以远距离杀伤敌人。

2、刀、佩刀:《诗经·大雅·公刘》第二章中有“维玉及瑶,鞞(bi)琫(beng)容刀”“鞞琫”是装饰着玉饰的.刀鞘,这里明明白白说是刀鞘里面装着佩刀。

3、长矛、剑、大斧和其它:《诗经·大雅·公刘》第一章中还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短短十二个字中,就有弓、矢、干(长矛)、戈(短剑或剑)、戚(斧)等多种武器。

4、弓箭的附属物——弓囊:《诗经·秦风·小戎》中有“交韔二弓,竹闭绲縢”。韔是弓囊,两张弓交叉放在弓囊中,用竹子保护它,用绳子捆紧它。弓箭这种武器在《诗经》中频频出现。

5钺——大斧或王斧,《诗经·商颂·长发》中有“有虔秉钺”,就是很庄重威武地举着斧钺。这里的斧钺是部队的仪仗,当然也可作为武器使用。

七、金属制造的礼器:

庆典和祭祀,是古人两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对于权力的崇拜,使庆典活动十分隆重。对于先祖和鬼神的崇敬与畏惧,使得祭祀活动十分神秘和诡异。因此,对于祭祀和庆典都非常重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条例和规矩(即程式)。什么情况下奏什么音乐,用什么器皿(礼器),盛放什么祭品,都十分讲究。用错了,被视为不恭。不但要受当政者的惩罚,也要受到众人的诅咒,因为这样的不恭,是会殃及众人的。

既然祭祀和庆典对于古人非常重要,所以使用的器皿也十分讲究。有了金属后,用金银铜等金属制造礼器就十分合理及普遍。用玉石珠宝制造的也不少。

1、鼎: 鼎、簋等都是祭祀的礼器,相传,黄帝铸鼎于荆山。如果传说真实,中国铸造技术就不止5000年了。不管传说真实与否,人们把“鼎”作为礼器是很久远的事。

诗经·周颂·丝衣》中有“鼐鼎及鼒,兕觥其觩。”其中“鼐”是大鼎,“鼒”是小鼎。《丝衣》这首诗,是专写祭祀情况的,显得非常隆重,祭祀的主持穿得十分讲究,是丝质礼服。用的礼器也非常豪华:盛祭品的礼器是铜铸的大鼎小鼎,盛酒的用的是角爵。祭品之酒是绵软的旨酒,肉是牛羊肉······一切都慎重其事,不能有一丝马虎。

2簋:簋是生活用品,也是祭祀时用的礼器。《诗经·秦风·权舆》有“於我乎,每食四簋”是说这个贵族每餐要吃四大碗。因为他是贵族,所以这个“簋”也可能是金属做的碗。也作为祭祀用。

八、金属制造工艺方法:

金属的发现和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自然界的自然金属或者陨石等的发现、应用,到各种金属矿石的发现冶炼,都经过漫长的探索和实践,其工艺方法的完善也是逐步形成的。铜、锡、铅等金属,由于其熔点较低,是人们最早应用的金属,由于锡铅等硬度较低,使用范围不广,直到铜的发现,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再加上青铜合金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出现质的变化,人类进入到青铜时代。后来,更高熔点的铁及其合金(钢)出现以后,人类进入铁器时代,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商周时代的金属制造工艺基本上包括冶炼、铸造、锻造等。《诗经》中出现的主要金属制造工艺方法有:

1、锻造:《诗经·大雅·公刘》中有“取厉取锻”,这里的“锻”虽然作为“碫”讲,但是它的本义是锻造的意思。我们从《诗经》中出现的武器、农具等状况来看,锻造技术在当时是非常普及的,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大刀、镰刀、斧头等等。再比如,犁就是铸造生产出来的,许多兵器(如箭头、戈、矛等等)也是铸造产品,所有金属制品都用到金属,这些金属都是各种矿石冶炼出来的,这就涉及许多化学和物理知识,《诗经》中虽然没有涉及到冶炼和铸造等方面,但是从有关产品,我们也可以联想出来有关技术。

2、镂和镂鍚:镂,是雕刻的技术,《诗经·秦风·小戎》中有“虎韔镂膺”,就是在虎皮做的弓囊上刻花。镂刻技术,是在金属或者石头上都能雕刻的技术。有“金石可镂”一词可以证明。

《诗经·大雅·韩奕》中有“鉤膺镂鍚”一句,鉤膺就是马身上有金钩等饰物,马头上也有镂刻的饰物。这种“镂鍚”,叫做当卢,是马额上的饰物。

3、鋈,镀:今天,镀膜技术已经相当普遍,是保护易氧化金属的重要方法。但是《诗经》中没有镀字,有一个“鋈”字,《诗经·秦风·小戎》中有“龙盾之合,鋈以觼軜。”画着龙的盾牌,合在车前;觼軜是马的缰绳上的环这环可能是金属的,也可能是其他材料制成的,但是这里用了一个“鋈”字,《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白色的金属如白铜之类,或者是以白铜镀器物,举的例子就是“鋈以觼軜”。可见,鋈字有镀的含义。但是,考虑到商周之际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镀膜工艺,这个“鋈”字可以解释为用白色金属如白铜、白银等延展性高的金属,敲打成薄皮后包在环上,以作为装饰。“鋈以觼軜”解释为用白金包裹着缰绳上的环。

在这里,:鋈可以作为一种工艺方法来理解,无论是“镀”还是延展,都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

4、琢与磨:

古时,金属的加工方法除去熔炼、铸造、锻造等方法以外,就是手工制作的方法,如磨制(包括锉(错)、打磨、抛光等等)、雕刻(即琢)、锯(即切)等。这些方法都是从加工石器、玉器、木器等演变而来的。《诗经·卫风·淇奥》中就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描述,这里是指对于玉器的加工来说的,这其中就包括锯切、锉(磋)削、雕琢、打磨等工作。但是同时也是说的对于金属的加工,因为该章后部就说“如金如锡,如圭如璧”,把金属和玉器放在一起了。

金属制造工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发展出许多新工艺、新方法、新技能、为人类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