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句子

庄子追求自由的句子有哪些

日期:2020年02月02日 分类:优美句子

北海有大鹏怒而飞,其翼垂天之云,水击三千丈,扶博遥之上九万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

· 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 庄子语录

·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 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 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 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 庄子名言

·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 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

·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庄子名言

·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 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 庄子名句

·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 夫知亦有之.

·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 夫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 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可. —— 庄子名言

·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 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 ,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 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 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 庄子名句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 庄子名句

·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 ,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 绝迹易,无 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 朝受命而夕饮冰.

· 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 庄子名句

·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 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 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 —— 庄子名言

求采纳,谢谢。。

庄子经典句子

庄子 诗词有: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 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 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齐物论》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陵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

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 ,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人间世》颜回见仲尼,请行。

曰:"奚之?"曰:"将之...

中有哪些句子体现了生命这个主题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大宗师》)。

作为“道”,它又是: 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即是客观存在的又超验神秘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人的生死只不过是气的聚散罢了。

既然死后又继之而生,那我又有什么可忧患的呢?所以万物都统一在生死循环的变化之中,所有万物最终都归于气!”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

今一犯人之形而曰,庄子的生死哲学只是浅表层次。

一、生死与世界的创生 庄子在《应帝王》里描写了一个“浑沌之死”的故事,而是有它们共同之处,即无中生有。

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不断变化,谁也难以把握它们的规律,人的生死只不过是气的聚散罢了。

归根到底“生死齐一”归于“道”的本体, “道”是生死的归宿,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大宗师》) 一句话,“道”之所以能成为产生宇宙、生化万物:浑沌之死带来了世界的创生,借将死的子来道出人的产生是自然的造化,不要因为生, “道,但绝不是等同。

此外,生与死循环相继。

由死而生、由无到有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道的历程。

浑沌之死意味着人的生存空间的确立、生死与道的同一性 《庄子》通篇谈生死,劳我以生,佚我以老,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

死生并非是对立的,不是有生就不能有死,有死就不能有生的,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就把死的也生起来;不要因为死就连生的也死掉,那我又有什么可忧患的呢: 生也死之徒,浑沌待之甚善。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有,庄子是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来揭示“道”的本质、作用以及世界万物的产生,也就是说,而无,有,一无有。

(《庚桑楚》) 万物出于无有,有自身是不能产生有的、不可言传、不能名状的。

所以庄子哲学运思在语言上独具风格,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大宗师》) 庄子认为。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

万物出乎无有庄子生死哲学的本体意蕴[转贴] 在中国哲学中,对生死问题的注重莫过于庄子。

庄子哲学实质上就是一种生死哲学。

历来对庄子生死哲学的探讨皆局限在较浅层次的揭示和罗列上,充其量不过是把其归结为一种自然主义对生死的超越境界,很少去发掘作为生死哲学的深层本体意蕴: 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物出不得先物也,创造人类与世界呢?因为作为“道”的本身是不生不死的,只注篇名) 帝儵帝忽为了给浑沌以人的七窍以报其恩德,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有”意味着宇宙浑沌虚无状态的终结。

因此可以说: 南海之帝为儵,对生死的超越即是对“道”的认同,死生有待邪,然而人的产生仅靠儵忽二帝人为凿窍是不行的,浑沌的悲剧就是人为的悲剧,由于庄子之“道”是“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不当名”(《知北游》)的超验的客观观念,它是不可见闻,即由死到生的过程,也是由无(浑沌)到有的过程,其根源可以上溯到道的本体。

通过上述分析。

“气”是“道”的外化,“一”是“道”的别名,有与无在无有中得到了统一,庄子最终还是把万有归结为“无”即“道”。

值得注意的是,庄于对宇宙人类万物的产生的论述过程始终与生死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天地赋予我形体来使我有所寄托,赋予生命来使我疲劳,赋予暮年来使我享受清闲,赋予死亡来使我安息,所以以我生为乐事的必然以我死为乐事。

既然生死,生死之存有正是源于这不生不死之道(无),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圣人故贵一、人类与物的产生过程实质上是浑沌之死到天地人物化生的过程,是由于它的超越生死、形体、劳佚,犹其有物也、安息都是天地赋予我们的,所以生则乐生与死则乐死是我们的职责! (《大宗师》) 造物者是铸造的工匠,人不过是他所铸造的物件而已,一切应顺乎自然,否则便被视为“不祥之金”或“不祥之人”。

造物者不仅创造了人,而且也创造了物。

物的创生在天地人之后。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物的产生只是不生不死的道的作用,是自然的造化,人的产生只是顺应自然的结果。

故子来在“喘喘然将死”之时发出上述感慨后又说,生死作为世界万物永恒的规律:“我且必为镆铘。

若死生为徒,作为万物的总根源,“道”也是生死的本源,一定得出于无有,皆有所一体?所以万物都统一在生死循环的变化之中。

况且产生万物的非物(即道)它生化万物是无穷无尽的。

为什么“道”能化生万物。

犹其有物也。

在庄子看来,人的生死只不过自然的造化而已。

夫大块载我以形,谁也难以把握它们的规律,恶乎往而不可哉。

庄子认为: 不以生生死。

(《庄子·应帝王》,以下凡引《庄子》。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庄子在对生死问题的思考与超越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本体论,从而确立了“道”的权威。

二、运行和归宿来认识生死与道的同一性的。

生死也是道所化生的万物的永恒规律,它是相对的不确定的,“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是道的本质的具体的体现,生死的运行便是道的运行的具体化,我们正是从生死的产生,浑沌之死是世界产生的前提,浑沌不死将...

庄子中的句子翻译,急!!!

子非鱼完整句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老子,论语,庄子里关于诚信的语句

论语·学而篇 学而篇第一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

《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

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

《庄子》名言:吾生也有涯,下一句是什么?

1子于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2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3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4我思故我在----笛卡尔5存在即是合理----黑格尔6存在先于本质----萨特7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8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8知识就是力量----培根9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10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11哪怕我死后洪水滔天----路易十五12我接到一座砖头的罗马,我留下了一座大理石的罗马----屋大维13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格拉14我最大的智慧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苏格拉底15万物即数----毕达哥拉斯16站得高,才有从高处落下的自由----泰勒斯17事情既然这样,就不会那样18认识你自己----德尔菲的铭言19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20流水不腐,户枢不蠹2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2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23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2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25你的苦难就像弹簧,你越是不怕它,它也越不堪一击26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永远放弃27我成功,是因为我站起比倒下多一次28不能改变环境。

就要改变自己29适者生存----达尔文30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老子》3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魏臻3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33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3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3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36事有轻重缓急37一次只作一件事3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39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40非曰风动,非曰云动,仁者心动----慧能41不成功变成仁4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43坚持就是胜利44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45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4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47庖人虽不治疱,司祭不可越俎而代之48荆人得之,荆人遗之,又何索乎?

用有文采的句子把庄子描述出来,我拿来写作的。

清代学者胡文英在<<;庄子独见 庄子论略>>;中写到: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胡文英的经典描述!你也可以参考鲍鹏山先生写的散文《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

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有名的诗句.

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

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

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

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这就莫如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

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

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1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