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句子

诗经中带英字的诗句汇聚50句

日期:2022年01月17日 分类:优美句子

《诗经》婚恋诗英译精选两篇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原文一:

《郑风・子衿》

青青[1]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一:

Zheng Feng: Zi Jin

In the color of the east is the collar worn by you;

In my heart, so deeply, I am longing for you.

Looking forward to coming to you, helplessly, I cannot go;

Expected to write to me, disappointedly, you didn’t do.

In the color of the east, is the baldric worn by you;

In my heart, so deeply, I am thinking of you.

Looking forward to coming to you, helplessly, I cannot

go;

Expected to come to me, disappointedly, you didn’t

do.

Wandering lonely back and forth,

Restlessly standing on the gate tower.

Only for one day we can’t meet,

But it seems we long time no see.

注释:

[1]、青,可理解为绿色、蓝色和黑色等。“青”在文中既要指代衣领又要指代佩玉,所以此处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青,东方色也”,理解为天边东方的颜色。

原文二: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1]。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二:

Bei Feng: Jing Nv

There is a pretty girl, gentle and quiet,

whom I am waiting for in the corner of the wall.

Something ahead against my sight, here and there I cannot see her,

scratching my head and hesitating, so worried in my heart.

There is a charming girl, gentle and quiet,

who arrived earlier than me,

comes to me and sends me a gift.

Red grasses, so brilliant, makes me think of her rosy cheeks.

Picked from the faraway country,

Red grasses are rare and nice.

What I feel deeply is

not the beauty of the grasses,

but the deep love between us.

注释:

[1]、彤管,一说为赤色之笔;一说为红色管状的`初生之草。此处理解为红色的草类,和下文的“荑”同指一物。

《诗经》英译本的比较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集,英译本版本众多,且各具特色。本文将比较其中影响力较大的理雅各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两位译者都是顶尖的翻译大家,但因两位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份、经历等都不尽相同,且由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两个译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理雅各是完整翻译《诗经》的第一人,强调忠实原文,翻译更偏向直译。其译本通常不仅包括原诗及其翻译,还增加了详尽的解释和评注,因此译本较长。而许渊冲的译本践行了自己提出的“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许渊冲认为翻译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美,为了不损害《诗经》的简洁之美,译文没有过多的注释。

例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理译:And no one knows our sadness.

At first, 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fresh and green;

Now, when we shall be returing,

The snow will be falling in clouds.

许译:When I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

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

解析:两种译本通过不同的诗歌形式,都保留了原诗的意义。理雅各的译本提供了大量详细注释和评论,读起来更像散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许渊冲的译本通过运用韵律,在保留原诗美学的同时,韵脚工整,格律严格。

原诗结构一致,讲究押韵。理雅各严格遵守原诗的句子结构和顺序,但没有押韵,读起来更像是富有乐感散文。许渊冲煞费苦心来保留原诗音韵美,译文韵律格式采用:AABBCC,每行四个音节,双行押韵,且语言力求简短。

例2、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理译:There he is gathering the dolichos! Is like three seasons!

A day without seeing him There he is gathering the mugwort!

Is like three months! A day without seeing him

There he is gathering the oxtail-southerwood! Is like three years!

A day without seeing him

许译:One Day when I See Her Not When her I do not see,

To gather vine goes she One day seems long as seasons three.

When her I do not see, To gather herbs goes she.

One day seems longer than months three. When her I do not see,

To gather reed goes she. One day seems longer than years three.

解析:该诗用重调叠咏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相爱青年男女彼此思念的心情。全诗由三节组成,“一日不见”在每节重复,其他行也只改动了一个字,情感程度逐渐加深。两译本都保留了原诗的重调叠咏,但实现的方式有所不同。理雅各直译原诗的每一个词,词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用词与结构与原诗完全一致,较为可惜的`是没有像原诗一样押韵。许渊冲没有字字对译,对词序做了灵活处理,以更好地传递原诗字里行间所表露出的深层含义和情感。对于第二节咏叹部分“long as"稍作变动,全诗没有完全一致采用 “longer than".

例3、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理译:In the wild there is a dead antelope, And it is bound round with the white grass.

And it is wrapped up with the white grass. There is a young lady like a gem.

There is a young lady with thoughts natural to the spring, [She says], Slowly, gently, gently;

And a fine gentleman would lead her astray. Do not move my handkerchief;

In the forest there are th scrubby oaks; Do not make my dog bark.

In the wild there is a dead deer,

许译:An antelope is killed He sees the white-drest maid

And wrapped in white afield. As beautiful as jade.

A maid for love does long, “O soft and slow, weetheart,

Tempted by a hunter strong. Don't tear my sash apart!"

He cuts down trees amain The jadelike maid says,"Hark!

And kills a deer again. Do not let the dog bark.

解析:从译文可以看出理译和许译对主题的理解十分不同。理雅各在注解中解释说该诗告诉我们”一位贞洁的年轻女子如何抵御玩弄女性的骗子的引诱。”理雅各认为诗中的女子拒绝了男子的引诱,因此是个贞洁之人。而许渊冲持不同观点,译者认为诗中前段“猎人猎杀一头鹿,用白茅包好,作为礼物送给女子”便表明两者认识,女子并未拒接男子。

由于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译者自身的经历,时代环境等等诸多因素都大相径庭,所以采取的翻译方法也各不相同。两种译文各有所长,对于《诗经》翻译都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诗经》中两首弃妇诗的比较

《诗经》中的《谷风》与《氓》是中国诗史上弃妇诗的源头,本文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周民族婚姻的一般理念,并对后世的弃妇诗产生的深远影响做了一番概说。

1、来自桑间濮上的感伤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是诗经弃妇诗中的翘楚之作,就邶与卫来说,有人考证,实为一家。朱熹《诗集传》云:“吴王克商,分自纣城,朝歌而北谓之邶,南谓之东谓之卫,以封诸侯”。从此设三监以督武庚,不久,卫国尽得邶之地,因此,邶在版图上出现的时间仅为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因此,《诗经》中所谓邶之风实际上还是卫风,至于为何分卫风为三,自汉以来,议论纷纷,就目前而言,较可信的说法是:卫诗夥多,几近诗之四分之一,故编者将部分诗歌散辑于邶之下,但不论如何,我们分析的这两首诗,同出于一地,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文章开头首先要说明的一点。

然而卫风,自两宋以降而至清季,甚至上溯两汉,多被经学家讥为“好淫”“多桑间濮上”之音.故而对卫风中所表现的婚姻与爱情的诗篇或托以“刺夫妇之道”,或冠之刺“淫失”之辞,实在是大可不必的`。

就这两首诗而言,虽同出一地,表达的情感却多有不同,一个是娴静的,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而另一个确是在冷静的痛斥,更多的是对自己婚姻的反思;一为悲哀之女子,一为女子之悲哀;读者读之,不禁要为前者撒一掬同情之泪水,为后者表现出其的理智所惊叹,从而发现感性之绵渺,从而略见独立之人格。但不论如何,两首诗的内容却都是感伤的,这便奠定了弃妇诗的大基调,丈夫的始乱终弃另结新欢而推诿旧妇,而二女子无论其柔刚,或曰“不以我屑”,或曰“无与士耽”,柔者自哀自之冷落,刚者独哀士之决绝。是为同根而异体。

然桑间濮上,自有其儿女风情,可当风情变为多情,多情而至移情,移情最终滥情,那么这些或柔或刚的女子,终将会或劝委求全,或怒骂其无耻,或悲天泣地,或断然与之决绝,然而在读者看来,不论诗中的女子如何,却总会有那么一丝一缕甚至无穷无尽的感伤,让人无法释怀。

2、拆碎婚姻的七宝楼台

谷风 六章 章八句

氓六章 章十句

《谷风》第一章劝夫以免弃;第二章回思自我之辛劳;第三章写其被弃之愤怒;第四章述其辛劳持家 和睦友邻;五六章忆今昔与往昔。

而《氓》第一二章便是缠绵的回忆,第三四章为其痛定思痛之篇,意欲警戒后人;第五章始述其婚后之不幸;最后一章,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于百无聊赖,终无复可言。

翻开这两首诗,怒气扑面而来,然而两首诗所抒之怒却不尽相同。《谷风》之怒,是自心底向外喷发,最后又尽咽于内,读者多可想象,这一刚被见弃的女子混乱的思想尚不清晰,对丈夫的情思尚剪不断,欲理还乱,以谷中之风为发端,从而回忆着自己的悲苦生活,这种回忆是没有条理的,即想即诉,用于比兴的事物也不断变化;“谷风”“葑”“菲” “荼”“径渭之水”……读者可试想,这位见弃之妇在路上漫无目的的行走,心中尚无头绪,视角在不停的移动,意识在不停的变化,一方面怨恨着丈夫对自己的 毫不体恤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的婚姻并不幸福,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之,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水之深浅如我承担事之大小,水之深浅不论,事之大小不论,均我一人承担,最后却“既生既育,比予于毒”“贾用不售”“以我御穷”。另一方面,她在想象着新人们“宴尔新婚,不以我屑”又说“毋逝我梁,毋发我笱”但这又有何用,失去了这一切的一切,就只有怨恨,然而此女子怨而不怒,丈夫的残忍背弃,她却你心存期待,情到终了,仍诉说“不念昔者,伊余来暨”。

从此,人的自我认识便成为这些女子眼中的“间或一轮”。

而《氓》却不同了,它比前者多了一份客观与冷静,从而有人认为,它似乎不是弃妇诗,说弃夫诗倒更为贴切,然而夫弃妇在前,女子后来的顿悟,实在是在被弃之后,归根到底,它还是一首弃妇之诗,又与前者不同,它的回忆多于现实,然而现实的无情,终于打断了美好的往昔,仍是丈夫变心,仍是自诉哀情,但此女子的内心却多了一份理性,“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矣,女之耽兮,不可说矣”,伫立于桑树之下,内心顿悟,不再痴求男子廉价的爱情,于是发一声 “亦已焉哉” ,终结全文,也终结了自己的感情,女性的刚强伫立于此,人类的理性思维在此成熟,它的理性思考闪烁着人类睿智的光辉,仅此 便足以震慑千古。

3、弃妇诗:悲剧的种子结出的幽怨的花朵

诗经中的弃妇诗作为中国弃妇诗的源头,为这类诗歌建立了一个极高的起点,它开创了这类诗歌的两种主要叙事内容,也是整个女性面临婚姻裂变的两种不同状态,女性孱弱的哀叹与毅然的放弃,其分别代表作为《邶风•谷风》与《卫风•氓》,从此以后,中国的弃妇诗便少有佳作,旗鼓相当者少,超越此二者更少,但《孔雀东南飞》算是中国诗史上弃妇诗的巅峰,但这已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仅就《谷风》与《氓》而言,其深刻意义不单单在于他们反映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夫权制度,更深刻的代表了人类的两种思维方式:痛的爆发与痛后的冷凝。而后一种无疑更代表了人类独立人格的健全发展,即:感性与理性的兼而并美。

无论诗歌还是戏剧,悲剧是其出现的最早形式,当人类深深的埋下这颗悲剧的种子时,定然会结出几朵幽艳的花朵,而弃妇诗,无疑是这几朵花中最美的,它不禁让我们思索,到底是婚姻成就了爱情,还是爱情成就了婚姻,或者二者谁也没有成就谁,他们只不过是骈行的马车,终究不会走到同一条轨道上来,但不论如何,它让我们看到,最终的受害者只能是那些“拼将一生休,尽君一日欢”的女子。

王之涣《登鹳雀楼》四英译本评析

导语:《登鹳雀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688-742)所作的五言绝句,是唐诗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该诗可谓妇孺皆知。如今, 很多学者也将其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国家。

An Ascent to Stork Hall

The setting sun behi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muddy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If more distant views are what you desire,

You simply climb up a storey higher. (徐忠杰译)

On the Stork Tower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 许渊冲译)

On the Stork Tower

The mountain is eating away the setting sun;

Going seawards the Yellow River is on the run.

If you desire to have a good and boundless sight,

Come to the upper storey, by climbing one more flight! (吴钧陶译)

Upward

Westwardthesun,endingtheday’s journey in a slow

descent behind the mountains. Eastward the Yellow River, emptying into the sea. To look beyond, unto the farthest horizon, upward! Up another storey! (翁显良译)

一、专有名词的处理

全诗涉及到的专有名词有两处,一是鹳雀楼,一是黄河。四个译本中,三位译者徐忠杰、许渊冲、吴钧陶采用的都是直译+意译的方法,将鹳雀楼译为stork+hall或者stork+tower, 翁显良则另辟蹊径,未正面翻译名称,而将题目内容整体处理,取其意项,译为Upward!

对于第二个专有名词黄河的处理,四位译者意见基本统一,三位直接采用标准译法the Yellow River,只有徐译在标准译法前又加入了解释性形容词muddy,进一步说明黄河之名的实质,不过徐采用此译主要意图可能并非认为确有解释的必要,而是出于格式上同其第一句setting sun 对仗的考虑。

二、词性、时态、语态的处理

原诗标题《登鹳雀楼》体现了一个登楼观景的动态过程,四个译文当中,徐译An Ascent to Stork Hall当中注意到了这个差别,使用了动词性的ascent, 许译和吴译都使用了介词on引导的短语,意思基本一致,但更强调一种状态,未体现出“登”的含义;翁译使用了表示行为过程的动词upward,一语双关,一则体现攀登的含义,二则暗合全诗高瞻远瞩、向上进取的主旨,很有创见,只是如同上节所述,作为题目未出现登临之地――鹳雀楼,正文当中也未能提及,似有欠缺。

四个译本正文部分词语词性的分布情况见表一。

阅读全诗不难发现,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景,后两句写意,由景生情, 意韵悠长,每一句都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如果以汉语断句来翻译,英译也可以是四小句。四位译者基本采用了此思路,这样英译中谓语动词使用4个应该已经足够。观察表二注意到许译最为标准,是4个动词;徐译增加了1个系动词;后两位实义动词使用较多,分别为6个和7个,吴译当中还另有系动词2个。

结合表二各译者特色词汇,将全诗前两句译文进行比较。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四位译者词汇使用差别不大,只是动词上分别使用了 “glows, glows, is eating away, ending”, 原诗此处表达了太阳徐徐落下到夜幕缓缓降临的情景,从时态方面来看,吴译“is eating away”和翁译的“ending” 都很好的表现出太阳逐渐被吞噬的情景, 很符合原文。徐译和许译都使用了glow的一般现在时形式,尽管许译当中又借the setting sun强调景物渐变的过程,但传递的含意还是没有后两位细致。同样在第二句“黄河入海流”中,徐、许仍继续简约路线,用seawards配合flow完成,而吴译用go与seawards 配合并附加了介词短语on the run,翁译采用了更多的特色词汇,继续第一句进行时态的使用,来凸显黄河奔腾气势,且对黄河流向通过 eastwards 一词进行了补充。就意思完整性讲,翁译无疑是涵盖最全的,只是句式也最为复杂。

表三对各译者译作正文部分用词总数和使用词汇分别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表三) 各译文字数情况

不难看出,许译是四个译本中,用词最少的一位,只有23词,徐在前两句的翻译中同许基本一致,只是在“sun, Yellow River”两个名词前增加了 “setting, muddy” 这样体现状态的两个形容词,仔细揣摩,这种增词并不冗余,可更好的将隐含意义传递给读者。吴译在第一句的'处理中,同其他人略有不同,原诗当中动作的主语是 “白日”,其他三位都以白日为主写景,而吴译是以“mountain”为主体,尽管白日与山峰的相对关系未发生改变,但这样描写出的景物似乎同诗人当时欣赏到的景色略有差别;而翁译此处过于注重了意思的完整表达,加入了如“in a slow descent ,behind the mountains, into the sea”等解释信息,简练程度远远不够。

在后两句的翻译当中,许译尽管字数最少,但达意是最清楚的。尤其是“欲穷千里目”一句,这是全诗的转折之处。元代杨载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可见此句的重要性。许译直接采用人称代词 “you” 引导简单句,体现了登楼者登高望远的心情;徐、吴两人选择了条件句,句式自然略为复杂;翁译未提及人称,而使用了两个介词短语,效果也不错。该句另一难点就在于如何翻译“千里目”这是一个虚词,许译采用了“a grander sight”而徐、吴翁分别采用了“more distant,good and boundless,the farthest horizon”的表述,“千里”一词尽管在汉语当中是强调距离,但联系全诗,不难发现,此时诗人正在登楼远眺,他看到的应该不仅仅是很远的地方,更应该是广阔而一望无际的大好山水,这样使用more distant,farthest似乎片面强调“千里”的字面意思,不如“grander”展示的画面那样开阔、壮观。翁译的“good and boundless”已经尝试表达其中无限和壮美的意思,不过整体感觉还是表意全面但简洁不足,与汉语绝句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理念相悖。

三、 韵律的处理方法

《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写法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全篇对仗。“白日”对“黄河”;“依”对“入”;“千里目”对“一层楼”,非常工整。在四个译本当中,徐、许、吴都采用了诗体,结尾使用AABB韵式,而翁译使用了散文体,这也是他译文字数较多的一个原因。

表四反映了四位译者在辞格使用方面的概况。按照同类汉语诗的要求,许译在对仗方面是最为工整的,几乎没有什么额外之词,而在达意方面又毫不逊色。徐译和许译都使用了 “setting sun”头韵,setting 一词有助于那些汉语为非母语的读者对于该句的理解,为读诗过程中增加了不少音乐美,由于在音节安排上译文采用了最基本、最常用的格式―抑扬格, 明快而形象地刻画出了登高望远的心情,但细看徐译会发现,尽管整个译本都押了尾韵,但在后两句当中韵脚用词并非同一词性,表达上也没有许译简单;吴译的尾韵是比较规整的,只是并未能做到像汉语原诗那样公正的对仗,但也一气呵成,不失为一篇佳作。

结论

四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继承了王之涣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尽管翻译当中各有侧重,有些方面也略有伯

仲,但都把握住原诗的意义,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对四个译本比照之后,发现对蕴含中国特色文化的专有名词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翻译更为恰当。因为文化的传播也是翻译的使命之一。关于译诗所采用的体裁,散文体无疑在达意的完整性方面很有优势,但诗体似乎更利于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共同对语言进行掌控,确保言简意丰;再次,诗歌的翻译在选择句式时,如先考虑简单句,再想从句可能会使译文连接更为自如,也更为简洁。

返回顶部